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HBV血清学标记携带者的传染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定量描述了各种类型HBV血清学标记携带者家庭内传染性及有关因素影响的大小。家中上次HBsAg携带与易感者HBsAg和HBeAg阳转呈正相关。家中上次抗-HBc携带与易感者抗-HBc阳转呈正相关,OR=5.98;但与抗-HBc滴度变化无显著联系。而家中上次抗-HBc携带,HBsAg与抗-HBc同时携带与易感者HBsAg和HBeAg阳转呈负相关。年龄与HBsAg阳转呈负相关;文化水平与易感者抗-HBs阳转亦呈负相关;手术史、注射史与乙肝续发感染正相关。多因素分析对阐明人群中大量HBV血清学标记携带者的动态变化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北京郊区某农村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北京郊区某农村的全体人口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6年随访调查(随访率78.4%)。发现HBsAg,抗-HBs,抗-HBc阴转率分别是每年2.9%,2.1%,1.2%。HBsAg和抗-HBs的阴转率似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滴度对标记的阴转有显著性影响,滴度越高,阴转率越低。抗-HBe阳性似乎有利于HBsAg、抗-HBs、抗-HBc保持稳定;抗-HBc阳性有利于抗-HBs保持稳定。可以认为,影响HBV感染标记转归的根本因素是HBV在体内复制的程度。HBV易感者在6年中有20.3%受到HBV的感染,大部分感染的来源似乎不是在家庭内。  相似文献   

3.
北京某郊区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1982年6月到1983年6月我们研究了北京近郊-个农业生产大队HBV感染的自然史。1982年对全体人员的84%(491人)用固相放射免疫分析法(SPRIA)检测了HBV标记,HBsAg阳性率为7.3%,抗-HBs是36.7%,抗-HBc是45.6%,HBV总感染率52.3%。男性HBsAg阳性率是女性的1.5倍(8.9%对5.9%,P>0.05)。HBsAg阳性者中56%是15岁以下的儿童。抗-HBs、抗-HBc和总HBV感染率男女性都无显著差异。1983年复查了398人(81%)。191名在1982年HBV标记阴性者中有6人获得了HBV标记,HBV新感染率3.1%,6人都是亚临床感染。1982年HBsAg阳性的31人有28人在1983年变成了HBsAg慢性携带者,HBsAg慢性携带率占HBV感染者的13.6%。抗-HBs阳性者占HBV感染者的70%。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了1118名小学生HBV感染血清学标志(HBV)五项指标检测结果: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阳性者分别占总检测人数的5.72%、3.85%、1.97%、2.43%及6.35%,总感染率为10.73%,HBsAg阳性者中34.38%HBeAg阳性,HBsAg、HBeAg、抗-HBc三项均阳性者中36.36%肝功能受损。并对120名小学生HBV感染者进行了家庭成员携带调查,其携带率为75.00%。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从业人群HBV感染的现状,进一步加强对HBsAg携带者的管理.方法 采用ELISA法,对太原铁路地区从业人群进行HBsAg、HBeAg和抗-HBc IgM检测.结果 2000年1月-2006年8月共检测41 164人,其中HBsAg阳性者588人,阳性率1.43%.在588名HBsAg阳性者中,HBeAg阳性者40人,阳性率6.80%,其阳性率随年龄递增而下降(x2=30.13,P<0.01);抗-HBc IgM阳性者6人,阳性率1.02%,各年龄组间抗-HBc IgM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1,P>0.05).在HBV血清标志物组合模式中,以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c IgM阴性所占比例最高,占92.52%,以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 IgM阳性所占比例最低,占0.34%.结论 太原铁路地区从业人群属于HBV低流行人群,结果显示加强对HBsAg携带者的管理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梅兰瑱 《现代医院》2006,6(6):88-89
目的报道1806例孕妇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其HBV感染为41.3%,HBV携带率为8.9%。746例HBV感染者标志物模式有23种,可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为HBsAg阳性者,即HBV携带者,占HBV感染者的21.6%;第二大类是抗-HBs阳性者;第三大类是由e系统和(或)抗-HBc组成的模式。结论HBV感染后,最早表达的血清标志物是HBsAg,为3.8%;“HBsAg、抗-HBe及抗-HBc”阳性是模式转换的重要停留点,此种模式占HBV携带者的38.1%,说明在整个乙型肝炎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此其所占时间最长;仅抗-HBs阳性模式者构成比占45.4%,表明其为孕妇HBV自然感染过程的最终取向。  相似文献   

7.
