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瑞吉  刘兰吉 《山东医药》2010,50(38):39-40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RCC1、BRCA1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其中30例患者的癌旁正常组织中的ERCC1、BRCA1。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RCC1和BRCA1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ERCC1和BRCA1表达呈正相关(P〈0.05);ERCC1和BRCA1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学分类及病理分化程度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吸烟、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RCC1、BRCA1高表达。这可能与NSCLC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和核转录因子(NF-κB)蛋白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DLBCL石蜡包埋组织标本55例,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AKT和NF-κB的表达情况,并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其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p-AKT和NF-κB蛋白在DLBCL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91% (39/55)和67.27%(37/55);两者在DLBCL中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358,P<0.01).p-AKT的表达与DLBCL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NF-κB表达与DLBCL临床分期和结外累及呈正相关(P<0.05).结论 DLBCL组织中p-AKT和NF-κB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并与临床分期有关,NF-κB蛋白表达与结外累及亦相关.两者的异常表达在DLBCL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乳癌基因1( BRCA1)在鼻咽癌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0例患者鼻咽癌组织中BRCA1蛋白的表达水平,阳性细胞计数≥50%定为BRCA1高表达组;<50%及不表达者定为BRCA1低表达组。应用χ2检验对BRCA1表达水平与临床资料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100例患者中13例失访,BRCA1高表达者37例(42.5%),低表达者50例(57.5%);BRCA1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 P=0.383)、原发灶退缩情况( P=0.434)、肿瘤发生远处转移( P=0.055)无明显关联性,高表达组生存率稍高于低表达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鼻咽癌组织中BRCA1蛋白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原发灶退缩程度无关,但BRCA1低表达者更易出现远处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myc、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选择80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瘤组织中的c-myc、HIF-1α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Campanacci影像学分期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80例患者瘤组织中的c-myc、HIF-1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50%,Campanacci影像学分期越高,表达阳性率越高(P<0.05);HIF-1α阳性表达强度与微血管密度、肿瘤预后密切相关(P均<0.01).结论 c-myc、HIF-1α在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与其恶性进展及复发有关,二者在促进其进展中可能发挥协同作用,可作为评估其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c l-2、P53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在B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制备高通量的样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Bc l-2、P53、Cyc linD1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结果 Bc l-2和P53主要表达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和小淋巴细胞淋巴瘤;而CyclinD1只在套细胞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表达。结论由Bc l-2和P53协同表达途径以及CyclinD1异常表达途径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宫颈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39例宫颈腺癌患者的癌组织标本和20例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的宫颈腺上皮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织中的rGF-β1、MMP-2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宫颈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宫颈上皮组织比较,TGF-β1、MMP-2在宫颈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均<0.05).TGF-β1、MMP-2表达与宫颈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且二者表达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 TGF-β1、MMP-2可能与宫颈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肺癌组织中转录共激活因子相关蛋白(YAP)、大肿瘤抑制基因1蛋白(Lats1)、哺乳动物不育系20样激酶1(Mst1)水平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探讨其对肺癌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取50例新鲜肺癌标本和癌旁组织标本以及同期5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经皮肺穿刺活检获得的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标本中YAP、Lats1、Mst1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血清学、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随访预后结果等。结果:①YAP在肺癌组织中强阳性表达,含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均P<0.05)。②YAP的表达与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断(CYFRA21 1)、糖类抗原(CA125)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NSE)无关(P>0.05);Lats1的表达与血清CYFRA21 1、NSE、CA125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Mst1的表达与血清CYFRA21 1、CA125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与NSE无关(P>0.05)。③截至随访末期,41例(82.0%)发生复发转移。Kaplan Merier生存分析示:YAP及Mst1高表达组的无病生存期(DFS)与其低表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ats1高表达组的DFS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5)。④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示:TNM分期、淋巴结转移、Lats1蛋白的表达是肺癌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Hippo 通路失调对肺癌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和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1,BRCA1)过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01/2012-01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手术切除的临床资料完整的246例胃腺癌标本,采用Elivision plu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TS和BRCA1的表达.