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效果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多发伤合并休克1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7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进行液体复苏,对照组采用积极性液体复苏方式进行液体复苏,然后进行手术治疗,分别在液体复苏前和液体复苏3 h后抽取两组外周血检测比较血清乳酸、p H值、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相关炎性因子mRNA水平,并统计比较两组总输液量及术后3 d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病死率等情况。结果液体复苏前两组血清乳酸、p H值、PT、APTT及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mRN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3 h后,观察组血清乳酸明显低于对照组,p H值接近正常水平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T及APTT明显短于对照组,外周血TNF-α、IL-6及IL-1βmR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输液量及术后3 d 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进行液体复苏可明显改善血液酸度及凝血功能,缓解炎症反应,降低ARDS、MODS等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损害控制策略(DCS)在以腹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救治中的治疗效果,总结救治经验,提高救治水平。方法对2007年7月~2010年7月期间126例以腹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的救治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分为一般损伤组(ISS≤35分)67例和严重损伤组(ISS〉35分)59例,其中对59例严重损伤患者应用损伤控制技术,占46.8%。复苏期间监测两组患者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功能,同时对两组腹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DIC发病率和死亡率亦进行比较。结果复苏期间两组患者的血清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功能进行监测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DIC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比较,结果亦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在以腹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救治中,合理实施损害控制策略可有效降低其死亡率和剖腹术后腹部并发症发生率;准确合理地选择适应证、快速有效的简化手术、ICU复苏支持和恰当无延误地实施再手术是DCS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联用地塞米松治疗腹部外科疾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效果。方法(1)通过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2)山莨菪碱:0.33mg(kg·次),3次d;地塞米松:0.33mg(kg·次),3次d;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共3d。结果2003年至2005年7月共收治腹部外科疾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119例:常规治疗组共38例,22例存活,16例死亡,病死率为42.11%。地塞米松组共36例,24例存活,12例死亡,病死率为33.33%。山莨菪碱联用地塞米松组共45例,34例存活,11例死亡,病死率为24.44%。以上数据,经χ2检验,P<0.01。运用联用山莨菪碱和地塞米松治疗需手术MODS患者的治疗方案,使MODS抢救成功率进一步提高,病死率降低。结论MODS及MOF病因复杂,治疗困难,病死率高,山莨菪碱联用地塞米松能遏止住患者的危重状态,为紧急手术和下一步的治疗赢得时间,从而降低了病死,并且对重要脏器无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及其对病情严重度和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以ICU收治的107例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按各凝血指标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血小板(PLT),同时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Ⅲ。结果MODS组FDP、D-dimer明显高于非MODS组,PLT明显低于非MODS组,PT、APTT明显较非MODS组延长。死亡组D-dimer明显高于生存组,PLT明显低于生存组,TT、APTT、PT明显较生存组延长。凝血相关指标异常组APACHEⅢ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出现显著异常,其中PT、APTT、D-Dimer、PLT对病情严重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多发伤合并腹部脏器损伤患者血清凝血指标、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并分析多发伤合并腹部脏器损伤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24例多发伤患者。按是否合并腹部脏器官损伤分为合并组(n=71)与非合并组(n=53),比较两组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CK及PCT水平的差异。合并组按照入院30 d预后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多发伤合并腹部脏器损伤预后的因素。结果:合并组PT,APTT,FIB,CK,PCT及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高于未合并组(P0.05),PLT低于未合并组(P0.05);合并组患者院内30 d死亡36例(50.70%),死亡组血压60 mmHg、创伤至入院时间≥6 h、ISS25、GCS10所占比例及PT,APTT,FIB,CK,PCT,ISS高于存活组,PLT低于存活组(P0.05);创伤至入院时间,ISS,GCS评分,PT,APTT,FIB,PLT,CK,PCT均为影响多发伤合并腹部脏器官损伤患者预后危险因素(P0.05),收缩压和PLT为保护因素。结论:多发伤合并腹部脏器损伤伴明显凝血功能紊乱,CK和PLT水平上升,且上述因子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运用损伤控制外科理论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入住ICU的时机,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对本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5例严重多发损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传统处理组(一期手术后进入ICU)和改进处理组(进入ICU后再进行一期手术),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并分析病死率与不同受伤部位数、损伤严重程度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改进处理组的乳酸清除、体温恢复及PT、APTT恢复时间均短于传统处理组(P<0.05),同时住院天数、ICU天数、并发症以及死亡人数均低于传统处理组;改进处理组在ISS值"30~40"、"40~50"、"50~"及"4~5个"损伤部位的病死率均低于传统处理组(P<0.01)。结论:严重多发损伤患者在进入ICU后再进行一期手术的治疗效果较好,同时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可在此类患者(尤其是严重多发损伤患者)临床救治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7.
