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液体复苏对重症脓毒症患者黏附分子及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液体复苏对重症脓毒症患者黏附分子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38例重症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快速液体复苏组和常规补液速度组。记录液体复苏时间、液体用量以及阿拉明用量监测液体复苏前后:①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②组织灌注指标,如血乳酸水平;③黏附分子指标,包括血浆P-选择素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浓度。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常规补液速度组复苏时间与快速液体复苏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与常规补液速度组比较,快速液体复苏组液体用量较多,阿拉明用量较少(P均<0.05);与常规补液速度组比较,快速液体复苏组复苏后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均增高,心率、血乳酸、血浆P-选择素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浓度均降低(P均<0.05),且较复苏前均有所改善。结论 重症脓毒症患者尽早进行液体复苏可改善其内皮细胞功能,抑制黏附分子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液体复苏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组织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指导下早期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脓毒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早期液体复苏治疗的重症脓毒症患者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53例,予以床旁超声指导;对照组53例,予以脉搏指示剂持续心排血量法(PICCO)指导。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指标(心率、中心静脉压、平均静脉压、最终液体复苏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及肺水肿发生率、病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心率、中心静脉压及平均静脉压显著升高,最终液体复苏量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RRT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观察组肺水肿发病率、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超声指导下早期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脓毒症能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强化疗效,具有较为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并分析晶体、胶体体液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予6%羟乙基淀粉130/0.4溶液+0.9%氯化钠溶液复苏,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复苏。观察并记录下两组患者复苏前、复苏24 h、复苏48 h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氧合指数(PaO_2/FiO_2)、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中心静脉压(CVP)以及所用液体量。结果经重复方差分析,两组患者MAP、HR、PaO2/FiO2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明显,随着治疗的进行,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AP、HR、PaO_2/FiO_2组间、组间不同时间点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PVPI、EVLWI、CVP多时间点比较差异明显,随着治疗的进行,两组患者PVPI、EVLWI、CVP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PVPI、CVP组间、组间多时间点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EVLWI组间、组间多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液体使用量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复苏48 h时液体使用总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而言,无论是使用晶体液进行复苏还是胶体液进行复苏,均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且效果无显著差异。但液体中加入胶体后能有效减少患者输液总量,降低患者容量负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PICCO)对指导感染性休克合并ARDS患者液体复苏的应用价值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6—2018-01期间入我院ICU治疗的感染性休克并ARDS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取PICCO进行液体管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液体管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心肺功能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液体复苏相关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液体复苏后心肺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CI、GEDVI、GEF、氧合指数较对照组升高,EVLWI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液体复苏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MAP、CVP、SVRI较对照组升高,PVRI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24 h时,液体入量、尿量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3 d时,观察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低于对照组,LA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ICU时间较对照组缩短,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降低,28 d病死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O在指导感染性休克并ARDS患者液体复苏方面较传统CVP监测技术更为精确,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纠正休克状态、提高心肺功能、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值得在ICU中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容量负荷试验引导主动脉流速时间积分变异度(△VTI)指导重症脓毒症患者的液体复苏,评价其在重症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试验为前瞻性、随机对照、干预性研究,纳入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重症脓毒症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超声指导组和常规治疗组。2组的复苏目标按照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除外中心静脉压指标)。超声指导组在液体复苏前,行容量负荷试验(5 min之内输注300 ml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并利用超声检测△VTI;若△VTI≥15%,提示患者存在容量反应性,可继续给予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00 ml,30 min左右输注体内,反复重复此过程,直到完成EGDT;若△VTI <15%,提示患者无容量反应性,不积极行液体复苏,由临床医师评价后自行决定后续治疗。常规治疗组由临床医师决定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重要生理及实验室指标、各时间段液体出入量及平衡、EGDT达标率、住院时间、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应用量及使用时间、7 d病死率及28 d病死率。结果 本试验共纳入了70例重症脓毒症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超声指导组(37例)和常规治疗组(33例)2组,最终完成超声指导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有34例、29例。0~6 h时间段内,超声指导组复苏液体入量及正平衡量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0~7 d时间段内,超声指导组液体平衡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0~12 h、0~24 h、0~72 h、0~5 d,2组的液体出入量及平衡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EGDT达标率比较,超声指导组达标率高于常规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5%vs. 58.6%,P=0.129)。2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超声指导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较常规治疗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管活性药物应用量显著少于常规治疗组,使用时间显著较常规治疗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7 d病死率及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利用容量负荷试验引导△VTI评价重症脓毒症患者的容量反应性,从而指导液体复苏,比常规治疗在液体管理方面更加精确,降低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缩短使用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在脓毒性休克早期容量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住院的4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确诊脓毒性休克后是否应用羟乙基淀粉注射液(HES)进行液体复苏分为HES组和对照组,记录、检测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复苏前后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入组时的APACHEⅡ评分等一般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HES组容量复苏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所好转;然而HES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平均动脉压升高幅度及6小时乳酸清除率差异尤其显著(P<0.01).结论:在脓毒性休克早期应用羟乙基淀粉(HES)进行容量复苏在改善血流动力学方面要优于单纯应用晶体液.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床旁超声与脉搏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指导ICU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均行液体复苏治疗。治疗过程中对照组使用PICCO监测,观察组使用床旁超声指导。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液体复苏达标率、临床相关指标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治疗6 h、治疗12 h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 h、治疗1 d、治疗3 d液体复苏达标率分别为76.67%(46/60)、85.00%(51/60)、91.67%(55/60),均高于对照组[58.33%(35/60)、65.00%(39/60)、71.67%(4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1个月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液体复苏量低于对照组,3 d内肺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被动抬腿试验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效果,以指导脓毒症危重患者的早期液体护理管理。方法选择78例脓毒症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被动抬腿观察组和补液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容量反应阳性率及意外事件发生率;根据试验结果实施液体管理,对比两组液体复苏后CVP、MAP、LAC、尿量、去甲肾上腺素使用剂量。结果被动抬腿观察组和补液对照组患者容量反应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过程中补液对照组的意外发生率高于被动抬腿观察组(P0.05);PLR复苏前后CVP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前后MAP、LAC、尿量、去甲肾上腺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液对照组复苏前后CVP、MAP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C、尿量、去甲肾上腺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被动抬腿试验能有效反应容量状态,改善患者的循环灌注;实施过程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补液试验,更有利于保证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性治疗(EGDT)在中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6例中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表单、双号将其分为观察组(43例,EGDT)和对照组(43例,常规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24 h输液量少于对照组,复苏开始时间早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复苏后,观察组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大于对照组,血管搏动指数(PI)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EGDT对中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提高液体复苏效果,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心脉隆注射液对脓毒症休克患者微循环的影响,以了解心脉隆对脓毒症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重症监护室诊治的82例脓毒症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的41例患者进行常规脓毒症休克集束化治疗,治疗组的41例患者在对照组集束化治疗的基础上加心脉隆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HR、CVP、CO、MAP、SVR)、血流变(全血还原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微循环灌注指标(氧合指数、血乳酸水平、SCVO2、Pcv-aCO2)及28 d生存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流变及微循环灌注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治疗后两组的上述方面检测结果均显著改善,且治疗组的检测结果显著地好于对照组,28 d生存率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心脉隆注射液可显著地改善脓毒症休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善血流变及微循环灌注指标,提高28 d生存率。在脓毒症休克患者治疗中具有积极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