聚合酶链反应(PCR)是新近发展的一种体外基因扩增技术,以待检的DNA序列为模板,用聚合酶催化引物限制的DNA合成反应。是一种具有高度敏感的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方法。我们采用PCR技术检测111例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HBV—DNA,并观察其与HBV五项标记的关系。材料和方法1.检测对象对111例乙肝病毒携带者,依据患者HBV五项标记的检测结果,将检测对象分为四组:第1组为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者;第2组为HBsAg、抗-HBe,抗-HBc阳性者;第3组为HBsAg,抗HBc阳性者;第4组为抗-HBe,抗-HBc阳性者。2.实验方法血清HBV—DNA采用PCR方法检测,试剂盒购自浙江医科大学传染病研究所。严格按说明书规程操作。HBV五项标记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e,采用ELZSA法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科华生化实验公司,均严格按说明书规程操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儿童较高的血清病毒含量与母婴传播的关系。方法 调查214例人群抽查发现并经随访确证的HBsAg慢性携带儿童,并对所有研究对象及其母亲采血,ELISA试剂盒检测HB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物及表面抗原滴度。结果 母亲HBsAg阳性的HBV慢性携带儿童具有相对较高的HBsAg滴度及HBeAg阳性率;其年阴转率为0.4%,明显低于母亲HBsAg阴性的HBV慢性携带儿童年阴转率1.7%;发生母婴传播的孕妇HBsAg年阴转率为0.3%,显著低于同龄携带者人群HBsAg的自然阴转率。结论 HBV慢性携带儿童较高血清病毒含量可能与母婴传播有关,代代相传可能是我国母婴传播发生率较高进而形成我国巨大HBsAg携带者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某农场HBV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777份血清标本分别用敏感的SPRIA、ELTSA和斑点杂交法检测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和HBV DNA。检测结果表明:HBeAg阴性者中仍有9.33% HBV DNA阳性,因此仅检测HBeAg并不能准确评价HBsAg携带者的传染性;在HBV总感染者中,男件HBsAg携带率明显高于女性,这种差异可能说明男女对HBV的反应性不同;在单项抗-HBs阳性者中,78.72%曾有过HBsAg和/或抗-HBc阳性史,因而提示这种单项抗_HBs阳性是HBV感染的特异表现。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国内外对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有许多报道,认为亚低温(33℃~35℃)可以减轻外伤后脑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1,2].为了验证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对我科于1998年9月~2000年5 月收治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5例常规治疗,25例使用亚低温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性和传染性的一项重要指标,HBeAg是HBV复制的一项主要标志.在HBV感染的自然情况下,血清HBeAg先由小分子游离状态逐渐转化为与宿主IgG结合的大分子,最后产生抗-HBe.本文显示,HBeAg(+)的孕妇在12年后HBeAg持续阳性者为 26.3 2% (10/38),抗-HBe(+)为18.42%.而HBeAg(-)组在12年后无1例成为HBeAg(+),抗-HBe阳性率则达77.78%,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说明抗-HBe的出现是机体对HBeAg的一种免疫反应.如果抗-HBe维持时间不太长,这是正常的免疫反应过程,表明HBV复制减弱,不具有或具有较低的感染性.如果抗-HBe维持很长时间甚至数年,则意味着体内仍存在HBeAg低滴度的慢性刺激,表明病毒复制仍持续存在,有可能由慢性携带演变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及肝癌;另外,HBeAg阳性产妇的ALT阳性率高于HBeAg阴性产妇,显示其肝脏受HBV感染的损害程度较甚.例如本文中有2例原HBeAg(+)孕妇近年死于肝硬化,其机理可能在于此. 有研究认为,我国妇女HBsAg携带率为8%,HBeAg阳性只占2%[1].本文中的孕妇HBsAg 携带率为 14.21%,HBeAg以检测人群为分母计算,阳性率为2.4%(61/2540).由于HBeAg初筛时受条件所限,采用了灵敏度较低的琼脂扩散法,很可能漏检了一部分低水平的HBeAg.一般认为,慢性无症状HBsAg携带者血清HBVM的自然阴转率在1年内HBsAg大约为1%,HBeAg为17.4%,而抗-HBe阳转率为11.7%[2].国外有学者报道的HBeAg/抗-HBe的阳转率为10%~15%.本文中HBeAg(+) 组和HBeAg(-)组分别有10.53%和14.81%的HBsAg携带者孕妇在12年后HBsAg转为阴性, 两组转阴率差异无显著性.笔者曾对HBsAg携带者作随访,发现5年和10年时的HBsAg阴转率为9.57 % 和18.71%[3].这些结果均表明,随时间的推移或年龄的增长,HBsAg携带率有降低的趋势. 近年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HBeAg和HBcAg两种抗原决定簇的结构存在于构成核心颗粒的同一主要多肽链上,其临床意义是一致的,均为HBV复制的主要成分.本文中孕妇HBsAg携带者在经过12年后,HBeAg(+)组的抗-HBc阳性率(73.68%)远高于HBeAg(-)组(11.11%).此外HBsAg( + )且抗-HBc(-)的11例经PCR测定HBVDNA,63.64%为阴性,这可能意味着有部分人在HBsAg转阴前,H BV已先行消失.因此对抗-HBc(-)的HBsAg携带者进行随访观察,以确定其HBsAg阴转率是否高于抗-HBc(+)的HBsAg携带者,以此来证实HBeAg和抗-HBc的HBV复制的同一性,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农村居民乙肝病毒感染状况,为肝炎防治规划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漯河二县三区中,随机选择3个村居民进行整群采血,检测HBsAg、抗-HBs、抗-HBc等乙肝标志,并询问乙肝疫苗接种史。结果人群接种率32.2%,HBV总感染率为50.3%,HBsAg阳性率检出率为4.4%,抗-HBs阳性率为51.4%,抗-HBc阳性率36.2%。