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淮安市曾属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1960年和1970年疟疾发病率分别高达38.7%和35.97%。经过多年防治,1988年以来已连续18年未发现当地感染的恶性疟病例,其中涟水县和淮阴区先后于1990和1992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盱眙县于1995年达到基本消灭恶性疟标准。但各地疟疾疫情不平衡,辖区内洪泽、盱眙两县的嗜人按蚊分布区在上个世纪90年代先后发生局部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淮安市曾属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1960年和1970年疟疾发病率分别高达38.7%和35.97%。经过多年防治,1988年以来已连续17年未发现恶性疟病例,其中涟水县和淮阴区先后于1990和1992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但各地疟疾疫情不平衡,辖区内洪泽、盱眙两县的嗜人按蚊分布区在上世纪90年代先后发生局部暴发流行。2000年以来,疟防工作采取加强传染源管理,控制重点地区媒介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疟疾发病。为进一步搞好疟防工作提供依据,现将淮安市2000年~2004年疟疾发病作流行病学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1980~1987年,疟疾年平均发病率3.65±0.40(?),较解放初期下降99.25%。年平均死亡率0.11/100万。发病率≥5‰的尚有14个县(市),约450多万人口,其中发病率较高的有90余万人口。疟疾流行主要发生在海南岛少数民族地区和大陆人口流动频繁的地区。海南岛的恶性疟和混合疟病例减少,恶性疟、间日疟和三日疟的比例由抗疟前的0.623:0.365:0.012变化为0.383:0.617:0。大陆地区的恶性疟只见外地输入病例,三日疟均由输血引起,目前只见间日疟流行。1983~1987年,大陆地区共出现暴发点379个,其中336个点(88.7%)由外地传染源输入引起。在临时民工住棚解剖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发现子孢子阳性感染。海南岛的恶性疟原虫在体内对氯喹、喹哌、氨酚喹产生抗药性,在体外对奎宁、甲氟喹亦显示轻度抗药性。  相似文献   

4.
苏、鲁、豫、皖、鄂5省疟疾防治与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掌握苏、鲁、豫、皖、鄂5省疟疾流行态势,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5省2004-2005年疟疾疫情、检查结果和抗疟措施执行情况,分析当前疟疾流行态势。结果2004年5省共报告疟疾14536例,发病率0.37/万,比2003年下降11.94%,2005年5省共报告疟疾20325例,发病率0.52/万,比2004年上升39.83%;2004-2005年共报告输入疟疾523例,其中恶性疟39例,死亡3例。2年中发病回升的有95个县(市),高疟区有28个县(市)。结论嗜人按蚊疟区发病下降,中华按蚊疟区发病上升,高发疟区由南向北蔓延,输入疟疾增多。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2003年疟疾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掌握湖北省2003年疟疾流行态势,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收集2003年疟疾疫情,对重点地区进行居民带虫率及蚊媒种类和密度调查,分析全省疟疾流行现状。结果 全省共报告疟疾5344例,发病率0.89/万,比去年上升0.06%,嗜人按蚊疟区发病4785例,占全省病例的89.54%,发病率3.03/万,比去年下降4.53%;3个县市出现局部暴发流行。中华按蚊疟区发病559例,占全省病例的10.46%,发病率0.13/万,比去年上升69.91%。结论 全省疟疾疫情与2002年基本持平,但流行范围向鄂西北扩散。疟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老河口市和嗜人按蚊疟区的12个重点县(市、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湖北省疟疾流行态势,巩固其防治成果。方法收集1994--2007年湖北省疟疾疫情,分析疟疾流行现状和变化规律。结果疟疾发病例数从1994年的4527例下降至2007年的1769例,下降了60.92%,但14年间疟疾疫情出现不断的波动起伏,时有局部暴发点出现,中华按蚊疟区平均年发病率0.13/万,嗜人按蚊疟区平均年发病率1.991万,80%以上的疟疾病例集中在占全省总人口26.37%的嗜人按蚊疟区。结论湖北省疟区分布及流行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嗜人按蚊疟区是今后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难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1994至2003年疟疾发病与媒介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传疟媒介在湖北省的分布规律及范围以及与疟疾发病的关系。方法调查各县(市)疟疾发病情况及当地传播媒介种类和分布规律。结果湖北省疟疾流行的媒介有单纯中华按蚊疟区以及兼有嗜人按蚊疟区,通过人血指数调查,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平均高出中华按蚊的44.47倍。嗜人按蚊区疟疾发病数占全省发病数的81.38%~93.84%。结论湖北省疟疾近10年流行主要是在有嗜人按蚊的地区。其特点是发病率高、波动大,有些已形成顽固的疫点,目前防制重点应放在有嗜人按蚊的地区。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五通桥区1987~1997年疟疾防治措施与效果报告如下:l疟疾流行概况五通桥区位于)I怖边缘,面积474.03Km’,年平均气温17.4C,年降雨量1390.06mm’,适宜媒介按蚊革生繁殖和疟疾流行。流行病学调查共发现按蚊11种,属嗜人按蚊和中华接蚊兼有的复媒介区,其季节消长与疟疾发病变化相一致。据记载建国后发生4次间日疟及恶性疟大流行:第一次1951~!954年发病率1915.59/10万,第二次1956年发病率3941.56/10万,第三次1963年发病率818.59/10万,第四次1975年发病率936.11/10万,曾有10年流行一次规律。自1987年开始加强疟…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2001~2005年不同媒介地区疟疾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北省属非稳定性中低度间日疟流行区,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1963年以前曾有恶性疟、三日疟流行。通过几十年的防治,特别是五省疟疾联防开展以来,该省疟疾疫情得到有效控制,20世纪80年代后疟疾发病逐年下降,90年代保持在较低水平,全省已有49个县(市、区)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000年以来,疟疾疫情在嗜人按蚊疟区及其周边部分县市有所回升,枣阳、襄阳、南漳、广水、老河口等县市的局部地区出现了暴发流行,经过几年的积极防治,疫情已得到了有效遏制。  相似文献   

