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舞动心理为主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效果。方法:以上海某高校15名社交焦虑的大学生为舞动心理团体辅导组(实验组),15名同质学生作为对照组,对其社交焦虑进行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干预。在实施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前后采用社交焦虑量表(IAS),自尊量表(SES)进行测量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在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量表得分对比显示,在社交焦虑量表维度上,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任何显著差异(P0.05);在自尊量表维度上,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也没有显著变化(P0.05);在为期8周的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量表得分相比显示,在社交焦虑量表维度上,实验组比对照组有显著降低(t=-2.412,P0.05);在自尊量表维度上,实验组比对照组没有显著变化(t=-1.434,P0.05)。结论:以舞动心理为主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具有积极干预效果,对于大学生自尊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根据Luthans的心理资本理论及干预模型,采用团体心理干预方式探究其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辅导和干预效果。方法:研究采用教育实验法,设计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并使用心理资本问卷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量工具。结果:1心理资本因子上,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结果差异显著(t=6.261,P0.001),实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前后测结果差异显著(t=-5.490,P0.001),心理资本后测得分高于前测;对照组前后测差异不显著;2在症状自评量表得分上,实验组后测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557,P0.05);实验组后测得分明显低于前测(t=5.214,P0.001);对照组实验前后测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以心理资本理论为基础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案能有效帮助贫困大学生提高心理资本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团体心理辅导对医学院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公开招募方式,对23名大学生进行连续6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同时选择另外24名被试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均使用中文版韧性量表进行测量。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心理韧性没有显著差异,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差异显著(t=5.838,P0.001);2实验组被试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心理韧性总分和各分量表分得到显著提高(P0.05)。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医学院大学生心理韧性具有显著效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一新生人际容纳的影响。方法从某师范院校新生中随机选择两个班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人,对实验组进行7次团体心理辅导,采用容纳他人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进行前后测,以前后测结果的对照作为干预效果指标。结果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的人际容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2.10,P0.05);实验组中,低容纳组和中间组的团体辅导效果优于高容纳组;实验组的孤独水平低于对照组(t=-5.83,P0.001)。结论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促进大一新生的人际容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我控制团体辅导对研究生学业拖延的改善。方法选取20名有学业拖延倾向的研究生为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人,实验组进行8次团体辅导,在团体辅导前、辅导后以及结束后2月对所有被试施测自我控制调查问卷、硕士研究生学业拖延问卷。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的拖延倾向无显著差异(t=0.118,P0.05),自我控制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2,P0.05)。实验组后测、追踪测试的自我控制得分高于前测,而拖延倾向得分均低于前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控制总分的分组主效应非常显著(F=9.120,P0.01),时间主效应显著(F=3.915,P0.05),分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4.087,P0.05);拖延倾向的分组主效应显著(F=6.850,P0.05),时间主效应显著(F=4.947,P0.05),分组与时间交互效应显著(F=5.552,P0.05)。结论团体辅导能有效提高研究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改善研究生的学业拖延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团体心理辅导对失恋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干预效果。方法:依据心理弹性保护性因子的干预理念,借鉴多种流派的心理辅导技术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通过面谈和量表筛选出24名失恋大学生,按照配对原则分为无显著差异的实验组(n=12)和对照组(n=12),对实验组进行7周,每周1次,每次2小时的团体心理辅导。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抑郁和焦虑分量表、心理弹性量表、自动思维问卷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进行评估。结果:(1)组间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团体辅导前各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团体辅导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心理弹性量表、SCL-90分量表(抑郁、焦虑)和自动思维问卷得分差异显著(t=2.46,P0.05;t=-3.38,P0.01;t=-2.27,P0.05;t=-2.84,P0.01;);(2)组内比较,实验组在各量表前后测结果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对照组在各量表前后测结果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增强失恋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改善其情绪困扰和负性自动思维。