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PET—CT)对结直肠黏液腺癌与非黏液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且接受CT和PET.CT检查的37例结直肠黏液腺癌与50例结直肠非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比较两者在CT和PET-CT表现上的差异。结果CT检查示,在肿瘤实质的平扫密度、增强后密度和强化程度上.黏液腺癌组明显低于非黏液腺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肿瘤低密度区的强化程度、低密度区面积占总病灶面积的比例、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比例,黏液腺癌组均明显高于非黏液腺癌组(均P〈0.05)。PET—CT检查示,黏液腺癌组的最大SUV值明显小于非黏液性腺癌组[(8.64±4.34)Bq/L比(12.38±5.96)Bq/L,P=0.015]。结论联合PET—CT与传统cT两种检查手段,可对结直肠黏液腺癌与非黏液腺癌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JC病毒(JCV)早期基因编码产物大T抗原(1argetumorantigen,T—Ag)的表达及β-eatenin(β-连接素)蛋白表达与结直肠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5例结直肠腺癌和20例非肿瘤胃黏膜中JCV T-Ag、β-eatenin蛋白的表达。结果65例结直肠腺癌中JCVT-Ag阳性表达率为38.4%(25/65)。20例非肿瘤结直肠黏膜中无JCVT-Ag蛋白阳性表达。结直肠腺癌中JCVT-Ag阳性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淋巴结转移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B-eatenin蛋白在65例结直肠腺癌中正常表达率为47.7%(31/65),65例结直肠腺癌中弱阳性表达或不表达为52.3%(34/65)。结直肠腺癌中β-catenin蛋白异常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0例非肿瘤胃黏膜100%阳性表达,即JCVT—Ag与β-eatenin蛋白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JCVT-Ag早期基因编码产物大T抗原与β-catenin蛋白在结直肠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GINS复合物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76例结直肠癌标本中GINS复合物4个基因PSF1、PS砣、PSF3和SLD5的mRNA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PSF1、PSF2、PSF3和SLD5mRNA的相对表达量(0.001853±0.000651、0.007757±0.004260、0.000967±0.000481、0.003248±0.001721)均明显高于正常黏膜组织(0.000352±0.000169、0.002951±0.001216、0.000472±0.000271和0.001675±0.001156)(均P〈0.01)。PSF1mRNA表达与肿瘤大小(p〈0.01)有关;PSF2mRNA表达与患者年龄(P〈O.05)和淋巴结转移(P〈0.05)有关;PSF3mRNA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SLD5mRNA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P〈0.01)有关。PSFl、PSF2和SLD5高表达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7.1%、54.3%和54.3%,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患者的77.1%、80.O%和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PSFlmRNA表达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之一(P〈0.05)。结论GINS复合物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有密切关系.其中PSFlmRNA表达可作为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结直肠黏液腺癌与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及其关系。方法 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1994-2007年收治的2089例原发性结直肠癌中的黏液腺癌144例,印戒细胞癌25例的临床资料,比较结直肠黏液腺癌与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及其之间的关系。 结果 黏液腺癌占结直肠癌的5.45%,印戒细胞癌占1.19%;黏液腺癌与印戒细胞癌相比, 印戒细胞癌发病年龄更年轻, 女性易发病, 黏液腺癌好发于结肠而印戒细胞癌好发于直肠(P<0.01);但在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和浆膜浸润﹑脏器侵犯﹑根治性切除率﹑中晚期比例等方面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印戒细胞癌与黏液腺癌总体存活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根治手术组总体存活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印戒细胞癌与黏液腺癌是生物学行为相近而且具有独特的癌变机制的肿瘤,结直肠黏液癌尤其是印戒细胞癌是结直肠癌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其预后差的原因可能与其发生部位和独特的病理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三种结直肠高度恶性腺癌(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与低分化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医科院肿瘤医院1988-2006年收治的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48例结直肠黏液腺癌、55例印戒细胞癌和281例低分化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分析其相关因素,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结直肠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和低分化腺癌在性别、发病年龄、肿瘤部位、有无肠梗阻、手术方式、脉管瘤栓、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分期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67,38.4,86.0,14.5,93.7,17.3,62.1,24.4,56.17,P<0.05),印戒细胞癌中位生存期为24个月,黏液腺癌中位生存期为47个月,低分化腺癌中位生存期为4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3,P<0.05).结论 三种结直肠高度恶性腺癌(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与低分化腺癌)是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不同的结直肠恶性肿瘤,印戒细胞癌的恶性度最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预后特点。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和天津市人民医院1979年6月至2010年6月间收治的40例直肠GIST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直肠GIST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8~81(中位数54.5)岁。