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总结旋前外旋、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Ⅳ度)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1998年4月~2004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前外旋、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共56例.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三踝骨折(Ⅳ度)24例,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Ⅳ度)32例.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采用标准内踝切口显露内踝骨折,腓骨后缘纵行切口显露腓骨及外踝骨折,复位固定的顺序依次是外踝(腓骨)、下胫腓联合、后踝、内踝.骨折复位固定完成后,行踝部正侧位及Mortise位C型臂X线透视确认手术效果.结果 本组4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46个月,平均13.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0~16周.无感染、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根据改良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31例,良5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为81.8%.结论 旋前外旋、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通过切开复位、恢复踝关节的解剖关系,骨折牢固固定,可有效地恢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旋前外旋、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Ⅳ度)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1998年4月-2004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前外旋、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共56例。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三踝骨折(Ⅳ度)24例,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Ⅳ度)32例。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采用标准内踝切口显露内踝骨折,腓骨后缘纵行切口显露腓骨及外踝骨折,复位固定的顺序依次是外踝(腓骨)、下胫腓联合、后踝、内踝。骨折复位固定完成后,行踝部正侧位及Mortise位C型臂X线透视确认手术效果。结果 本组4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46个月,平均13.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0-16周。无感染、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根据改良Bmr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31例,良5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为81,8%。结论 旋前外旋、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通过切开复位、恢复踝关节的解剖关系,骨折牢固固定,可有效地恢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与后内侧入路在治疗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Ⅳ度损伤疗效对比。方法从2011年6月至2014年3月,采用后外侧入路及后内侧入路分别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28例,术后采用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踝关节功能,结果行统计学对比。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619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319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5个月。所有病例无皮肤坏死、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骨不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疗效评价参考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后外侧入路治疗组治疗优良率优于后内侧入路观察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后外侧入路在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Ⅳ度损伤治疗中,显露清晰,固定可靠,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Ⅳ度损伤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旋前-外展、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自1998年1月~2003年12月获得随访的踝关节骨折中,根据Lauge-Hansen分类,旋前-外展、外旋型骨折共26例获手术治疗,21例于伤后8h内手术,5例因皮肤条件差延迟手术。标准内踝切口处理内踝骨折,外前或外后切口处理后踝和外踝,均做相应内固定。结果随访时间6~3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18周,疗效评定依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定:优18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0%。术后除1例因过早负重行走致外踝骨不连外,无畸形愈合、感染和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结论大多数旋前-外展、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属不稳定骨折,具有手术指征。切开复位内固定可使骨折解剖复位,最大可能地恢复踝穴的解剖关系,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手术中通过单一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同时处理外踝和后踝的实际效果.方法 对14例包含三踝骨折的AO-B型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联合后外侧切口和内踝切口进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平均随访15.6个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推荐的足踝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 优10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2.86%.结论 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具有显露充分、方便复位固定和韧带修复、血管神经损伤率低等优点,如果运用正确,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2年3月至2008年10月,采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110例.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28例,旋后外旋型52例,旋前外展型22例,旋后内收型8例.所有病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临床疗效按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评定,优68例,良30例,可7例,差5例,优良率89%.结论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对骨折类型的准确判断及正确选择固定方法对于提高复位质量、改善远期疗效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结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04至2016-03收治的11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27—78岁,采用临床常用的lauge—hansen分型法,旋后—外旋损伤5例,旋前—外旋损伤3例,旋前外翻损伤3例。均采用后外侧入路结合内侧入路术式,术后随访6—18个月,观察术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11例患者1例伤口延迟愈合,其余均Ⅰ期愈合。无骨折不愈合发生,关节功能恢复采用Olerud-Molander评分系统,良3例,优8例。结论:后外侧入路结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术中能够很好地显露后踝和外踝,方便探查胫韧带后下束(PITFL),最大限度的解决了传统术式后踝显露困难的问题,对软组织干扰小,术后疗效好,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踝关节严重外旋型损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3月至2007年2月采用一期骨折切开复位治疗76例踝关节严重外旋型损伤患者,其中男48例,女28例,平均年龄39.6岁(17-69岁)。左侧43例,右侧33例。所有病例均有内外踝骨折。腓骨外踝骨折均行腓骨解剖复位1/3圆管形钢板内固定,下胫腓联合、后踝、内踝复位后用加压空心螺纹钉固定。术后石膏托固定4~6周。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2个月,根据Meyer和Kumler踝关节功能评估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76例中优42例,良21例,一般11例,差2例。