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调查手术室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对手术室护士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及防护对策.方法 对医院2007-2009年手术室护士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50名手术室护士中37人发生过职业暴露,发生率为74.0%;共发生职业暴露315人次,主要原因有锐器刺伤,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低职称、低学历、低工作年限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职称、高学历、高工作年限护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意识淡薄,应加强全面性防护教育,建立并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将职业暴露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2.
翟丽霞  孙妍 《现代保健》2011,(13):95-96
手术室的护理工作者,是在特殊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专业的一个群体.手术室这种独特的工作性质及工作环境,使其经常暴露于各种各样的职业危害中.近年来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感染认识的提高,手术室护士的自身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那么,如何做好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就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工作.加强自身防护,提高手术室护士在今后工作中的警惕性,对保障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手术室护士经常接触血液、体液及锐器,经常受到辐射和化学有害物质的污染,因此,手术室护士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1],如何增强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减轻有害因素对自身的危害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对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防护对策,现总结如下。1职业暴露危险因素1.1生物性因素手术室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渗出物等,受病原微  相似文献   

4.
了解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原因、难点,可以为手术室护士防职业暴露提供更加简单易行的方法。方法是增加护理人员数量,增加防护措施,做好岗前培训,手术室职业暴露明显减少,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5.
杨伟伟 《工企医刊》2012,25(4):64-66
手术室是医院进行手术和抢救的重要场所,工作面广、疾病种类多,经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专科化”危害的发生概率日益增加[1],如何有效地做好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广泛重视,现将手术室职业危害与防护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手术室护士岗前培训中职业安全及防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岗前培训中职业安全及防护。方法总结医院手术室工作中存在的各种职业危险因素,并针对性提出防范措施。结果手术室新护士增强了职业安全防范意识,减少了工作中的职业危害。结论手术室护士岗前培训中除具备科学的护理理念,操作技能外,更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增强防范意识,才能保障新护士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7.
金雪亮 《现代保健》2011,(8):122-123
目的 分析手术室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损伤的相关因素,探讨防护措施以降低损伤发生率.方法对手术室医师、护士在不同手术、使用不同仪器、不同时段职业损伤的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7、2008、2009年职业暴露损伤发生率逐年下降,分别为23.21%、19.04%、14.08%;3年发生职业暴露损伤共35人,其中手术医师12人,手术护士23人.结论加强医护人员职业安全教育,规范各项操作规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手术室职业暴露损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暴露的风险和职业防护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本院手术室发生的98例次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事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血源性暴露情况,包括血源性职业暴露类型、操作环节、职业防护情况3个调查表,职业防护情况采取百分制评分,得分越高代表职业防护越好。结果98例次血源性职业暴露类型包括锐器伤63例次(64.29%)和暴露于血液/体液35例次(35.71%)。锐器伤中手术缝合针18例次(18.37%)、手术刀16例次(16.33%)、玻璃伤14例次(14.29%)、套管针8例次(8.16%)、注射针头7例次(7.14%)。皮肤暴露于血液/体液中24例次(24.49%),黏膜损伤11例次(11.22%)。手术室医生与护士职业暴露操作环节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室医生主要风险因素、血源性疾病感染途径、预防性接种评分明显高于护士,锐器伤原因评分明显低于护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暴露风险因素复杂,医生血源性暴露职业防护的总体水平高于护士,应提高手术室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行为的执行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因素之间的关联性,采取干预措施以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率。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开展职业暴露防护培训、讲座、建立管理规章、制定操作防护指南等干预措施,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率。结果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知晓率干预前36.8%~89.5%,干预后88.2%~100.0%;年职业暴露率干预前:47.4%,干预后:5.3%;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护士发生职业暴露普遍存在,开展职业暴露相关干预活动,可有效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术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及认知情况。方法以本院手术室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84例为研究对象,收集职业暴露环节、暴露部位、职业暴露时检出患者病原体类型、职业暴露的原因。参考卫计委颁布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办法设计调查问卷,对职业暴露相关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生职业暴露的手术室医务人员中,护士占50.00%(42/84),明显高于医生[33.33%(28/84)]和麻醉师[16.67%(14/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医生、护士、麻醉师职业暴露各环节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4例职业暴露的手术室医务人员中,存在病原体暴露的46例(54.76%),其中医生17例、护士22例、麻醉师7例。医生、护士、麻醉师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为操作不规范和防范意识不足,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工作疲乏和意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室医务人员中对患者体液、血液等感染源的认知率为82.14%(69/84),对血源性暴露防护标准的认知率为67.86%(57/84),对隔离措施的认知率为86.90%(73/84),对潜在血源性感染疾病的认知率为80.95%(68/84)。结论手术室医务人员中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病原菌暴露以乙肝病毒为主;职业暴露主要原因为操作不规范和防范意识不足,应加强对医护人员血源性暴露防护标准的培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介入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方法:以我院介入手术室护士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0例研究组和20例对照组。两组护士均接受常规防护措施以减少职业暴露。研究组在护理中首先分析介入手术室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然后提出针对性防护措施。对比(1)研究组和对照组防护前后焦虑评分。(2)研究组和对照组工作中身体损害情况。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防护前焦虑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防护后焦虑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2)研究组中出现1例白细胞减少、1例月经异常;对照组中出现2例白细胞减少、3例月经异常、1例听力下降,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良好的职业防护对保护介入手术室护士身体健康,减少职业危害暴露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吉  苏包兰 《现代保健》2010,(1):107-108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性危害,提高其自身防护意识。方法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暴露、麻醉废气、化学消毒液、放射线等环境污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室护士职业具有较大危险性。结论做好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做到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使职业伤害降至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3.
