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双侧肢体康复治疗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患病7天内即进行康复训练)方法中,健患侧同时进行康复训练和仅对患侧进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运动功能(FMA)的影响。实验组均给予双侧肢体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患侧肢体康复训练,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两组患者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对每例患者入组时、病程1个月时分别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测试ADL能力、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通过两组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的变化均数比较,治疗组1个月ADL能力和FMA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得出早期康复治疗方法中,双侧肢体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腹针介入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73例分为早期治疗组35例和晚期治疗组38例。早期治疗组发病2周内开始治疗,晚期治疗组发病2周至1个月内开始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后分别采用肢体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对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与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早期治疗组FMA与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程度大于晚期治疗组(P0.05)。结论:早期腹针介入联合康复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且介入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3.
针刺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康复组(治疗组)和单纯针刺组(对照组)。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和修订Barthel指数(MBI)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定。结果2个疗程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有明显提高,但治疗组提高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MBI治疗前后有显著提高,对照组治疗后MBI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栓通配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肢体康复的疗效。方法将60例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传统的Bobath疗法、运动再学习等系统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治疗。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周时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 2组在治疗6周时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提高(P<0.05或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P均<0.05)。结论血栓通联合康复训练较单纯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康复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针剌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24例首次发病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MBI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FMA和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头、体针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头体针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单予康复治疗;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修订Barthel指数(MBI)进行治疗后的康复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FMA和MBI评分有明显提高,而治疗组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头、体针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患者在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而对照组仅加用康复治疗。治疗2个月后,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类量表、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运动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BI)指数评定量表(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运动功能Fugl-Meyer(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运动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类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类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均0.05),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传统针灸与现代康复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疗效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功能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7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入针刺康复组38例、对照组38例2个研究组。用Fug l-M eyer(FMA)评分系统评估患者运动能力,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研究其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各组治疗后FMA、Barthe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意义(均P<0.05);各组之间治疗后比较,针刺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功能训练能极大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目前治疗脑卒中的有效治疗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对颅脑损伤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进行临床研究,两组均给予神经外科常规治疗,早期康复组给予早期头针及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等待患者清醒后给予康复训练治疗.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thel指数(MBI)为指标,观察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和ADL改善情况.结果:早期康复组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头针及康复训练治疗能够显著改善颅脑损伤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恢复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方法:60例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康复组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不进行康复训练.按照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采用简式Fugl-Meyer评估(FMA)积分法]、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ADL的Barthel指数),进行观察.结果:康复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两项指标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与常规药物治疗相结合比单纯常规药物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和血生络方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49例)及治疗组(49例)。2组均给予早期康复训练及其相应常规治疗,治疗组增加和血生络方口服,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周。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的含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相对数量。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记录不良反应及再次脑卒中发病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的FMA、BBS、MBI评分均出现显著升高;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安全性评价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组VEGF、BDNF、SDF-1α、EPCs水平均出现显著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和血生络方联合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机制可能与和血生络方联合早期康复训练能够促进外周血VEGF、BDNF、SDF-1α、EPCs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良肢体位下针刺对急性脑卒中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良肢体位下针刺对急性脑卒中康复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良肢体位下针刺组(治疗组)和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对其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FMA)及改良巴氏指数(MBI)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患者在CNS、FMA、MBI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良肢体位下针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13.
江中群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3):172-173
目的:探讨了脑卒中患者早期介入康复训练的护理。方法:将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康复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早期肢体功能康复锻炼,评价两组的FM、AS和BI。结果:康复组治疗前后比较FM、AS和BI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康复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能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从而减轻家庭与社会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高血压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76例高血压性脑卒中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对症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予以早期康复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MBI评分及Brunnstrom分级的变化。结果:经治疗2周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MBI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Brunnstrom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予以康复功能训练,能够明显改善高血压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用天智颗粒、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FMA、MBI、SS-QOL评分的影响。方法:将13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各6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给予天智颗粒、针灸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的效果,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SS-QOL)、日常生活能力(MBI)、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监测血清甘氨酸(Gly)、血-氨基丁酸(GABA)水平。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8%,明显低于观察组总有效率90.9%(P0.05);观察组的SS-QOL、MBI、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Gly、GAB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天智颗粒、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利于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其机制与升高抑制性神经递质Gly、GABA以缓解肌痉挛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采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血栓通注射液进行治疗,治疗6周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 治疗后2组FMA、M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MBI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训练联合血栓通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肢体康复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接受常规的内科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疗程均为2周.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MB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上肢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量表(MBI)评定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及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周秋英  廖艳艳 《新中医》2021,53(2):187-190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加用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化痰通络汤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临床效果;观察2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肌力状况;记录治疗期间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偏瘫运动功能(Brunnstrom)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自理能力(BI)指数、肌力(MRC)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化痰通络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肌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康复训练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腹针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腹针治疗,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8周后观察疗效。并于治疗前后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MBI)、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作为观察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N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MBI、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3个评定量表评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腹针结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下肢肌力,且腹针结合康复训练疗效优于单纯康复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