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探讨内皮素(ET)的释放与血小板的活化在急性心肌缺血中的作用,分别对1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组)、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15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患者及30例正常人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AMI组与UA组ET与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均升高,SA组ET与GMP-140升高不明显。其中,AMI组与UA组ET与GMP-140有相关性分别为r=0.62,P<0.025;r=0.41,P<0.025,SA组ET与GMP-140无相关性(r=0.31,P>0.10)。研究结果提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ET与活化的血小板相互作用,加速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与痉挛,导致急性心肌缺血的发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与血管活性肽的相关性。方法 :观察 42例 UAP患者心绞痛发作前后血浆内皮素 (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神经肽 Y (NPY)及 P物质 (SP)的变化 ,并和 2 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当心绞痛发作时 ,UAP患者血浆 ET,NPY,SP均较前明显升高 (P<0 .0 5 ) ,CGRP含量下降 ;随着心绞痛的缓解 ,血浆 CGRP开始升高 ,ET,NPY和 SP均于 3 d后恢复至发作前水平。结论 :U AP的发生与血管活性肽的变化密切相关 ,血管活性肽对维持冠脉舒张和循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SA)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冠状动脉(冠脉)斑块在血管内超声(IVUS)下的表现特征及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在SA及UA患者中的变化特点。方法102例拟诊冠心病的患者:冠脉造影(CAG)结果阴性者纳为对照组,30例;SA组,25例;UA组,47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CAG检查,均测定血浆hs-CRP水平。对其中的9例SA患者、31例UA患者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结果SA组主要为稳定型、纤维性斑块,UA组主要为不稳定型、脂质性斑块。钙化性斑块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A组的偏心指数(EI)显著高于SA组,有以正重构为主的趋势。血浆hs-CRP水平UA组显著高于SA组,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SA组与对照组类似。不稳定型斑块组血浆hs-CRP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稳定型斑块组。结论SA患者及UA患者的冠脉斑块在性质及结构特点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s-CRP水平有望成为预测冠脉斑块易损性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循环血单核细胞产生明胶酶A、B(MMP2、MMP9)的变化,探讨其在斑块稳定性心绞痛(SA)和U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测定2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25例稳定性心绞痛(SA组)及18例健康者(正常对照组)循环血单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MP2、MMP9含量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心肌缺血发作前后MMP2、MMP9的变化.结果UA组MMP2、MMP9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PTCA术后,UA组MMP2、MMP9较术前增加(P<0.01~0.001),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UA患者循环血单核细胞产生MMP2、MMP9增加,并可能直接参与UA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肌氨肽苷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将 14 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肌氨酞苷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 ,各组又分别分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不稳定型心绞痛 (UA)及稳定型心绞痛 (SA) 4个亚组。对照组 2 0例。分别测定各组治疗前后的血浆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PAGTmax)、血栓素B2 (TXB2 )的变化。结果  1.治疗前 ,各AMI组与UA组的血浆ET、PAGTmax及TXB2 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NO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 ;OMI及SA组各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 2 .肌氨肽苷治疗后AMI组与UA组的血浆ET、PAGTmax及TXB2 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NO呈显著性增高(P <0 .0 5 ,P <0 .0 1)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ET下降值分别与PAGTmax、TXB2 的变化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各值与治疗前比较虽有变化 ,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肌氨肽苷注射液可通过降低血浆ET水平和增加NO浓度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进一步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型与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 (UA)与稳定型心绞痛 (SA)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的疗效。方法 行PTCA的心绞痛患者 2 0 4例 ,分组比较UA与SA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PTCA术的近期和中期疗效。结果 ①分组 :2 0 4例病人中 ,UA组 112例 (5 5 % ) ,SA组 92例 (45 % )。其中UA组心绞痛分级高于SA组 (P <0 0 5 )。②UA组复杂病变血管支数为 74(3 3 % ) ,SA组复杂病变血管 43支(2 0 % )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而SA组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较UA组为多 (P <0 0 5 )。