结论 HBV流行低于河南平均水平,小年龄组HBsAg感染率较低,接种乙肝疫苗取得效果较好;提高整体人群接种率,是今后乙肝防制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企业职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 ,为疾病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德阳市某企业在岗职工 782 2人用ELISA法进行血清HBsAg、抗 -HBs、HBeAg、抗 -HBe、抗 -HBc及ALT (赖氏法 <40u)检查。 结果 HBsAg阳性率为 9 74% ,HBeAg阳性率 1 0 2 % ;抗 -HBe阳性率 5 63 % ,抗 -HBc阳性率 6 65 %、抗 -HBs阳性率 3 2 84%。HBsAg、HBeAg、抗 -HBe、抗 -HBc阳性率男性高于女性 ,抗 -HBs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ALT异常 2 14人 ,3 7人分别有HBsAg、HBeAg、抗 -HBe、抗 -HBc阳性 ,177人阴性。 结论 企业职工中乙型肝炎感染率接近四川省流调水平 ,且感染者大多不知情 ,提示应加强职工体检工作 ,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切实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剂次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酵母)[Hepatitis B vaccine made by recombinantdeoxyribonucleic acid(DNA)techniques in polymorpha Yeast,HepB-Y]加强免疫效果,为加强免疫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一周岁内完成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基础免疫的5岁以上儿童1728例,采集血清,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对仅抗-HBs阳性者接种5μg重组HepB-Y一剂次、抗-HBs阴性者接种三剂次,接种后1个月采血检测抗-HBs。结果加强免疫前、加强免疫一剂次和三剂次后抗-HBs阳性率分别为40.10%、94.04%、99.54%,三者两两之间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阴性者加强免疫一剂次、三剂次后抗-HBs阳转率分别为88.50%、99.4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一剂次后,各年龄组儿童抗-HBs阳转率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P<0.05),加强三剂次后,各年龄组儿童抗-HBs阳转率与年龄未呈现相关性(P>0.05)。抗-HBs阴性者加强免疫一剂次、三剂次后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s of titer,GMT)分别为450.47IU/L、664.95IU/L,抗-HBs阳性者加强免疫一剂次后GMT为3 663.68IU/L。结论采用5μg重组HepB-Y对5岁以上抗-HBs阳性儿童加强免疫一剂次、对5岁以上抗-HBs阴性儿童加强免疫三剂次,免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贡山县各服务从业人员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为预防乙肝提供参考。[方法]对2007年到贡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理预防性健康体检合格证的公共场所与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HBV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检测733人,检出HBV感染者17例,感染率为2.32%,抗-HBs阳性率为0.41%。其中,HBsAg阳性率为2.32%。HBeAg阳性率为0.55%.抗-HBc阳性率为1.91%,抗-HBe阳性率为0.81%;“大三阳”4例,“小三阳”6例。HBsAg、抗-HBc阳性7例。HBV感染率.公共场所、服务行业人员为5.65%.饮食服务行业人员为1.64%(P〈0.05);男女之间、县城与乡村之间、不同年龄之间、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问HBV感染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贡山县公共场所与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HBV感染率较低,抗-HBs阳性率也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不同年龄和免疫状态人群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Virus,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组合模式。方法在全国160个疾病监测点,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59岁常住人口作为调查对象。问卷调查后,采集血标本,分离血清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Anti-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Anti-HBs)、抗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体(Anti-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Anti-HBc)。对HBsAg阳性标本进行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和抗乙肝病毒e抗原抗体(Anti-hepatitis B e Antibody,Anti-HBe)检测。结果全国1~59岁人群HBsAg、Anti-HBs、Anti-HBc、HBeAg、Anti-HBe的组合模式共检测出16种,在1~4岁儿童以单纯Anti-HBs为主,占69.77%;15~59岁人群以全阴性检测结果多见。有免疫史人群中,年龄越大,Anti-HBs检出率越低;未免疫人群除检测指标以全阴性和单纯Anti-HBs外,自然感染所致的标志物多见。结论检测结果为其他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参考,可分析不同年龄、不同免疫史人群HBV血清学标志物的检出情况。  相似文献   

16.
