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目的观察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将符合条件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31)和观察组(n=34),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2 周后对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侧弯反射变化、肌张力波动变化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总百分率、侧弯反射变化、肌张力波动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能促进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侧弯反射的消失,减轻肌张力的波动,提高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助力电刺激训练对脑性瘫痪(脑瘫)患儿核心稳定的疗效。方法:从2011年11月—2012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脑瘫患儿中选择19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观察组10例接受包括助力电刺激在内的康复治疗,对照组9例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患儿入组后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和表面肌电图仪对患儿进行评估,分析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中B区(坐位)、D区(站立位)、E区(行走、跑和跳)及腹直肌、竖脊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M88、B、D、E区)及腹直肌RMS值、竖脊肌RMS值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康复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GMFM88、B、D、E区粗大运动评分、腹直肌RMS值、竖脊肌RMS值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GMFM88、B、D、E区粗大运动评分、腹直肌RMS值、竖脊肌RMS值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GMFM88、B、D、E区粗大运动评分、腹直肌RMS值、竖脊肌RM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助力电刺激训练有助于改善脑瘫患儿的核心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邵磊  张明  刘鹏  张亚男  贾梦怡  苏春 《中国康复》2022,37(10):588-591
目的:探讨仿生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儿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仿生训练(兔子跳跃、蜥蜴行走、猴子攀爬)。在训练前后分别对2组患儿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PDMS-GM)进行评估,并利用关节量角器对其内收肌角、足背屈角进行测量。观察训练前后2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GMFM、PDMS-GM原始分差异及患儿内收肌角、足背屈角差异。结果:治疗12周后,2组GMFM及PDMS-G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儿内收肌角及足背屈角均大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仿生训练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抑强扶弱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9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6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采用抑强扶弱推拿法,对照组予常规推拿法。两组均给予基本综合康复训练方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疗法、中药熏蒸等)。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儿总体疗效、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总百分比、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均能提高患儿GMFM总百分比、缓解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P0.05),但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结论:两种推拿方法均能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但抑强扶弱推拿法较常规推拿法疗效更为显著,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石中嫣  谭权汉  朱旭英 《新医学》2021,52(7):545-548
目的 探讨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核心肌群训练对小儿脑性瘫痪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脑性瘫痪患儿共5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2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及躯干核心肌群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肌内效贴贴扎治疗。记录2组患儿在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C区、D区和E区得分、10 s内从坐位到站立的转移次数和步行10 m时间,并在治疗后以问卷调查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GMFM评分(C区、D区和E区)、10 s内从坐位到站立的转移次数和步行10 m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治疗12周后,2组上述指标均比治疗前有改善,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均< 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总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核心肌群训练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按摩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与肌张力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2月~2020年2月康复治疗的脑性瘫痪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治疗期间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并全程予以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推拿按摩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D(站立位)、E(行走、跑、跳)功能区评分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结果:干预后,两组患儿10 m最大步行速度、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D区、E区得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推拿按摩在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与肌张力改善方面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7.
