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邓某某,男,3岁半,1989年7月16日初诊。四肢活动障碍1月余。病初行走足软跌倒,并诉双膝关节疼痛,次日觉立行不稳,不发热病情明显进展至足不能步履,手握物无力,当地医院予“氯化钾”治疗无效。查脑脊液:球蛋白+,WBC10/mm~3,糖4.2mm01/L,氯化物250mmol,省某院治疗,查血WBC11.8×10~9/L,N39%,L60%,ESR10mm/k,ASO650u,k4毫当量/mma~3,诊断“多发性神经炎”。肌注维生素B_1 1周未见效。后来我院儿科治疗,查体:形体消瘦,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双膝腱反射未引出,双下肢肌张力减低,肌力Ⅲ级,略有萎缩;行肌电图检查,提示神经性损伤。患儿伴口渴欲冷饮,腰酸盗汗,手足心热,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疗注重调理,尤以气机升降的调理为主.笔者在中医急诊中应用调理气机法,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吴某,27岁,怀孕6个月,于1989年5月29日下午3时被蝰蛇咬伤左足背,20小时后于5月30日11时30分入院,体检:T38.1℃,P96次/分,R24次/分,Bp13.33/9.33kPa(100/70mmHg)。神志清楚,但有疲乏呆滞,齿龈出血,皮下散在瘀斑,右足肿至膝关节,压痛明显,舌淡红,苔薄黄,脉数,白细胞15×10~9/L,中性89%,淋巴11%,血红蛋白100g/L,血小板98×10~9/L,出血时间1分钟,凝血时间4分钟,凝血酶原时间6分钟,证属:火毒壅盛,迫血妄行。治法:清热解毒,  相似文献   

4.
一、脾切除术后发热腹水张××,男,16岁。1986年10月6日就诊。 1986年9月6日,因巨脾证行脾切除术后发热,昼夜体温在39.2~39.8℃之间,持续20天不退,小便量少,中等量腹水。术后常规用抗菌素及解热药,并采用短程、联合.间隙的利尿法。经上治疗21天,体温持续不退,腹水不消。查血象,白细胞10×10~9/L,嗜中性70%淋巴11%,单核3%。超声波检查无感染迹象。  相似文献   

5.
张某,女,48岁,职工。1989年6月30日诊。患者1985年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及全身浮肿,并反复出现管型尿、蛋白尿。经多次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一度好转。近半年因受凉感冒,浮肿加重,尿少,每日500毫升以下,头面部及四肢均出现凹陷性水肿,腹水征(+)。面部可见不典型蝶形红斑。1989年4月30日入某院诊治。实验室血常规检查:Hb8.6g%,RBC290万/mm~3,WBC5.7×10~9/L(5700/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病,病因复杂,治疗困难,预后较差。经方在治疗肾脏疾病伴随症时往往力专效捷。用经方治疗肾病发热患者3例,原案实录如下。案例1:患者某,女,53岁。主因"间断双下肢浮肿18年,呕恶1年,加重伴周身浮肿4天"于2010年7月14日入院。患者入院时血肌酐637μmol/L,尿素氮18.1mmol/L,血钾7.5mmol/L。入院后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性贫血、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肾性高血压"等疾病。入院第二天出现发热,2010年7月15日诊见:发热,38.7℃,恶风寒,无汗出,恶心,呕吐2次,口干,无口苦,纳呆,周身浮肿,大便秘结,已三日未行,自觉下肢有灼热感。舌质淡,舌苔薄黄,脉弦数。  相似文献   

7.
治疗脾胃病贵在调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脾为阴土,其气宜升;胃为阳土,其气宜降。两者对全身气机起着重要调节作用。而临床常见的脾胃病,多是由于脾胃升降出入之气机逆乱而发生。因此,调气在治疗脾胃病中的应用尤为重要。笔者在临证时,注意调节脾胃气机运动这平衡,用降、通、补、升之法,在治疗脾胃病方面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1 脾胃是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  相似文献   

8.
张新海 《国医论坛》1997,12(5):22-22
气机升降是人体重要的生理活动之一,胃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气机的升降运动障碍有关。笔者认为,现代医学所称的慢性胃炎,包括萎缩性胃炎、胃窦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的致病因素,内因主要就是由于气机升降斡旋失调,故本人在临床治疗日病时,常集各家之长,以通为补,以达到脾胃升降平衡得直,诸症皆愈之目的,兹将笔者治疗胃病的思路及验案数则报告于下。互疏肝气以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胃腔痛常由肝气横逆而发。叶大士曾说:“肝办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故治胃腹痛处方用药时,当着眼于气机的调理,使气行则血、痰、火、湿、食等邪…  相似文献   

9.
严夏用升清降浊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洁真  严夏  李俊 《中医研究》2006,19(1):60-61
严夏副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与气机升降失常,清浊逆乱密切相关,临床治疗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则,以调节气机升降为法,予升补中气、宗气、元气,配合利水通腑降浊,以期恢复机体清升浊降,气机条达通畅的生理,并有效地缓解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  相似文献   

