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应用,及其促进检验科质量管理的思路.方法:根据临床实验室中危急值报告制度建立的要求,和我院实际情况确立危急值项目的范围,并建立检验科的危急值项目表进而管理流程. 结果:采用危急值报告制度3个月后,临床科室共报告危急值112次,共分布在9个科室.其中白细胞的计数报告率最高.结论:检验科实施危急值的报告制度可完善临床和科室的规章制度,促进了检验科质量的有效管理.为临床及时抢救患者生命、救治危重患者及避免医疗事故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2.
何林科 《大家健康》2014,(1):196-197
目的:研究了相关临床实验危急项目数据,对其产生因素、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对危机值报告制度的效力改进及数据临床采集准确度提高进行了探究。方法:收集本院相关临床科室于2010年5月至2012年1月间的危急值项目报告,回顾性分析了相关数据;对危急值项目的出现率、部门分布、各危急值百分比占有率及危急值的范围评估。结果:本院急值的发生率为统计为10.53%,因标本采集不规范,造成假性比例为9.72%,各危急值占总报告危急值的比例前3名依次为血钾、血小板、白细胞。部门分布以住院部最高。结论:建立规范"危急值"报告制度,并规范化实施,保证实验室危急值项目结果可信度,提高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的反应效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某综合院检验科危急值项目报告的频率及科室的分布情况,对检验科危急值进行评估分析。方法通过查询检验科危急值报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对某院2012年检验科产生的危急值数量、科室来源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报告检验科危急值数量为11003例,危急值发生率为0.45%,构成比前4位的是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血肌酐、血K+;报告危急值项目前4位为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PLT、血K+;报告危急值最多的科室前3位为儿科,监护室一区、二区,急诊科。结论通过评估分析,采取适当措施对危急值项目及范围进行整改,可以有效提升检验科危急值报告的实用性,提升临床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实验室危急值是极度异常的检验结果,危急值的管理涉及技师、护士、医生等不同人员,以及实验室、护理部、临床科室等多个部门,是医院管理中的热点和难点。现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危急值项目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和解释,从而全面的掌握危急值的状况,为危急值制度的制定和改进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使检验危急值报告工作更加合理、规范,且符合实验室和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根因分析法在基层医院检验危急报告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本科室近一年来的检验危急值的报告情况及临床对检验危急值的临床处置状况进行统计,并通过根因分析对检验危急值进行管理流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统计分析了改进后的危急值的临床应用情况。结果:回顾历史资料检验危急值的报告率和临床接收率。优化流程前报告率为61.2%,临床接收率为27.75%,优化后分别为98.5%和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根因分析法优化检验危急值的报告水平,加强检验危急值的流程管理,提高了检验危急值辅助临床,警示危急的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验科危急值报告制度的临床应用情况分析。方法对检验科的危急值报告单据进行分析,探讨危急值报告制度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危急值检验报告数据占全部检验数据的0.14%,占危急值项目检验数据的1.78%。其中血小板计数是危急值发生最多的项目,其次依次为白细胞计数、血钾以及血红蛋白。其中发生危急值最多的3个科室依次为血液科、肿瘤科以及ICU。结论检验科的检验人员认真的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可以让临床医师迅速、准确的了解危重患者的检验结果,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JCI管理标准,提高医务人员医技科室危急值的接报管理,缩短"危急值"从报告到处置的间隔时间,提高危急值接报准确率。方法制定危急值制度及流程,对临床危急值报告范围进行设置,每月收集、分析危急值项目的接报流程,汇总分析2015年4月至9月690例危急值检查存在问题,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实现对危急值的动态管理,提高病员在出现"危急值"、面临生命危险状态时的治疗有效率和抢救成功率。结果通过对2015年4月至9月危急值接报流程的汇总分析发现:危急值报告医技科室中检验科占比91.59%;漏记、无病程记录、病程记录日期不符等问题发生频繁,对存在问题较多的科室进行统计后,发现急诊内科、心内科占比突出;通过对这两项内容的统计,不难看出问题出现频率高的科室,为我院患者多、病情重、抢救频率高的科室,高强度的工作节奏,造成接收危急值电话后,忘记登记危急值登记表、记录不全、记录错误,对患者进行相关处理后没能及时记录病程记录。