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脱机患者最佳气道湿化方法。方法选择气管切开脱机训练患者3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3组:对照组(n=10)、人工鼻组(n=10)和试验组(n=10)。试验组采用可调节输液器+氧气与三通管连接,配合可控式加温器使湿化液恒温恒速持续滴入气道;人工鼻组采用人工鼻+间断气道湿化法;对照组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间断气道注入湿化液;通过观察患者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损伤、痰痂、肺部感染、湿化效果、血氧饱和度情况,评价3组气道湿化的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血氧饱和度较人工鼻组和试验组波动范围明显增大;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肺部感染方面,对照组较人工鼻组和试验组明显增加;湿化效果方面试验组和人工鼻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自制可调式恒温恒速湿化装置用于人工气道脱机患者持续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且价格优于人工鼻组,材料更易获得。  相似文献   

2.
气管切开患者不同沐舒坦气道湿化方法 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观察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应用不同沐舒坦气道湿化方法 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5例气管切开患者按入院日期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5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应用沐舒坦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沐舒坦间断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刺激性咳嗽发生率和气管套管拔管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刺激性咳嗽发生率和气管套管拔管时间分别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沐舒坦持续气道湿化能有效降低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率,减少患者刺激性咳嗽,缩短拔管时间,效果明显优于沐舒坦间断气道湿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气道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并无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持续氧气雾化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常规滴入方法进行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吸痰次数、湿化气道护理花费时间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吸痰次数、湿化气道护理花费时间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持续氧气雾化湿化方法能提高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效果,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降低人工气道患者肺部感染的有效气道湿化方法。方法选取神经外科病房人工气道患者,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共8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实验组:采用持续小剂量氧气雾化湿化;对照组:采用持续微量泵气道湿化。观察对比两组气道湿化效果及肺部感染情况。结果实验组刺激性咳嗽、气道内痰痂、黏膜出血、痰培养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采用持续氧气雾化吸入进行人工气道湿化,可明显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气道湿化法在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60例因吸入性损伤而行气管切开的烧伤患者分为三组各20例,A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B组采用人工鼻持续湿化、C组采用微量注射泵结合人工鼻持续湿化。比较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气道护理次数、带管时间及痰液黏稠度。结果:C组患者肺部感染率、刺激性咳嗽发生率明显低于A、B组(P0.05),患者气道堵塞发生率、气道护理次数、带管时间、痰液黏稠度也明显低于其他两组患者(P0.01)。结论:微量注射泵结合人工鼻持续湿化法应用效果满意,有利于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气道管理,减少气管切开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行人工通气病人应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103例经气管切开行人工通气(COPD)病人按随机分组分为人工鼻组和常规组,观察对比两组病人刺激性咳嗽、痰液黏稠度、经皮血氧饱和度、心率和护理时数等指标。[结果]应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较常规间断注入湿化能减少病人刺激性咳嗽、降低痰液黏稠度,减慢心率、提高氧饱和度,同时减少护理时数。[结论]人工鼻应用于气管切开病人进行气道管理,达到理想的加温湿化效果,并具有过滤功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梁少霞 《家庭护士》2007,5(9):13-15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行人工通气病人应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103例经气管切开行人工通气(COPD)病人按随机分组分为人工鼻组和常规组,观察对比两组病人刺激性咳嗽、痰液黏稠度、经皮血氧饱和度、心率和护理时数等指标.[结果]应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较常规间断注入湿化能减少病人刺激性咳嗽、降低痰液黏稠度,减慢心率、提高氧饱和度,同时减少护理时数.[结论]人工鼻应用于气管切开病人进行气道管理,达到理想的加温湿化效果,并具有过滤功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气道湿化护理,观察组采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观察两组患者的每天吸痰次数、排痰量及肺部感染和痰痂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每天排痰量、吸痰次数及肺部感染及痰痂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人工鼻对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进行湿化,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气管切开脱机锻炼病人应用人工鼻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杜春艳  栾敏  刘长芳 《护理研究》2008,22(4):1007-1008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气管切开病人中应用效果。[方法]将ICU气管切开脱机锻炼病人59例,随机分为两组,32例采用人工鼻方法进行气道护理,27例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气道护理,观察两组病人血气分析、气道湿化效果、每日气道护理所需时间及肺部感染情况。[结果]人工鼻组病人日均护理时数、肺部感染率、呼吸、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鼻用于气管切开病人人工气道护理效果优于传统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杜春艳  栾敏  刘长芳 《护理研究》2008,22(11):1007-1008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气管切开病人中应用效果.[方法]将ICU气管切开脱机锻炼病人59例,随机分为两组,32例采用人工鼻方法进行气道护理,27例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气道护理,观察两组病人血气分析、气道湿化效果、每日气道护理所需时间及肺部感染情况.[结果]人工鼻组病人日均护理时数、肺部感染率、呼吸、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鼻用于气管切开病人人工气道护理效果优于传统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文丘里装置与恒温加热湿化法在气管切开未使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气管切开未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40例,观察组使用文丘里装置与恒温加热湿化法,对照组使用微量泵持续湿化法,两组湿化液均使用灭菌注射用水。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气道痰痂、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术后堵管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气道痰痂、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文丘里装置与恒温加热湿化法更适用于气管切开未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是理想的气道湿化方法。  相似文献   

