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营养不良护理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营养不良患者膳食营养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60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营养不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研究组的膳食营养进行护理干预.随访1a,对两组干预前后的理想体重百分比、三头肌皮肤皱褶厚度、上臂中部周径、血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及稳定期时间、急性发作次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1a后研究组各项营养指标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急性发作次数减少,稳定期明显延长(P〈0.05或〈0.01)。结论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营养不良患者的膳食营养进行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延长稳定期.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院外延续性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院外延续性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康复运动指导、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家庭氧疗指导、急性发作的识别和自救方法指导,同时结合院外延续性护理;对照组出院时进行康复运动指导、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家庭氧疗指导、急性发作的识别和自救方法指导,不进行电话回访。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6 min步行距离和急性发作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及急性发作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院外延续护理,能有效延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减少住院周期,减缓肺功能的进行性恶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延伸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观察组在常规教育基础上进行延伸护理干预。结果出院后6个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知识问卷得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8.77±3.70)分和(14.17±4.02)分,观察组生活质量评估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出院后6个月内因疾病急性发作再住院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延伸护理干预提高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接受常规的治疗、护理和健康教育。对研究组患者额外接受延续性护理干预,并对比干预后两组患者肺功能、生活质量、住院天数和前后住院时间间隔。结果研究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次住院间隔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能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住院次数及缩短住院天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营养不良的患者提供膳食营养的护理干预方法,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营养不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专业的膳食营养护理干预,对照组仅采取常规护理,不另外采取膳食营养相关护理干预,观察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后半年内的相关营养指标、急性发作的次数及稳定期时间。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半年内的血白蛋白、上臂中部周径、肱三头肌的皮肤皱褶厚度、理想体质量百分比等营养指标与同期对照组及本组干预前比较有显著的改善,而且急性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稳定期明显延长。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营养不良的患者给予专业的膳食营养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其各项营养指标,减少急性发作的次数,延长疾病稳定期,进一步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68 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患者进行12个月的护理干预,比较其在护理干预前后入院治疗次数、住院天数、一般状况、稳定期血气分析参数及肺功能的情况.结果干预后较干预前患者住院次数和住院天数减少,一般状况明显好转,血气参数和肺功能改善.认为护理干预对稳定老年COPD的病情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康复过程中使用八段锦进行干预,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医院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出院后给予健身气功八段锦干预,每日1次,每次30 min,持续1年;并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1月在医院住院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分别于干预后第6个月及第12个月对两组患者肺功能、血气分析结果及呼吸困难程度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第6个月及12个月,试验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身气功八段锦训练可有效延缓患者肺功能恶化,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呼吸困难症状。  相似文献   

8.
吴瑞珍  林嘉旋  冯丽钦 《全科护理》2011,9(35):3217-3219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护理干预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8月—2010年5月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住院病人从戒烟、心理、饮食、呼吸功能锻炼、家庭氧疗、环境与习惯、定期复诊、家属配合支持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并追踪至出院1年后,记录急性加重的次数和评估其生活质量。[结果]100例COPD病人护理干预1年后,显效31例,有效5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0.0%。[结论]做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病人的护理干预可减少其急性加重的次数、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廓清式节拍呼吸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首次无创通气患者肺功能和治疗依从性的改善效果。方法 :便利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9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首次无创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廓清式节拍呼吸,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不同时间段血气分析、肺功能、患者气管插管率、平均住院天数及改良呼吸困难指数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量表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动脉血pH值、肺功能较对照组高/好,平均住院天数、插管率、改良呼吸困难指数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量表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首次无创通气患者应用廓清式节拍呼吸锻炼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治疗依从性,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对32例老年COPD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比较其在护理干预前后各12个月入院治疗次数、费用、一般状况、稳定期血气分析参数。结果干预后12个月患者较干预前12个月住院天数、住院次数和住院费用减少,血气参数改善。结论护理干预对稳定老年COPD的病情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周自秀 《华西医学》2010,(2):412-41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影响。方法2006年1月-2008年1月将47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加NIPPV治疗。干预组24例应用NIPPV治疗期间,专人给予护理干预,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23例比较,观察两组2、24、48、72h血气变化及病情转归。结果两组动脉血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24例中仅1例改换为有创机械通气,余23例顺利完成治疗。对照组12例顺利完成治疗,3例勉强完成治疗,5例于治疗中改换为有创机械通气,2例上机后1h内不能耐受而拒绝NIPPV,放弃抢救自动出院,1例因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抢救无效死亡。结论专人护理干预提高了双水平NIPPV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减少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及相关并发症,节约了费用,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病人从有创通气过渡到无创通气时机和效果。方法将26例COPD并发急性呼吸衰竭且实施有创机械通气的病人,待肺部感染明显控制时,随机分为两组,各13例。序贯组拔除气管插管,改用经鼻面罩压力支持通气+呼气末正压(PSV+PEEP)通气,以后渐减PSV水平直至脱离呼吸机;对照组继续按常规行有创机械通气,以SIMV+PSV方式撤机。