术后随访1~300(中位52.5)个月,复发和转移18例,其中单纯局部复发7例,单纯远处转移6例,局部复发并远处转移5例。术后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82.5%、60.0%及42.5%。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患者术后生存率与肿瘤大小(P〈0.01)、肿瘤Fletcher分级(P〈0.01)、核分裂像(P〈0.01)及术后远处转移(P〈0.05)有关;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5)、核分裂像(P〈0.01)和术后远处转移fP〈0.01)是直肠GIST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直肠GIST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肿瘤原发灶大小、核分裂像和术后远处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Nemo样激酶(NLK)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行手术治疗患者的肠黏膜组织,其中正常黏膜组56例(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的混合痔患者);结直肠腺瘤组51例:结直肠癌组712例;转移性结直肠癌组21例。将选取的肠黏膜组织标本制作成组织芯片,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LK的表达情况,并分析NLK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NLK的表达阳性率从正常黏膜(75.0%,42/56)、结直肠腺瘤(86.3%,44/51)到结直肠癌[Ⅰ、Ⅱ、Ⅲ、Ⅳ期分别为92.5%(49/53)、90.1%(281/312)、91.9%(274/298)和98.0%(48/49)1依次升高。NLK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P=0.027)、肿瘤远处转移(P=0.000)、肿瘤TNM分期(P=0.000)和复发率(P〈0.01)呈正相关。NLK在低分化和黏液腺癌结直肠癌中的表达(77.5%,62/80)低于高一中分化(93.4%,590/632;P=0.019);在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96.8%,361/373)明显高于结肠癌(85.8%,291/339;P〈0.0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NLK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呈负相关(P〈0.01),是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测因素。NLK阳性表达率在21例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正常黏膜、转移癌组织和原发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7.1%(12/21)、76.2%(16/21)和81.0%(17/21),后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1);而前者与原发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NLK在结直肠癌中可能发挥促癌作用,且具有预后判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直肠印戒细胞癌与黏液腺癌在临床病理特点、外科治疗及预后方面的差异。方法:对1992年1月—2008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收治的67例结直肠印戒细胞癌、179例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采用χ2检验分析其相关因素,Kaplan-M 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和C ox检验分别进行预后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印戒细胞癌与黏液腺癌在发病年龄、肿瘤部位、有无肠梗阻、手术方式、有无脉管瘤栓、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术前C EA和肝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印戒细胞癌中位生存期26个月,黏液腺癌中位生存期47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手术方式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结直肠印戒细胞癌恶性度高于黏液腺癌,病理类型和手术方式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根治性手术切除和姑息性减瘤手术可以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Ⅱ期结直肠癌根治术淋巴结检出数目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Ⅱ期结直肠癌根治术淋巴结检出数目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80例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后5年内出现复发或转移的56例患者与无复发转移者平均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9.5枚/例和16.3枚/例(P〈0.01).术后5年内死亡的97例患者与健在者平均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11.1枚/例和16.7枚/例(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检出大于或等于12枚/例组和小于12枚/例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3.9%和62.0%(P〈O.01),复发转移率分别为6.4%和25.7%(P〈0.01),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与淋巴结检出数目有关(P〈0.05)。结论淋巴结检出数目多少影响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淋巴结检出数目多者复发转移率低.生存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结直肠癌肝转移不同类型及治疗策略对肝转移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年1月1日至2008年6月31日收治的669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同时性肝转移379例,异时性[发生肝转移中位时间(21.0±19.6)个月]肝转移290例。患者性别、年龄和肠道原发病灶的部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转移灶特征(累及肝叶类型、病灶个数和病灶直径)和术前CEA、CA19—9水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除肝转移灶253例.其中同时性肝转移123例,异时性肝转移130例。以2008年10月31日为随访终点,随访率100%。同时性肝转移和异时性肝转移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和23个月(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6.4%和11.4%(P〈0.01);手术病例与各种非手术治疗(介入、化疗、射频、无水酒精注射和中医中药)病例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7个月和5~26个月(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35.6%和0~3.6%(P〈0.05)。结论手术治疗目前仍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首选治疗措施:异时性肝转移患者生存率好于同时性肝转移。  相似文献   

11.