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技术部门,手术室的护士要求工作中反应灵敏、快捷、高效率,手术室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无菌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术室工作日趋现代化,对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性亦相当淡,为提高手术室护士对职业危险性的认识和加强自身防护措施,笔者就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性和护士的自身防护措施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手术室护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HIV/AIDS防护知识知晓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2017年4—8月泉州市5家综合医院218名手术室护士的一般情况以及艾滋病基本知识和防护知识的情况。结果手术室护士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各项知识点答对率在78.0%~99.1%之间,对艾滋病防护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对较差,各知识点的答对率在63.3%~83.9%之间;不同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及个人月收入的手术室护士对艾滋病防护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以工作1~5年护士作为基准组,工作6~10年(OR=2.119,95%CI=1.687~2.635)、11~15年(OR=3.854,95%CI=2.854~4.463)、16~20年(OR=5.620,95%CI=4.121~6.567)以及20年以上(OR=8.997,95%CI=6.320~11.659)的手术室护士艾滋病防护知识知晓率分别是该组的2.199、3.854、5.620和8.997倍,接受过艾滋病知识培训(OR=3.254,95%CI=2.844~3.536)和经历过职业暴露(OR=1.592,95%CI=1.512~1.887)的护士艾滋病防护知识知晓率是未接受过培训和未经历过职业暴露护士的3.254和1.592倍。结论工作年限、是否接受过艾滋病相关培训和是否发生过职业暴露是影响手术室护士艾滋病防护知识知晓率的重要因素,应持续开展不同层次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方法 通过综合文献资料分析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护的相应措施.结果 手术室内的多种有害因素都可得到相应的防护.结论 针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积极的防护是行之有效的,应当制定一套手术室的切合实际的自身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艾滋病(HIV)感染者的逐年增加,HIV感染者也同普通人一样会随时面临手术的可能.对于医务人员尤其是手术室护士来说,更会随时面对HIV职业暴露的危险.那么,如何加强自身防护,把HIV的职业暴露风险降到最低就成了近年来手术室护士面临的新课题.一年来,我院共做了6例HIV患者的手术,涉及到了普外、妇产、五官、骨外等科,我们通过配合手术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手术室护工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针对性地制定对策,加强手术室护工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方法 根据手术室护工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制定规范化的防护措施,对护工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使其熟练应用防护技术.结果 进行防护教育后,手术室护工职业暴露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方法明显提高.结论 切实关注护工弱势群体,重视护工职业暴露防护,确保护工身心健康,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手术室实行护士职业防护培训的方法以及取得成效,为更好贯彻落实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培训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于2012年1月对手术室护士开展专项职业防护培训,培训内容为手术室医院感染知识、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防护知识等,比较培训后与培训前同期细菌培养结果、工作效率及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结果 经过职业防护培训后,手术室医院感染知识达到优16名占64.0%、良9名占36.0%;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达到优9名占36.0%、良12名占48.0%;职业防护知识达到优17名占68.0%、良6名占24.0%;培训前手术室护士医院感染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及职业防护知识培训前达到优分别占24.0%、20.0%、12.0;培训前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展手术室护士专项职业防护培训,有利于保障手术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提高护理质量,达到降低手术感染、提高职业防护能力及提升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术室工作环境中常见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及临床总结.针对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危害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增强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意识,做好自我防护。结论:手术室护士通过有效防护措施减少甚至避免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格林模式健康教育对手术室护士预防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知识水平、态度和标准防护措施行为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2018年7—12月采用整群抽样法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北医院)选取92名手术室护士作为调查对象,基于格林模式设计调查问卷和健康教育干预方式。采用自行设计的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暴露调查问卷,评估干预前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现状相关防护知识、态度和标准防护措施行为依存性,及过去1年中发生的暴露史。根据得分较低的条目制定针对性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的健康教育干预方案。采用t检验比较干预前后血源性暴露防护知识、态度和标准防护措施行为依存性得分。结果干预前手术室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态度和行为依从性得分分别为7.13±1.69、31.46±5.37和30.09±4.65。格林模式健康教育干预后6个月,防护知识、态度、行为依从性得分分别为11.73±1.02、37.20±4.15和43.51±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92、31.88、26.84,均P0.05),结论格林模式健康教育可增强手术室护士预防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知识水平,改善防护态度和标准防护措施行为依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