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 Fascin-1(FSCN1)蛋白表达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En Vision 二 步法检测 40 例正常宫颈组织、40 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CIN1 级)、49 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CIN2~3 级)、120 例宫颈癌组织中 FSCN1 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 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 FSCN1 蛋白阳性率为 47.5% (19/40),但其基底层细胞 FSCN1 蛋白阳性率为 100.0%(40/40)。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宫 颈癌组织中 FSCN1 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47.5%(19/40)、100.0%(40/40)、98.0%(48/49)、99.2%(119/120)。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 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组织中 FSCN1 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均 P<0.01);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 瘤变和宫颈癌组织 3 者间 FSCN1 蛋白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 P >0.05)。在具有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患者间比较,FSCN1 蛋白阳 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 P >0.05)。 结论 在病变宫颈组织中 FSCN1 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提示其在宫颈癌发生的 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抗宫颈癌治疗的一个潜在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核仁素在宫颈鳞癌、宫颈上皮内瘤变和正常宫颈组织表达的差异,探讨核仁素表达增高在宫颈鳞癌发生发展中
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50例宫颈鳞癌、6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和正常宫颈组织中核仁素的表达,比较核仁素在3种组织
中表达的差异,并分析核仁素表达水平与宫颈鳞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宫颈鳞癌核仁素阳性表达率显著
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和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核仁素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1。Allred免疫组化半
定量评分显示,核仁素表达量在宫颈鳞癌组织(7.6±0.3)显著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6.1±0.2)和正常宫颈组织(3.0±0.2),P<0.01。
在宫颈上皮内瘤变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1。核仁素表达量在中-低分化宫颈鳞癌(7.9±0.1)显著高于高分化鳞癌(7.0±
0.2),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0±0.1)显著高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4.0±0.2),P<0.01。结论宫颈鳞状上皮在癌变过程中核
仁素表达量增高,核仁素表达量增高与宫颈鳞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关会娟  赵琰  曹东辉 《实用全科医学》2010,8(5):584-585,F0003
目的探讨p16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诊断和分级中的意义,以指导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治疗。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15例正常宫颈组织、15例反应性增生、60例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和20例宫颈癌中p16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宫颈组织中p16蛋白呈阴性表达,p16的表达强度CINⅠ〈CINⅡ〈CINⅢ〈CC;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p16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16在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分流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早期诊断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标记物,提高宫颈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P16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鳞癌中的表达,探讨P16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8例正常宫颈组织、29例CIN和33例宫颈鳞癌中P16蛋白的表达.结果 P16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12.5%、70.0%、93.9%,正常宫颈组织与CIN、CIN和宫颈鳞癌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正常宫颈组织与宫颈鳞癌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P16在不同年龄组,宫颈鳞癌的不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P16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中以阴性表达为主,在CIN和宫颈鳞癌中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且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6蛋白与病人的年龄、宫颈鳞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无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Smac和MDM2蛋白的表达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了解其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转移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宫颈鳞癌和4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15例正常宫颈组织中smac和MDM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结果Smac蛋白在正常宫颈、低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15/15)、85%(17/20)、72%(18/25)及65%(39/60)。MDM2蛋白在正常宫颈、子宫颈低、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15)、10%(2/20)、22.4%(6/25)及61.7%(37/60) Smac和MDM2蛋白的表达在正常宫颈对照组和CINII-III及与宫颈鳞癌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宫颈鳞癌中Smac和MDM2蛋白表达在淋巴结有无转移及组织分化分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Smac蛋白和MDM2蛋白的表达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0.435,P〈0.001)。