③支架植入情况 :UA组有 114支血管共植入支架 143枚 ,占病变血管数的 5 1% ;SA组 5 4支血管共 67枚 ,占 2 5 %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共 15 6例病人接受支架术。④术后 3 0d内无重大并发症发生 ,UA组复发胸痛较SA组高 (9%vs 3 % ,P <0 0 5 )。⑤随访 3~ 9个月 ,发生心肌梗死 3例 ,其中UA患者2例。复发胸痛两组分别为 12例和 16例 ,占 13 %和 14% ;临床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 2 0 %和 2 2 % ,均无显著差别。结论 PTCA/支架术对不稳定型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相似 ,即刻成功率高 ,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肌钙蛋白T(cTnT)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择ACS患者 15 8例 ,其中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EMI) 72例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 2 3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6 3例 ,入院后立即抽取肘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cTnT和CGRP水平 ,并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和随访 6个月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 (MACE)。结果 NSTEMI组与STEMI组相比 ,cTnT及CGR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但NSTEMI组CGRP水平高于STEMI组 ,cTnT水平低于STEMI组。与STEMI组相比 ,UA组患者cTnT水平明显降低 (P <0 .0 5 ) ,而CGRP水平显著增高 (P <0 .0 5 )。陈旧心肌梗死、左心室射血分数、cTnT及CGRP水平是ACS患者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cTnT及CGRP水平在NSTEMI组与STEMI组相似 ,在心绞痛组cTnT亦有轻度增高 ;心肌梗死较心绞痛患者发病时CGRP水平低 ;cTnT及CGRP水平是ACS患者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支架术前后血浆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51例进行支架术的患者[支架术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1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8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同期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8例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2组患者分别于支架术、冠状动脉造影前当天早晨、术后48h采静脉血进行血浆CRP测定。结果:术前,SA者与对照组比较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A中BraunwaldⅡ级(14例)、Ⅲ级(13例)者与SA者、对照组比较CRP水平均有显著性升高[(6.23±1.24)、(6.45±0.91)mg/L∶(3.91±0.96)、(4.25±0.84)mg/L,均P<0.05],但UA各级间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对照组CRP浓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支架术组SA者、UA各级者CRP均显著升高,且随UA临床分级增加CRP升高越显著[SA者,UAⅠ、Ⅱ、Ⅲ级者CRP分别为(6.03±0.81)、(10.73±1.02)、(14.35±2.38)、(24.40±4.21)mg/L]。支架术组术后CRP浓度与术前CRP浓度无显著直线相关(r=0.32,P>0.05)。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术增加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血浆CRP水平;UA临床分级越高,术后CRP水平升高越明显,CPR水平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发病中内皮素(ET)的作用及钙拮抗剂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浆ET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免法测定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及3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浆ET含量,同时测定34例口服硝苯吡啶、24例口服地尔硫患者用药15d后血浆ET含量。结果:UA组血浆ET含量明显高于SA组(P<0.001),两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硝宋吡啶、地尔硫草均能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浆ET水平(与治疗前相比P<0.001),其中硝苯毗院作用尤为显著,治疗后患者血浆ET水平降至正常(与对照组相比P>0.05),地尔硫革尚不能使冠心病患者血浆ET水平降至正常(与对照组相比P<0.001)。结论:ET在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钙桔抗剂硝本毗埃、地尔硫均能降低心绞痛患者血浆ET水平,前者作用强手后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心病(CHD)患者病情严重性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方法选取疑似或已确诊CHD接受冠脉造影的197例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5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56例、稳定型心绞痛(SA)40例、非冠心病(NCHD)50例。采用循环酶法测定HCY,乳胶增强免疫比浊定量法测定hs-CRP水平。结果SA组、UA组、AMI组HCY及hs-CRP水平均高于NCHD组(P<0.0 1);UA组、AMI组HCY水平高于SA组(P<0.01);hs-CRP水平AMI组>UA组>SA组(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的发展,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到三支病变,HCY、hs-CRP的水平也随之升高(P<0.05),且二者与冠脉病变支数相关(r分别为0.498、0.679,P<0.01);CHD患者血清HCY与hs-CRP呈正相关(r=0.880,P<0.01)。结论血清HCY和hs-CRP水平与CHD病情严重性及冠脉病变支数相关,HCY与hs-CRP具有相关性。联合检测血清HCY和hs-CRP水平,可更好地了解病情、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1.