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2检验分析.结果:TS和BRCA1在胃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39.02%(96/246)、55.69%(137/246);TS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TNM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BRCA1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TNM分期、分化程度远处转移无相关性(P>0.05),而与浸润深度(P<0.01)和TNM分期(P<0.05)相关.胃癌组织中TS和BRCA1共同表达阳性率为26.02%(64/246),联合分析显示TS和BRCA1表达呈负相关(P<0.01,Pearson列联系数C=0.2472).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TS和BRCA1过表达,BRCA1蛋白表达与TNM分期和浸润深度相关,提示BRCA1表达和肿瘤侵袭性具有相关性,可作为评估胃癌生物学行为以及预后的参考指标.BRCA1和TS的表达检测有助于临床化疗药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几种血液肿瘤患者中自然杀伤(NK)细胞受体变化,以探究NK细胞功能状态。方法:收集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38例,其中IgG-k型18例、IgG-λ型10例、IgA-k型4例、IgA-λ型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27例,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8例、边缘区淋巴瘤3例、滤泡性淋巴瘤1例、套细胞淋巴瘤2例、免疫母性T细胞淋巴瘤1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2例;慢性髓系细胞白血病(CML)患者10例;30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中NK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方法检测NK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PD-1)及活化性受体(CD69、NKG2D)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M、NHL患者外周血NK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CML患者NK细胞占有核细胞数显著减少(P<0.05);MM、NHL及CML患者的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CD69、NKG2D)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NK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PD-1)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MM、NHL及CML患者间受体(PD-1、CD69、NKG2D)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MM、NHL及CML患者外周血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CD69、NKG2D)水平明显降低,抑制性受体(如PD-1)表达明显增高,提示NK细胞功能耗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SYK)在NK/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YK在外周NK/T细胞淋巴瘤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年龄、性别、分期及细胞增殖指数等临床病理参数的关联性。结果SYK在NK/T细胞淋巴瘤中高表达率为27.27%(15/55);低表达率为72.73%(40/55),且与临床分期和细胞增殖指数有关。SYK高表达者具有较高的肿瘤分期和增殖指数。结论NK/T细胞淋巴瘤中SYK表达上调与细胞增殖及临床分期有关,是其潜在的诊断和预后标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与乳酸脱氢酶的表达特点,探讨二者相关性及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96例血清标本为观察组,正常体检成人55例血清标本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β-2微球蛋白与乳酸脱氢酶含量,观察其在不同类型中表达差别,关注不同生存年限患者表达差别及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β-2微球蛋白与乳酸脱氢酶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β-2微球蛋白与乳酸脱氢酶在不同病变类型、不同预后患者中表达差别显著,观察组β-2微球蛋白与乳酸脱氢酶表达呈正相关。结论β-2微球蛋白与乳酸脱氢酶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中高表达,二者参与了疾病进展,二者联合检测对判断病变程度及指导治疗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ALDH1和ABCG2在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探讨二者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 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60例NSCLC和3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ALDH1、ABCG2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癌旁正常肺组织中ALDH1、ABCG2的表达率分别为10%、0%,在NSCLC 组织中分别为63.3%、48.3%,差异有显著(P<0.05);其阳性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P均< 0.05); ALDH1的表达与ABCG2的表达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ALDH1、ABCG2的表达在NSCL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以作为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1(SATB1)和Ki-67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8例胰腺癌组织、配对癌旁组织及正常胰腺组织中SATB1和Ki-67的表达,将二者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ATB1和Ki-67在胰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8% (37/58)、70.7% (41/58),且在胰腺癌、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呈下降趋势.胰腺癌组织中SATB1的表达与患者年龄、T分期、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P<0.05),Ki-67的表达与T分期、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P<0.05).Cox分析显示,SATB1(RR=18.625,95% CI为11.178 ~ 285.631)和Ki-67(RR=1.985,95% CI为0.394~ 320.525)是影响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均<0.05).结论 SATB1和Ki-67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可作为胰腺癌发生发展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IRF4/MUM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与转录因子BCL6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95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RF4/MUM1和BCL6的表达,Kaplan-Meier方法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61.1%(58/95)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表达IRF4/MUM1,46.3%(44/95)表达BCL6,58例IRF4/MUM1阳性患者中51.7%(30/58)同时表达BCL6;IRF4/MUM1表达以及与BCL6同时表达与患者的年龄、Ann Arbor分期、结外病变累及数目、LDH水平以及国际预后指数危险度均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IRF4/MUM1阳性患者的无病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患者,总体生存率两者无显著差别;IRF4 /BCL6 组的无病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均显著低于IRF4-/BCL6 组。