结论Smac和MDM2这2种蛋白互相调控,其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环氧化酶(COX)在正常宫颈上皮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宫颈癌临床、痛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织化学PV法分别检测101例宫颈癌、1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和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COX-1、COX-2的表达。结果:①COX—1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及宫颈癌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2在正常宫颈组织中无表达,在CIN(66.7%)及宫颈癌(87.1%)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1),但COX-2在CIN及宫颈浸润癌中的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宫颈癌中COX-1的表达与发病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宫颈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COX-2的表达与发病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宫颈浸润深度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伴淋巴结转移者COX-2的表达较高。结论:COX-1的表达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无直接关系;COX-2过度表达可能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故可作为反映宫颈癌生物学行为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阴道镜检查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行阴道镜检查及定位下活检的60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0例患者中病理检查轻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68例(11.33%),中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116例(19.33%),重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134例(22.33%),宫颈癌32例(5.3%);阴道镜检出轻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60例(10.0%),中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120例(20.0%),重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138(23.0%)例,宫颈癌30例(5.0%)。结论阴道镜检查及在阴道镜下定位活检行组织学病理检查能及早发现宫颈上皮内瘤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IP2A在宫颈癌(Cervical cancer)、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CIN)及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34例CINⅠ、40例CINⅡ、45例CINⅢ及12例正常宫颈组织中CIP2A蛋白的表达。结果 CIP2A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正常宫颈组织,且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P2A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过表达,且与宫颈癌的恶性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为将来发展以CIP2A为靶分子的宫颈癌临床诊断和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CNA在64例宫颈癌组织,1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14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PCNA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CIN及正常宫颈上皮(P<0.05);且与宫颈癌的病理分级有关。结论:PCNA在宫颈癌中组织表达异常增高,与癌细胞增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SOD2基因在宫颈浸润癌(ICC)、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正常宫颈上皮(NCE)组织中的mRNA表达情况,揭示氧化应激在宫颈癌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应用RT-PCR分别扩增18例宫颈癌组织、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及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SOD2基因片段,半定量分析其表达情况。结果: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正常宫颈上皮相比,宫颈癌组织中SOD2基因的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SOD2基因表达低下导致氧化应激加剧,在宫颈癌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子宫颈组织后蛋白质组表达情况,探讨高、低危基因型感染子宫颈组织后表达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采用比较蛋白组学研究技术,对HPV高危基因型感染的子宫颈上皮内瘤变、低危基因型感染的子宫颈尖锐湿疣和正常对照的子宫颈上皮组织进行两两比较,筛选差异表达蛋白质,并对差异蛋白质点进行质谱分析。结果对3组26个差异蛋白质点的分析共获得了22张肽质量指纹图,搜索后得到18个与其相匹配的蛋白质点。通过查询NCBInr数据库获得初步鉴定的18个蛋白质功能信息,主要与细胞代谢、信号传导、细胞分泌、细胞骨架构建及细胞增殖、分化与凋亡等相关。结论高、低危基因型HPV感染子宫颈组织后蛋白质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kp2和Ki67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60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30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30例子宫颈正常鳞状上皮组织中Skp2和Ki67的表达,分析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形成过程中Skp2和Ki67表达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Skp2和Ki67在正常子宫颈、CIN和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3.3%、66.7%、71.7%和16.7%、56.7%、83.3%,二者在CIN和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颈组织(P<0.01);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kp2和Ki67均有一定关系(P<0.05)。结论: Skp2和Ki67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一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kp2和Ki67的表达有一定关系。Skp2和Ki67联合检测可作为早期诊断CIN及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标志物,可提高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yclinDl、P16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宫颈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ofcervixuteri.SCC)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CyclinDl蛋白和P16蛋白在54例宫颈鳞癌组织(SCC组)、2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Ⅲ组)的表达.20例慢性宫颈炎组织作对照组.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在对照组CyclinD1蛋白几乎未见表达.在CIN组和SCC组中表达强度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和SCC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SCC组中随着临床分期增加,CyclinD1蛋白的表达强度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16蛋白在对照组、CIN组和SCC组中表达强度逐渐降低.但是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yclinD1蛋白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2)CyclinD1蛋白在SCC组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其过度表达提示宫颈鳞癌预后不良。(3)P16的失活可能参与部分宫颈鳞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SOX2 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CIN 疾病及宫颈癌临床特征的相关