优良率为82.9%。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严重外旋型损伤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最大限度地恢复踝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踝关节严重外旋型损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3月至2007年2月采用一期骨折切开复位治疗76例踝关节严重外旋型损伤患者,其中男48例,女28例,平均年龄39.6岁(17~69岁)。左侧43例,右侧33例。所有病例均有内外踝骨折。腓骨外踝骨折均行腓骨解剖复位1/3圆管形钢板内固定,下胫腓联合、后踝、内踝复位后用加压空心螺纹钉固定。术后石膏托固定4~6周。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2个月,根据Meyer和Kumler踝关节功能评估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76例中优42例,良21例,一般11例,差2例。优良率为82.9%。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严重外旋型损伤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最大限度地恢复踝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Lauge-Hansen分型对踝关节途中治疗方法进行选择,观察疗效,探讨踝关节骨折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自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踝关节骨折227踝,进行回顾观察,应用Lauge Hansen分型,其中旋后外旋型161踝,旋后内收型17踝,旋前外旋型44踝,旋前外展型5踝。男性108例,女性119例;年龄16-84岁,平均44.5岁。手术183踝。保守治疗石膏外固定44踝。结果:本组227例患者随访184例,随访时间6~40月,平均18月。踝关节骨折均骨性愈合,一例出现术后感染并致创伤性马蹄,通过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一后足评分临床结果进行评估,功能恢复满意。结论:Lauge-Hansen分型对于踝关节骨折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对于踝关节诊治过程中避免出现漏诊、处置不当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创稳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治疗复杂性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1年6月,采用LISS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性股骨干骨折37例,AO分型:B型11例,C型26例;其中开放性骨折6例,合并骨盆骨折1例,合并腰椎骨折2例,合并同侧尺骨骨折1例,合并同侧胫腓骨骨折2例,合并颅脑损伤1例。术后根据膝关节功能Kolment评定标准评价疗效。结果:随访37例,时间8-16个月,平均6个月复查x线片示骨折对位、对线佳,骨折均愈合,无钢板断裂和螺钉松动。优21膝,良12膝,可3膝,差1例,优良率为89.2%。结论:应用LISS钢板内固定技术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少、感染少等优点。而且骨折固定可靠,无需外固定、骨折愈合快,可早期活动,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是治疗复杂性股骨干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解剖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39足骨折患者,采用跟骨外侧"L"型切口,在解剖复位满意后采用解剖钛钢板内固定治疗,必要时行人工骨骨移植。结果所有患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6个月,所有患者骨性愈合,优30足,良7足,可2足,优良率95%。结论解剖钛钢板内固定在治疗跟骨骨折的方法中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扩髓交锁髓内钉及钢板治疗胫腓下段骨折治疗效果。方法对67例胫腓下段骨折病人行扩髓交锁髓内钉及钢板治疗,闭合性骨折46例,开放性骨折21例。结果随访6~18个月,采用Johner-Wruh评定标准,优49例、良15例、一般3例,平均愈合13.6周,腓骨延迟愈合3例,胫骨延迟愈合9例,无深部感染。结论扩髓交锁髓内钉(国产带瞄准装置G-K钉)固定胫骨、1/3半管形钢板固定腓骨治疗胫腓骨下段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周明平 《健康研究》2016,(6):661-663
目的:比较单切口与双切口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尺桡骨双骨折的疗效,为尺桡骨骨折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尺桡骨双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分别选择背侧单切口入路(单切口组)和桡尺侧双切口入路(双切口组),均行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7 d单切口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显著低于双切口组( P<0.05);术后3个月、6个月,2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前臂评分( H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切口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双切口组(P<0.05)。结论单切口与双切口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术对前臂功能改善作用相当,但单切口入路术后疼痛轻且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59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1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取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试验组采取跗骨窦小切口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跟骨结节关节角、Gissane角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跟骨结节关节角、Gissane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Maryfand评分、足部功能恢复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小切口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优于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可有效促进患者足部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口内切口微型钢(钛)板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内切口微型钢(钛)板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0年9月于某院住院治疗的颌骨骨折患者120例,根据患者经济情况84例采取口内切口微型钢(钛)板内固定法为观察组,36例采取钢丝内固定法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颌骨骨折愈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骨折线愈合良好82例(97.62%)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28例(77.7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效果优患者79例(94.05%)明显多于对照组22例(61.1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内切口微型钢(钛)板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能达到良好的骨折愈合情况,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外侧结构重建对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早期关节脱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于我院行后外侧入路初次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根据术中是否修补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分为重建组(33例:舌形切开关节囊,术中将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原位缝合在大转子后方及臀中肌肌腱附着处)和对照组(27例:切除关节囊后,术中未进行外旋肌群修复重建)。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及术后近期关节功能情况。结果重建组的手术时间为(45.0±15.3) min,长于对照组的(35.0±12.4) min (P <0.05)。重建组术腔引流量为(200.0±80.0) m L,少于对照组的(420.0±120.6) m L (P <0.05)。重建组的早期脱位率为0.000%(0例),与对照组的7.407%(2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建组术后Harris评分为(92.0±3.4)分,高于对照组的(88.2±5.0)分(P <0.05)。结论在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过程中行后外侧结构重建能够有效减少术腔引流量,提高髋关节Harris评分,对维持髋关节软组织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