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研究颅内电极脑电图(EEG)对难治性癫(癎)患者致(癎)灶的定位作用.方法 对10例难治性癫(癎)患者行颅内深部和/或皮质电极置入术及颅内电极EEG监测4~14 d,并与常规EEG、MRI、PET对致(癎)灶定位及手术中所见比较;观察颅内电极置入术的并发症及癫(癎)手术治疗结果.结果 10例患者经颅内电极EEG监测后均明确了致(癎)灶,其中与常规EEG一致2例,不同8例;与MRI、PET病灶一致4例,不同6例;电极置入术后出现脑脊液漏3例,硬膜下血肿、电极折断及颅内感染各1例.10例患者在致(癎)灶切除术中发现的致(癎)灶与颅内电极EEG所示部位吻合;术后随访7~17个月,所有患者抗癫(癎)药物减量,癫(癎)发作控制.结论 颅内电极EEG对难治性癫(癎)患者的致(癎)灶具有准确的定位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内电极视频脑电图(V-EEG)对癫癎致癎灶的定位价值.方法 对经临床、影像学和常规EEG及头皮V-EEG检查不能确定致癎灶部位的10例难治性颞叶癫癎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及开颅术,植入硬膜下皮质条状电极或(和)深部电极进行长程V-EEG监测,观察发作期及发作间期EEG变化,结合常规EEG、V-EEG、磁共振(MRI)、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检查结果以及术中皮质及深部电极EEG对癫癎灶进行综合定位,手术切除病灶;术后随访,评估疗效及颅内V-EEG的准确性.结果 10例患者颅内电极埋藏时间为3~14 d,捕捉到临床自然发作5~44次,记录到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活动;10例患者颅内电极V-EEG定位结果与术中皮质及深部电极定位结果完全一致,据此定位结果切除致癎灶;术后随访1年,按Engel疗效分级,痊愈7例,显著改善2例,良好1例.结论 颅内电极V-EEG监测可为癫癎外科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灶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酒精中毒伴癫(癎)发作患者的脑电图(EEG)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28例慢性酒精中毒伴癫(癎)患者的EEG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EEG异常21例(75%),多表现为广泛轻中度异常,异常程度与临床神经精神症状的严重性相关,饮酒史越长,EEG异常越明显,且常有癫(癎)样放电.慢性酒精中毒可伴发癫(癎),癫(癎)发作多与突然戒酒及增减量有关.结论 EEG反映大脑功能状态,对慢性酒精中毒伴癫(癎)发作在诊疗、估计预后方面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癫(癎)性喉肌痉挛发作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方法:对本院脑电图监测中心经治的2例表现为(痫)性喉肌痉挛发作的癫(癎)患者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进行研究.结果:例1为23岁女性,例2为3岁患儿,这两位患者主要表现均为发作性尖叫,在外院均曾多次被误为内科急症,给予内科相关处理,效果不佳.后辗转至我院就诊,行长程脑电图监测发现发作期同步脑电图均可见到各导棘慢、多棘慢综合波发放,同步肌电图显示对应于慢波成分呈现快速增强快速减弱的“菱形”表现.且2例患者经抗癫(癎)药物治疗后上述发作显著减少.结论:喉肌痉挛属于内科急症,如处理不当会危及患者的生命.非(痫)性喉肌痉挛常见于低钙血症、过敏、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喉部操作(如气管插管、喉部手术)等,以上情况已经为内科医生所熟知.通过本文的2例癫(癎)性喉肌痉挛的报道,以期使临床医生认识到喉肌痉挛可以是非(痫)性的病因引起,也可以是一种特殊的癫(癎)发作形式,需通过仔细询问病史,结合相关检查,尽快明确病因,以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50例癫(癎)失神发作患儿的脑电图分析,探讨脑电图在临床脑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日本光电4418型脑电图仪,对癫(癎)失神发作患儿进行检查.结果正常2例,异常48例,异常率96%.结论3Hz棘慢波综合为癫(癎)失神发作所特有波形,适当延长过度换气描记时间及做睡眠诱发试验可提高EEG阳性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6例症状性枕叶癫(癎)的术前评估和3年以上的随访结果.方法:采用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结合皮层脑电图(EEG)定位的方法,对症状性枕叶癫(癎)患者行术前评估方法,结合病理结果和手术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36例症状性枕叶癫(癎)患者中,29例(81%)依据长程V-EEG和MRI等无创检查不能精确定位致(痫)灶,需应用颅内电极记录定位.对所有术后患者随访3年以上,Engel分级:Ⅰ级21例(58%);Ⅱ级8例(22%);Ⅲ级4例(11%);Ⅳ级:3例(9%).结论:症状性枕叶癫(癎)的临床特点包括:具有视觉先兆、枕叶区域异常EEG及影像学改变的症状性枕叶癫(癎)患者,结合V-EEG和皮层EEG监测,手术切除致(痫)灶能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特别是致(痫)灶病理为神经节胶质细胞瘤和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动态脑电图在儿童癫(癎)与非癫(癎)发作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价值.