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初学者应用改良的拦截-劈核技术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6例(36眼)Ⅳ级以上硬核白内障采取改良的拦截-劈核技术,把晶状体硬核分成6-8块碎核,逐个乳化吸除小块碎核。观察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视力、术后角膜水肿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术中平均超声乳化时间为(181.8±39.21s,有效超声乳化时间为(52.2±9.8)s。术后第1天矫正视力≥0.8者14眼,≥0.5者28眼,≥0.3者30眼。≤0.2者6跟。术后1周裸眼视力≥0.8者16眼,≥0.5者30眼,≥0.3者33眼,≤0.2者3眼;术中后囊破裂2眼,角膜切口灼伤6眼;术后角膜水肿6眼。结论:采用改良的拦截-劈核技术进行硬核白内障手术,可减少手术并发症、缩短学习曲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并探讨小切口手法劈核摘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之间我院眼科收治的硬核白内障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对120例患者实施小切口手法劈核摘除术,观察患者术后裸眼视力恢复情况、散光恢复以及手术并发症(角膜水肿、后囊膜破裂、虹膜损伤、前房出血)情况。结果 120例患者术后3个月后裸眼视力恢复>0.6的占71.0%;散光恢复为(1.02±0.41),并发症情况包括角膜水肿、后囊膜破裂、虹膜损伤和前房出血,分别占比为6.5%、0.2%、0.3%、0.15%。结论对硬核白内障患者使用小切口手法劈核摘除术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明显,并且具有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医学中使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冷超声乳化拦截劈核白内障吸出和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白内障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白内障术后302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患者平均有效超声乳化时间为(6.11±7.18)s,平均总超声乳化时间为(59±45)s,平均能量(6.35±3.39)%.术后1个月患者平均视力为(0.49±0.23),矫正视力为(0.69±0.23),术后3个月平均视力为(0.51±0.23),矫正视力为(0.76±0.21),术后1、3个月角膜曲率分别为(43.51±1.61)D、(43.75±1.57)D;散光分别为(1.30±0.87)D、(1.19±0.72)D(P>0.05).结论:冷超声对冲拦截劈核技术减少了术中超声乳化的时间和能量,术后反应轻,视力恢复较快,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吴限远  陈娟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3):1989-1990
目的 探讨改良巩膜隧道小切口劈核技术在硬核性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手术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24例(240眼)Ⅳ~V级硬核性白内障采取改良手法劈核行巩膜隧道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235眼一次劈核成功,5眼劈核后底部未完全分离,但出核时分成两瓣顺利娩出 术后两周视力大于0.3者210眼,大于0.1者232眼,术后轻度角膜水肿45眼,中度角膜水肿23眼 结论 改良手法劈核无需特殊器械,操作简便、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吸挤劈核技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 采用吸挤劈核技术,对120只眼核硬度为Ⅲ-Ⅳ级的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除术。结果 术后5天、30天视力≥0.5者分别为115只眼(95.8%)、117只眼(97.5%)。手术主要并发症有角膜水肿23只眼(19.1%)和后囊破裂2只眼(1.6%)。结论 采用吸挤劈核技术,利用吸挤产生的人工机械力量将晶体核劈成小块,逐块乳化吸出,减少了能量,缩短了超声乳化时间,降低了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幸宜春  刘玮  胡明生 《江西医药》2009,44(8):797-798
目的探讨应用劈核钩及刀进行囊袋内劈核的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72例72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施行小切口囊袋内钩、刀劈核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分析术中并发症,并随访术后1d、1周和3个月的裸眼视力情况。结果术后1d裸眼视力≥0.5者40眼(55.6%),术后1周裸眼视力≥0.5者52眼(72.2%),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0.5者61眼(84.7%)。结论小切口囊袋内钩、刀劈核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安全有效,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尤其适合在防盲治盲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夹持娩核法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该院收治的100例(100眼)白内障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50眼)。对照组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组行夹持娩核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比较术后1月裸眼视力情况和角膜内皮数量。结果 两组患者患眼术后裸眼视力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后囊破裂、玻璃体溢出等并发症情况。结论 夹持娩核法用于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效果良好,对角膜内皮损伤较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圈套式娩核法和圈垫式劈核法在小切口硬核白内障囊外摘出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白内障复明手术中280例硬核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圈套式娩核法组(A组)140例(140眼)和圈垫式劈核法组(B组)140例(140眼),比较两组的术后视力和角膜散光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后近期矫正视力低于B组,而角膜散光度高于B组(t=-4.315,P=0.001;t=5.313,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比较(t=-0.814,P=0.4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后囊破裂、虹膜损伤、切口渗漏发生率高于B组(χ2=5.937,P=0.015;χ2=6.629,P=0.01;χ2=6.131,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圈套式娩核法和圈垫式劈核法在小切口硬核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均能获得良好复明效果,圈垫式劈核法具有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适合在基层医院复明手术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预劈核技术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9月在我院接受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70例白内障(70眼)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单眼患病。