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Yu SY  Huang L  Song YM  Li AM  Qin J  Geng ZH 《中华内科杂志》2003,42(7):473-475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内皮细胞损伤及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37例心绞痛患者均经冠脉造影证实有明显冠脉狭窄 ,测定其冠状窦和外周血中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含量和循环内皮细胞 (CEC)数量 ,比较不稳定性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间相同和不同部位之间指标的差异。结果 不稳定性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窦和外周血中NO含量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 (P <0 0 1或P <0 0 5 ) ,ET含量和CEC数量均明显增高 (P <0 0 1或P <0 0 5 )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NO含量较稳定型心绞痛组明显降低 (P <0 0 5 ) ,ET含量和CEC数量均明显增高 (P <0 0 1)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窦血中NO含量均明显低于外周血 (P <0 0 5 ) ,ET含量和CEC数量均明显高于外周血 (P <0 0 1或P <0 0 5 ) ,对照组冠状窦与外周血相比三项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心绞痛患者冠脉局部内皮受损及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程度相一致 ,内皮损伤的加重可能是病情恶化以及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c)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分别对43例冠心病及10例健康人进行C反应蛋白及凝血因子Ⅶ活性的测定。结果 在正常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RP分别为(0.29±0.17)mg/L、(2.28±1.31)mg/L和(4.97±2.33)mg/L,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FⅦc分别为(7.73±12.29)%、(90.28±16.14)%和(12.66±26.53)%,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比较,FⅦc未显示有显著差别(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CRP及FⅦc水平的增高参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内皮的损伤情况 ,选择性冠脉造影评估冠脉病变的危险分数 ,分析冠脉内皮损伤与危险分数的相关性 ,探讨冠脉内皮损伤在冠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  37例心绞痛患者均经冠脉造影证实有明显冠脉狭窄 ;18例对照组患者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在介入手术中采集冠状窦血液标本 ,测定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含量和循环内皮细胞 (CEC)数量 ,以此反映冠脉内皮损伤情况。按照Califf介绍的危险分数 (jeopardyscore)评价选择性冠脉造影冠脉病变情况。结果 心绞痛患者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窦血中NO浓度明显降低 ,ET浓度和CEC数量均明显增高 ,NO浓度与危险分数呈明显负相关 ,ET浓度与之呈明显正相关 ,CEC数量与之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冠脉内皮损伤与冠脉病变危险分数密切相关 ,内皮功能不全很可能不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因素之一 ,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冠脉造影所见的冠脉病变结合实验室检查冠脉内皮损伤 ,有助于更确切地评估冠脉病变的程度和判断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与血清SOD、丙二醛含量相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氧化应激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20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20例以及正常对照组20例,分别采用硝酸还原酶法、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及黄嘌呤氧化法检测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HD组血浆中NO、SOD水平显著下降(P<0.05或P<0.01),MDA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与SA患者比较,UA患者NO水平变化更加显著(P<0.05)。结论CHD患者尤其是UA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减退,NO水平降低,与氧化应激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s To compare the short and mid - term outcomes in cases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v stable angina. Methods Patients selected for PTCA/stenting were divided in to two groups, one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 (SA group, n = 92) and one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 group, n = 112). The outcomes of coronary an giographies (CAG), initial (30-d) success of the procedure, and follow - up statu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were similar, although the patients with unstable symptoms more females ( P< 0. 05), and had a higher average CCS class (P< 0. 05) and a higher incidence of postinfarction angina ( P< 0. 01). The frequency of ' complex stenosis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33% v 20% ( P< 0. 01). A total of 309 vessels ac cepted the procedure; including 210 stents were sue cessfully delivered to 156 patients. 143 and 67 stents were implanted in the  相似文献   

16.
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与冠心病(CHD)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1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4例稳定型心绞痛(SA)和对照组58例的FG和DD含量,并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25例,两支病变组21例,三支病变组29例进行PG和DD比较。结果AMI、UA组DD、FG含量明显高于SA和对照组(P<0.01);AMI组DD明显高于UA组(P<0.05);SA组与对照组DD、F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MI组和UA组的F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脉两、三支病变组FG和DD含量高于对照组和一支病变组,差异显著(P<0.01),三支病变组高于两支病变组(P<0.05),对照组和一支病变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升高是冠心病事件的表现和依据,并可能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