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各期的治疗方法、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治疗3个疗程后急性期有效19例,无效1例;恢复期有效28例,无效4例;后遗症期有效6例,无效2例.结论: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分期治疗,同时强化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护理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波、雷火灸配合护理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统计本科室收治的54例周围性面瘫病恢复期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微波照射、雷火灸治疗配合专病护理的方法进行疗效观察,对照组仅用微波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有效率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波配合雷火灸能有效提高周围性面瘫病恢复期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宋海云  张东云 《护理研究》2014,(14):1726-1727
[目的]观察面瘫分期治疗、分期护理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将80例面瘫病人病人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急性期采用药物+针灸(浅刺、轻刺激)治疗,配合心理护理、面部护理、眼部护理、饮食护理;恢复期采用电针(重刺激,透刺)+穴位注射+按摩治疗,配合主动、被动的面肌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急性期采用单纯药物治疗,恢复期治疗方法同治疗组,采取常规基础护理。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临床治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临床治愈率为60.0%。[结论]面瘫不同分期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2组均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热敏灸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30d后面神经功能评分[采用Portmann简易评分法评分(Portmann评分)]和治愈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0%(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30d后Portmann评分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30d后Portmann评分升高更明显(P<0.05)。观察组治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针灸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促进面部肌肉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配合中医护理干预对肝郁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57例肝郁型周围性面瘫病人采取分期针刺治疗,同时由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穴位按压、情志疏导、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比较治疗前后病人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H-B)、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面部血流灌注量,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治疗后痊愈13例,显效12例,有效2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7.72%;病人H-B、SDS、SAS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患侧面部血流灌注量较治疗前增加(P0.05)。[结论]在针刺治疗基础上,施加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肝郁型周围性面瘫病人抑郁、焦虑情绪,促进整体气血运行,使面部脉络气血得到充养,从而改善面瘫症状。  相似文献   

6.
针灸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灸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对6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穴位针刺、电针、注射、电磁波治疗仪、梅花针等综合治疗方法,1次/d,5次为1疗程,共治疗4-6个疗程。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结果本组6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中,治愈57例(87.7%),显效5例(7.7%),有效3例(4.6%),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0%。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以其疗效确切、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而深受患者欢迎,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主要方法之一,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自我围剿推拿护理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对3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自我围剿推拿护理配合电针治疗,治疗的同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并积极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围剿推拿。结果 32例患者,通过动态静态观察护理疗效,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流泪及乳突疼痛症状明显改善,其中痊愈5例(15.63%),好转27例(84.37%),总有效率100%,缩短了面部功能康复时间。结论 自我围剿推拿护理干预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科学、安全、简便、快捷、经济、实用、无副作用、更容易让患者接受、易于推广普及等优点,对于周围性面瘫病人具有很好的调节和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穴位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NKI,1979—2018年)、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2018年)、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1979—2018年)、Pubmed(1966—2018年)中穴位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分析总结穴位埋线治疗该病的选穴、埋线材料、治疗方法、介入时期、频次、疗程、疗程间隔、疗效、随访及不良反应等。结果:纳入88篇文献,其中65篇采用辨病选穴,占73.86%;常取患侧面部阳明经经穴进行单穴、透穴或多穴结扎埋线;材料多用普通羊肠线,占82.95%;治疗方法以单一埋线疗法为主,占57.95%,常配合针灸等其他疗法;埋线方法常选套管针埋线法,占69.32%;适用于周围性面瘫的各个时期,以病程1月的慢性面瘫多用,治疗频次多为两周1次,3次1疗程,一般治疗一个疗程,疗效及安全性较高。结论: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可靠,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探讨针刺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分期针刺治疗组35例,中药治疗对照组33例和西药治疗对照组34例。针刺治疗组采用针对病情分期针刺治疗,中药治疗组采用面瘫经典处方牵正散加减内服,西药治疗组采用激素及营养神经对症治疗。疗程均为1~2个月。对3组分别进行疗效评定,并比较平均疗程天数。结果:分期针刺治疗组痊愈率为88.57%,有效率为100%,中药治疗对照组分别为69.70%、100%,西药治疗对照组分别为73.52%、97.05%,3组间痊愈率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期针刺治疗组平均治愈时间为15d,中药治疗对照组平均为21d,西药治疗对照组为23d,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分期治疗周围面瘫疗效可靠,可有效减少治疗天数,缩短疗程,减少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汪德全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2):1158-1160
目的:观察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为分期针刺组、分期针刺加电针组及不分期针刺组,每组分别为30例,治疗1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比较各组治疗之间的疗效差异。结果:分期针刺组、分期针刺加电针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及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与不分期针刺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前2组疗效要优于第3组,而以分期针刺加电针组疗效最好。结论: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可以提高针刺治疗效果,且明显优于不分期针刺组,在分期针刺的基础上增加电针综合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分期针刺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灸在周围性面瘫治疗过程中的最佳治疗时机。方法根据152例门诊病例接受针灸治疗时期的不同,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发展期组、静止期组和恢复期组,观察3组患者针灸治疗3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发展期组痊愈加显效率为88.89%,明显高于静止期组的80.33%和恢复期组的5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的治疗次数明显少于后两者(P0.05)。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时机是发展期。  相似文献   

12.