以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为依据进行分组,35例(35眼)/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预劈核技术进行手术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超声能量的使用量和使用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术后角膜水肿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晶体状后囊膜破裂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中应用预劈核技术,可减少超声能量的使用,缩短超声时间,减少对眼内组织的损伤,术后早期视力更好,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与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入选的68例(80眼)白内障患者根据手术方法随机分为A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和B组(超声乳化吸出术)各40眼,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 A组术后7d裸眼视力改善较B组明显,但术后3个月最好矫正视力与B组比较,P>0.05。两组术后7d和术后3个月的角膜散光程度分别比较,P>0.05。A组术中及术后发生后囊破裂并玻璃体拖出、角膜水肿、虹膜损伤、悬韧带断离等并发症少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手术效果与超声乳化术基本相似,且术后7d裸眼视力改善好,合并角膜水肿等并发症少,适合基层医院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超长眼轴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超长眼轴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疗效。方法对37例50眼超长眼轴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进行超声乳化手术。术中透明角膜切口下充分水分离白内障核后,用劈核勾把晶体核勾起至虹膜面进行劈核,再用45%~50%的能量,80~100mmHg负压进行乳化吸除,抛光后囊膜,观察术后视力、术后反应、并发症及用药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术后两天矫正视力≥0.5眼者25眼占50%,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0.05以上者45眼,占90%;术后角膜内皮轻度水肿5眼,占10%;后囊混浊6眼,占12%。结论观察超长眼轴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脱盲率达90%,角膜水肿发生率低,达到良好手术效果,且视力不良者与眼底病变、斜视、弱视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核块内包埋法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硬核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80例(194眼),随机分为核块内包埋法超声乳化组和常规超声乳化组。观察术中后囊膜破裂发生率,术后角膜水肿发生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核块内包埋法超声乳化组后囊膜破裂2例(2.06%),常规超声乳化组后囊膜破裂8例(8.25%),术后第1天,核块内包埋法超声乳化组角膜轻度水肿23眼(23.71%),无明显水肿和角膜失代偿;常规超声乳化组角膜轻度水肿者48眼(49.48%),明显水肿者35眼(36.08%),发生角膜失代偿2眼(2.06%)。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核块内包埋法超声乳化可减少术中后囊膜破裂发生率,显著降低术中产生的热量对角膜内皮层的热损伤,提高术后视觉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合并浅前房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难点,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对行超声乳化吸除手术、中央前房深度<2.5 mm的白内障患者70例89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1.0~1.2者20眼(22.5%),0.5~0.8者50眼(56.2%);中央前房深度术前(2.19士0.03)mm,术后平均加深(1.34士0.05) m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6.17,P<0.001);眼压均比术前明显下降[平均下降(4.18±0.58) mm Hg],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7.20,P<0.001);术后角膜可逆性水肿发生率为23眼(25.8%),其中Ⅲ级以下核组3眼(8.1%),Ⅲ级及其以上核组20眼(38.5%),所有病例角膜水肿均在手术后1周内恢复透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合并浅前房的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手术难度大,强调切口规范,使用高质量黏弹剂,保持前房深度,应用拦截劈核技术、高负压吸引手法碎核,提高超声乳化操作的有效性,均是顺利完成手术的关键.同时强调合并浅前房的白内障患者应尽早手术,超声乳化吸除术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疗效.方法 对650例725眼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人术.术中小切口下充分水分离白内障核后用晶状体注水圈匙托起晶状体核,再用虹膜回复器把晶状体核向下压碎,并用虹膜同复器及注水圈匙一起把碎核夹出的方法摘出晶状体核,植入人工晶体.观察碎核情况、术后视力和手术并发症.结果 术后2天裸眼视力≥0.5者630眼占86.90%.术后角膜内皮轻度水肿53眼占7.31%,角膜平均散光与术前对比相差0.50~0.75D.结论 作角巩膜小切口白内障挤压碎核夹出联合人工晶体植人手术不需要特殊器械,操作简单,术后视力恢复快,角膜散光少、角膜水肿发生率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对比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手术(FLACS)与传统超声乳化手术治疗2~3级核白内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100眼)择期行手术的2~3级核白内障患者,按照自由选择手术治疗方案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50眼)。对照组实施传统超声乳化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FLACS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参数,术前及术后1、4、12周的裸眼视力和眼压,术前和术后12周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中央角膜厚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累积超声乳化能量(4.49±1.39)低于对照组的(7.17±2.05),超声乳化时间(25.65±4.74)s短于对照组的(37.50±4.2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12周,两组的裸眼视力较术前升高,眼压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裸眼视力和眼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两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较术前减少,中央角膜厚度均较术前增厚,但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440.16±146.67)个/mm2多于对照组的(2363.53±143.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注射黏弹粘娩核法和前房内劈核法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白内障手术患者168例,随机分成前房内劈核法组(对照组)和注射黏弹粘娩核法组(观察组)各84例,比较两组的娩核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0 d的视力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娩核时间长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对照组裸眼视力≥0.4患者与观察组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注射黏弹粘娩核法较前房内劈核法具有手术简便时间短、术中创伤小、更加安全可靠的优势,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低密度角膜内皮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手术中的技术要点。