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宫颈、36例不同级别CIN(I级10例,Ⅱ级12 例,Ⅲ级14例)、40例宫颈癌组织(I期
21例,Ⅱ期19例)中SOX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比较其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SOX2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中表达率
均为0%,在36例CIN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1.6%(15/36),其中CINⅠ级10.0%,CINⅡ级41.7%,CINⅢ级64.3%;而40例宫颈癌
组织SOX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2.5%(33/40),其中宫颈癌Ⅰ期78.2%,Ⅱ期88.2%。随着宫颈病变进展,SOX2的阳性表达率呈
递增趋势。(2)SOX2蛋白表达与宫颈癌病理组织分级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宫颈癌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
关系(P>0.05)。结论SOX2蛋白表达水平与CIN疾病及宫颈癌恶性度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检测SOX2对了解CIN及宫颈
癌生物学行为和评估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病变及宫颈鳞癌的标记物--Ki-67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4例宫颈鳞癌、77例宫颈上皮内病变、23例正常宫颈组织中Ki-67的表达水平,并加以分析。结果:①Ki-67阳性表达率在宫颈鳞癌中最高(100%),宫颈上皮内病变次之(93.33%~100%),正常宫颈组最低(39.13%)。宫颈上皮内病变及宫颈鳞癌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从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病变到宫颈鳞癌,Ki-67的表达强度逐渐增强,两者呈正相关(r=0.7708)。结论:Ki-67参与宫颈上皮内病变、宫颈鳞癌的发生。作为早期诊断宫颈上皮内病变及宫颈鳞癌的标记物,Ki-67的检测可提高宫颈鳞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端粒酶与宫颈癌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银染色端粒酶重复扩增法(TRAP)检测各类宫颈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 正常宫颈、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端粒酶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 .6 7%、8.5 7%、2 6 .32 % ,与宫颈癌组织阳性表达率 (78.85 % )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宫颈癌组织无或有淋巴结转移其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 9.70 %、94 .74 % ,两者之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在宫颈癌组织中增高且与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组织中磷酸化蛋白激酶B(p-PKB)的表达及其在子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1例子宫颈癌组织、36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和2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中p-PKB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子宫颈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p-PKB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CIN组织和正常子宫颈组织(P<0.05)。p-PKB蛋白的表达与子宫颈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p-PKB蛋白在子宫颈癌中过表达可能参与子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王东霞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9):1561-1562
目的:探讨Bmi-1、端粒酶蛋白在正常宫颈、癌前病变、子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对20例正常宫颈、5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N)、35例宫颈癌中的Bmi-1、端粒酶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中,Bmi-1的表达率依次增高,端粒酶的表达率也能依次增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1和端粒酶的表达与年龄、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宫颈癌组织中的Bmi-1和端粒酶蛋白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值分别为0.004,0.000)。结论:联合检测Bmi-1和端粒酶的表达水平,一定程度上揭示它们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同时可以显示宫颈上皮内瘤变向宫颈癌转变的潜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疆维、汉民族宫颈鳞癌及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CIN)患者的宫颈病变组织中芳香化酶P450(P450arom)和雌激素β受体(ER-β)的表达,了解 P450arom 和 ER-β在宫颈鳞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其在维、汉族患者中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收集宫颈鳞癌组、CIN 组及对照组的石蜡标本180例,3组标本各60例,其中每组标本维、汉民族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 P450arom 及 ER-β在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其在维、汉族患者中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P450arom 在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17.9%)低于宫颈鳞癌组(55.0%)及 CIN 组(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ER-β在对照组的阳性表达率57.9%,CIN 组为37.3%,宫颈鳞癌组为15.3%,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增加,其表达呈递减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但 P450arom 及 ER-β在维、汉族患者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宫颈局部组织中的P450arom 表达增高和 ER-β表达降低,可能在促进宫颈鳞癌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作用,但其在维、汉族患者中表达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