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分析河北省急性胃肠炎社区人群调查和哨点医院监测数据,了解河北省急性胃肠炎发病及食源性疾病负担情况。方法 2012年6月~2013年5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唐山、廊坊、邯郸4个试点市开展为期12个月的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和社区人群入户回顾性调查。结果共调查2 832人,急性胃肠炎患病率为2.3%,病例就诊率为46.2%,就诊病例中标本采集率为30.0%,推算河北省食源性疾病的疾病负担是825 117人/年。肉与肉制品、果蔬类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重点食品,家庭和街头餐点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重点场所。结论食源性疾病是河北省重要的疾病负担,应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强化食源性疾病负担研究。  相似文献   

2.
急性胃肠炎疾病分布广泛、患病人群数量庞大、疾病负担较严重,是食源性疾病发病表现最为普遍的临床症状。本文对近些年国内外的急性胃肠炎及其疾病负担进行综述,为今后开展急性胃肠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南京地区81例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血清中变应原的种类及其分布特点。方法:收集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血清81例,采用德国Mediwiss公司的变应原定量检测系统,以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中变应原特异性IgE抗体。结果:81例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血清中,有61例(61/81,75.3%)患者检测出阳性结果。阳性率最高的变应原是户尘螨,有44例(44/81,54.3%),其次是猫狗皮屑、羊肉、柏和霉菌等。有11例(11/81,13.4%)患儿检出3种以上变应原。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4~6岁组和7~14岁组均显著高于0~3岁组(P<0.05),而食入性变应原阳性率4~6岁组和7~14岁组则显著低于0~3岁组(P<0.05),且食入性变应原阳性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变应原阳性率夏秋季显著高于冬春季(P<0.05)。结论:通过南京地区81例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血清变应原检测,了解变应原的种类及其分布特点,对变态反应性疾病儿童的病因诊断、预防和治疗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右江医学》2019,(11):833-837
目的了解某地区35~59岁机关工作人员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对其未来10年ASCVD发病风险进行评估,以期为该类人群心血管病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该类人群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并采用国人10年ASCVD风险评估流程表对2018年度体检的896名35~59岁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评估。结果 (1)男性收缩压、舒张压、LDL-C、空腹血糖、BMI的水平均高于女性,HDL-C水平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血压、糖尿病、低HDL-C及吸烟的暴露率男性高于女性(P<0.001),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P<0.05)。(2)女性组低危等级所占比率高于男性(P<0.05),而男性组中危、高危等级所占比率高于女性(P<0.05),极高危等级组男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和40~年龄组低危等级所占比率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45~及以上年龄组中危等级所占比率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55~59年龄组高危等级所占比率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极高危组占比在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及BMI的水平及高血压、糖尿病的检出率,在10年发病平均危险<5%组均低于10年发病平均危险≥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吸烟的检出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5)。结论该类人群心血管病发病风险男性高于女性,45~59岁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较大,应加强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4~2017年包头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为包头市食源性疾病防制提供依据。方法从包头市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导出2014~2017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4~2017年包头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2156例,其中男性1125例,女性1031例,男女比例为1.09:1,无死亡病例。0~10岁年龄组报告病人最多,远高于其他年龄组,占总报告人数的32%。开展病原学检验的951份标本中检出阳性70份,阳性检出率7.36%。结论夏秋季是包头市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是致病的主要微生物,应加强食源性疾病知识宣传,提高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学创新》2014,(33):67-70
目的:了解本城市居民高血压前期及其高血压患病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抽取一个社区进行横断面调查,主要包含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两部分。结果:共有4641例居民纳入分析。高血压前期患者1416例,患病率为30.5%;不同性别、年龄组、文化程度、体质指数、中心性肥胖、吸烟、饮酒与身体活动分组中高血压前期患病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性别、年龄组、文化程度、体质指数是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P<0.05)。高血压患者1195例,患病率为25.7%;不同性别、年龄组、职业、文化程度、收入分组、体质指数、中心性肥胖、吸烟、饮酒与身体活动分组中高血压患病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性别、年龄组、文化程度、体质指数、饮酒等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本城市内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处于高流行状态,需要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状况及其月平均就诊率的影响因素,为医学生健康教育重点及制定相应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2010年某医科大学学生患病资料为基础,采用不同月平均就诊率分析和患病病种分布分析的方法,比较在校大学生月平均男女就诊比例、不同年级及不同生源地学生的月平均就诊率和不同病种月平均就诊率的分布差异。结果某医科大学学生就诊率女生明显高于男生(22.9%vs13.2%,P<0.05);外地生源学生高于北京学生(26.3%vs15.3%,P<0.05);大二、三年级学生就诊率明显高于大一、四年级学生(24.9%、25.6%vs12.6%、12.6%,P<0.05);在所有就诊学生中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多见,损伤以操作锐器伤、动物咬伤、实验灼伤为主。结论医学生与其他人群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应该针对该人群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8.
