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评价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放视网膜下液体和玻璃体腔注射气体的方法,术后采取俯卧位,使视网膜脱离复位.结果:本文18例病人随访6个月~12个月,16例一次手术成功,2例手术后2个月~3个月再次脱离,经二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术后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单纯放视网膜下液体加玻璃体腔注气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方法简便、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放视网膜下液体和玻璃体腔注射气体的方法,术后采取俯卧位,使视网膜脱离复位。结果:本文1 8例病人随访6个月1 2个月,1 6例一次手术成功,2例手术后2个月3个月再次脱离,经二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术后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单纯放视网膜下液体加玻璃体腔注气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方法简便、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C3F8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C3F8在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对22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复位术,术中应用C3F8。结果 术后随访2 ̄6月,20只眼视网膜复位,2例3个月内复发,17只眼视力较术前提高,结论 C3F8应用于视网膜脱离手术,有利于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复位率,并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4.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特殊类型的视网膜脱离。现代高科技仪器、设备的应用,使基础医学的研究不断进展,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病原因的认识逐渐深入,治疗方法也不断改进。我院自1979~1998年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19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7...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应用价值及其前景。方法选择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病例23例(23只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眼内气体填充,随访6—12个月,观察治疗效果,以视力、黄斑裂孔闭合情况为主要评价标准。结果23例(23只眼)术后1个月,19例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证实裂孔闭合,其中18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两行以上;4例裂孔未闭合,3个月后复发,行注油术后裂孔闭合。结论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首选玻璃体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有利于提高一次性手术复位率及视功能,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C3F8在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对 2 2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复位术 ,术中应用C3F8。结果 术后随访 2~ 6月 ,2 0只眼视网膜复位 ,2例 3个月内复发 ,17只眼视力较术前提高。结论 C3F8应用于视网膜脱离手术 ,有利于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复位率 ,并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7.
环扎术联合球内注气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18例钟辉巩膜环扎术联合玻璃体内注气,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方法,我科自1990~1993年,采用此方法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18例。出院时,网膜均已复位,裂孔封闭。现报告如下。18例患者,...  相似文献   

8.
谢怀林  王善洁  蒋艳华 《广西医学》2005,27(11):1817-1817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多见于高度近视及眼外伤。国人报道约占视网膜脱离的9.1%-21%。1982年Gomers等成功地应用玻璃体手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现已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回顾我院2003至2004年行玻璃体手术治疗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超声乳化一期不植入人工晶状体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伴随晶状体混浊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伴随晶状体混浊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9眼,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超声乳化一期不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玻璃体腔填充C3F8气体,术后观察黄斑裂孔封闭、视网膜解剖复位、视力变化和并发症情况.随访4~12个月,平均5.3个月.结果 9眼中最终视网膜复位8眼,其中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7眼;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2眼.视网膜复位的患者均获得视力提高及主观感觉的显著改善.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超声乳化一期不植入人工晶状体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伴随晶状体混浊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作为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伴随晶状体混浊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外伤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设计:回顾性干预性病例研究。方法:8例外伤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8只眼行玻璃体切除术,术中或术后联合气体填压。观察视网膜解剖复位、外伤性黄斑裂孔封闭及视力结果。结果:7只眼(87.5%)达到解剖复位,所有眼(100%)的黄斑裂孔均得到有效封闭。5只眼(62.5%)术后视力提高,3只眼(37.5%)无明显变化。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气体填压术治疗外伤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可保证有效的视网膜解剖复位率。未见周围视网膜裂孔、玻璃体出血及视网膜脱离范围对于黄斑裂孔的封闭和视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原因以及再次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4例(14只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第一次玻璃体手术后复发的原因以及再手术后的效果。结果 14例复发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眼中,7例存在黄斑前膜,占50%;2例黄斑白孔及气体量不足2例;前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新裂孔及体位不正确各1例。再次玻璃体手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3例失随访,余11例中解剖复位成功者9例。占81.8%,其中视力提高者6例,占66.7%。结论 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后复发原因主要由黄斑前膜造成,再次玻璃体手术仍是治疗复发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孙素英  杜秋 《吉林医学》2000,21(5):285-287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自体血清封闭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 9例 (9只眼 ) ,施行玻璃体切除及 C3F8气体充填 ,术后随访 3个月~ 2 4个月 ,对裂孔封闭情况及视力、Am sler方格表 ,即手术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 :手术 9只眼中 8只眼 (89% )裂孔完全封闭 ,视力 0 .0 5~ 0 .1有 5只眼 ,0 .2~ 0 .5有 4只眼 ,仅 1例因裂孔封闭不佳继发视网膜脱离术后主要并发症晶体混浊加重。