10.
广西是历史上恶性疟疾与间日疟混合流行的高疟区,发现有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日用潭按蚊等31种,经过长期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全区发病率从1954年的296.70%万降至1995年0.23/万,下降99.92%,实现了有史民以来第一次未发现当地传播的恶性疟疾病例,有66个县,市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其中22个达到消灭疟疾标准),占全区总县,市数与人口数的75%及78%。  相似文献   

11.
从30余年的调查资料说明商城县系间日疟及恶性疟地方性流行区。1956年已从血检中查出恶性疟病例,70年代又出现恶性疟和局部暴发流行,80年代由于单一的管理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措施,而传播媒介得不到控制,再度出现暴发流行。据1984年血检43269人,阳性4926人血检阳性率为11.4%,其中恶性疟440人,占8.9%。调查证实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为该县恶性疟的主要传播媒介,其分布与恶性疟的分布一致。1985年调正防治对策:以控制传播媒介和管理传染源并重的综合防治措施;疟疾发病率迅速下降,恶性疟得到基本消灭。给今后如何巩固恶性疟防治成果提出了很好依据。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2002年疟疾疫情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掌握湖北省 2 0 0 2年疟疾流行情况 ,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收集 2 0 0 2年全省疟疾疫情 ,对重点地区进行居民带虫率及蚊媒种类和密度调查 ,分析全省疟疾流行现状和流行程度。结果 全省共报告疟疾 5 0 4 1例 ,发病率 0 .85 /万 ,比去年上升 1 .5 7倍 ;嗜人按蚊疟区 1 8个县 (市 )报告疟疾 4 795例 ,占全省病例的 95 .1 2 % ,发病率 2 .92 /万 ,比去年上升 1 .74倍 ;5个县市出现疟疾局部暴发流行 ,暴发点内中华按蚊密度高达 6 7只 /帐、居民带虫率平均为 4 .5 9%。中华按蚊疟区 6 3个县 (市 )发病 2 4 6例 ,占全省病例的4 .88% ,发病率 0 .0 4 /万 ,比去年上升 1 4 .95 %。结论 全省疟疾发病呈上升趋势 ,目前疟防工作的重点仍然是嗜人按蚊疟区的 1 2个重点县 (市 )。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近10年疟疾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掌握湖北省疟疾流行态势,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治成果。方法收集近10年来湖北省疟疾疫情,分析全省疟疾流行现状和变化规律。结果近10年来,湖北省的疟疾疫情不断出现波动起伏,每年疟疾病人数在2000~6000例之间徘徊,难以持续下降,时有局部暴发点出现,80%以上的疟疾病例集中在占全省总人口28.41%的嗜人按蚊疟区,且嗜人按蚊疟区有逐渐向外扩张的态势。结论全省疟区分布及流行态势发生重大变化,嗜人按蚊疟区是今后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难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凯里县位于黔南。据1957年调查,全县疟疾平均发病率9.4%,原虫率11.2%(间日疟占78.2%,恶性疟17.8%,三日疟2.7%,混合感染1.3%),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是主要传疟媒介。从1958年起,全面开展灭疟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反复斗争,1971疟疾发病率和原虫率分别降至10万分之4和零。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龙陵县是以间日疟、恶性疟为主的老流行区,传疟媒介以微小按蚊为主,次为昆明按蚊。1970~1990年间历经疟疾由爆发到基本控制以至基本消灭的全过程。龙陵县位于云南省最西部,1971年部分地区出现疟疾爆发和流行,全县疟疾发病率达22492/万。1...  相似文献   

