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化疗治疗可手术切除乳腺癌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3月至2008年1月,在30例ⅡB~ⅢB乳腺癌中施行先化疗[CEF方案或诺维本(NVB)+表阿霉素(EDM)3~4个疗程],此后在行乳腺癌标准根治术、改良根治术、保乳手术后,对患者进行观察并随访.结果30例患者中27例随访至今无复发.1例(ⅢB)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后2年骨转移再次行放化疗.1例(ⅢB)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后3年肺转移再次行放化疗.1例(ⅡB)患者行保乳术后因局部复发再次行手术和放化疗.结论术前化疗又名新辅助治疗,可使大部分原发性乳腺癌肿块体积明显缩小.用于进展期乳腺癌以提高其切除率.对于较早期乳腺癌可以提高其选择保留乳腺术式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术前化疗治疗可手术切除乳腺癌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3月至2008年1月,在30例Ⅱ B-Ⅲ B乳腺癌中施行先化疗[CEF方案或诺维本(NVB) 表阿霉素(EDM)3~4个疗程],此后在行乳腺癌标准根治术、改良根治术、保乳手术后,对患者进行观察并随访.结果 30例患者中27例随访至今无复发.1例(ⅢB)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后2年骨转移再次行放化疗.1例(Ⅲ B)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后3年肺转移再次行放化疗.1例(Цв)患者行保乳术后因局部复发再次行手术和放化疗.结论 术前化疗又名新辅助治疗,可使大部分原发性乳腺癌肿块体积明显缩小.用于进展期乳腺癌以提高其切除率.对于较早期乳腺癌可以提高其选择保留乳腺术式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术后复发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1月本科收治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或区域淋巴结转移病人 52例 ,经采用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取得了较好疗效。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52例均经病理证实 ,全部为女性 ,年龄 2 6~ 58岁 ,中位年龄 45岁。术前同侧腋淋巴结有转移者 32例 ,无腋淋巴结肿大但术后病理检查有转移者 6例。行根治术 30例 ,改良根治术 1 6例 ,肿块局部切除 6例。术后至局部复发或区域淋巴结转移最短 60d ,最长 3年。胸壁复发 2 0例 (切除部位复发 1 2例 ,引流口复发 8例 ) ,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2 2例 ,对侧腋淋巴结…  相似文献   

4.
腺癌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效果比效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郭慧 《中国医药指南》2009,7(3):30-31,8
目的通过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和改良根治术的比较,探讨乳腺癌保乳治疗后的疗效及美容效果等问题。方法将188例同期行乳腺癌手术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保留乳房根治术组(73例)和改良根治术组(115例),两组手术后均给予常规放疗和化疗,定期随访,比较两组之间的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3、5年生存率情况。结果本组保乳术后美容效果良好45例,一般21例,差7例。保乳组局部复发率4.11%(3/73),其中乳腺局部复发2例,腋窝淋巴结转移1例,均及时再次手术,病情得到控制,3例分别发生肝和脑转移而死亡。改良组局部复发率6.09%(7/115),3例局部肿瘤复发和4例腋窝淋巴结转移。7例分别死于肝、肺、胸膜、骨转移。两组复发、远处转移和3、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乳手术与根治术在生存率、局部复发等方面无差异,但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包括局部广泛切除、术后放疗和全身辅助治疗的早期乳腺癌规范化的保乳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分析乳腺癌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4年6月至2011年5月50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与50例同期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并随访1~3年.结果 经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后,两组早期乳腺癌患者1、3年生存率均为100%,保乳手术组复发及转移9例,占18.0%,改良根治术组复发及转移8例,占1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美容效果上保乳手术优于改良根治术,50例患 者中31例评判结果为优,15例为良,优良率达92.0%.结论 乳腺癌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均能有效治疗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生存期相比无明显差异,但保乳手术在美容效果及对患者的心理影响方面较改良根治术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在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保乳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规律,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2例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和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12年。2例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3年后分别死于肝、肺转移和骨、肺转移;8例行乳腺改良根治术者,其中1例患者2年后死于骨、肺转移,其余7例均存活4年以上。其中4例存活8年以上。2例因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未行根治术的患者,放疗后锁骨上淋巴结缩小,至今已分别随访2年半和3年,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采用适宜的影像学检查,对不明原因的腋下肿块提高警惕,要进行腋窝淋巴结切除活检。对已确诊为隐匿性乳腺癌者治疗应选择乳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并加以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确定乳腺癌患者血清中血管生长因子及生长抑素在治疗后随访中的意义,初步建立乳腺癌治疗后新的随访指标。方法采集我科治疗的59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血清样本,其中未手术者14例,根治术后初治患者21例,病情进展转移及复发者19例,治疗后病情稳定超过1年者5例。