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金菊  张美清 《职业与健康》2001,17(11):136-136
农村单线分区简易产程图(以下简称产程图)作为监测识别异常产在基层已被广泛应用。笔者自1998年1月以来,对161例住院分娩的产妇使用了产程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资料 1998年1~12月在乡卫生院产科住院分娩301例,随机分两组,使用产程图为观察组,161例;不使用产程图为对照组,140例。比较两组之间有关数据的差异。2 方法2.1 观察组 产妇住院后,使用产程图,每2~4h查宫口一次,按检查时间及官口开大程度(cm)在产程图坐标中画点联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产程图在头位难产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住院头位分娩且产程图异常者80例(异常组),同期头位分娩且产程图正常者80例(正常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潜伏期、活跃期、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潜伏期和活跃期宫颈扩张速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活跃期和第二产程胎头下降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常组患者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自然分娩率及难产率分别为72.50%(58/80)、13.75%(11/80)、13.75%(11/80)、86.25%(69/80),正常组分别为6.25%(5/80)、2.50%(2/80)、91.25%(73/80)、8.75%(7/8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产程图对发现产程异常、指导产程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初产妇头位难产诊断中新旧产程图应用的对比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8月在清华大学玉泉医院产科病房的212例头位难产初产妇,根据产程图分为新产程图组和旧产程图组,比较两组产程时间、产科干预措施、临床表现及妊娠结局。结果新产程图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均较旧产程图组有显著变化,产科干预措施明显减少、剖宫产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临床表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新产程图处理头位难产初产妇能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科干预措施,有助于对初产妇头位难产做出及早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程图在头位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头位初产妇分娩时连续适时描记产程图。结果依据产程图及时处理,在产程超过警戒线术超过异常线时及时处理,可有效避免头位难产。结论产程图能一目了然地发现产程的异常,以便及时处理,从而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产程图在头位难产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住院头位分娩且产程图异常者80例(异常组),同期头位分娩且产程图正常者80例(正常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潜伏期、活跃期、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潜伏期和活跃期宫颈扩张速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活跃期和第二产程胎头下降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常组患者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自然分娩率及难产率分别为72.50%(58/80)、13.75%(11/80)、13.75%(11,80)、86.25%(69/80),正常组分另0为6.25%(5,80)、2.50%(2,80)、91.25%(73/80)、8.75%(7,8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产程图对发现产程异常、指导产程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产程图产程管理在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2月-2017年7月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初产妇1 000为研究组,按新产程标准管理产程;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该院妇产科收治的初产妇1 000例为对照组,按Friedman曲线管理产程。比较两组产程进展、分娩方式、产后并发症、新生儿Apgar评分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潜伏期时间(21.24±3.52)h长于对照组的(13.56±4.32)h,第一产程时间(22.87±4.34)h长于对照组的(18.41±3.75)h(P<0.05)。两组第二产程时间和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剖宫产率24.5%,低于对照组的31.5%,第二产程中转剖宫产率2%,低于对照组的9%,人工干预率16.1%,低于对照组的32.7%(P<0.05)。两组产后出血率、尿潴留、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Friedman曲线管理产程相比,新产程管理标准能够减少第一产程中的医疗干预,降低初产妇的剖宫产率,促进自然分娩,且不增加产后并发症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94例第二产程延长的产程特点及分娩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产妇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时间超过 2小时 ,即为第二产程延长[1 ] 。第二产程延长对母婴均有不利影响 ,头位难产率也大大提高。我们分析了二产程延长的相关因素 ,第一产程中潜伏期、活跃期的产程特点 ,分娩预后及对母婴的影响 ,以期能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第二产程延长 ,减少头位难产率。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  2 0 0 0年 1~ 11月我院分娩总数共 1899例。选择其中孕 37~ 41 周的初产妇 ,自然临产 ,无内科合并症及产科并发症 ,经充分试产的二产程延长病例共 94例 ,列为A组 ,年龄 2 3~ 32岁 ,平均 2 7 32± 2 2 7岁 ,二产程时间平均为 2…  相似文献   

8.