16.
广西疟疾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广西的疟疾在全面防治以前(1953~1958),各地居民普查血检,平均原虫阳性率为13.0%,其中恶性疟占49.8%,间日疟38.9%,三日疟9.9%,混合感染1.4%[1]。媒介调查发现有按蚊31种和亚种,其中证实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日月...  相似文献   

17.
广西疟疾媒介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疟疾传播媒介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方法采用普查和定点调查结合的方法对广西疟疾流行区的传疟媒介进行研究,同时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广西有78个县(市)发现微小按蚊,15个县发现嗜人按蚊,中华按蚊是全区广泛分布的蚊种;人血指数:微小按蚊在0.0458~0.1390之间,嗜人按蚊在0.2912~0.6330之间。子孢子自然感染率:微小按蚊为0.08%~8.11%,嗜人按蚊为0.25%~1.85%,中华按蚊为0.005%~0.32%,日月潭按蚊为0.06%~3.22%。结论广西传疟媒介有4种,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分别是山区和低山丘陵区疟疾的主要媒介,中华按蚊是平原区的媒介,日月潭按蚊是山区疟疾的次要媒介。  相似文献   

18.
深圳市建设特区,大量人口流动,外地传染源输入,发生间日疟暴发流行,疟疾发病率由1979年的0.22(?)升至1983年的114.3(?)。检查5种人群血液1451人,平均带虫率10.3%,平均配子体阳性率3.3%。调查4种人群病史4486人,当年1~6月疟史率10.07%。外来人口,特别是种菜工人和打石工人的疟史率和带虫率明显高于当地居民。该市有当地人口37余万,外地人口13余万,疟疾流行较重和受波及的地区有7~10万人口,预计1983年实际发病率高于疫情报告发病率。在民工住棚捕获5种按蚊共1619只,其中中华按蚊种团占99%。解剖该蚊323只,子孢子阳性率0.93%,是当地的主要传疟媒介,媒介能量1.44。后来证明,当地存在嗜人按蚊且发现唾腺阳性感染。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辖17个市(州),81个县(市、区),60120788人。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800~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4~18℃,境内大小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水田面积占耕种面积的50.00%~60.00%。气候和环境十分适宜媒介按蚊孳生和疟疾传播。湖北省属不稳定间日疟流行区,1963年以前曾有恶性疟、三日疟流行。传播媒介以中华按蚊为主,18个县(市、区)同时有嗜人按蚊分布。1954-1955年和1968-1973年发生过两次疟疾大流行。经过多年综合防治,上个世纪80年代疫情开始呈逐年下降势态,90年代发病率连续10年保持在历史最低水平;全省有49个县(市、区)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㈣。2002年全省疟疾疫情首次大幅度回升,枣阳、襄阳、广水、老河口等县、市出现局部暴发流行。2003年疫情持平,2004年局部暴发流行范围减小,疫情大幅度下降。2005年进一步下降,现将2005年疟疾疫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龙岩市疟疾流行现状,探讨消除疟疾的可能性.方法 统计2010-2014年“三热病人”血检情况,对2004-2014年疟疾病例进行分析,并分析历年媒介监测资料.结果 2010-2014年共血检“三热病人”10 286人,年均血检率0.86‰,阳性病例8例,总阳性率0.78‰.2004-2014年检出病例34例,均为输入性;间日疟占50%,恶性疟占20.6%,间日疟恶性疟混合占23.5%,未分型占5.9%.未发现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结论 龙岩市输人性疟疾依然存在,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水平和检验人员的检验技术,及时网络报告、个案调查和血片复检,是及时发现、治疗和管理病人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