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克苏市维吾尔族、汉族高年级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及特点。方法:采用中文版Steinberg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阿克苏市2所小学的976名4~6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维族504名、汉族472名。结果:1总体来看,在参与因子上维族父母得分高于汉族(t=2.001,P0.05),心理自主、严格/监督因子得分维族父母均低于汉族(t=14.012,23.230;P0.001);2汉族母亲、父亲文化程度总体来说高于维族父母(χ~2=43.89,46.92;P0.01);3汉族父母对不同性别学生的教养方式,在3个因子上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维族父母对女生在参与因子、严格/监督因子得分高于男生(P均0.05);4对独生子女的教养方式,在心理自主、严格/监督因子得分维族父母均低于汉族(t=7.141,10.867;P0.001);对非独生子女,参与因子得分维族父母高于汉族(t=-2.496,P0.05),心理自主、严格/监督因子得分维族父母均低于汉族(t=12.322,19.286;P0.001)。结论:维族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保护、温情,而汉族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心理自主,对子女进行监督的意愿以及实际监督情况更严格;维族家庭教育可能更重视性别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农村小学阶段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教养方式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从安徽省某农村小学,随机抽取三~六年级各1个班进行调查,共获有效被试190人,独生子女77人,女生18人,男生59人;非独生子女113人,女生80人,男生33人。利用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问卷进行测试。结果①父母对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教养方式的存在差异,独生子女在信任因子上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在溺爱型因子上的得分高于独生子女(t=2.383,-2.221;P0.05);②父亲、母亲对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教养方式上存在差异,父亲对非独生子女更为溺爱,母亲对独生子女更为信任(t=2.468,-2.031;P0.05);③父母对独生与非独生男、女在教养方式存在差异,父母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与独生男相比,父母对非独生男更为溺爱,与独生女相比,父母对非独生女更为溺爱也更为专制(t=-2.070,-2.187,-2.602;P0.05)。结论父母应注重和改善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以促进子女身心更加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教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社会回避和苦恼量表(SADS)及应对方式问卷对1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过度保护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②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女的家庭教养方式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存在显著差异(t=2.725,2.021;P<0.05);③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的家庭教养方式与退避、自责、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呈显著的负相关,与人际关系呈显著的正相关;而父母的拒绝、否认、严厉、惩罚退避、自责、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人际关系有显著的负相关。结论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应对方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高三学生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三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江西某县普通中学110名高三学生进行应对方式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调查。结果①高三学生的应对方式没有性别差异;②文科学生的应对方式显著高于理科学生(P〈0.001);③与祖父母生活或三代同堂在退避因子上显著高于与父母生活的学生;④父亲在"偏爱被试"和"过分干涉"因子,以及母亲在"过干涉过保护"和"偏爱被试"因子上,独生子女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⑤父母教养方式中"偏爱被试"、"拒绝、否认"等因子与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自责"、"退避"、"合理化"等因子显著相关。结论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养成孩子积极、成熟和理性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民族地区高职生心理复原力的水平,以及个人应对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复原力保护性作用,为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心理复原力量表(RSUS)、应对方式问卷(CSQ)、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随机抽取的276名高职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民族地区高职生的心理复原力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心理复原力与应对方式、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应对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复原力具有预测作用,其中求助、解决问题、退避、父亲温暖理解、母亲温暖理解、母亲惩罚严厉等因子的联合解释量为51.9%(F=47.234,P0.0001)。结论:应对方式、父母教养方式是民族地区高职生心理复原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适应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应对效能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选取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心理适应性量表和应对效能量表对2632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与心理适应性呈显著性正相关(r=0.358,0.263;P<0.01),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与心理适应性呈显著性负相关(r=-0.164,-0.157,-0.196,-0.233,-0.156,-0.181,-0.195;P<0.01);②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有直接正效应(t=19.642,14.011;P<0.001),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对心理适应性有直接负效应(t=-8.451,-8.112,-9.974,-12.005,-8.012,-9.310,-10.112;P<0.001);③应对效能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适应性之间具有中介效应: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通过应对效能对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性有间接正效应,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通过应对效能对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性有间接负效应。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不仅可以直接对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性造成影响,还通过影响应对效能间接影响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中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父母教养方式及成就动机的差异。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成就动机量表(AMS)对624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独生子女的父亲采取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的教养方式多于非独生子女的父亲(t=2.30、7.34,P0.05);独生子女的母亲采取过干涉过保护、偏爱被试的教养方式多于非独生子女的母亲(t=2.06,7.35;P0.05);独生子女避免失败因子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t=-2.04,P=0.04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独生子女较非独生子女缺少避免失败的成就动机。结论 :非独生子女的高中生较少得到父母的偏爱,更能用积极的心态处理失败带来的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8.