ELISA法测定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生长抑素(SS)的含量,观察乳腺癌治疗后血清中血管生长因子以及生长抑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清VEGF及SS水平在治疗后均明显下降(P〈0.05)。它们在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中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清VEGF及SS随着乳腺癌患者病情进展而升高,可联合检测作为患者随访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保留乳房乳腺癌根治术的适应证、手术和术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5年12月,对45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留乳房改良式乳腺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术后常规行辅助放疗及化疗。结果 42例乳房外形达到优秀或良好,平均36个月的随访,2例术后出现胸膜转移,1例术后37个月死亡,病死率2.2%。结论采用保留乳房的乳腺癌根治术综合治疗早期乳腺癌近期疗效满意。术后乳房外形正常,患者生存质量高。但术后应定期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乳腺癌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Luminal A型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39例LuminalA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对患者是否发生复发转移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239例患者年龄21~84岁,平均年龄45.8岁;其中215例患者术后5年内无复发转移;24例患者术后5年内发生复发转移,其中胸壁复发者11例(其中1例为胸壁复发并远处转移)、肺转移1例、骨转移3例、肝转移4例、多处转移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月经、组织学分级、手术方式、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均不是患者发生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有脉管转移、肿瘤直径>2 cm、有淋巴转移是患者发生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χ^2=10.498、6.494、4.028, 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有脉管转移是患者发生复发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肿瘤直径>2 cm、有淋巴转移均不是患者发生复发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有脉管转移、肿瘤直径>2 cm、有淋巴结转移是LuminalA型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I期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治疗早期乳腺癌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出符合要求的2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及I期硅胶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术。结果 20例患者中Tis 2例I,期7例I,I期11例。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再造乳房外观良好,客观评价效果优良和尚好者18例(90%),主观评价效果优良和尚好者达100%。其中1例术后发生乳头部分坏死,2例术后皮下积液,均于1月内痊愈。术后随访3~42个月,无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均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对于有重建要求的大多数早期乳腺癌患者,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I期假体植入乳房重建并发症低,美学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改良根治术治疗乳腺癌2680例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改良根治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14年来对2 680例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的治疗效果.结果:2 680例中术后发生皮下积液462例,切口皮缘坏死35例,上肢淋巴性水肿(轻度)5例,胸肌挛缩伴同侧上臂运动障碍5例;局部复发19例,腋下复发26例,远处转移17例;3年生存率为97.7%,5年生存率92.6%,10年生存率82.1%(316/385).结论:改良根治术可作为治疗乳腺癌的首选术式,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术中保护胸部主要神经可获得良好的胸廓外形,保持肢体功能,术后给予综合治疗可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改良根治术治疗乳腺癌2680例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改良根治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14年来对2 680例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的治疗效果.结果:2 680例中术后发生皮下积液462例,切口皮缘坏死35例,上肢淋巴性水肿(轻度)5例,胸肌挛缩伴同侧上臂运动障碍5例;局部复发19例,腋下复发26例,远处转移17例;3年生存率为97.7%,5年生存率92.6%,10年生存率82.1%(316/385).结论:改良根治术可作为治疗乳腺癌的首选术式,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术中保护胸部主要神经可获得良好的胸廓外形,保持肢体功能,术后给予综合治疗可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癌行保乳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单双数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行改良根治术治疗,观察组行保乳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1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病灶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现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保乳术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且并发症少,患者乳房外形良好,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提高老年女性乳腺癌疗效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82例60岁以上老年女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在82例患者中,77例手术治疗,乳腺癌根治术8例,改良根治术54例,乳房单纯切除术10例,肿瘤局部切除术5例。单纯放疗3例,单纯化疗2例。9例患者于术后11个月至4年时出现局部复发;21例在随访5个月至7年时出现肺、肝、骨及脑部转移;20例在随访9个月至8年时死于本病,6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老年女性乳腺癌应早诊断、早治疗,可手术者应以外科手术为主,强调内分泌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放射治疗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6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于飞  钱立庭  程勇  张洪波 《安徽医药》2011,15(12):1530-1531