结论强化医务人员的危急值意识,熟练掌握报告流程,能够有效的保证危急重患者的检查信息传递及时、有效,最大限度降低临床风险、保障医疗安全,规避因危急值流程问题造成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危急值报告在医疗安全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建立超声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运行方式,对建立超声危急值报告前后两年间发生的危急患者医疗干预时间、及时干预率、干预成功率、医疗不良结果、医疗纠纷率等进行比较。结果:电子病历信息平台危急值报告与电话通知危急值报告同用是较安全的报告管理方式,对危急患者的及时干预率和干预成功率明显提高(P<0.05),开始干预时间显著缩短(P<0.01),医疗不良结果和医疗纠纷明显降低(P<0.01)。结论:超声危急值报告可有效降低医疗隐患,保障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调查护理人员对临床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认知水平并分析。方法对本院的200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结果统计结果发现,科室中已设立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为71.2%,认为危急值报告制度在临床中推行困难的护士为72.3%,认为科室能规范留取各类标本的护士为48.9%,能做到患者临床症状与危急值报告结果不同时进行复查的护士为91.2%,仍存在38.5%护士不能做到规范登记,71.7%护士不会及时报告医生。对各类护士的掌握程度进行比较可知,护士自身的学历及职称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护理人员对于临床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知晓率不高,在临床中推行危急值报告制度不够彻底,因此应进行学习和培训,促进危急值报告制度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妇产科超声危急值报告与临床医疗安全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12年10月实行妇产科超声危急值报告制度后,妇产科临床医疗安全的情况观察总结;对实行危急值报告制度前3年,危急患者医疗干预时间、产科、妇科患者及围生儿危急重症急救率、急救成功率及医患纠纷率等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危急值报告率与孕产妇及围生儿急救发生率呈负相关,妇产科超声危急值报告制度建立后对危急患者医疗干预开始时间明显缩短,孕产妇科及围生儿危急重症的急救成功率明显提高,医患纠纷发生明显降低。结论临床妇产科超声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应用,可有效提高孕产妇及围生儿的生命安全,提高了医疗安全性,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检验结果危急值报告管理在产科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检验结果危急值报告管理实施前5012例孕产妇作为对照组、实施后5525例孕产妇作为实验组,用平均医疗干预时间、母婴发生急救率、急救成功率、母婴不良事件发生率、医患纠纷发生率五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实验组在医疗干预时间、母婴发生急救率、急救成功率、母婴不良事件发生率、医患纠纷发生率与对照组结果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检验人员必须认真执行检验项目危急值报告制度和过程管理。以便产科医生快速、准确、及时获得急、危、重病人的结果信息,使孕产妇的病理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为安全分娩创造时机,切实保障母婴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肿瘤专科医院近几年危急值发生情况和变化水平,探讨在肿瘤专科医院中危急值的管理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期间肿瘤医院所有住院患者检验科危急值项目。以每年6月1日至次年5月31日为一年进行统计,将各类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逐年统计显示危急值发生频次持续增高;WBC和PLT是所有危急值中出现频次最多的两项;妇瘤科和内科是危急值WBC发生频次最高的两个科室;内科和外科是PLT发生频次最高的两个科室。结论:危急值是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危急值规范化管理,进行必要统计分析对肿瘤疾病的发展和追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Any drug can conceivably have toxic or undesired effects,Hence,recognition and timely reporting of drug-induced disease is of critical impcrtance in the course of clinical practice.The article discttssed the importance of causal analysis and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relstionship between drug exposure and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It stressed that it is not necessary to prove causallity- a suspected possible association is sufficient reason to report.Considering the complexity in clinical practice some formal epidemiologic studies might be useful in regard to ADRs.  相似文献   

14.