本院 1990年至 2 0 0 0年收治 2 5 6例闭合性腹部创伤病员 ,由于诊断和治疗及时 ,大部分痊愈出院。其中死亡 6例 ,死亡率 <2 %。死亡病例中有 5例合并脑、胸 (心 )骨盆等多发伤。对于闭合性腹部创伤的抢救要诊断及时 ,手术探查准确 ,注意处理合并并腹部以外的脏器损伤 ,提高抢救成功率。1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90例 ,女 66例 ;年龄 6~ 63岁 ,平均 3 8岁。坠伤 13 0例 ,撞击伤 73例 ,挤压伤 5 3例。2 ) 伤情 :肝破裂 2 0 % ,脾破裂 2 0 % ,胃肠穿孔 16% ,腹壁伤 16% ,肾脏损伤 4 % ,肠系膜及血管伤 4 % ,胰腺及后腹膜 3 % ,膀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在创伤与手术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综合救治中的价值。方法收集长征医院急救科1990-03~2000-02和新华医院内科ICU 2000-05~2003-04收治的因创伤与手术诱发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GC组与非GC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34例患者,男25例,女9例,年龄(44.9±18.6)岁,APACHEⅡ评分(23.7±8.7)分,原发病为多发伤与手术后各17例(50%),总病死率41.2%(14/34),主要死亡原因为MODS(10/14)。GC组27例(79.4%),非GC组7例(20.6%),两组患者年龄与APACHEⅡ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GC组病死率9/27,非GC组病死率5/7,虽然非GC组病死率明显高于GC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GC组应用GC后PaO2/FiO2改善明显(P<0.005~0.05);非GC组PaO2/FiO2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C能协同常规治疗纠正创伤和手术致ARDS患者的顽固性缺氧和休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严重腹部外伤患者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108例严重腹部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病死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抢救成功率、病死率、MODS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对严重腹部外伤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可以明显减少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液体复苏对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影响.方法 选择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237例,其中A组117例,2010-01~2011-10期间,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行院前抢救;B组120例,选取既往患者,当时采用充分液体复苏行院前抢救.比较两组输液量,病死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院前急救时,与B组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A组)输液量少,[(650±310) mL vs (2580±720) mL],病死率低(21.37% vs 34.99%),凝血酶原时间(PT)短[(11.17±1.5)s vs (16.78±1.96)s],并发症[如急性肾衰竭(ARF)、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发生率合计低(16.30% vs 37.1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急救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减少输液量,降低病死率,存活者并发症发生率低,适宜临床救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的损害控制、治疗,并对其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1月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与关节外科住院的140例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本次临床观察的研究对象,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损害控制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每组70例,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患者乳酸清除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等。结果观察组乳酸清除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手术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57%,远远低于对照组的22.86%,观察组病死率(2.86%)也远远低于对照组(11.4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损害控制治疗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降低,救治成功率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8例十二指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十二指肠损伤患者中13例为腹部多发伤,全部病例均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7%,病死率5.6%。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手术,规范探查,合理的手术方式以及有效的十二指肠减压和引流是提高治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冯奕敢 《临床医学》2011,31(5):12-13