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高、中、低心理韧性水平高中生的日常情绪状态及情绪自我调节方式.方法:选取202名高中生,施测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正负情绪情感量表(PANAS)和情绪调节方式问卷(ERQ).依据RSCA得分分为高(n=87)、中(n=61)、低心理韧性组(n=54),比较不同心理韧性组日常情绪状态及积极、消极情绪的调节方式差异.结果:高心理韧性组PANAS积极情绪情感得分高于中、低心理韧性组[(33.3±6.2)vs.(30.8±5.2),(29.4±6.9);P<0.001],低心理韧性组PANAS消极情绪情感得分高于高、中心理韧性组[(27.5±7.7)vs.(22.3±6.0),(24.0±7.3);P<0.001].在积极情绪调节方式上,高心理韧性组ERQ重视得分高于低心理韧性组[(3.4±0.6)vs.(3.0±0.8);P<0.05],宣泄得分高于中、低心理韧性组[(3.2±0.7)vs.(3.0±0.6),(2.8±0.9);P<0.01],而抑制得分低于中、低心理韧性组[(1.4±0.5)vs.(1.6±0.5),(1.8±0.8);P<0.01];在消极情绪调节方式上,高心理韧性组抑制得分低于中、低心理韧性组[(2.2±0.7)vs.(2.5±0.6),(2.6±0.8);P<0.05],而低心理韧性组重视得分高于高、中心理韧性组[(2.1±0.7)vs.(1.8±0.5),(1.9±0.5);P<0.001)].结论:不同心理韧性高中生日常情绪状态存在差异,高心理韧性高中生倾向于对积极情绪采用更多的重视、宣泄和更少的减弱调节,对消极情绪则采用更少的重视和抑制调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理论分析并通过实证干预探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的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对提升研究生心理韧性水平的效果。方法:深入思考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在培养提升研究生心理韧性的意义与价值。同时,采用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选取心理韧性得分低于60分的30名研究生为被试,其中15名为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组,另15名为对照组。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对干预组被试进行为期4周,每周2次,每次3小时的团体心理干预,对照组在研究期间不接受任何心理辅导。两组被试在研究前后采用心理韧性量表中文版进行测评。结果: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研究生的"我有"、"我是"、"我能"存在积极意义,也具有独特优势。实证干预研究结果发现,接受积极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生干预后的心理韧性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t=-5.142~-1.968,P0.05),对照组的前、后测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研究生的心理韧性得分在干预前后的变化值存在显著差异,干预组的变化值明显大于对照组(t=6.052,P0.01)。结论: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的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对研究生心理韧性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对研究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研究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模式对减少研究生心理危机的脆弱性,增加心理韧性的效果。方法:抽取在我校研究生心理危机调查中危机脆弱性分数大于15的学生40名,通过匹配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健康教育,然后进行8次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危机脆弱性的后测中有显著差异(t=-8.31,P0.01),同时心理韧性也有显著增加(t=-2.62,P0.05)。结论: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模式对医学院校研究生心理危机脆弱性的降低和心理韧性的增加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心理剧团体促进学业不良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的提升效果,探索提升学业不良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的新途径。方法:选取某高校11名学业成绩不良大学生,采用心理剧团体方法进行8次干预,同时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前后测评估。结果:干预前,实验组、对照组心理韧性各维度除家庭支持维度(t=3.15,P=0.005)显著差异之外,其他各维度均不显著(P0.05);干预后,实验组在韧性总分(t=-4.02,P=0.002)、目标专注(t=-2.68,P=0.007)、个人力维度(t=-3.52,P=0.006)上得分与干预前有显著差异;对组照后测与前测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心理剧团体可以显著提升学业不良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元认知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的干预效果,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元认知团体辅导的方法对72名大学生进行干预,使用元认知问卷与心理和谐问卷进行干预前、干预后及干预1个月后的追踪测量,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加追踪研究的实验设计,验证团体辅导的效果。结果团体辅导前,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元认知与心理和谐得分无显著差异;团体辅导后,实验组元认知与心理和谐得分均显著高于控制组(t=3.84,2.43,2.33,3.01,3.83,3.84,2.22,4.22;P0.05或0.01);追踪评估结果显示,团体辅导结束1个月后效果依然存在(t=3.19,2.20,2.15,2.46,3.84,4.43,2.19,4.27;P0.05或0.01)。结论元认知团体辅导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愿戒毒者的心理韧性及其对情绪Stroop效应的影响。方法:筛选50名自愿戒毒者为有效被试,先运用中国版心理韧性量表(CD-RISC)测量心理韧性水平,后通过E-prime软件进行情绪Stroop实验。结果:自愿戒毒者的心理韧性水平为(59.70±14.75),显著低于中国社区居民(t=-2.733,P=0.009),与中国劳教戒毒人员的差异达到边缘性显著水平;低、高心理韧性组的积极情绪词语效应量差异不显著,消极情绪词语效应量差异边缘性显著(t=1.864,P=0.074)。结论:自愿戒毒者的心理韧性水平较低;自愿戒毒者的心理韧性水平对其内隐的消极情绪有一定影响,表现为低心理韧性自愿戒毒者对消极情绪词具有一定的趋向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学业情绪、提升核心自我评价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以团体辅导的形式对9名大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干预辅导,干预前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SES)测查。