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无创辅助通气作为一种非创伤性治疗,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要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它能帮助患者解决呼吸肌疲劳和通气功能不良的问题,通过面罩输氧,有助于增加通气量,改善肺泡通气,减轻呼吸肌疲劳,使呼吸衰竭患者避免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具有安全、经济的特点,为呼吸衰竭的抢救和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现结合我科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2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者使用无创辅助通气的情况,总结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使用自制的简易呼吸器负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治疗作用。方法:68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5例,自制简易呼吸器连接吸引器调节负压可以使呼气相负压值为-5 cmH2O(1 cmH2O=98.063 8 Pa),每天至少通气1 h,连续应用7 d;对照组33例,使用常规鼻导管吸氧。两组均按照常规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观察比较患者的肺功能、动脉血气、住院天数及费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COPD患者的FVC、FEV1(%)、pa(O2)、pa(CO2)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结论:简易呼吸器间歇负压通气对COPD患者有较为肯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芹玲  刘胜兰 《中国校医》2011,25(4):320-321
<正>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死亡率居第四位,且有上升趋势。COPD进行性发展,导致气道阻塞持续加重、呼吸肌疲劳、通气功能恶化,最终导致呼吸衰竭。对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可降低CO2分压(PaCO2)、减轻呼吸困难、缓解呼吸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呼吸肌功能锻炼对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30例诊断为COPD的患随机分成实验组15例,进行呼吸肌功能锻炼;对照组15例,给予安慰剂治疗。并分别对照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表(QDL),肺功能检测:FEV1、FVC、FEV1/FVC及6分钟步行距离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表(QDL);FEV1、FVC、FEV1/FVC及6分钟步行距离有显差异,对熙组治疗前后无差异。结论 呼吸肌功能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生存质量有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李瑛 《中国校医》2011,25(5):363-364
<正>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反应有关,常因感染而急性发作,使不可逆气道阻塞进一步加重,加之呼吸肌疲劳,导致通气功能恶化发生Ⅱ型呼吸衰竭。无创机械通气可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患者营养状况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49例COPD患者根据其营养状况分为营养正常组和营养不良组,再进行肺通气功能测定,观察指标包括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结果营养不良组与营养正常组比较,MVV、FVC、PEF、FEV1等反映呼吸肌的指标相差非常显著(P<0.001),且两组在COPD病程同一阶段(肺气肿、肺心病)肺通气功能各值比较也显示营养不良组呼吸肌力等指标比正常组降低明显(P<0.05)。结论COPD合并营养不良对与呼吸肌有关的肺通气功能指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创性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0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呼吸机,观察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的pH、PaO2、SaO2指标变化。结果无创性通气治疗后,PaO2、Sa02均明显升高,PaCO2降低,pH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呼吸机经口鼻面罩正压通气治疗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效果满意,无明显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创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舒适护理。方法通过对45例应用面罩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CODP患者护理要点进行总结。结果舒适护理可以使无创机械通气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 CODP患者应用面罩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运用舒适护理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机械通气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 1996年 10月~ 2 0 0 2年 12月 ,我科对32例COPD重度呼吸衰竭患者采取了机械通气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996年 10月~ 2 0 0 2年 12月内科住院COPD重度呼吸衰竭患者 32例 ,其中男性 2 3例 ,女性 9例 ,平均年龄 4 7~ 78(6 5 .8± 12 .18)岁。病史 14~2 5 (2 0 .6± 4 .34)年。基础疾病均为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1·2 一般治疗 所有病例均给予吸氧、抗感染、平喘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纠正水…  相似文献   

10.
李雅杰 《职业与健康》2004,20(1):147-148
目的探讨面罩无创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患(COPD)合并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与护理.方法对收治的41例呼吸衰竭患者,分组进行面罩无创通气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与护理.结果①两组方法均有较好疗效.②PaO2和PaCO2在治疗后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提示在降低PaCO2和PaO2改善程度方面,面罩无创通气同样有好的效果.结论 COPD合并呼吸衰竭应用面罩无创通气治疗与护理是既安全又有效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1.
经鼻(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患者经鼻(面)罩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对2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行经鼻(面)罩机械通气。结果治疗后2小时、24小时、48小时、1周后,pH从7.28±0.1上升至7.34±0.07、7.35±0.06、7.38±0.05、7.37±0.07(P<0.01),PaCO2从94.69±18.4mmHg下降至86.05±24.6mmHg(P<0.01)、77.76±19.3mmHg(P<0.01)、68.60±11.4mmHg(P<0.001)、66.69±26.9mmHg(P<0.001),PaO2从52.72±13.1mmHg上升至64.25±24.5mmHg(P<0.05)、69.01±16.6mmHg(P<0.002)、75.27±32.8mmHg(P<0.001)、91.16±40.4mmHg(P<0.001)。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75.9%。结论经鼻(面)罩机械通气对轻、中度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蛋白质营养不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8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为营养正常组及营养不良组,对比分析其营养状态、肺功能及血气情况。[结果]患者的最大通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蛋白质营养不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通气功能有较大影响,临床应注意早期监测并改善其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3.