10.
余某某,女,25岁。1988个3月26日入院。患者于元月开始神疲乏力,五心烦热,纳呆,下腹隐痛胀闷,时或便溏一日两三行,即在当地医院治疗,罔效。遂入县医院治疗,经x线钡灌肠摄片等检查诊为肠结核、三度营养不良。住院治疗2个月,效果欠佳,故转中医治疗。体检:舌绛无苔,脉细数无力。体温37℃,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3/9.3kpa,病人呈慢性病容,神志清楚,精神萎靡,下腹压痛,无反跳痛,皮肤弹性差,未见瘀点。理化检查:红细胞3.65×10~(12)/L,白细胞3.8×10~9/L,中性60%,淋巴40%。大便镜检正常。  相似文献   

11.
朱某,男,25岁,农民。1981年元月7日因术后高热15天,请余会诊。患者因发热14天于1980年12月5日入我院内科,诊为“伤寒”,用氯霉素治疗9天后热渐退至正常。12月18日,患者因饮食不慎并发肠穿孔,立即转外科手术,术后体温37~37.5℃。从第5日始发高热,T39~40℃。体查:高热、心率稍快、少腹痛,多次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5.0×10~9/L~8.5×10~9/L,N 0.65~0.78比值,尿与大便常规、血培养、胸片等均未发现异常。曾先用氯霉素10天,后用红霉素加庆大霉素(配合少量多次输血浆)治疗,  相似文献   

12.
胃痞为临床常见之脾胃病症,谢晶日教授指出胃痞的基本病机是肝脾不调,气机升降失宜,故治疗以疏肝健脾,调畅气机为基本法则。谢师临证治疗胃痞的经验主要可概括为:疏肝健脾,详辨虚实;注重升降,调畅气机;利胆和胃,以散结气;湿邪为患,善用风药。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3.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上消化道疾病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由于寒热错杂、气机痞塞、中焦脾胃升降失和所致虚痞症的主方,历年来经用不衰.从1997年以来,笔者在临床上应用该方加味,治疗慢性上消化道疾病6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调理气机在临床上运用十分广泛,特别是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始终贯穿于整个治疗的全过程,所以必须注意顺应气机升降的客观规律,遵循气机升降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15.
1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阴阳毒) 曲某,男,54岁,干部。因全身乏力半年,发现腹部包块半月,于1987年2月17日入院。患者自觉乏力。检查:面手潮红,口唇轻度紫绀,脾脏极度肿大(左锁骨中线与左肋弓交叉点至脾下缘约11cm、交叉点到脾尖约14cm、脾尖至前正中线约2cm),质较硬,表面光滑,肝未触及。血象:WBC26.5×10~9/L.Hb233g/L,RBC8.32×10~(12)/L,BPC150×10~9/L。血液科诊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辨证:颜面手掌潮红、皮肤斑斑锦纹,腹部积块,固定不移,推之不动,目赤尿  相似文献   

16.
脾胃病的治疗方法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霞  徐立然 《中医研究》2010,23(2):53-54
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有腐熟水谷、运化精微、和调五脏、洒陈于六腑之功能。《景岳全书·脾胃》曰:“胃司收纳,脾主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脾与胃的正常功能活动,体现在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3个方面。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则安。脾胃病的病机就其本脏而言,主要为纳运失调,燥湿不济,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旧’。针对脾胃病的特点,临床治疗以辨证为主,证病结合,审证求因,通补结合,以恢复脾胃纳化与升降之功能为关键。现将脾胃病治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7.
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机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为基本运动形式之一。《黄帝内经》用气机升降理论阐述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说明药物性能和治疗方法,对指导临床有特殊意义,现就本人学习及临床应用体会,总结如下。1生理情况下"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相似文献   

18.
例1:再生障碍性贫血。王某,男,23岁。住院号:32708。因头昏乏力、间断发热月余,于1957年2月26日收住院。入院后,血象化验报告:红细胞0.99×10~(12)/L(99万/mm~3),血红蛋白20g/L(2g/d1),白细胞2.9×10~9/L(2900/mm~3),中性68%,淋巴36%,网织红细胞0%,血小板计数30×10~9/L(3万/mm~3)。骨髓检查报告:再生  相似文献   

19.
梁学琳 《江西中医药》2003,34(10):23-23
方某 ,女 ,3 9岁 ,因发热 3天于 1 994年 5月 1 4日住入本院内科病区。体检 :一般情况尚可 ,神志清 ,精神软 ,T 3 8.6℃ ,P 96次 /分 ,R 2 0次 /分 ,BP1 3 .5 / 1 0kPa,急性痛苦貌 ,两瞳孔对称、等大 ,约0 .2 5cm ,对光反射敏感 ,咽稍充血 ,扁桃体无肿大 ,伸舌居中 ,颈稍抵抗 ,两肺呼吸音清 ,未闻及罗音 ;心率 96次 /分 ,律齐 ,未闻及杂音 ;腹软 ,肝脾肋下未触及 ,无压痛 ,未扪及包块 ,四肢肌力正常 ,未引出病理性反射。辅助检查 :血WBC 7.4× 1 0 9/L ,W LCR0 .75 7,HGB 1 1 3 g/L ,PLT 1 2 3× 1 0 9/L ,ESR 1 0mm/h ,ASO小于…  相似文献   

20.
冯毅 《河北中医》1995,17(4):29-30
以气机升降学说指导慢性结肠炎的治疗冯毅(徐州矿务局职防院中医科221006)慢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临床亦缺乏特效疗法。据其临床表现,当属祖国医学久泻、久痢范畴。笔者临证运用中医之气机升降学说辨证施治而获效。现就治疗与体会之管见略陈于下。偿治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