郁红艳 《吉林医学》2011,(35):7518-7520
目的:掌握和了解无锡市妇女常见病、多发病患病情况,为有效控制妇女生殖健康疾病的发生制定干预措施。方法:分析我院体检中心自愿要求妇科体检的12 440名妇女的妇科及乳腺体检报告。结果:12 440例妇女患各种妇科疾病者5 658(45.93%);乳腺疾病4 049(32.55%)。几种常见生殖健康疾病发病率顺次为:宫颈炎33.57%,乳腺疾病32.55%,阴道炎31.21%,子宫肌瘤24.76%。31~40岁妇女宫颈炎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30岁及31~40岁年龄组妇女乳腺疾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中外来务工人员宫颈炎及阴道炎发病率与其他职业组妇女相比,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机关事业单位组人员乳腺疾病发病率占36.98,高于其他职业组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不同职业女性患病种类有一定差异,应对广大妇女广泛普及生殖健康疾病防治知识及乳腺自检方法,降低妇科疾病、乳腺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我市食源性急性胃肠炎的发病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并对其相关的发病因素进行探讨,为其治疗和监测提供相应的依据,使其发病率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方法 2016年1-8月期间,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我市某社区食源性急性胃肠炎的发病情况及治疗情况进行记录与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得知,男性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女性,其发病的比例为0.82:1,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居民的总发病率为1.35%,2-12月为其主要的发病时间,4-11月发病的患者最为集中,其发病率高达85.00%,60岁以上的退休人员为主要的发病群众,其发病率达到了47%,家禽、水产品以及猪肉(尤其熟食)为其主要的感染源,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未接受系统性治疗。结论 2016年1-8月期间,我市该社区食源性急性胃肠炎的发病率较低,明显低于我省的平均值。该种现象的发生可能与居民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生活习惯有着一定的关系。近年来,人们普遍提高了对食品卫生和食源性疾病的认识。由于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引发食源性疾病的相关因素在食品生产至居民进食的各个环节均有所发生。因此,政府需加大医学知识的普及,做好食品卫生的监测与监管,并对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及急救措施进行大力宣传,从整体上提高居民的生活和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2—2018年深圳市10个区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揭示深圳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为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2—2018年深圳市627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年龄、性别、地区、初步诊断、食源性疾病种类等。结果 2012—2018年期间,共上报病例254 223例次。其中,2012年发病率最低,为7.26/万,至2017年达最高,为61.86/万,2018年发病率又降至2014年的水平;男女发病人数比为1.20∶1,男性患者的总数量多于女性患者,2015—2018年中,2016、2017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8月份的就诊病例数最多,占9.77%,4月份的就诊病例数最少,占6.58%;平均发病率最高的行政单位(区)为南山区,年均发病率为36.70/万,最低为盐田区,年均发病率3.30/万;各年龄组中,31~40岁的病例数最多,占29.01%,发病人数最少的年龄组为71岁以上组,占1.40%;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类型中,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占比最高,为88.66%,有毒动物性食源性疾病占比最低,为0.03%。不同行政单位内的食源性疾病各种类型发生率基本一致,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发生率均最高。结论 深圳市食源性疾病病例具有时间性、地区性及人群流行特征,应当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宣教及监督管理,并提高食源性疾病的监测能力,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相关微血管疾病负担及其与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256例2型糖尿病患者,评估患者糖尿病相关微血管疾病患病状态,以心电图检查为依据判断心房颤动事件,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法分析微血管疾病与心房颤动的关系。结果 微血管疾病负担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更大,男性更常见,体质量指数、收缩压及糖化血红蛋白更高,糖尿病病程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吸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尿蛋白/肌酐、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及微血管疾病负担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模型控制混杂因素后发现,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微血管疾病负担、LDL-C、eGFR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中,微血管疾病的存在及其负担与心房颤动事件高风险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生活质量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浙江省金华市广福医院呼吸科被诊断为晚期肺癌的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正规化疗治疗,在化疗前及化疗4个周期后进行EORTC QLQ-30问卷调查。