洪长英 《中国妇幼保健》2011,(28):4478-4479
目的:探讨头位初产产妇产程图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通过监测产程图上一些量化指标的分析,及时掌握产程进展,及时处理。方法:将140例产程图描绘完整有异常的头位初产妇设为难产组,随机选择同期自然分娩初产妇140例作为顺产组,将两组产程图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宫颈扩张速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胎头下降速度潜伏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活跃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临床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通过产程图上一些量化指标的监测,可以预测造成头位难产的各项因素是否存在,及时识别头位难产,以尽早及时处理,减少产科并发症,降低滞产率,减少婴儿围产期发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根据新产程标准分析巨大儿人工引产与自然临产的产程进展情况。方法收集在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产房阴道分娩巨大儿的产妇临床资料及分娩过程中产程进展情况资料,人工引产的446例产妇作为人工引产组,产程自然发动的397例产妇作为自然临产组,采用区间删除的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产程各期及宫口扩大至各阶段的用时情况。结果按新产程标准巨大儿分娩潜伏期可大于16 h,自然临产组和人工引产组第95百分位数(P_(95))分别是16.1和16.5 h;活跃期可大于3 h,自然临产组和人工引产组P_(95)分别是3.4和3.1 h。宫口扩大6 cm以后产程进展明显加快,自然临产和人工引产的巨大儿阴道分娩产程进展相似。结论巨大儿阴道分娩的产程进展符合新产程图的管理标准,人工引产的巨大儿分娩与自然发动产程进展情况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产科工作人员严密观察产程,及时发现异常,及早诊断,合理处理,从而降低并发症,提高产科质量。方法对我院2005年1~12月300例足月、头位、单胎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0例初产妇当中正常分娩者238人,产钳17人,剖腹产45人。正常产程图193人,潜伏期延长大于16h者2人,活跃期先露下降延缓和阻滞者25人,活跃期宫颈扩张延缓和停滞者80人。结论采用产程曲线图观察产程,对产程异常的处理起到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产程图观察产程,及时识别异常情况,判断分娩难易,尽早进行抢救及转诊工作。方法:采用头位伴行产程图,根据宫口开大曲线、先露下降曲线及8-4-1、14-8-2线划分的正常区、警戒区、异常区判断产程进展情况。结果:推广单位住院孕产妇死亡率在2001年141.94/10万的基础上连续两年为0;新生儿死亡率从2001年的8.53‰下降为5.58‰;94.98%的产妇在警戒线前分娩,其余异常区分娩产妇均得到及时处理。结论:在基层卫生院推广应用产程图指导分娩可有效防止滞产的发生,保障母婴健康,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新产程标准为指导的产程处理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我院2017-10~2018-10期间共收治有70例初产妇,利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均分为两组,各占35例,对照组应用Friedman产程标准,观察组应用新产程标准,分析两组产妇分娩方式的差异与新生儿不良结局情况,观察其临床应用价值,继而探究其对产妇分娩方式与新生儿结局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产妇顺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产钳助产率及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总不良结局发生率为8.5%,对照组为42.8%,观察组新生儿窘迫、窒息、羊水粪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新产程标准为指导的产程处理对分娩结局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能够一定程度避免分娩不良结局,降低剖宫产发生率,提升自然分娩率,相较于Friedman产程标准优势明显,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第一产程胎心监护异常的相关因素,熟练识别胎心监护图,正确指导产程处理,减少围产儿的病残率和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26例第一产程胎心监护异常的相关因素。结果:第一产程胎心监护异常为综合因素所致,胎儿高危因素为91.27%,母体高危因素为65.87%,产程处理因素为42.06%。结论:第一产程胎心监护异常主要与胎儿因素、母体因素有关,提高产前检查质量、加强产程监护、正确选择分娩方式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产程中适当补充能量的效果。方法:将320例产妇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产妇进入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时让产妇进食高能量食品,如巧克力;对照组则不给产妇做任何处理,当产妇口渴时喂少量温开水。结果:观察组产程明显缩短,活跃期平均缩短1h31min,宫口扩张率增快1.6cm/h,第二产程缩短0.21min,产后出血明显降低(P<0.01),新生儿窒息率下降(P<0.05)。结论:在产程中有效的补充能量可以缩短产妇的产程,并且此方法方便、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覃亦伟 《现代保健》2014,(22):143-145
目的:对比产程三维导航仪与传统产程监测手段在单胎足月阴道试产产程监护的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4月产科分娩的足月单胎120例的临床病例,分组采取不同的产程监测手段,探讨分析产程三维导航仪对比传统监测手段在产程监护的优点。结果: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阿普加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试验组中胎方位符合率、先露下降程度、肛查次数、产褥病率、检查舒适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程三维导航仪可提供客观数字化的产程监护,有利于临床医师判断产程进展,在判断胎方位、减少阴检及肛查及降低产褥感染等方面由于传统产程监护手段。  相似文献   

16.
