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闭合性肠系膜损伤的诊断和处理。方法 对28例闭合性肠系膜损伤临床诊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8例中,12例行肠切除(42.9%),肠系膜修补术14例(50%),肠系膜上静脉修补和结扎各l例,死亡1例。结论 闭合性肠系膜损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及时诊断及正确手术方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正>肠道缺血(intestinal ischemia)系由于多种疾病状态导致肠系膜循环(包括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血液供应减少而产生的肠道组织缺血性损伤。在疾病早期,损伤仅累及肠黏膜,出现缺血、水肿,最后,可发展为肠道透壁坏死,出现腹膜炎。病变可以是血管闭塞性或非闭塞性,也可分为急性或慢性、动脉或静脉病变、小肠或结肠缺血。  相似文献   

3.
肝圆韧带重建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肝圆韧带重建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可行性。方法对4例实施胰十二指肠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的患者.手术中用肝圆韧带重建切除的静脉。结果静脉切除长度3.5~6.5cm.重建切除静脉时利用肝圆韧带长度4.0~7.0cm,术中门静脉阻断时间30~126min,无手术死亡者。术后随访10~39个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通畅,无血栓形成。结论在胰十二指肠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术中利用肝圆韧带重建切除的静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伴有Labbe静脉损伤的脑外伤手术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abbe静脉是颞叶外侧面最粗大的引流静脉,是连接横窦与其他幕上静脉系统的下吻合静脉,在脑的静脉回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损伤可产生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我科自2006年8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30例经开颅手术证实伴有Labbe静脉损伤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腹部闭合性外伤肠及肠系膜损伤的术前CT检查影像学表现与临床手术进行对比,探讨CT检查在腹部外伤肠及肠系膜损伤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优势,从而提高CT影像在肠及肠系膜损伤中的诊断符合率。 方法选取2008至2020年40例中山市东升医院收治疑似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均实施CT检查,将患者的CT检查结果与确诊结果进行对比,总结CT影像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不同肠系膜损伤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 结果CT诊断符合率、漏诊率分别为97.5%、2.5%,与确诊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有腹腔游离气体、腹腔以及肠间隙积血与积液、肠壁增厚水肿及肠壁血肿及肠系膜水肿。 结论CT检查在肠系膜急性闭合性损伤患者诊断中效果理想,其影像学特征显著,可鉴别不同类型肠系膜损伤,且诊断符合率高。  相似文献   

6.
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量与食管静脉曲张度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多普勒血流量参数与门静脉高压出血危险性相关,但部分高血流量者随访期内并不出血,为探讨原因以提高预测效率,我们分析了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量参数与内镜下静脉曲张程度的相关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提高门脉高压出血预测效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判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方法:多普勒超声测定20例Chid-Pugh分级为B或C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10名正常体检者(正常组)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内径以厦最高平均血流速度,电子胃镜测定食道静脉曲张程度,分析食道静脉曲张程度与超声检测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内径比正常组显著增加(P〈0.01),但它们的最高平均血流速度与正常组接近(P〉0.05);食道静脉曲张程度与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内径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P〈0.05),与肠系膜上静脉最高平均血流速度呈正相关(P〈0.05),门静脉的内径和最高平均血流速度均与食道静脉曲张程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脾静脉最高平均血流速度与食道静脉曲张程度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脾静脉内径能反映食道静脉曲张程度,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速度的增加提示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加大。  相似文献   

8.
颅脑损伤危及生命,其中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极高。保证用药及时、准确是神经外科护士一份重要的护理工作。鉴于病人病情变化快,常有意识障碍,常规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静脉炎发生率高,外周静脉易变硬。此外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因颈部不能过度前屈及时性后伸而又不宜选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而股静脉易固定,穿刺方法好掌握,股静脉为正压静脉,穿刺时不会导致空气误入,较安全,是为良好的给药途径。本文就采用股静脉留置与外周静脉留置输液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胰腺手术     
李占元 《山东医药》1994,34(3):40-41
胰腺手术中比较凶险的意外是血管损伤引起的出血。不同术式可损伤不同部位的血管,但不同术式也可经常在某一血管或血管的某一部位出现问题。其中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损伤及出血最严重。邸荣庆等统计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时,腹腔出血的发生率达11%。我院1958~1993年10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12例,术中严重出血5例,占4.5%。其中3例是肠系膜上静脉损伤出血,虽经缝合修补出血,但终因术中失血过多,术后发生休克、DIC、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死亡。 1.探查时出血:胰头癌行胰十二肠切除术前必须认真探查,其目的是看肿瘤是否累及门静脉和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转开腹的各种原因。方法回顾分析该院于2005-01—2011-11共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6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中转开腹10例,中转开腹率为15.6%。中转开腹原因:3例严重粘连致分离中造成出血,1例肿瘤浸润前列腺,1例肿瘤浸润阴道壁,1例横断肠管时输尿管亦被横断,1例肠系膜下静脉大出血,1例肠系膜下动脉大出血,2例损伤左侧髂内静脉出血较多。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一旦遇到难以控制的出血、损伤、解剖不清的粘连应立即行中转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1.
静脉硬化性结肠炎(idiopathic mesenteric phlebosclerosis,IMP)又称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病或特发性肠系膜静脉性肠炎,是以肠系膜上静脉分支及结肠壁静脉管壁广泛钙化并右半结肠壁增厚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罕见的缺血性结肠炎。现报道1例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IMP患者。  相似文献   