对106例HBsAg携带者进行了7~12年(平均9.5年)的随访。其转归:康复9例、急性肝炎3例,慢迁肝6例、慢活肝13例、肝硬变1例。死亡3例(原发性肝癌。慢性重症肝炎,食道癌各1例)、轻微肝功能损害12例。病后携带23例。无症状携带者36例,在观察期间,无肝炎史的93例携带者有40例发生急性肝炎,占43.0%。HBsAg阴转13例,阴转率为12.6%,阴转时间平均5.4年。高滴度HBsAs携带者和HBeAg阳性者,其HBsAg阴转率极显著低于低滴度携带者和HBeAg阴性者;而肝炎发病率、各种肝病发生率和肝功能异常率又显著高于后者。作者认为,HBsAg滴度高和伴有HBeAg是影响HBsAs携带者转归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患者手术、输血前的血液感染标志物的情况。方法:对13377例手术、输血前患者的8项血液标志物参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抗体(抗-TP)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7.4%,抗-HCV阳性率0.3%,抗-HIV阳性率0.04%,抗-TP阳性率1.8%。乙肝二对半检测的模式有12种。结论:在手术、输血前进行感染标志物的检测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并加强医务人员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青岛市正常人群HBsAg阳性者血清标志的分布,有针对性地作好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方法]对1997-2004年从青岛市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体检中检出HBsAg阳性血清进行HBV五项血清学指标的检测。[结果]检测HBsAg阳性血清2841份,抗-HBc阳性率为92.26%,抗-HBe阳性率为48.29%,抗HBeAg阳性率为37.28%;E0株占62.72%(HBsAg、抗-HBe、抗-HBc阳性者占45.90%,HBsAg、抗-HBc阳性者占14.43%,HBsAg、抗-HBe阳性者占2.39%),E分泌株占37.28%(HBsAg、HBeAg、抗-HBc阳性者占31.93%,HBsAg、HBeAg阳性者占5.35%)。不同年份均以E0株为主。[结论]青岛市HBV携带者的优势株为E0株。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基础免疫后12~15年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抗-HBs)衰减者加强免疫前后抗体水平间的关系,比较不同剂次的加强免疫效果。方法选择婴儿期完成HepB基础免疫的1993—1997年出生的儿童,采集静脉血,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后,HBsAg及抗-HBc阴性而抗-HBs降至保护性水平(10mIU/ml)以下作为研究对象。按抗-HBs滴度水平分为3组:Ⅰ组(﹤0.1 mIU/ml)、Ⅱ组(0.1~1 mIU/ml)和Ⅲ组(﹥1 mIU/ml);按0、1、6免疫程序加强免疫3剂10μg的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HepB-HPY),分别于免疫1剂和3剂后1个月采集静脉血,检测抗-HBs。结果 453名研究对象加强免疫1剂后各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67.96%、85.61%和97.60%,抗体滴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88,P﹤0.05),几何平均浓度(GMC)分别为37.31、152.77和1310.27 mIU/ml(F=86.11,P﹤0.05);加强免疫3剂后各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99.00%、99.21%和99.49%(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GMC分别为1714.67、1502.32和3383.68 mIU/ml(F=16.59,P﹤0.05)。全程采血的425名儿童在免疫1剂和3剂后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7.76%和99.29%(χ2=46.68,P﹤0.05)。结论对于完成HepB基础免疫后抗体衰减至10 mIU/ml以下的12~15岁儿童有必要进行加强免疫,加强免疫前抗体滴度较高者加强免疫效果较好;加强免疫3剂比1剂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