分析传统手工筛选危急值、电话通知、手工记录危急值报告的不足及国内现有危急值报告系统存在的问题,设计出稳定、及时、准确的检验危急值报告系统,重点介绍系统设计、系统功能及应用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佛山市三水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发生率,掌握接种疫苗的安全性,为免疫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系统收集2016—2019年佛山市三水区报告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采用Excel和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16—2019年三水区共报告AEFI个案437例,年均报告发生率为30.29/10万剂次,一般反应332例(占73.68%),异常反应76例(占17.39%),未报告过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和心因性反应,报告个案的性别比为1.5 9∶ 1,以1岁以下年龄组报告数最多,≥7岁组最少,1岁以下AEFI报告病例中,8月龄儿童占比最高,达22.78%;接种疫苗到发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间隔时间以接种后12 h内占比最高(64.76%);所有报告AEFI共涉及27种疫苗,报告发生率居前3位的疫苗为:23价肺炎疫苗、麻风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其中异常反应发生率居前3位的疫苗为:麻风疫苗、四价HPV疫苗、23价肺炎疫苗;发生的异常反应前3位分别为过敏反应-荨麻疹26例(34.21%);过敏性皮疹17例(22.37%);过敏反应-斑丘疹12例(15.79%)。  结论  2016—2019年佛山市三水区AEFI监测各项指标均达到监测方案要求,系统运转正常,AEFI监测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疫苗的安全性,尤其需关注报告发生率居前的疫苗,有必要持续加强AEFI监测,进一步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和上报及时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湖南省郴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质量,为进一步提高新发传染病网络报告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郴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定义监测指标评估事件监测报告质量。结果 截至2020年3月4日郴州市共报告17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公共卫生相关事件,均为未分级事件,聚集性疫情波及人口的罹患率为2.00%~83.33%。9起事件已结案,其中1起事件中出现出院病例核酸复检阳性。报告时效值为(0.56±0.44) h,监测敏感值平均为4.54 d,信息完整率和准确率均为100%。结论 新冠肺炎突发事件均报告及时、信息报告完整且准确,但是监测敏感性滞后;事件进程中要根据疫情进展,及时、准确评估疫情并对事件定级。事件中末例病例出院后随访至少28 d,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再对事件进行结案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葫芦岛市2013~2016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发生特点,对AEFI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及预防接种疫苗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采用描述性方法对AEFI监测系统收集的2013-2016年AEFI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3年1月~2016年12月葫芦岛市共接种疫苗(包括一类及二类疫苗)1845803剂次,AEFI上报198例,报告发生率10.73/10万.其中一般反应197例占99.5%,在各种接种疫苗中AEFI发生率以狂犬病(Vero冻干)(52.04/10万)、白破(41.85/10万)、百白破(无细胞)(33.32/10万)及流脑A群(26.53/10万)分居前四位;AEFI病例报告数量构成比百白破(无细胞)(46.19%)、流脑A群(12.18%)乙脑(减毒)(9.14%)以及麻风(7.61%)分居前4位;葫芦岛市共辖6个县区,6个县区均通过AEFI信息管理系统报告了病例,其中建昌县报告最多占38.89%,兴城市最少占2.53%.以县区为单位报告覆盖率100%,达到国家要求的100%指标;以乡镇级为单位报告覆盖率28.07%;葫芦岛市198例AEFI病例以红肿87例(43.94%)、发热58例(29.29%)及硬节46例(23.23%)多见,男性(56.57%)高于女性(43.43%),以0~1岁幼儿为主(68.69%),夏季为高发期(41.41%),多在48h内出现不良反应(85.86%).结论:AEFI监测对保障预防接种的安全性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对于发生不良事件的个人或科室,采用非惩罚性的处理措施,以便鼓励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一旦有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能及时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寻找可能的预防措施,以便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结果与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实施前相比,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明显升高(P〈0.05);与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实施前相比,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实施后护士对护理工作满意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有助于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从而提高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寻在基层医院建立传染病疫情网络监测系统的方法与意义。方法应用WHONET5.3软件程序,依托我院现有的网络系统,建立相应的监测点,形成覆盖全院下属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数字化信息网络,设立专门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部门或科室,配备专(兼)职人员,制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流程及传染病报告管理办法,观察传染病漏报率。结果建立传染病疫情网络监控系统后,全院杜绝了传染病疫情的漏报、迟报,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100%。结论通过在基层医院建立传染病疫情网络监测系统,提高了传染病报告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摘 要:目的 了解杭州地区儿童临床病原菌流行病学分布情况,为儿童临床疾病的检验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杭州市儿童医院2016年01月至2019年12月所有就诊患儿临床病原菌检测标本,统计并分析不同种类细菌检出率、不同类型临床标本阳性率、及主要细菌检出率构成比,并对2016-2019年主要检出菌的常用抗生素耐药情况简单分析。结果 2016-2019年不同类型细菌检出率主要以G+、G- 菌为主;2016-2019年痰标本、咽拭子、脓液等标本阳性率相对稳定,尿液标本2018-2019较2016-2017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2016-2019年G+检出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A群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为主、G- 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流感嗜血杆菌等为主;2016-2019年,金黄色葡萄球菌及A群化脓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对主要抗菌药物耐药性变化有所不同。 结论 积极开展临床微生物检验能够实时监测临床疾病感染,通过分析其流行病学状态,不仅提升临床儿童疾病的诊疗也利于院感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