12.
肝脏的血供75%来自门静脉,25%来自肝动脉。门静脉系将食管上段和直肠远端以外的整个消化道、胰腺、胆囊和脾脏的末梢血液运输至肝脏。门静脉由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在胰腺颈部后方汇合形成。肠系膜下静脉常汇入脾静脉,胃左静脉汇入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汇合处。门静脉长约6~8 cm,直径约1 cm,在肝门处分为肝内门静脉左右支。流入肝血窦的门静脉血通过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  相似文献   

13.
急性肠缺血是消化系统的急危重症,因其发生率不高而容易被忽视;但延误诊治,后果严重且危及生命,因此对其临床特征和诊治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动脉或静脉急性缺血引起的肠道病变统称为急性肠系膜缺血综合征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csyndrome,AMIS)。其中以动脉缺血更常见,包括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 bolus,SMAE)、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superiormesenteric artery thrombosis, SMAT)和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 ( nonocclusive mesenteric ischemia,NOMI);而静脉缺血则由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uperior …  相似文献   

14.
小肠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小肠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肠系膜动脉缺血预处理的方法,观察对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结果:缺血预处理能明显减轻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表现为乳酸脱氢酶及组织蛋白酶D漏出减少,心肌水肿程度减轻,丙二醛生成减少(P均<0.01)。结论:小肠缺血预处理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表明器官间存有交叉预处理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55例肠系膜病变血管患者64排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表现。方法选取2010—2017年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肠系膜血管病变患者55例,均行64排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其64排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表现。结果 (1)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30例,CT血管造影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钙化、狭窄、血栓形成。(2)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综合征患者2例,CT血管造影表现为十二指肠第一、二部扩张,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变小;胡桃夹综合征患者6例,CT血管造影表现为左肾静脉受压及远端左肾静脉扩张。(3)5例患者CT血管造影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结构异常。(4)肠系膜上静脉栓塞12例,CT血管造影表现为门静脉主干及肠系膜上静脉广泛性充盈缺损。结论 64排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肠系膜血管病变,可作为诊断肠系膜血管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重症布-加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重症布-加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方法:对我院治疗的126例重症布-加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介入治疗10例,均行经皮肝穿肝静脉球囊导管扩张成形和内支架置入;手术治疗102例,其中行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C型架桥术68例,脾静脉-颈内静脉人工血管架桥术33例,肠系膜上静脉-颈内静脉人工血管架桥术1例;介入加常规手术治疗14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下腔静脉球囊导管扩张成形和内支架置入后行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C型超桥术或改良脾-肺固定术。结果:围手术期死亡6例,随访120例,随访时间6个月-7年,效果优者89例(74.2%),良者31例(25.8%)。结论:提出了重症布-加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不同的病变类型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张杰  纪霞  刘翠英 《山东医药》2007,47(20):99-100
1996~2005年,我院共收治18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VT)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浅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它具有减少血管损伤,减轻患痛苦,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但为了确定浅静脉留置针最佳留置时间,笔从本科2005年1月~10月应用的浅静脉留置针中,用细菌学方法来初步确定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时间,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VT)是一种较罕见的肠系膜上血管阻塞性疾病。由于术前无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难以早期诊断。自2001年以来,我们曾收治3例,2例经治疗好转,1例死亡。现择其中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acute portal vein thrombosis,APVT)是一种少见且临床表现复杂的急腹症,约占肠道血管性疾病的5%~15%[1]。急性广泛门静脉血栓形成(acute extensive portal vein thrombosis,AEPVT)是指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中有2条或2条以上血管急性血栓形成[2],在临床更为罕见,治疗上也更为棘手。本文报道2例肠系膜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