动态观察并比较两组通气及氧合指标、有创和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序贯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序贯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t′=2.545~3.498,P〈0.05、0.01);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9)。结论对并发明显支气管、肺部感染行有创机械通气病人,以肺部感染明显控制为时机早期拔管,改用经鼻面罩无创通气可以显著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早期治疗和延迟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早期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COPD急性发作期的患者,根据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时间分为两组,分别为延迟治疗组40例,早期治疗组43例。延迟治疗组采用给氧、抗感染、抗炎、解痉、平喘及祛痰等常规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常规治疗后未缓解者,给予无创呼吸机治辅助呼吸,其中有部分病患者需要行插管或气管切开后给予呼吸机治疗。早期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同时早期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经治疗后3 h观察患者呼吸困难及神智情况、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BP)等;机械通气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好转率、住院时间及气管插管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延迟治疗组比较,早期采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心率、呼吸次数、平均动脉压、PaO2、PaCO2改善明显,且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早期治疗组患者较延迟治疗组相比较病情好转率高,住院时间缩短;气管插管率降低。结论早期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急性发作患者能迅速改善患者症状和低氧血症,提高病情好转率,减少气管插管,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地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时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的疗效。方法:47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分为对照组(n=25)和治疗组(n=22)。对照组给予抗感染、化痰、平喘、营养支持;治疗组除予上述治疗外,还从上机第1天始每天同时给予静脉滴注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1.8g/d),至顺利撤机或病死,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变化,观察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和存活率。结果:2组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ICU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2组患者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对进行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住院时间、缩短住ICU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患者应用院外服务计划的实践成效。方法将86例COPD患者按照住院号的奇偶数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3例,干预组实施院外服务计划,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和随访。两组患者出院后30,60,180 d后进行西雅图阻塞性肺疾病问卷( SOLDQ)的测量。结果经6个月干预,干预组患者的疾病复发次数、再入院次数及体质量指数分别为(1.08±0.53),(0.68±0.30),(22.64±3.60),优于对照组的(2.57±1.12),(1.70±0.80),(17.55±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57,-3.549,3.078;P<0.05)。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认知水平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干预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认知水平评分为(15.23±3.59)分,高于对照组的(13.27±3.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6,P<0.05);出院前,两组患者的SOLD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患者的生理功能、情绪功能、护理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4.300,10.673,11.231;P<0.05)。结论院外服务计划的实施可以提升COPD患者自我管理认知能力,减少疾病复发次数及再入院次数,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李天雅  张莉  季瑛 《上海护理》2006,6(2):10-1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院后在家庭继续使用无创机械通气的护理。方法选择2004年5月~2005年3月在我院住院并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20例,出院后继续在家中采用家庭型呼吸机治疗的患者10例为实验组,出院后用氧气治疗的患者10例为对照组,1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结果出院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院后若能继续使用家庭型无创机械通气进行治疗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将有效改善患者残余肺组织的通气功能,有利于全面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住院治疗的1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仅给予常规机械通气治疗,B组患者则给予不同时相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血气分析、心率、呼吸频率、血压、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临床指标。结果 B组患者肺功能、血气分析、心率、呼吸频率、血压、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显著优于A组患者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时相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电话干预对经皮经肝胆道外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某三级甲等医院经皮经肝胆道外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分为对照组48例和干预组51例。干预组在接受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出院后3个月内接受电话干预提供的个性化健康教育;出院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带管相关知识、带管相关并发症及生活质量进行调查比较。结果患者出院后3个月除引流袋更换外,电话干预组带管相关知识均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带管相关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电话干预可以提高经皮经肝胆道外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赵飞  刘志光 《医学临床研究》2013,(10):1965-1968
【目的】探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高碳酸血症意识障碍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对39例AECOPD合并呼吸衰竭高碳酸血症意识障碍患者8≤GCS评分〈15在急性发作期入住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机械通气前与机械通气后2h、d。、d2、ds的PH值、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碳酸氢根离子(HCO3-)、氧合指数指标的变化情况。根据无创通气治疗前GCS评分分为两组,A组为(10≤GCS评分〈15),B组为(8分≤GCS评分〈10分),对两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无创呼吸治疗39例AECOPD意识障碍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7±10)d,住ICU的时间为(9土5)d,APACHE-Ⅱ评分平均(15.4±2.2)分。上呼吸机2h后GCS评分较机械通气前升高且有显著差异(P〈0.01),动脉血气指标的PaCO2值明显低于机械通气前(P〈0.01),治疗后pH高于机械通气前(P〈0.05)。对NIPPV治疗前GCS评分A组(10≤GCS评分〈15)同B组(8≤GCS评分〈10)相比,在APACHE-Ⅱ评分(P〈0.05)、pH值(P〈0.01)、PaCO: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NIPPV对于AE-COPD合并呼吸衰竭高碳酸血症意识障碍有效,临床上能减少AECOPD及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患者的插管率及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策略对预防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12月入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接受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48 h的老年患者99例,按制订的集束化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包括抬高床头、每日唤醒计划、消化性溃疡的预防和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另选2010年1—12月在我院ICU接受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48 h的老年患者98例为对照组,按ICU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的时间和病死率等。结果集束化组VAP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和病死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策略能有效预防和降低老年患者VAP的发生,减少患者机械通气的时间及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