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刺治疗为主,配合西药、面部按摩及表情肌功能训练的疗法。结果:痊愈32例,显效3例,好转1例。结论:此疗法可激发面部经气,驱风通络,通畅气血运行,恢复面肌运动功能,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面瘫是指面部肌肉瘫痪,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症,西医称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之为口眼歪斜、口僻等.面瘫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临床以周围性面瘫为多见.  相似文献   

3.
兰翠 《微创医学》2001,20(5):669-670
周围性面瘫是因面部感受风寒,局部病毒感染,面神经缺血或水肿,或附近组织有炎症病变等引起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1].我们采用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右侧面瘫35例,左侧面瘫15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75岁,以25~45岁居多,病程最短1天,最长30天,多数在7天内来就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病情处于急性期的周围性面瘫疾病患者采用中医温针灸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以往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病情处于急性期的周围性面瘫疾病患者82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技术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温针灸技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周围性面瘫治疗效果、面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治疗总时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者周围性面瘫治疗总有效率为90.3%,高于对照组的70.7%,差异显著(P<0.05);仅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8例,差异显著(P<0.05);面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病情处于急性期的周围性面瘫疾病患者采用中医温针灸技术治疗,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善面部功能,且基本不会出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周围性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由于急性非化脓性茎乳孔内的面神经炎所引起,它使局部营养面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导致面神经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受压而致病,产生面部肌肉瘫痪的症状.  相似文献   

6.
周围性面瘫为针灸科常见病,为针灸科优势病种之一.近年来关于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报道日益增多,而其中运用火针为主的疗法逐渐显现出优势,其在面瘫各个时期均运用广泛.文章对周围性面瘫各期的火针治疗进行了文献综述,包括火针点刺的部位、操作要点及作用机理,分析认为周围性面瘫急性及亚急性期、恢复期用火针治疗可改善面部损伤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7.
周围性面瘫又名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病在面部,是一种常见病,以青壮年多发。本病发病急速,多在睡眠醒后出现面部呆滞,患侧额纹消失,眼睑不能完全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斜。1996年3月至1998年10月,我们以针灸配合拔火罐治疗周围性面瘫52例,取得较...  相似文献   

8.
面神经炎又称周围性面瘫或面神经麻痹、多是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导致面部肌肉活动障碍或瘫痪的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了解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取穴规律。方法:以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为检索工具,查阅近5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相关资料,将所涉及穴位按头面、颈项、上肢、下肢和躯干的身体分部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结果: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时以头面部取穴最多,其次为四肢部,颈项部和躯干部的腧穴应用最少。结论: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以头面部腧穴为要,以四肢部配穴为辅;除此之外,为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可在今后的治疗中对颈项部腧穴的应用多加延展,充分发挥其通调头面气血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面瘫有周围性和中枢性之分.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损伤最常见的类型,其中又以面神经炎为临床所多见[1].中医学称之为"面瘫"、"口眼歪斜",在我科属常见病种,近年来,我科采用腹针配合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