12.
吕晓  刘蓉  孙群 《中国临床研究》2014,(8):1016-1017
目的探讨新型气管切开防护罩在微量持续气道湿化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8月至2013年6月手术后合并肺部感染或ARDS引起肺功能不全造成气管切开患者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3例和对照组27例。实验组患者采取气管切开防护罩微量持续湿化气道的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套管外口敷料覆盖并间断湿化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及吸痰后5 min SpO2<95%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及吸痰后5 min SpO2<95%的发生率均低于传统湿化(P均<0.05)。结论气管切开防护罩在微量持续气道湿化中有良好的湿化效果,能够有效防止异物进入气道、减少肺部及气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使用吸氧面罩在微量泵湿化和鼻导管给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3例不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生命体征稳定的气管切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研究组采用吸氧面罩加微量泵湿化和鼻导管给氧,对照组采用微量泵湿化和鼻导管给氧,观察两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及肺部感染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肺部感染、气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和痰痂形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吸氧面罩微量泵湿化鼻导管给氧优于传统的微量泵湿化和鼻导管给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人工鼻配合间歇微量泵与常规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效果的差异。方法:将104例气管切开呼吸机撤机后无需机械通气的患者根据入院顺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人工鼻组)、B组(持续微量泵组)和C组(人工鼻配合间歇微量泵组),研究期间,测量并记录每日环境温度、每日同一气管切开口位置温度和湿度、研究开始及结束时血氧饱和度(Sa O2)、吸痰量和吸痰次数,评估气道内痰液黏稠度和肺部感染控制时间。结果 :在气道温湿度、血氧饱和度、吸痰量、吸痰次数、气道内痰液黏稠度控制和肺部感染控制时间方面,C组优于其余两组。结论:采用人工鼻配合间歇微量泵对气管切开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效果较常规湿化方法好。  相似文献   

15.
气道湿化两种方法的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微量输液泵持续湿化法与传统间断湿化法临床效果比较.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32例,采用微量输液泵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28例,采用传统间断气道湿化.结果应用微量输液泵持续湿化法在肺部感染、痰痂形成、气道粘膜出血、刺激性咳嗽等气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传统间断湿化法.结论与传统间断湿化法比较,气管切开术后应用微量输液泵持续气道湿化法可使痰量减少,明显减少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出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微量输液泵持续湿化法与传统间断湿化法临床效果比较。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32例,采用微量输液泵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28例,采用传统间断气道湿化。结果:应用微量输液泵持续湿化法在肺部感染、痰痂形成、气道粘膜出血、刺激性咳嗽等气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传统间断湿化法。结论:与传统间断湿化法比较,气管切开术后应用微量输液泵持续气道湿化法可使痰量减少,明显减少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出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的影响。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2月选择上海市奉贤区奉城医院实施气管切开行人工气道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输液泵加输液恒温器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输液泵持续常温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和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并观察患者的平均氧分压、氧饱和度、心率以及呼吸频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平均痰液黏稠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和肺部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平均氧分压、氧饱和度较对照组稳定;心率和呼吸频率变化较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输液泵加输液恒温器持续气道湿化能有效促进患者排痰,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气道切开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恒温湿化给氧在心脏外科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例心脏外科术后行气管切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0例。恒温湿化组给予恒温湿化给氧;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鼻导管法给氧,对2组给氧前,给氧后30、60 min,12、24 h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末梢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进行比较,并观察痰痂及肺部感染的情况。结果恒温湿化组各时段的PaO2和SpO2均高于对照组,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及痰痂的形成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恒温湿化给氧法能更好的提高人工气道患者的氧疗效果,同时减少人工气道患者氧疗时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持续微量泵气道湿化和单纯间断滴注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间断滴注气道湿化的方法,实验组采用持续微量泵气道湿化的方法。比较2组患者湿化效果、肺部感染情况、气道黏膜出血情况、刺激性咳嗽情况、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各项指标均好于对照组。结论持续微量泵气道湿化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适于患者使用的气道湿化方法 .方法 随机将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62例分为两组,实验组应用微量泵持续推注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应用常规定时气道滴注湿化气道.结果 对照组出现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黏膜出血和肺部感染患者例数均高于实验组.气道湿化对患者生命体征等参数的影响实验组小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方法 优于定时气管滴入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