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IRF4/MUM1蛋白表达比例较高,且可同时表达BCL6;IRF4/MUM1蛋白表达提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不良预后,这在同时表达BCL6的患者中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形特征。方法运用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我院1例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标记特点。结果肉眼观察肿瘤为灰白色不规则分叶状团块,切面灰白色,鱼肉样,有大量坏死灶;显微镜观察被覆呼吸上皮下中心母细胞样细胞弥漫增生,浸润肺组织,瘤细胞坏死明显。免疫组化:CD20(+),CD79α(+),CD3(-),CD45RO(-),PCK(-)。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而原发于肺的DLBCL更极为罕见。该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极易误诊。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以组织病理学形态为基础并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姚红  尤易文  黄华 《山东医药》2014,(23):47-50,I0003
目的:观察Beclin1、环氧化酶-2(COX-2)、微血管密度(MVD)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60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取其中30例患者癌旁正常喉黏膜组织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对喉鳞状细胞癌组织及正常喉黏膜组织中Beclin1、COX-2的表达进行检测,并检测CD105的表达评估微血管密度( MVD )。结果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 Beclin1、COX-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7%、76.7%,癌旁正常喉黏膜组织分别为93.3%、20.0%,两者比较,P均<0.05。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VD为(14.90±7.40)条,癌旁正常喉黏膜组织为(3.16±1.02)条,两者比较,P<0.05。 Beclin1蛋白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部位、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均<0.05)。 COX-2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 MVD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有关(P均<0.05)。Beclin1与MVD表达呈负相关(r=0.825,P<0.01),COX-2与MVD表达呈正相关(r=0.763,P<0.01),COX-2和Beclin1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621,P<0.01)。结论 Beclin1在喉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及COX-2在喉癌组织中表达增强与喉癌的浸润性发展和MVD有密切关系,联合检测Beclin1、COX-2和CD105可作为判断喉癌转移潜能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hnRNPA2/B1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和外周血hnRNPA2/B1的检测探讨临床预后。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分别对30例NSCLC患者肿瘤组织和外周血及8例非恶性肿瘤患者的正常肺组织进行hnRNPA2/B1检测。随访一年后对无复发患者外周血hnRNPA2/B,复查。结果30例NSCLC患者经过一年随访复查,死亡和复发组的肿瘤组织hnRNPA2/B1与正常肺组织组和无瘤生存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外周血在死亡和复发组与无瘤生存组间无差异(P〉0.05),同样TNM临床分期之间也无差异(P〉0.05)。但一年后复查无瘤生存组外周血hnRNPA2/B1明显降低,与死亡和复发组以及无瘤生存组手术前的血hnRNPA2/B1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NSCLC患者肿瘤组织的hnRNPA2/B1明显增高,显著增高预示预后极差,但外科手术治疗后预后好的患者外周血hnRNPA2/B1则明显降低,因此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和外周血hnRNPA2/B1检测可以用来指导术后的进一步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受体-4(CXCR4)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7例TNBC组织中SDF-1和CXCR4的表达,分析SDF-1和CXCR4与TNBC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SDF-1和CXCR4在TNBC中高表达率分别为41.6%、64.9%,且二者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41);SDF-1和CXCR4高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不相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及无瘤生存呈显著正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SDF-1是TNBC患者无瘤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OR=2.318,95%CI=1.028~5.230)。生存分析显示SDF-1和CXCR4高表达者无瘤生存时间短于低表达者(P均〈0.05)。结论 TNBC中SDF-1/CXCR4表达可作为判断TNBC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例正常宫颈组织、25例宫颈癌前病变、61例宫颈癌中Cyelln B1和CDC25B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年龄和肿瘤组织类型、组织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对其表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yelin B1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4%(16/25)、88%(54/61),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的20%(2/10,P〈0.05)。其表达率随患者年龄、细胞分化程度降低而增高(均P〈0.05),与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组织类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CDC25B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0%(10/25)、43%(26/61),在正常宫颈组织为阴性表达(P〈0.05)。其表达随患者年龄、肿瘤临床分期增加而升高(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者,表达增高(P〈0.05),但与肿瘤组织分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认为Cyelin B1和CDC25B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Cyelin B1和CDC25B有望成为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诊治的新靶向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锌指转录因子GATA6在胰岛素瘤中的表达及与胰岛素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确诊的3例胰岛素瘤患者的瘤体及其相应瘤旁组织,应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GATA6在胰岛素瘤瘤体及瘤旁的表达差异。另外收集正常胰腺组织标本2例,免疫荧光法观察GATA6在胰岛素瘤组织及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培养小鼠胰岛素瘤细胞系MIN6细胞,小干扰RNA(siRNA)干扰GATA6表达后,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胰岛素瘤瘤体组织GATA6表达水平较瘤旁组织异常升高(P<0.05);免疫荧光法显示胰岛素瘤正常胰岛结构丧失,GATA6主要位于胰岛素瘤细胞的细胞核中,在胰岛素瘤中大量表达,在正常胰岛β细胞中少量表达。沉默GATA6表达后胰岛素瘤细胞凋亡显著增加(P<0.05),且细胞增殖受抑制(P<0.05)。结论 GATA6在胰岛素瘤中异常高表达,与胰岛素瘤细胞增殖凋亡关系密切,提示GATA6可能在胰岛素瘤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