邱亚林 《中国校医》2021,35(5):354-356
目的 探讨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患者采取尼可刹米结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其动脉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本院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83例COPD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41例。对照组予以尼可刹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无创正压通气联合治疗。对比分析2组临床疗效、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68%,较对照组(69.05%)高(χ2=7.448,P=0.006);观察组治疗后FVC(2.16±0.27)L、FEV1(2.94±0.36)L、FEV1/FVC(55.39±4.22)%,均高于对照组的(1.64±0.29)L、(2.27±0.43)L、(49.71±4.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PaO2(90.73±7.11)mmHg、SaO2(93.13±5.75)%,均高于对照组的(86.42±7.20)mmHg、(87.10±6.12)%,且PaCO2(41.14±5.17)mmHg,低于对照组的(48.89±5.22)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对COPD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患者采取尼可刹米结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调节动脉血气指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经面罩无创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在本院2017年9月~2018年12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选出138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经面罩无创通气(BiPAP无创正压通气).结果:治疗24h后两组动脉血气指标以及呼吸频率均明显好转,P<0.05;治疗24h后的PaCO2、PaO2和呼吸频率对比,观察组均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24h后的pH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和治疗3d、治疗7d后的呼吸困难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面罩无创通气治疗可快速缓解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通气换气障碍,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BiPAP, by nasal mask, on exercise tolerance and respiratory muscle strength in patients with a clinical and spirometric diagnosis of moderate/severe COPD (FEV1 < 60% of predicted). Ten patients of 59.4+/-8.9 years old, with FEV1/FVC <70% of predicted level, were treated with 30 minutes of BiPAP (IPAP:10 and 15 cmH2O; EPAP:4 cmH2O), three days per week, during two month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spirometry, inspiratory (MIP) and expiratory (MEP) muscle strength and the distance walked in six minutes (6MWT) were measured. We observ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Wilcoxon, p<0.05) in the mean values of MIP (from -55+/-17 to -77+/-19, respectively), MEP (from 75+/-20 to 109+/-36, respectively) and walking distance (from 349+/-67 to 448+/-75). Based on these results, we concluded that BiPAP improves respiratory muscle strength and exercise tolerance in these COPD patient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的睡眠质量,并分析其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某院收治并长期随访的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病例资料记录完整的80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调查问卷(PSQI)对患者不同时期睡眠质量进行调查,并测定肺通气功能、肺换气功能指标,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方法分析COPD患者PSQI评分和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COPD患者稳定期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习惯睡眠效应、催眠药物、日间功能以及感觉不适等睡眠质量维度评分均较急性加重期显著降低(P0.05);COPD患者稳定期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水平较急性加重期显著升高(P0.05),用力肺活量(FVC)、FEV_1/FVC、PaO_2和血氧饱和度(SaO_2)水平较急性加重期显著降低(P0.05);COPD患者FEV_1和FVC与睡眠质量各个维度均无明显相关性,睡眠质量评分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习惯睡眠效应及日间功能等维度均和FEV_1/FVC、PaO_2和SaO_2存在正向相关性和Pa CO2存在负向相关性,而催眠药物和感觉不适2个维度和上述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肺功能较差,与睡眠质量差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成比例辅助机械通气(PAV)与无创正压通气(NIPPV)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临床作用。方法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PAV或NIPPV通气模式治疗COPD患者各40例,观察并比较不同通气模式下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H值、PaO2、PaCO2)及呼吸力学变化,包括潮气量(VT)、每分通气量(MV)、气道峰压(PIP)和吸气/呼吸周期时间比(Ti/Ttot),并计算平均吸气流速(VT/Ti)。结果与NIPPV通气相比,PAV通气时COPD患者的PIP、VT和VT/Ti明显降低(P〈0.05),MV和Ti/Ttotal明显增加(P〈0.05)。PAV组连续3d夜间通气时间大于3h者为65%(26/40),而NIPPV组仅为20%(8/40),显示PAV组夜间连续通气时间显著延长(P〈0.05)。结论与NIPPV通气模式相比,PAV通气模式能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道峰压,吸气/呼吸周期时间比明显增加,通气依存性好。  相似文献   

18.
王运 《现代保健》2014,(6):113-115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4月本院呼吸科收治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2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PPV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NPPV治疗,首次治疗时间2 h,每日累计治疗时间8 h以上。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段的各项生理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CO2)呼吸频率(RR)、心率(HR)、辅助呼吸肌评分、插管率及死亡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PaCO2、RR、HR、辅助呼吸肌评分及插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死亡率为4.9%,低于对照组的5.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NPPV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缓解病情,适当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适应性支持通气(ASV)与间歇性气道正压通气(SIM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老年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 96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应用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对比ASV和SIMV模式参数,包括心率(HR),血压,中心静脉压(CVP)和血气指标等。结果 ASV组患者呼吸频率、潮气量及呼吸道压力峰值均小于SIMV组(P0.01),每分通气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ASV组PaO_2及pH值均显著高于SIMV组(P0.01)。结论 ASV通气模式可显著改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