方法 2006-02~2008-12在我院癫(癎)专科门诊就诊的具有发作性症状儿童病例192例,其中拟诊癫(癎)112例,非癫(癎)性发作性疾病80例,全部病例做常规脑电图(EEG)和24h动态脑电图(AEEG)检查.结果 拟诊癫(癎)112例,经24h动态脑电图监测,结合临床表现,确诊为癫(癎)89例;而非癫(癎)发作性疾病80例,经24h动态脑电图监测,并结合其临床变现,77例被排除癫(癎).结论 动态脑电图对儿童癫(癎)和非癫(癎)发作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肌阵挛癫(癎)患儿的临床、脑电图(EEG)和治疗特点.方法:对35例肌阵挛癫(癎)患儿的临床表现、录像脑电图(V-EEG)及抗癫(癎)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均有肌阵挛发作,以肌阵挛为唯一的发作形式9例,其它26例合并强直阵挛发作、强直发作、部分性发作等发作类型.30例患儿EEG可见全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头皮脑电图(EEG)在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癫(痫)病人发作间期的特点及定位致(痫)区的意义.方法:选择自2010年5月~2013年5月我中心收治的50例行颅内电极埋置术,并经病理证实为FC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颅内电极脑电图(intracranial e-lectrodes EEG,IEEG)发作间期放电(interictal discharge,IID)与头皮脑电图(EEG) IID分为四种类型:A型独立棘波;B型重复棘慢波;C型多棘波;D型阵发性快活动.IEEG发作期放电(ictal discharg,ID)分为3型:Ⅰ型阵发性快活动;Ⅱ型棘波节律;Ⅲ型小于8 Hz的节律性电活动.将50例患者头皮EEG-IID与IEEG-ID分析比较.结果:50例头皮EEG-IID的A、B、C、D各型的波形、部位与IEEG-ID相比,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6例头皮EEG-IID在D型中,5例IEEG-ID为Ⅰ型,术后随访预后均为EngleⅠ级;10例头皮EEG-ID在C型中,7例IEEG-ID为Ⅰ型,术后随访为Engle Ⅰ级的6例;C、D型Engle Ⅰ级1 2例.而头皮EEG-IID中A型16例,术后随访EngleⅠ级的4例,定位意义明显弱于其它类型.结论:50例中头皮EEG-IID以棘波、尖波波形较为多见,且范围较IEEG-IID广泛.经过由皮层到头皮的传导,不论是IID还是ID,异常放电形式均有可能发生改变.头皮EEG的C、D型IID较为局限,定位可靠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对癫的诊断价值及其适用性。方法:对117例发作性疾病患者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17例患者视频脑电图共诊断癫37例,诊断阳性率27.4%;60例临床未诊断癫患者中,视频脑电图比常规脑电图诊断阳性率高(11例)18.3%(P=0.04);57例临床诊断癫患者中,有5例临床诊断的癫分型与其发作时临床表现不符,不符合率为8.8%。结论:视频脑电图可以提高癫诊断率及分型的准确性,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无影像学病灶顽固性癫癎病人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MRI与CT为阴性的顽固性癎癫病人的手术治疗及术前评估时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MRI及CT为阴性表现的22例癫癎手术病人的资料,按照Engel疗效分级标准,将其效果分为满意组(10例)与非满意组(12例),对两组的术前检查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手术后整体满意率为45%。发作间期头皮EEG癫癎波局限在单一脑叶者,满意组中多于非满意组;颅内电极发作期脑电图局限性起源者,满意组中多于非满意组;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SPECT)报告结果与手术部位关系各指标比较,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单脑叶切除术者,满意组中多于非满意组。结论MRI为阴性的癫癎手术效果不如病灶性癫癎。术前头皮视频脑电图(VEEG)发作间期性波局限在单一脑叶者治疗效果优于非局限者。手术前评估除重视各项非侵袭性检查外,颅内电极检查往往是不可缺少的。发作间期SPECT目前还不能做为一项决定性的定位手段。多脑叶切除手术效果不优于单脑叶切除,手术的关键是致灶的彻底切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监测对发作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常规脑电图(EEG)无(癎)样放电的84例发作性疾病(其中49例临床诊断为癫(癎),35例可疑癫(癎))患者的VEEG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癫(癎)组VEEG(癎)样放电检出率为80%,可疑癫(癎)组(癎)样放电检出率为31%,80%的(癎)样放电出现在睡眠期.结论 VEEG检测可明显提高(癎)样放电的检出率,为发作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有助于癫(癎)发作的分型.  相似文献   

13.