方法对13例(16只眼)角膜内皮计数<1000/mm2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660~800/mm2的2眼,800~900/mm2的9眼,900~1000/mm2的5眼,Ⅱ级核5眼,Ⅲ级核8眼,Ⅳ级核3眼。均进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将眼内压平衡技术、软壳技术及水平劈核技术相结合。结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无角膜失代偿者。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在(6.2±2.3)%。结论超低密度角膜内皮不再是白内障手术的禁区,依靠谨慎地操作和熟练的技巧,仍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籍雪颖  孙宏亮  李传武 《安徽医药》2020,24(6):1180-1183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在软核白内障病人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 Emery?Little白内障晶状体核硬度分级,回顾性纳入 2018年 6月至 2019年 3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晶状体核硬度为 Ⅰ?Ⅱ级核的病人,完整完成随访者 20例共 20只眼,按术式分为飞秒组和常规组,均为 10例 10眼,分别行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前和术后 1d、1周、 1个月和 3个月分别评价视力、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飞秒组的平均超声乳化能量[常规组:(15.89±2.75)%,飞秒组:(12.80±1.79)%]和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常规组:(18.94±2.43)s,飞秒组:(12.02±0.92)s]均比常规组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8,P<0.001)。两组病人在术后 3月的视力恢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23)。两组病人术后早期[术后 1d:(579.61±8.19)μm、术后 1周:(565.28±7.72)μm]中央角膜厚度均低于同随访点的常规组[术后 1d:(592.41±7.83)μm、术后 1周:(577.74±15.06)μm](P<0.05)。术后 1月[飞秒组:(555.05±10.68)μm、常规组:(561.75±5.65)μm]、 3月[飞秒组:(549.25±7.37)μm、常规组:(553.02±4.93)μm],两组病人的中央角膜厚度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术后早期飞秒组[术后 1d:(2 533.40±178.47)mm2、术后 1周:(2 548.00±152.78)mm2、术后 1月:(2 522.10±128.88)mm2]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高于同时期的常规组[术后 1d:(2 359.10±110.71)mm2、术后 1周:(2 403.50±114.00)mm2、术后 1月:(2 389.30±104.69)mm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4,P=0.028,P=0.021)。术后 3月飞秒组( 2 573.00±193.81)mm2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同时期的常规组( 2 443.30±182.64)mm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41)。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的软核白内障手术与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相比,具有一致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9.
刘广源  刘家佳  温跃春 《安徽医药》2020,24(6):1134-1137
目的比较重力液流与主控液流两种灌注方式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病人视力恢复及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8年 6月至 2019年 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因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病人 40例 4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 20例 20眼术中采用主控液流系统(主控灌注)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照组 20例 20眼采用重力液流系统(重力灌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分别记录术中超声能量的使用情况( CDE)术后 1d、1周、 1月病人最佳矫正视力( BCVA)、角膜内皮情况[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ECD)、中央角膜厚度(CCT)],使用 iTrace分,别测量术眼自然状态下瞳孔直径 3 mm时的高阶像差及高阶像差下的调制传递函数( MTF)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术前两组在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的 CDE比较试验组( 5.54±0.91,)s小于对照组( 7.27±1.47)s(P<0.001)。两组 BCVA在术后 1d、1周、 1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 ECD在术前、术后 1d、 1周、 1月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在术后 1d、1周 CCT均小于对照组,试验组在术后 1d、1周、 1月的全眼(瞳孔直径 3 mm)高阶像差及高阶像差下的 MTF优于对照组,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两组的总高阶像差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接近同一水平。结论主控灌注相较于传统的重力灌注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能够减少超声能量的使用,减少角膜内皮损伤,进而减轻术后角膜水肿和高阶像差的改变,使病人获得更好的术后视力及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切口手法劈核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咸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共108例(114眼)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55例(58眼)和对照组53例(56眼)。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切口手法劈核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2种手术前后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术前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术后裸眼视力为(0.69±0.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42±0.13);并且,观察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3者51眼(88%),最佳矫正视力≥0.5者39眼(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眼(77%)和28眼(5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9%(5/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13/56),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手法劈核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