目的总结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局部复发的临床特点及放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放射治疗对于局部病灶直径<2 cm的疗效较好,64例无一例先出现锁骨上淋巴结转移,5例局部晚期乳腺癌胸壁复发在术后半年内。结论 (1)单个病灶直径≥2 cm放疗效果差,建议手术;(2)照射胸壁须照射锁骨上;(3)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不必作胸壁预防照射;(4)对于局部晚期的,放疗时间不应晚于术后3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早期乳腺癌行保乳手术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住院的60例行改良根治术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结果 60例保乳手术患者中有3例发生远行转移,60例改良根治术患者有2例发生远行转移;保乳治疗6个月后乳房美容效果评估优、良者术后占83.3%;应用美国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评估,保乳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改良根治术相比,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同样具有较好的疗效,且美容效果及生存质量均优于改良根治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在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治疗过程中应用的疗效观察及优点。方法对56例实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发生皮瓣坏死的患者行清创后创面行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VSD辅料)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进行治疗。结果 52例经1次VSD治疗愈合,4例经2次治疗愈合。结论负压吸引技术是一种新的治疗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的技术方法,效果显著,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cN0)乳腺癌患者全腋窝淋巴结清扫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cN0女性乳腺癌患者180例分为两组,分别行乳腺癌改良根治Ⅰ式100例(M组)和Kodama改良根治术80例(K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腋窝淋巴结清扫结果:M组人均11.2枚,明显少于K组的15.8枚(P<0.05);K组锁骨下淋巴结总数231枚,阳性3枚.M组和K组淋巴结转移者分别为18例和21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及5年生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Kodama改良根治术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cN0乳腺癌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行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我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122例患者,其中70例保留肋间臂神经,52例切除肋间臂神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腋窝及上臂内侧皮肤感觉功能及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情况。结果保留肋间臂神经组患者中有63例(90%)腋窝及上臂内侧皮肤感觉正常;切除肋间臂神经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感觉异常,严重者有疼痛或烧灼感。两组间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3个月~5年,两组患者均无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保留肋间臂神经在Ⅰ、Ⅱ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保留患者腋窝及上臂内侧皮肤感觉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袁航宇  朱正秋 《安徽医药》2021,25(4):701-706
目的 探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和时间分布规律,为不同乳腺癌术后病人的治疗及随诊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338例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乳腺癌病人相关资料,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将资料分为管腔A型(Luminal A型)、管腔B型(Luminal B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过度表达型(Her-2/neu型)和BCL(basal-like breast carcinoma)型4种分子亚型,随访其复发转移情况.采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38例病人中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neu型和BCL型的例数分别为76例、155例、63例和44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分子分型是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35)、T分期(P=0.036)是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Her-2/neu型是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20,HR=1.977),术后放疗是术后复发转移的保护性因素(P=0.004,HR=0.450).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风险呈双峰分布,复发高峰分别为术后第2年和第5年,BCL型第一个复发高峰为术后第1年.结论 分子分型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且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时间有一定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