观察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变化、肺癌患者的健康平均评分和影响因素的关系、肺癌患者的EORTC QLQ-30其它条目评分和影响因素的关系。 结果 晚期肺癌患者化疗4个周期后的躯体评分、情绪评分、社会评分、呼吸困难评分、总健康状况评分均明显低于化疗前(P<0.05),晚期肺癌患者化疗4个周期后的恶心呕吐评分、失眠评分、食欲减退评分、便秘腹泻评分均明显高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肺癌患者的健康平均评分和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文化程度以及基础疾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肺癌患者的食欲下降评分高于男性患者(P<0.05),60岁以上患者的食欲下降评分、便秘评分和恶心评分高于60以下患者(P<0.05),文化程度比较低的患者失眠评分高于文化程度比较高的患者(P<0.05),有基础疾病患者的疲倦评分高于无基础疾病患者(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晚期肺癌患者化疗后躯体评分、情绪评分、社会评分、呼吸困难评分、总健康状况评分降低,恶心呕吐评分、失眠评分、食欲减退评分、便秘腹泻评分升高,晚期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和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吉林省成年人一般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分布特征,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2年7-8月对吉林省成年居民采用一般健康问卷12项(GHQ-12)进行调查,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其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经复杂加权后,吉林省成人GHQ-12平均得分为(2.27±2.11)分,GHQ-12阳性检出率为23.8%;女性GHQ-12阳性检出率(27.9%)高于男性(20.0 %),农村居民GHQ-12阳性检出率(25.9%)高于城镇(2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有女性、婚姻状态为未婚、离异或丧偶、职业为农民、在校学生或未就业人员、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小于7 h和近1年患有慢性病;年龄大于35岁、文化程度为初中和大学及以上、家庭人均月收入500元以上、饮食规律和锻炼身体是心理健康状况的保护因素。结论:吉林省成年居民一般心理健康状况的GHQ-12阳性检出率高于国内大部分省份的相关调查结果,应重点关注女性、农民、在校学生、未就业者、文化水平偏低者、未婚、离婚和丧偶者、家庭收入偏低者及饮食、睡眠或患有慢性病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吉林省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状况,阐明吉林省老年人患高血压、骨关节病和心脏病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2年抽取吉林省32个市、县、区18~79岁居民21 435人进行调查。选取其中60~79岁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样本经复杂加权后,描述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状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吉林省60~79岁老年人过去1年内慢性病患病率为79.5%,其中患1种疾病的老年人占22.7%,患2种疾病者占19.8%,患3种及以上者占37.0%。患病率位于前十位的疾病依次为高血压(33.2%)、骨关节病(31.9%)、心脏病(25.1%)、消化系统疾病(24.2%)、脑血管病(16.3%)、糖尿病(13.8%)、呼吸系统疾病(10.6%)、眼和附器疾病(9.0%)、风湿(4.0%)和高脂血症(2.8%)。健康相关行为状况分析,不同性别老年人在吸烟、饮酒、饮食口味、体育锻炼、睡眠时间和体质量指数(BMI)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人高血压影响因素有性别、体育锻炼和BMI;骨关节病影响因素有性别和收入水平;心脏病影响因素有性别、年龄、职业、饮酒状况和BMI。结论:与其他省市地区比较,吉林省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疾病谱中排名前三位的疾病依次为高血压、骨关节病和心脏病。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水平、饮酒状况、体育锻炼和BMI是影响老年人高血压、骨关节病和心脏病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28日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间在我院ICU治疗超过24 h、年龄>12岁的ARDS患者237例,统计其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患者28日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根据柏林定义,轻度、中度、重度患者分别为47例、112例和78例,病死率分别为17.1%、49.1%和65.4%;ARDS原发病以肺外疾病为主,占60.3%;致死率最高的原发病为肺炎,42例中死亡31例,占73.8%;患者死亡的直接因素主要为脓毒性休克,占34.5%.轻度及中度ARDS患者28日死亡危险因素包括确诊前住院时间>48 h (OR=4.712,4.773;P<0.05)、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OR=1.171,1.389;P<0.05);重度患者28日死亡危险因素包括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OR=1.447;P<0.05)和免疫抑制状态(OR=7.917;P<0.05).