癫(癎)与可疑癫(癎)临床发作时的动态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癫(癎)与可疑癫(癎)临床发作时的动态脑电图(AEEG)的变化特征.方法本文对316例癫(癎)临床发作时的动态脑电图进行分析.结果临床发作时癫(癎)组162例中,AEEG监测结果正常为49例(30.25%),异常为113例(69.75%);在临床诊断可疑癫(癎)的154例中,AEEG监测结果正常为110例(71.43%),异常44例(28.57%).癫(癎)组与可疑癫(癎)组临床发作时癫(癎)样波的发放有非常显著性差异(x2=53.56,P<0.001).结论AEEG因大大增加了描记时间而使EEG阳性率明显提高,临床发作与同步的AEEG痫样波的发放对癫(癎)的诊断非常重要.尤其对许多非(癎)性发作性疾病与癫(癎)发作的鉴别诊断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儿童睡眠中癫(癎)性电持续状态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儿童睡眠中癫(癎)性电持续状态(ESES)的临床、脑电图(EEG)、神经心理障碍的特点及对治疗的反应.方法:对36例ESES患儿进行V-EEG监测,随访观察临床、EEG、神经心理障碍的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36例中27例(75%)经治疗临床发作完全控制或明显减少,EEG上ESES消失.22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中的17例(77%)在临床发作改善和抑制(癎)样放电方面都有良好的疗效.32例神经心理障碍患儿26例(81%)经治疗后有明显改善.结论:ESES是一种特殊的EEG现象,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期持续放电是神经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抗癫(癎)治疗除控制其临床癫(癎)发作外,还必须及早消除EEG(癎)样放电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15.
动态与录像脑电图在癫(癎)诊断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癫(癎)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性脑功能失调综合征,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癎)性发作为特征.目前国际抗癫(癎)联盟关于癫(癎)和癫(癎)综合征国际分类的依据:(1)临床发作特点;(2)发作间期脑电图(EEG);(3)发作期EEG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玩麻将诱发癫癎患者发作间期脑电图(EEG)变化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1年3月在本院癫痫 间中心行长程(8~24h)视频EEG监测的13例因玩麻将诱发癫癎患者发作间期的EEG改变.结果 本组中有2例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的患者发作间期EEG可见双侧大脑半球或双侧中央、额区多量单、连发棘波、尖、棘慢复合波、多棘波慢波发放,给予抗癫痫 间药物治疗,并嘱避免打麻将,未再发作.9例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和2例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的患者发作间期EEG背景活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一种或多种异常改变,表现为α节律慢化、反应性及调节性消失、慢波性异常、快波性异常增多、清醒及浅睡眠中6或14Hz阳性棘波、中线θ节律.11例均未给予抗癫痫 间药物治疗,只嘱戒掉麻将并远离麻将环境.其中有1例发作间期EEG呈广泛间断性中-高幅5-7Hzθ节律,1例呈双侧额、中央、颞区阵发性高波幅3~5Hz慢波节律的患者在看家人打麻将、或通宵玩麻将中再次发作.结论 玩麻将诱发的癫癎属于反射性癫癎,虽然戒掉麻将是避免发作的最佳方法,但对于EEG检查有明显癫痫 间样放电,或遵医行为不良,不能彻底摆脱打麻将或麻将环境的患者,则应按癫癎发作类型正规服用抗癫癎药物.同时由于玩麻将诱发癫痫 间发作的刺激因素非常复杂,声光等视觉刺激、思考、躯体感觉、本体感觉、焦虑、惊吓、激动、劳累等刺激因素影响常使大脑处于过度兴奋、乏氧状态,导致EEG背景活动不同程度的改变,在患者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应定时行长程EEG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颞叶癫(癎)患者发作期临床特征、脑电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4例患者的46次发作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46次发作中,16次为单纯部分性发作,30次为复杂部分性发作,2次继发全面性发作,单纯部分发作频率高而持续时间短,复杂部分发作持续时间长但发作频率低并常见发作后朦胧状态.发作时脑电图表现以中高波幅慢波起始最多见,10例患者可以得到定侧.4例患者通过分析临床表现及脑电图改变定侧后进行手术,术后癫(癎)完全控制.结论 颞叶癫(癎)是一组部分性症状性癫(癎)综合症,多表现为复杂部分发作,临床医生通过监测到临床发作可以更好明确诊断.同时,临床发作及同步脑电图改变可以为术前评估提供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非癫(癎)性发作(NE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监测的诊断价值.方法:NES患者33例,其中男14例,女19例;年龄16个月至73岁.对患者发作期的临床表现结合EEG和焦虑、抑郁评分以及MRI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患者V-EEG均监测到临床发作,发作期EEG均无(癎)样放电,证实为NES,并且超过半数(56%)的患者伴有焦虑和(或)抑郁情绪.结论:NES的发作形式多种多样,易被误诊为癫(癎)或其他疾病.心理因素在NES发作中可能有比较重要的作用.V-EEG监测对NES诊断及鉴别诊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30岁,农民工.因旋转阵挛性抽搐伴意识丧失反复发作9年,3 d前复发1次,于2008年2月27日就诊.患者于21岁起反复旋转发作并阵挛性抽搐,曾在当地医院检查头颅CT与脑电图(EEG)正常.因服药疗效差,自行停药2年,近年发作频繁,每月3次左右,疲劳时易发作.无癫(癎)家族史,既往无窒息史,无头部外伤史.查体未见阳性体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比较癫(癎)发作间期不同发作类型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脑电非线性特点,探讨非线性脑电图在发作间期癫(癎)患者脑功能评价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对发作间期36例癫(癎)发作患者(其中21例强直阵挛发作患者和15例复杂部分性发作)和32例健康对照组分别行安静闭眼、闭眼心算、安静睁眼3种脑功能活动状态下的脑电图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