Zhang P  Wu ZJ  Yang Y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7):1321-1324
目的 探讨影像尿动力检查在下尿路排尿障碍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0年3月对115例下尿路排尿障碍患者行影像尿动力检查,确定排尿障碍类型,分析各类疾病的影像尿动力特点.结果 神经原性膀胱患者37例,男性25例,女性12例.其中逼尿肌无反射(DA)18例,膀胱过度活动(OAB)2例,低顺应性膀胱伴肾积水10例,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7例.非神经原性排尿障碍患者59例,男性34例,女性25例;其中膀胱出口梗阻40例,DA 15例,单纯OAB 4例.膀胱扩大术后复查患者7例,男性4例,女性3例.可控回肠膀胱术后男性患者1例.输尿管再植术后男性患者1例.影像尿动力检查显示膀胱尿道功能基本正常者10例,男性6例,女性4例.结论 影像尿动力检查通过压力-流率曲线与实时影像结合分析,可为各类下尿路排尿障碍疾病提供准确的诊断及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总结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47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28例,年龄60~79岁;风湿性心脏病35例,退行性心脏瓣膜病10例,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2例;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3例,Ⅲ级19例,Ⅳ级5例。体外循环下行心瓣膜置换术,或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TVP)、左心房血栓清除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观察手术早期病死率、并发症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全组行二尖瓣置换术(MVR)2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5例,MVR+AVR5例,同期行TVP4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3例,CABG6例。全组手术时间138~412(196±52)min,体外循环时间48~301(108±3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4~196(87±21)min,住院时间12~31(19±5)d。无术中死亡病例,术后早期死亡2例(4.3%),死亡原因为左心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发生并发症23例(51.1%),包括呼吸功能不全6例,肺部感染5例,心律失常5例,切口感染2例,胸腔积液2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肾功能不全1例。通过电话、网上视频、来院复查等方式随访生存患者45例,随访时间1~32个月,随访率100%,心功能改善至I级11例、Ⅱ级32例、Ⅲ级2例。结论针对老年瓣膜疾病的特点,提高手术技巧,改善围手术期处理,可有效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Zou L  Chen XJ  Xu M  Chen W  Wang LM  Huang FH  Chen X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2):1109-1113
目的 研究年龄及糖尿病因素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桡动脉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应用自体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64例,分为4组:老年非糖尿病组14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70±4)岁;老年糖尿病组18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8±5)岁;年轻非糖尿病组2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3±5)岁;年轻糖尿病组1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1±6)岁.用电镜观察、比较4组患者桡动脉内膜及中膜的超微结构.结果 扫描电镜下4组患者内皮细胞脱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082,P=0.000);两两比较发现,老年糖尿病组与老年非糖尿病组、年轻糖尿病组与年轻非糖尿病组内皮细胞脱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糖尿病组与年轻糖尿病组、老年非糖尿病组与年轻非糖尿病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透射电镜下观察糖尿病组患者桡动脉可见平滑肌细胞性泡沫细胞的出现以及平滑肌细胞向内膜下迁移倾向.对样本内皮细胞的结构、组织水肿的程度、内皮细胞中线粒体的形态学改变3个方面进行半定量评分,年轻非糖尿病组总评分低于年轻糖尿病组(1.32±0.20比4.38±0.30),老年非糖尿病组总评分低于老年糖尿病组(1.43 ±0.20比4.67±0.30);四组总评分采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年龄因素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1.24,P=0.270),糖尿病因素有统计学意义(F=41.22,P=0.000),年龄和糖尿病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F=1.05,P=0.309).结论 经过改良Allen实验及多普勒超声筛选后,不伴糖尿病的老年人与年轻人桡动脉质量相近,而糖尿病患者桡动脉质量明显差于非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14.