陈菁  张建明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3):123-124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7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伴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给予心理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耳穴贴压治疗。比较两组痊愈率。结果:治疗组痊愈43例(81.1%),对照组痊愈15例(2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9,P<0.01)。结论:耳穴贴压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失眠的治疗、护理,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患者容易接受,是治疗失眠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灸治疗75例贝尔氏面瘫患者,通过对其治疗效果进行量化、客观化评定,以观察其病程长短与针灸疗效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针灸介入贝尔氏面瘫治疗的最佳时机,为针灸更有效治疗贝尔氏面瘫提供客观化的依据.方法:75例患者随就诊时发病时间长短分为发展期组(1~7d)27例、静止期组(8~20d)23例与恢复期组(21~90d)25例,治疗前均以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作为量化指标评定积分.3组均予针灸治疗,每日1次.于临床治愈或治疗20次后再次评分判定疗效.结果:①3组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积分比较,3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且发展期组优于静止期组和恢复期组(P<0.01);静止期组和恢复期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②3组临床疗效比较,发展期组显效率明显优于静止期组和恢复期(P<0.05),静止期组与恢复期组间比较显效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有良好的效果,但发展期治疗贝尔氏面瘫疗效最为明显,在临床应用中把握此段治疗时机,以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以针灸、超短波和面肌功能训练为主要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同时根据辨证辅以益气活血祛风内服汤药、抗病毒药、维生素和激素治疗,并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69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痊愈48例,显效20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8.5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见效快、疗程短、费用低、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寻找周围性面瘫治疗的最佳方法。方法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治疗组)84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4%,对照组为79.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采用针灸及辨证论治加上西医对症治疗可明显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周围性面瘫(Bells palsy面瘫)临床较常见,病程长,治疗方法多,疗程长.我们于2005年至2007年采用利多卡因阻滞星状神经节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并分析对使用针灸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使用针对性干预的效果。方法收集周围性面瘫患者共90例,根据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设计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患者均接受针灸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则进行针灸治疗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周围性面瘫简易评分表评分、治愈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周围性面瘫简易评分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针灸治疗过程中,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显著保证综合疗效,迅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7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5例,采用分期针刺结合中药治疗的方法;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针刺结合西药的治疗方法,治疗一段时间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为85.71%,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分期针刺结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能够明显提高疗效,为探讨治疗周围型的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配合中医护理干预对肝郁型面瘫患者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57例肝郁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分期针刺治疗,同时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穴位按压、情志疏导、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措施。治疗前后对患者采用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H-B)、抑郁量表(SDS)、焦虑量表(SAS)进行评分及检测面部血流灌注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本组H-B、SDS、SAS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P0.05),而患侧面部血流灌注量较治疗前增加(P0.05);本组痊愈13例,好转12例,有效2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7.72%。结论:在针刺治疗基础上施加悉心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肝郁型周围性面瘫患者抑郁、焦虑情绪,促进整体气血运行,使面部脉络气血得到充养,从而改善面瘫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以物理因子结合康复手法为主的分期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药物和物理因子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经2个疗程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临床简易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但治疗组的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期综合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好,不良反应小,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