父母的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父母的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关系问卷、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教养方式问卷测查某企业233名已为人父母的员工。结果1不同依恋类型的父母在教养方式的过分干涉[F(3,224)=5.09,P0.01]、拒绝和否认[F(3,224)=5.47,P0.01]、惩罚和严厉[F(3,224)=4.54,P0.01]、偏爱孩子[F(3,224)=4.78,P0.01]维度上差异显著,且安全型父母的得分低于不安全型父母;2经回归分析发现,成人依恋和应对方式对教养方式的5个维度有不同的预测作用。结论父母的成人依恋、应付方式对教养方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国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特点.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及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对906名湖南高校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①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有显著差异,同时又有显著相关.②不同子女性别在父母关爱因子上得分有显著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母亲关爱和父亲控制及鼓励自主上得分有显著差异.不同家长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经济情况的大学生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爱因子上得分有显著差异.结论: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同并与父母文化程度、子女性别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探讨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与父母教养方式二者的现状及其关系。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对28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男女生整体择业效能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随年级增长呈现降低的趋势,但各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父母对独生子女的过分干涉比较高,更加偏爱、情感更加温暖、过分保护,惩罚更加严厉。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及各因子与父母情感温暖、过分干涉、保护呈正相关(r=0.104~0.233,均P<0.01);其他因子间相关不显著。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职业期望的关系。方法: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与大学生未来职业期望调查问卷测量271名大学生。结果:1独生子女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3.291,P0.01;t=2.055,P0.05),职业期望和声望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t=-2.668,-3.161;P0.01);2职业期望与情感温暖理解(r=0.168,P0.01)呈显著正相关;声望因子与拒绝否认(r=-0.199,P0.01)、惩罚严厉(r=-0.145,P0.05)呈显著负相关;发展因子与情感温暖理解(r=0.235,P0.01)、惩罚严厉(r=0.121,P0.01)呈显著正相关;福利因子与情感温暖理解(r=0.214,P0.01)、偏爱被试(r=0.136,P0.05)呈显著正相关;3独生子女对父母严厉惩罚和职业期望具有显著调节作用(β=0.842,t=2.087,P0.05)。结论:根据独生与非独生子女情况调整教养方式有利于大学生职业期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青少年心理韧性的特点,探讨青少年的心理韧性分别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400名中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1差异检验表明:心理韧性总分在年级(t=3.804,P0.01)、独生子女(t=2.023,P0.05)方面存在显著差异;2相关分析表明:心理韧性总分和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均有显著正相关(r=0.356~0.408,P0.01),和父、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均有显著负相关(r=-0.223~-0.273,P0.01);3回归分析表明,父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对韧性均有正向预测作用,父亲的拒绝否认和母亲的惩罚严厉对韧性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韧性,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心理韧性。  相似文献   

13.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护理新生应付方式的相关关系。对某医学院护理新生351名进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应付方式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护理新生在应付方式各因子中,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在解决问题(t=-2.68,P=0.01)、求助(t=-2.09,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生之间在幻想(t=3.77,P=0.00)、退避(t=2.92,P=0.00)、合理化(t=2.89,P=0.00)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在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除母偏爱被试,男生得分都高于女生,在父情感温暖理解(t=-2.32,P=0.02)、父过度干涉(t=-2.19,P=0.03)、父偏爱被试(t=2.24,P=0.03)上男女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对于女生,父亲对男生关注更多。3应付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之间呈正相关,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成熟型应付方式呈正相关,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将导致不成熟型和混合型应付方式的形成。父母科学的教养方式有利于护理新生面对挫折困难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减少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有利于护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4.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和父母教齐方式问卷(EMBU)对某高中154名高中生进行调查,回收数据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结果①高中生自尊水平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不显著;独生子女自尊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且差异显著。②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③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与高中生自尊发展水平在各维度上有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④独生子女自尊主要与异性父母教养方式显著相关。结论①高中生自尊发展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维度上存在差异。②从总体上看,高中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之间有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③不同高中生群体,父母教养方式对自尊的影响存在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15.