结论 ICU病房ARDS患者主要原发病为肺外疾病,致死率最高的原发病为肺炎,死亡直接因素主要为脓毒性休克,不同程度ARDS患者28日死亡危险因素有差异,临床需注意区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老年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elf-perceived burden scale,SPBS)、脑卒中自我效能量表(stroke self-efficacy questionnaire,SSEQ)、修订版家庭支持自评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from family scale,PSS-Fa)对保定市某三级甲等医院317名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自我感受负担的危险因素。结果 老年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平均得分为(26.54±10.05)分,69.40%患者存在自我感受负担。其中,存在轻度、中度、重度自我感受负担者分别占29.34%、27.13%、12.93%。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程≤1个月(OR=2.192)、照顾者健康状况好(OR=2.620)、自我效能(OR=1.025)和感知到家庭支持(OR=1.351)水平高的老年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水平较轻;人均家庭月收入≤2 000元(OR=0.170)的老年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水平较重。结论 老年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发生率高。经济状况差、病程长、照顾者健康状况一般、自我效能和家庭支持水平低可能是老年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称为“新农合”)下法定传染病在玉溪市农村居民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以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降低经济负担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集了2005~2012年新农合9 344例住院病例的住院费用、补偿情况等进行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2005~2012年,玉溪市9 344例保销新农合的法定传染病住院直接经济负担为1 139.7元/例,维持在1 000元/例;补偿比为47.8%/例,中位实际补偿比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19.7%上升到2012年的72.6%.多因素分析显示:年度、年龄两个因素与实际补偿比呈正相关,就诊医疗机构级别、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与实际补偿比呈负相关(P均<0.001). 结论 新农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降低农村居民法定传染病经济负担的作用,探索适当提高重大、慢性传染病补偿比可成为减低负担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0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5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5年生存率。结果5年总体生存率为36.8%,年龄、性别及术后是否化疗与预后无关,不同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和不同手术方式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方案。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和手术方式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生命质量/患者报告结局影响因素,为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命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SF-36量表对冠心病患者生命质量/患者报告结局进行测定,收集123例冠心病患者的生命质量资料,应用统计描述、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冠心病患者生命质量/患者报告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性别对生理功能、精神健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年龄对生理功能、生命力、躯体综合组分有统计学意义( P<0.01),民族对生理职能有统计学意义( P<0.05),文化程度对MH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济状况对PF、VT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疗形式对生理功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和躯体综合组分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元回归分析中,年龄、职业和医疗形式在躯体综合组份上有影响,其回归系数为-8.99、-6.68和-12.18,文化程度在心理综合组份上有影响,其回归系数为2.33。结论性别、年龄、民族、职业、经济状况和医疗形式是影响躯体健康方面的重要因素,性别、年龄、经济状况和文化程度是影响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病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大庆市275名高血压患者的随访调查,经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影响高血压病经济负担的主要因素:患者的病情、医疗保障形式、经济收入、医院的级别、从业状态和伴随疾病等,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减轻高血压病的经济负担,以有效地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