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自体血清封闭黄斑裂孔可使患眼裂孔无损伤及时封闭 ,在此基础上视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玻璃体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敏丽  区显宁  梁勇 《广西医学》2003,25(11):2097-2099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效果。方法:对16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行玻璃体切除,眼内填充GF8或硅油。结果:16只眼中15只眼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13只眼术后视力提高。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GF8或硅油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巩膜扣带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非增殖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玻璃体切除术后非增殖性视网膜脱离7例患者,共7只眼行巩膜扣带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手术后随诊4~19个月,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术后视力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7只眼治愈(100%),7例患眼视网膜裂孔均封闭,视网膜复位。2眼术后发现裂孔周围冷冻瘢形成不理想,于术后5~10d眼内气体填充状态下补充眼底激光治疗后裂孔封闭。1眼于扣带术后37d发现另一象限周边视网膜小裂孔,局限视网膜脱离经再次巩膜扣带联合玻璃体腔内注气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巩膜扣带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非增殖性视网膜脱离,可避免再次玻璃体切除手术对眼内结构损伤,有利于视功能较快恢复,具有安全、有效、易于操作等特点,可作为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非增殖性视网膜脱离的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外伤性黄斑裂孔的自然病程和视力预后。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月北京同仁医院诊治的外伤性全层黄斑裂孔30例(30眼),随访6个月~4年,包括视力、彩色眼底照相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眼黄斑裂孔均由钝挫伤所致,其中28眼于外伤后即刻发生。随访过程中,3眼黄斑裂孔在外伤后3~12周自行闭合,视力提高;8眼黄斑裂孔扩大,2眼视网膜脱离,发生时间均在伤后3个月,此2眼均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后视力提高;2眼黄斑裂孔缩小;其余15眼黄斑裂孔大小无明显变化,视力稳定者,未做特殊处理,仍在继续观察中。结论外伤性黄斑裂孔有自行闭合可能,且发生多在伤后早期。因此对视力稳定、孔径无扩大者,可暂不手术而密切随访;外伤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很低,对孔径扩大、视力下降者,或者发生视网膜脱离时,手术治疗有利于黄斑裂孔的闭合和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观察高度近视后极部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后极部裂孔(非黄斑裂孔)的形态及相关因素,探讨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非黄斑裂孔的后极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9例19眼的病例资料,观察裂孔的形态、位置、玻璃体牵拉和后巩膜葡萄肿的形态。所有病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裂孔周围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术中眼内激光光凝封闭裂孔,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不同的辅助处理,如玻璃体腔内填充消毒空气、C3F8、硅油等,术后3~5个月行硅油取出手术。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19只眼中后极部裂孔呈裂隙状12只眼(63.2%),小马蹄形3只眼(15.8%),小圆形4只眼(21.0%)。其中<1/4 PD者10眼(52.6%),1/2~1/4 PD者7眼(36.9%),1~1/2 PD者2眼(10.5%)。裂孔位于下方血管弓旁9只眼(占47.4%),上方血管弓旁4只眼(占21.1%),视盘下方1-4个视盘直径距离5只眼(占26.3%),视盘上方2个视盘直径距离1只眼(占5.2%)。后巩膜葡萄肿18只眼(占94.7%),其中Ⅰ型(宽基底黄斑型)11只眼(占61.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黄斑裂孔伴有周边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收治的黄斑裂孔伴有周边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采取23G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进行治疗。结果:黄斑裂孔伴有周边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视力高于术前,P<0.05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情况:3例出现术后一过性眼压增高,2例出现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结论:23G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黄斑裂孔伴有周边裂孔性视网膜脱患者,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蒋一大  胡竹林 《医学综述》2012,(22):3842-3843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并C3F8填充术(联合术)对于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的方式及效果。方法对16例(16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除C3F8填充术,观察黄斑孔闭合情况。结果 15眼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解剖复位。成功病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并发高眼压2例,眼底出血1例。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除C3F8填充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黄斑裂孔复位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术治疗漏斗状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漏斗状视网膜脱离18例、18眼 ,行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术 ,14眼填充硅油 ,4眼填充C3 F8。结果 :18眼中视力增进 13眼 ,占72 .2 % ,不变 4眼 ,占 2 2 .2 % ,下降 1眼 ,占 5 .6 %。硅油填充 14眼 ,C3 F8填充 3眼视网膜均一次复位成功。C3 F8填充 1眼术后复发网脱 ,行二次手术 ,视网膜复位。硅油填充 ,术后 4眼暂时性眼压升高。 1眼持续高眼压 ,2个月取出硅油 ,视神经萎缩。结论 :漏斗状视网膜脱离会致视功能严重损害 ,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术可有效地提高视网膜复位率 ,挽救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成功率并分析有关因素。方法对15例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18%C3F8或硅油手术。术后严格俯卧位至少2周以上。结果13只眼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13只眼术后视力提高,2只眼术后视力无变化。术后主要并发症为晶状体核轻度硬化2只眼,眼压升高1只眼,纤维素性渗出2只眼,双眼复视1只眼。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18%C3F8或硅油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术前详细检查眼底、正确设计手术方案及良好的手术技术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