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8 毫秒
1.
目的探讨家庭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将90例首发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药物干预,研究组在药物干预的基础上进行家庭干预。所有患者均评定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并评定康复效果。结果 9个月后,研究组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t=2.74,3.85;P0.01);6个月后,研究组SDSS评分和ITA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2.87,4.89,5.31,2.77,6.31;P0.01);12个月后,总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χ2=3.91,P0.05)。结论家庭干预可以显著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康复效果,延缓其社会功能衰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放松治疗技术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效果.方法 将6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放松治疗组)和对照组(未干预组).采用简明精神病译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治疗前和治疗后9周末进行量化评定.结果 9周末放松治疗组BPRS、SDSS及A...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家庭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药物组各50例,两组均接受抗精神病药治疗.干预组实施家庭心理干预措施1年,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分别于入组时及干预结束时进行评估.结果 入组时,两组量表评分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显著好转及出院的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予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干预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家庭护理干预,出院后每1个月对患者进行家访并实施交往、生活自理及服药干预,干预时间为6个月。采用自制服药依从性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服药依从性显著好于对照组(Z=-3.147,P=0.002),两组间PANSS总分有显著差异(t=-2.480,P0.05),其中阳性及阴性量表分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t=-2.137,-2.911;P0.05)。SDSS评分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t=-2.900,P0.01),同组比较,干预组干预半年后与入组时有极显著差异(t=-5.311,P0.01)。结论家庭护理干预有助于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改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早期家庭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家庭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对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10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进行1年的家庭心理干预,并进行了两年的随访,应用简明精神症状评定量表(BPR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量表对患者进行比较。结果1年后、两年后的历次评定中,研究组病人BPRS和SDSS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家庭心理干预有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改善其社会功能,防止精神分裂症的复发。  相似文献   

6.
绘画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绘画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的远期疗效。方法将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绘画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进行药物加用绘画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用BPRS量表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于入院时、出院时和出院后1年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BPRS、ITAQ评分、治疗依从性和社会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以绘画组显著较好(P0.05);并维持至出院后1年仍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入院时绘画组和对照组SDSS评分分别为(10.7±1.3)分和(10.3±1.2)分,出院后1年分别为(7.2±0.9)分和(4.2±0.8)分,以绘画组优于对照组(P0.05);病情复发率和再住院率均以绘画组显著较低(P0.05)。结论绘画治疗增强了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治疗依从性,提高了自知力,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能长期保持,有效降低病人的复发率和再住院率,有益于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社会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家庭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家庭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将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家庭综合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药物治疗和家庭综合干预,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评估。结果3年末干预组BPRS分及SDSS分、复发率、再住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社区家庭综合干预可以有效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预防疾病复发,改善患者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将显著好转及以上出院的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予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干预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家庭护理干预,出院后每1个月对患者进行家访并实施交往、生活自理及工作等方面的干预,干预时间为6个月。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康复状态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干预6个月后,SDSS评分结果中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t=-2.900,P=0.005),同组比较,干预组干预半年后与入组时有极显著差异(t=-5.311,P=0.000)。康复状态量表中在卫生能力(t=-2.008,P=0.049)、生活能力(t=-2.846,P=0.006)、工作能力(t=-3.427,P=0.001)、社交能力(t=-0.003,P=0.008)方面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家庭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康复,有助于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放松训练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实验组进行3个月的放松训练。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放松前和放松后3个月进行量化评定。结果放松训练3个月后实验组BPRS、SDSS及AD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放松训练技术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延缓衰退,促进疾病的恢复很有帮助,值得在精神科推广。  相似文献   

10.
强化教育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遵医行为和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健康教育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遵医行为和康复的作用.方法 对100例显效出院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先后出院的顺序随机分为教育组和对照组各50例.教育组出院后进行定期家庭随访、电话咨询、集体座谈等多种形式的强化健康教育,定期评价其遵医行为,及时纠正不遵医行为并给予指导;对照组出院后不予干预.两组分别于出院后1月,6月,12月对遵医行为和BPRS,SDSS量表进行评定.结果 教育组在出院后6月和12月遵医行为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BPRS、SDSS在出院6月、12月时评定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健康教育能提高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遵医行为,促进其心理、社会功能的康复,减少其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家庭心理于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减少复发、降低社会功能缺陷及增强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在临床痊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基础上,采取家庭心理于预,即前2周每周1次,3~8周每2周1次,以后每月1次到患者家中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对照组只按医嘱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疗效评定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查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在于预前和于预后6个月、12个月各评定1次。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降低(P〈0.01),社会功能缺陷程度降低(P〈0.01),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P〈0.01)。结论家庭心理于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改善患者病情、减轻症状、促进康复方面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专业人员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的疗效。方法由8名非专业人员作为研究组,8名专业人员作为对照组,经过培训合格后分别对A(n=30)、B(n=30)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在训练前与训练结束后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中文版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A、B两组患者ITAQ、BPRS、SDSS总分在训练前比较与训练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3~0.97,P>0.05);同组之间在训练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65~14.95,P<0.001)。结论经过培训后的非专业人士能够有效开展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可以考虑吸收一些非专业人士加入到社区精神卫生服务队伍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