石中嫣  刘晓秀  吴珂慧 《新医学》2021,52(3):208-211
目的 探讨核心肌群激活联合躯干训练对小儿脑性瘫痪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40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训练方式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儿在常规运动治疗基础上进行躯干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核心肌群激活训练。分别记录治疗前后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D区、 E区)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 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和步行速度,并于治疗后对患儿家长进行满意度调查,比较2组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脑性瘫痪患儿的GMFM评分(D区、E区)、BBS评分、MBI评分和步行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治疗后,2组GMFM评分(D区、E区)、BBS评分和MBI评分均比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各项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均< 0.05);观察组患儿的步行速度为(33.15±4.33)m/min,优于对照组患儿的步行速度(26.25±3.84)m/min(P < 0.001)。治疗后,2组脑性瘫痪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其中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5%,高于对照组的50%(P < 0.05)。结论 核心肌群激活联合躯干训练康复治疗脑性瘫痪患儿能有效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患儿家长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以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对照组予以运动训练治疗,采用Gesell发育量表(GDS)、粗大运动功能测定(GMFM)和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比较2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GDS、GMFM和MAS评分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GDS、MAS和GMFM评分均有有显著差异(P0.05),且观察组GDS及MAS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较单一运动训练治疗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电刺激对弛缓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及表面肌电变化。方法40 例弛缓型脑瘫患儿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均接受30 d 的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另外对股四头肌进行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每周5 次,治疗30d。治疗前后按改良Lovett 肌力测定法进行股四头肌肌力测定(Lovett 分级),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定患儿粗大运动发育情况,同时运用表面肌电仪测定股四头肌自主收缩位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脑瘫患儿的Lovett 分级、GMFM评分、iEMG和RMS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有利于提高弛缓型脑瘫患儿股四头肌肌张力,增强肌力,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对痉挛性脑瘫患儿脑功能及肌张力的影响。方法80例痉挛性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和观察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每组40例。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脑电功率水平、粗大运动功能、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脑θ波值及θ/β波值均显著降低,β波值显著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66项评分显著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腓肠肌肌张力及足背屈角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痉挛性脑瘫患儿的脑功能,降低患儿肌张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60 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n=30)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每次运动疗法训练中抽出10~15 min 接受专门提高核心稳定性的训练。两组均治疗3 个月。在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的D区、E 区及足印分析法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的D区和E 区评分、步长、步宽、步速均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坐姿矫正系统对脑瘫患儿卧与坐位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脑瘫患儿配备坐姿矫正系统对卧位与坐位功能的影响。方法:坐姿功能异常的脑瘫患儿34例,随机分为矫正组和对照组各17例,均采用Bobath、Vojta和Rood等神经生理学疗法,矫正组同时配备坐姿矫正系统。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GMFM)对卧位、翻身、坐位等项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GMFM得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01),矫正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配备坐姿矫正系统辅以神经生理学疗法更利于提高脑瘫患儿卧位与坐位功能。  相似文献   

13.
高压氧合并功能训练对儿童脑性瘫痪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患者综合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50例小儿脑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接受高压氧并用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只接受高压氧治疗,采用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GMFM)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大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压氧治疗并用康复功能训练利于提高小儿脑瘫患者的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2组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测量足背屈角和进行粗大运动功能(GMFM 88)、三维步态分析评估运动功能。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儿足背屈角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GMFM评分D、E区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儿步长较治疗前明显变长、步速更快(均P<0.05),支撑相明显缩短、摆动相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的步速、支撑相和摆动相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能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足背屈角,提高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步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运动控制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双下肢痉挛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痉挛型脑瘫患儿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肌内效贴及运动控制治疗。2组患儿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PROM)、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区、E区进行测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PROM角度、GMFM(D、E区)得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MAS评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肌内效贴配合运动控制训练能有效缓解痉挛型脑瘫下肢痉挛并提高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ESW)联合肉毒毒素(BoNT A)治疗对痉挛型脑瘫下肢运动功能和身体活动的影响。方法:将60例2~10岁痉挛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2组均接受患侧小腿三头肌BoNT A注射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BoNT A注射24h后给予低能量ESW治疗。治疗前后对2组患儿的改良Asworth分级(MAS)、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D区和E区、身体活动水平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MAS评分降低、GMFM D区和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MAS降低和D区评分增加较对照组显著(P<0.05)。治疗后,2组患儿的静坐时间百分比减少、轻强度身体活动时间百分比增加(P<0.05),且治疗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ESW联合BoNT A治疗是改善痉挛型脑瘫肌痉挛、站立功能及身体活动的有效方法,比单独BoNT A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三维步态分析定量评价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步态特征,为其下肢功能的康复疗效提供量化评定依据。方法:选取我院10例脑瘫患儿为观察组,再将12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应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采集2组的步态时空参数及运动学参数,根据评定结果为观察组制定个体化康复训练,在训练1个月前后分别对观察组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GMFM和BB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M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步态周期和跨步时间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步频、跨步长、步长及髋、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和屈曲最大角度以及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5,0.01);观察组治疗前后较对照组比较,步频、步速、跨步长及步长均明显降低(均P<0.01),除了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髋、膝及踝关节各运动学参数均明显增加(均P<0.01)。结论:三维步态分析可以量化评定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能为患儿康复治疗方案的精确制订及疗效评估提供客观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