并通过团体满意度问卷判断团体辅导的效果。结果经过6次团体辅导后,实验组成员负性情绪分数有所降低,放松、兴趣两积极情绪差异显著(t=-2.421,-3.092;P0.05);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厌学、愉快两个分测验上差异显著(t=-2.58,2.52;P0.05)。结论团体辅导对于改善大学生学业情绪、提升核心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同时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和谐水平。方法采用心理和谐问卷对72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及团体辅导。结果团体辅导前,实验组与控制组心理和谐水平无显著差异(t=0.75,P>0.05);团体辅导后,实验组心理和谐水平显著高于控制组心理和谐水平(t=5.53,P<0.001);团体辅导1月后追踪调查显示,实验组心理和谐水平依然显著高于控制组心理和谐水平(t=4.53,P<0.001)。结论团体辅导可以显著地提高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  相似文献   

15.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一女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一女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方法选取56名大一女生为被试(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8人),对实验组进行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结果辅导后,实验组成员在职业认识(t=3.42,P0.05)、规划认知(t=6.91,P0.001)2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辅导前;在职业认识(t=3.14,P0.05)、生涯定向(t=2.28,P0.05)、规划认知(t=6.44,P0.001)3个维度和总体均分(t=6.67,P0.001)上,实验组成员得分都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组得分。结论团体心理辅导是改善大一女生职业生涯规划状况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武警新兵适应性的影响。方法:将武警某部新兵随机分为干预组86人,接受8次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对照组136人,不接受心理干预。使用军人适应不良自评量表(MMQ)、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在干预前、后测量新兵的适应情况。结果:1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在适应不良总分、环境适应不良因子分及负性情绪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P<0.01);干预组适应不良总分,人际关系、环境适应不良因子分及负性情绪分显著下降(P<0.01,P<0.05)。2在军人适应不良总分[F(时间*组别)=7.20,P=0.008]和环境适应不良因子[F(时间*组别)=3.97,P=0.047]上,测量前后和是否干预存在显著交互作用。结论: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改善新兵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讨论团体心理辅导对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青少年社会支持评定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对北京市某流动儿童学校的41人进行干预,并以46人为对照.结果 ①干预组在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的症状总分上有了显著降低(t=-2.31,P<0.05),具体表现在敌对(t=-3.24,P<0.01)、适应不良(t=-2.10,P<0.05)、情绪不稳定(t=-2.33,P<0.05)3个因子上;②干预组在青少年心理韧性总分(t=2.77,P<0.01)和社会支持总分(t=2.56,P<0.05)上有了显著性提高;③干预组在自尊量表得分上没有显著性变化.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能加快流动儿童心理状况好转的进程,从整体上提高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认知行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高中生心理韧性的干预效果。方法:从北京市某学校招募了44名高中生,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运用认知行为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进行韧性干预(共10次课,每次一小时,隔周上课),对照组常态教学。干预前后及结束2个月后,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和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CASLSS)对两组进行测评,并收集学业成绩。结果:干预前,两组的韧性、生活满意度、学业成绩总分均没有显著差异(均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韧性、学业成绩的后测及跟踪测均显著高于前测,生活满意度的后测显著高于前测;对照组的韧性跟踪测、学业成绩的后测和跟踪测总分均显著低于前测,韧性、生活满意度的后测与跟踪测差异边缘显著,其他比较则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通过认知行为团体辅导课程可以有效提升高中生的心理韧性水平、生活满意度及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团体辅导对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省保定市某大学一年级学生作为受试群体,筛选出40名大学生,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团体幸福感辅导,控制组不做干预。应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两组学生进行主观幸福感的前后对照。结果:团体辅导前,实验组与控制组在总体幸福感量表上的得分上无显著差异。团体辅导后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该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3.043,P0.05);实验组的得分前测,后测存在显著差异(t=-2.338,P0.05),控制组在该量表上的前测,后测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团体辅导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初中生情绪弹性进行干预,并对其影响学校适应的能力进行研究。方法:对某中学情绪弹性水平较低的20名学生进行7次情绪弹性团体心理辅导干预,以青少年情绪弹性量表、中学生学校适应量表为评估工具,辅导前、后两次对被试进行测查,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通过干预辅导,实验组在情绪弹性的积极情绪维度及情绪弹性总分上优于对照组(t=2.529,P0.05;t=5.435,P0.001);实验组在学校适应的人际关系和学业适应维度上优于对照组(t=2.129,2.201;P0.05)。结论:通过对情绪弹性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初中生的情绪弹性水平,从而提高初中生的学校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