Hou BH  Ou JR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8):1409-1411
目的 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合理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对199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2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6例,女性26例,年龄24~76岁.胰腺浆液性囊腺瘤16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瘤9例,其中1例为黏液性囊腺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4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3例.肿瘤位于胰头颈部12例,位于胰体尾部20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1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13例行胰体尾切除术(其中2例行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3例行胰腺肿瘤摘除术、4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1例囊腺癌患者仅行姑息手术.术后发生胃瘫3例、胰瘘5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全组2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10年,3例患者于术后4~34个月分别死于癌转移或其他疾病,其余26例患者均存活,且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胰腺囊性肿瘤术前应首选无创的CT检查,及时手术探查是防止肿瘤癌变的重要手段;具体的手术方式选择应按个体化原则,并应遵循损伤控制性手术原则;保留器官的手术方式更要重视术后胃瘫、胰瘘等并发症的处理.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 have a high prevalence of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The use of acid suppressive therapy (AST) in these patients is unexplored. We assessed the use of and indication for AST in CRF patients and compared them with hospitalized patients and patients with another chronic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293 patients with CRF were compared with 261 hospitalized patients and 181 patients with another chronic disease. Information about AST, endoscopic investigations and indication for therapy were obtained by medical records and patient interviews. RESULTS: The use of AST was higher in CRF patients (41%, P<0.001) compared with hospitalized patients (13%) and patients with a chronic lung disease (18%), but similar in patients with a rheumatic disease (34%). Inadequate use of AST was high in CRF patients (63%) and hospitalized patients (81%), but lower in patients with another chronic disease (32%, P<0.01). Endoscopic investigations were performed in 41-46% of the patients. More than 90% of AST consisted of 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s). CONCLUSION: The majority of CRF patients had an inadequate indication for AST. Endoscopy seemed to be underused in these patients. PPIs were the dominating acid suppressive drug.  相似文献   

16.
普通软骨肉瘤复发后的恶性进级和去分化演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普通软骨肉瘤复发后出现病理级别改变及去分化病例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1997年4月至2005年4月,收治初诊为普通软骨肉瘤的患者91例,按是否局部复发分为复发软骨肉瘤和无复发软骨肉瘤。复发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13~65岁,平均40.6岁。无复发组55例,男37例,女18例;年龄15~72岁,平均43.2岁。根据Enneking分期确定外科治疗边界,复查所有复发病例的病理切片并分级。结果复发组共行53例次手术,病灶内切除21例次,边缘切除15例次,广泛切除17例次。无复发组12例病灶内切除,13例边缘切除,30例广泛切除。复发组随访33例,其中16例死于肿瘤转移和复发,5例带瘤存活,12例无瘤存活,五年生存率46.91%;无复发组随访47例,其中7例死于肿瘤转移,4例带瘤存活,36例无瘤存活,五年生存率76.81%。复发组中15例发生病理级别的改变,其中8例出现去分化改变,7例发生恶性进级。7例发生恶性进级的患者中,3例无瘤生存,2例带瘤生存,2例死亡。8例发生去分化患者中,2例带瘤存活,6例全部死亡。结论普通软骨肉瘤复发后可以出现恶性病理进级和去分化改变,初次手术时应尽量做到广泛切除,以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房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反流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6年7月至2012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共对98例房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反流患者施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其中男36例、女62例,手术年龄2个月至80岁。所有房间隔缺损均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直径3~23 mm。其中合并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60例,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28例,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10例。所有患者均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封堵51例,经胸小切口封堵46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封堵1例。术后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封堵术后三尖瓣反流的变化情况。结果围术期无死亡,1例手术失败,术后第3 d出现房间隔缺损残余分流;1例于术后第3 d异常出血,再次开胸止血;其余患者恢复顺利。随访84例,随访时间1~64(26.56±21.35)个月。