目的探讨以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的急诊救治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符合以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诊断标准93例伤者,创伤严重度评分(ISS)≥16。对患者及时进行各项检查以确诊创伤部位及伤害程度。有必要时行急诊腹部手术等。其主要并发症包括创伤性休克、感染、肝或肾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结果 93例中抢救成功76例,其中临床治愈59例(63.4%),残疾17例(18.3%),死亡17例(18.3%)。结论以严重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的诊治应做到边抢救、边诊断、边抢救。对其诊断步骤力求快速、简洁及准确,尽量避免误诊和漏诊。确定抢救的先后次序以及采用的医疗技术非常重要,对并发症应引起足够重视并及时处理,这些均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严重多发伤中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时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严重多发伤是指凡因同一伤因伤及 2个或 2个以上解剖部位且ISS≥ 16 [1] 。在严重多发伤的抢救过程中 ,由于腹部脏器多 ,损伤后的诊治复杂 ,因此如何提高腹部创伤的治愈率 ,减少并发症 ,降低死亡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将我院在这方面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990~ 1999年我院共收治合并腹部闭合性损伤的严重多发伤患者 76例 ,其中男 5 8例 ,女 18例。受伤后就诊时间2 0min~ 6h。就诊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烦躁或意识不清。本组病例经手术证实腹腔脏器损伤包括脾破裂 42例 ,右肝破裂 8例 ,左肝破裂 9例 ,胃肠破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腹部严重多发伤的早期救治方法。方法 总结64例腹部严重多发伤的临床救治,并进行分析。结果 57例治愈,生存率89.1%;死亡7例,病死率10.9%。死亡原因腹腔大出血4例,严重感染致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结论 腹部严重多发伤,伤情复杂,危急,不是单个损伤的相加,并发症常可致命,注意早期全面诊疗,尽早行确定性手术治疗。休克的抢救及腹腔大出血的处理,术后并发症早诊治,是提高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21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预后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OS评分),恢复良好78例(36.1%),轻残43例(19.9%),重残26例(12.0%),植物生存12例(5.6%),死亡57例(26.4%)。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应早期诊断及早期判断伤情,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动态观察反复评估病情是避免漏诊和误诊重要手段,系统的重症监护及术后综合治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伤残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9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根据腹腔出血量分为41例小于2000mL组和48例大于或等于2000mL组,与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浆凝血功能比较。89例患者经治疗后分为痊愈组86例与死亡组3例。应用全自动血凝仪、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分别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指数(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结果出血量小于2000mL组、大于或等于2000mL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大于或等于2000mL组与小于2000mL组比较,PT、INR、APTT、TT均明显延长,PLT、FIB明显降低(P<0.05)。痊愈组与死亡组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凝血功能检测在判断患者治疗及预后方面有重要临床意义,同时亦为临床纠正凝血功能严重紊乱,改善预后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接诊的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液体复苏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进行积极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颅内出血进展发生率、凝血功能,休克指数、24 h平均补液量及GCS评分、GOS评分。结果 :观察组ARDS、MODS、颅内出血进展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休克指数均明显下降,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GCS评分、凝血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TT、PT、APTT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4 h平均补液量低于对照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效果更优,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稳定机体内环境,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诊治多发伤合并腹部创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多发伤合并腹部创伤诊治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近两年来,本院急诊科为尽早作出诊断并给予确定性治疗而应用腹腔镜技术诊治的31例多发伤合并腹部创伤病例的临床资料,与21例传统剖腹探查病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对腹腔镜在腹部创伤诊治中的时效性、诊断率、治疗率、非治疗性手术率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共有31例多发伤合并腹部创伤患者在急诊科接受了腹腔镜手术,均未因临床观察而耗损时间。术前耗时(61·5±9·2)min,比剖腹组(180·5±99·5)min明显缩短(P<0·01);其中28例在腹腔镜下明确诊断(占90·3%),21例在腹腔镜下完成治疗(占67·7%),4例得以明确诊断但不需特别处理(占12·9%),中转开腹6例(占19·4%)。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为(2·2±0·9)d,比剖腹组的(3·1±1·0)d明显缩短(P=0·001)。未发生腹腔镜相关并发症。结论腹腔镜手术对多发伤合并的腹部损伤能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并给予确定性治疗,提高抢救时效,加快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0.
闭合性腹部创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闭合性腹部创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5年至2005年间132例闭合性腹部创伤的临床资料和诊治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病人中20例(15.2%)保守治疗,全部治愈;112例(84.8%)行开腹手术,治愈104例,死亡8例。死亡原因主要为并发严重的颅脑外伤、失血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闭合性腹部创伤早期明确诊断和及时手术探查最为重要,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