1991年8月至1995年3月,我院对初产头先露、单胎、妊娠37周以上,宫口开大6cm前入院待产的产妇1683例(占初产妇总数2420例的69.5%)施行了积极处理产程(MAL)。具体方法为:1度冷丁、定安注射,2热肥皂水灌肠,3人工破膜,4催产素静点。5其它:安定静脉推注,阿托品宫颈注射。徒手扩推宫颈等。以190年9月至1991年9月开始应用产程图阶段之同样条件的834例为对照组。资料分析表明前  相似文献   

17.
时建荣 《健康天地》2010,4(2):45-45,52
本文对产程图在初产产妇剖宫产术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产程模式下第二产程时长对母婴结局影响。方法:将2016年3月-2018年7月在本院分娩的初产妇210例,根据第二产程时长不同(<2h、≥2h)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150例,其中观察组又分为观察A组59例(2h≤第二产程时长<2.5h)、观察B组50例(2.5h≤第二产程时长<3h)、观察C组41例(第二产程时长≥3h)。记录并比较各组剖宫产率、产科干预及产后出血、产后发热等产妇不良结局发生率、新生儿窒息、住院等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结果:观察A组剖宫产率、产科助产率及产妇、新生儿不良结局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B组和观察C组剖宫产率、人工破膜率和宫缩素使用率,以及产妇产后出血、产后发热、产后尿潴留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C组切口愈合不良和会阴侧切高于对照组,观察B组新生儿巨大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C组新生儿窒息、住院、巨大儿及低Apgar评分、脐动脉血pH异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新产程模式下第二产程时长的适当延长,能够降低初产妇剖宫产率,且不增加母婴不良结局。但≥2.5h时剖宫产率增加,产妇产后出血、发热发生率等增加,≥3h时新生儿窒息等不良结局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和分析新产程标准与旧产程标准在产妇中的应用效果,并进行对比。方法:在我院2015-2016年期间产科分娩产妇中选取23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实施旧产程标准),同时在我院2017-2018年期间产科分娩产妇中选取23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组(实施新产程标准)。观察和比较两组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以及对产妇和新生儿预后的影响。结果:对照组的平均产程时间(潜伏期、第二产程、总产程时间)明显短于研究组,(P0.05);对照组的剖宫产率、会阴切开率、引导助产率高于观察组,而自然分娩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两组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率、会阴切口感染率以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显示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新产程标准的实施可以帮助降低产妇的会阴切口分娩率、剖宫产率和阴道助产率的同时,不会增加产妇的产后出血率、感染率以及新生儿窒息率,提高了自然分娩率有效改善产妇预后,并有力保障了产妇和婴儿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时限对新产程下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6月北京和美妇儿医院收治的2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在新产程标准下分娩,其中第二产程2 h的产妇为对照组,≥2 h为观察组。在观察组中第二产程时限在2~3 h的为观察组A,≥3 h的为观察组B。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A、B母婴结局差异。结果对照组自然分娩率高于观察组A和B,产钳助产率低于观察组A和B,分娩镇痛率低于观察组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的分娩镇痛率低于观察组B,自然分娩率高于观察组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和B的会阴侧切高于对照组,软产道裂伤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组伤口愈合不良率、产后发热率高于对照组和观察组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和B的巨大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产程标准下当第二产程时间3 h时会影响初产妇的母婴结局,应适当给予非创伤性干预控制第二产程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