随访期间术后第3 d出现房间隔缺损残余分流患者随访至术后6个月时无明显好转,转为开胸手术。73例(86.90%)三尖瓣反流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其中10例三尖瓣重度反流改善为轻度反流8例,中度反流1例,1例无改善;26例三尖瓣中度反流改善为无反流6例、轻度反流18例、2例无改善;48例三尖瓣轻度反流改善为无反流40例,8例无明显改善。结论房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反流的患者,对三尖瓣的处理可持保守治疗态度,单纯房间隔缺损封堵即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同时也避免体外循环造成的心肌损伤、肺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盆腔巨大肿瘤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2年1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56例盆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术前增强cT检查或数字医学三维重建技术对肿瘤的可切除性进行评估,术中联合多种手术入路,对肿瘤进行游离和切除。术后通过电话和门诊随访,了解患者肿瘤复发转移情况。寿命表法计算患者生存率。结果56例患者中,50例术前进行CT检查,6例进行数字医学三维重建。49例患者术前评估需行联合脏器切除;5例术前评估为仅行肿瘤切除;2例术前评估为肿瘤不可切除。14例患者术前确诊,8例术中通过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确诊,其余34例患者术后通过病理检查确诊。手术入路:21例患者采用骶前正中入路联合经会阴尾骨前人路,11例采用骶前正中入路,8例采用闭孔入路,8例采用耻骨后入路,8例采用闭孔入路联合经会阴尾骨前入路。手术方式:18例行肿瘤+直肠切除,12例行肿瘤+膀胱部分切除,12例行肿瘤+子宫、卵巢切除,10例行肿瘤+部分小肠、结直肠切除,4例行肿瘤十全盆腔脏器切除。53例患者达到R。切除,2例为肉眼未见肿瘤残留,1例有肿瘤残留。平均手术时间为100min。50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6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3例出现肠梗阻(2例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经手术治疗痊愈),2例出现盆腔感染,1例出现结肠造口瘘口旁疝,经通畅引流及营养支持治疗后均痊愈。56例患者中1例因术后突发心肌梗死死亡。术后病理检查:腺癌25例、胃肠问质瘤15例、肉瘤16例。随访至2012年12月,56例患者失访9例,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26.7%,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为18.9%,胃肠道间质瘤患者5年生存率为52.6%。结论盆腔巨大肿瘤术前的可切除性评估能减少不必要的剖腹探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Among 3,707 patients who underwent aortocoronary bypass, 302 had preinfarction angina. Coronary angiography revealed single-vessel disease in 43 patients, double-vessel disease in 81, and triple in 178 patients. Plane ventriculography showed contractility to be normal in 178 patients, fair in 88, and poor in 36 patients.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pressure was normal in 203 patients, 13 to 23 mm Hg in 73, and ≥ 24 mm Hg in 26 patients.Us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and moderate hypothermia, single coronary bypass was performed in 45 patients, double bypass in 120 patients, triple in 118 patients, quadruple in 15, and quintuple in 4 patients. Right coronary artery endarterectomy was necessary in 22 patients. The early mortality was 6.6% (20 patients) and was strongly related to poor contractility an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One- to four-year follow-up data were obtained in 126 patients. La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ccurred in 11 patients and caused 4 late deaths; 3 unrelated deaths occurred. Ten patients experienced no benefit from their operations, 56 are completely asymptomatic, and 53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Our results show that surgical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the poor prognosis of preinfarction angina and appears to be superior to medical treatment.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置胎盘孕妇分娩时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处理方法及并发症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分娩的前置胎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年龄、孕产史、临床表现、分娩方式、术中出血及发生产后出血的孕妇的高危因素、术中处理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分娩9,086例患者,前置胎盘患者共222例,发生率为2.4%,其中边缘性前置胎盘174例,完全性前置胎盘34例,部分性前置胎盘14例。222例前置胎盘患者发生产后出血39例(17.6%),无死亡病例。产后出血患者中12例通过宫缩剂及子宫按摩加强宫缩有效,4例患者通过加强宫缩及局部多点8字缝合止血。其余患者在加强宫缩基础上进行其他操作,11例行宫腔填塞治疗(6例行宫纱宫腔填塞,5例行Bakri球囊宫腔填塞),8例行B-Lynch缝合术,2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2例行全子宫切除术。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者4例,术后发热者2例。前置胎盘产后出血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日为5.0d。39例产后出血患者中完全性前置胎盘15例,合并胎盘植入或胎盘粘连者13例,前次剖宫产史者5例。结论完全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或胎盘粘连及前次剖宫产史的前置胎盘患者容易发生产后出血,在加强宫缩的基础上行局部缝扎、宫纱宫腔填塞、Bakri球囊宫腔填塞、B-Lynch缝合术、子宫动脉栓塞术及全子宫切除术阶梯性治疗是治疗前置胎盘所致产后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