焦虑障碍患者父母养育方式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父母的养育是通过家庭成员间的交往为儿童的心理-社会发展提供最初的群体生活,通过家庭游戏和家庭日常生活教授儿童社会行为规范,使儿童感受到父母情感上的支持,父母自身的行为和对待儿童的方式对儿童的心理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为焦虑障碍的产生提供了病前人格基础,是子女罹患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之一[2].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中学生应对方式特点,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河南省4个省辖市市区和4个县抽取在校初高中学生11691人,使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河南省中学生最常采用的应对方式为积极的合理化解释和问题解决。不同性别(t=-10.47,2.10;P0.05)、不同城乡类型(t=5.31,4.66;P0.05)中学生指向问题和指向情绪两种应对得分不同;初中和高中学生在指向问题的应对上无差别,在指向情绪的应对上有差异(t=-11.94,P0.05);是否独生子女和父母离异也对中学生的应对方式有一定影响。相关分析显示,除问题解决和积极的合理化解释与父亲教养方式中的偏爱无相关外,其他应对方式的各因子与父母的各种教养方式均有相关性。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整体上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应对方式有一定影响。结论:河南省中学生应对方式具有性别、城乡、学段类型等差异,应对方式与其家庭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 2 2 2名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为被试 ,采用初中生孤独感量表、父母教养子女方式调查表及应对方式调查表 ,对影响孤独感的相关因素及其应对方式的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孤独感的强弱与性别、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相关 ,而与是否独生子女无关 ;不同孤独感水平的学生 ,在应对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效能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对山西医科大学551名大学生进行简式父母教养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问卷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发现父母亲情感温暖、自我效能感和成熟型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P<0.01);父母亲拒绝、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和不成熟型、混合型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P<0.01),父亲情感温暖、自我效能和不成熟型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P<0.01);②回归分析发现父亲情感温暖对成熟型应对方式有正向预期作用(β=0.149,t=3.694,P<0.001);母亲过度保护、父母拒绝对不成熟型应对方式有正向预期作用(β=0.156,t=3.550,P<0.001;β=0.162,t=3.823,P<0.001;β=0.115,t=2.533,P<0.05);自我效能对成熟型应对方式有正向预期作用(β=0.317,t=7.841,P<0.001),而对不成熟型应对方式有负向预期作用(β=-0.227,t=-5.792,P<0.001);母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对混合型应对方式有正向预期作用(β=0.139,t=3.247,P<0.01;β=0.112,t=2.608,P<0.01);③进一步的路径分析显示父亲情感温暖可以直接影响成熟型、非成熟型应对方式,也可以通过自我效能为中介影响成熟型、非成熟型应对方式;母亲情感温暖通过自我效能间接影响成熟型应对方式。结论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效能和应对方式之间关系密切,提倡情感温暖型的父母教养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可以对学生成熟的应对方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是否单亲家庭等不同家庭情况的士兵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异情况,探讨士兵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存在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南京军区基层部队随机选取的310名士兵进行测验。结果①单亲家庭的士兵获得的来自母亲的拒绝与否认显著高于完整家庭的士兵;②独生子女士兵获得的来自父亲的惩罚、严厉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士兵,获得的来自父母的偏爱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士兵;③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士兵的心理健康的各项目总均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士兵的心理健康的各项目总均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论①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士兵父母更有可能采用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②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士兵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作出的整体评价 ,反映着特定群体对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 [1 ]。最近 ,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的关系普遍为心理及教育工作者所关注 ,研究内容多涉及人格障碍、神经症易感倾向及焦虑水平等。本研究试图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面进行探讨 ,旨在改善父母教养方式、提高子女生活质量。1 材料和方法1 .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总体幸福感量表 (GWBS)。1 .1 .1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