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维能量多普勒评价排卵障碍患者促排卵治疗中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不孕症妇女50例,所有患者均参与促排卵治疗,于注射HCG日应用三维阴道超声及三维能量多普勒进行检查,采集数据包括:子宫内膜容积、内膜血管指数(vascularization index,VI)、血流指数(flow index,FI)和血管血流指数(vascularization flow index,VFI)等参数。结果两组间一般情况比较,包括年龄、HCG日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等一般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子宫内膜厚度及子宫内膜VI及FI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组子宫内膜容积及VFI均大于非妊娠组,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测妊娠结局的效能方面,子宫内膜容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6,截断值为4.86;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0%和87.5%。内膜VF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8,截断值为4.58,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9%和50.0%。结论结果表明三维能量多普勒技术对评价排卵障碍患者促排卵治疗后子宫内膜容受性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尚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对典型抗磷脂综合征(APS)相关性复发性流产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接受治疗的典型APS患者40例(APS组),另外选取无流产史的正常育龄期备孕者40例(对照组),在子宫内膜种植窗(即黄体期)对两组患者分别行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观察两组内膜厚度、内膜容积、内膜分型、内膜血流分级及内膜蠕动波方向,同时监测两组内膜下能量多普勒血流定量指标血管化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血流指数(VFI)及双侧子宫动脉血流定量参数峰值流速(PS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 两组内膜厚度、内膜容积、FI、双侧子宫动脉血流参数RPSV、RPI、RRI、LPSV、LPI、LRI均呈正态分布,组间结果显示:两组间除了RPSV(P=0.123)和LPSV(P=0.142)之外,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VI、VFI呈偏态分布,组间比较显示APS组血流定量参数VI、VFI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等级资料两组内膜分型、内膜血流分级、蠕动波方向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显示内膜血流分级(P<0....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3D-PDU)及其定量参数对预测子痫前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成像对328例11~14周进行常规超声检查的孕妇胎盘血流灌注情况进行前瞻性观察分析,应用三维多普勒直方图计算胎盘血管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和血流指数(VFI)。所有患者在16~20周之间再进行一次检查。孕妇随访至分娩结束,按有无发生子痫前期分为正常妊娠组和子痫前期组。结果16~20周子痫前期组胎盘血管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和血流指数(VFI)等胎盘血管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11~14周子痫前期组胎盘血管指数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可定量分析胎盘血流灌注情况,可以预测及诊断子痫前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在早期宫颈癌及宫颈上皮瘤样病变(CIN)血管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5月~2013年1月我院诊治的病例共160例,分为三组:早期宫颈癌(Ia期~IIa期)43例(宫颈癌组);高度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II~CINIII累及腺体)57例(CIN组)及60例慢性宫颈炎(对照组)进行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测定肿块内或宫颈内的血管形成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形成一血流指数(VFI)三项血管参数值,比较三组间血管参数值的差异。结果宫颈癌组VI、FI、VFI均明显高于CIN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VI、VF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管参数FI测值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能客观地反映宫颈的血供状态,可为早期宫颈癌及CIN的超声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信息,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经阴道的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比较输卵管妊娠与其自身妊娠黄体的声像图差异,以提高输卵管妊娠的诊断。方法:输卵管妊娠患者24例纳入研究,年龄20~39岁,平均27岁,术前行阴道超声检查,使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观察输卵管妊娠声像图、血流分布的同时,对其妊娠黄体进行对比观察。采集三维能量多普勒血流图、血流分布,并测量相应的血管参数,包括血管形成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形成-血流指数(VFI)。结果:输卵管妊娠以团块型多见,血流信号稀少,明显低于妊娠黄体,输卵管妊娠血管参数VI、FI、VFI值明显低于妊娠黄体(P<0.05)。结论:输卵管妊娠多普勒超声表现为低血流团块,其血流分布和血管参数明显不同于妊娠黄体,可资鉴别,帮助早期诊断输卵管妊娠。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抗磷脂抗体相关性习惯性流产( aPL-RM)妇女与正常妇女黄体中期子宫内膜血流特点。方法从本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抗磷脂抗体相关性习惯性流产患者中,随机选择100例进行研究,设为观察组,另随机选择100例正常妇女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的黄体中期子宫内膜血流特点。结果两组在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动脉搏动指数( PI)及阻力指数( RI)和内膜容积等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 P﹥0.05);观察组在内膜血管指数( VI)、血流指数( FI)及血管血流指数(VFI),以及内膜下区域各血流指数等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通过对抗磷脂抗体相关性习惯性流产妇女黄体中期的子宫内膜血流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较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观察与分析绝经后增厚子宫内膜区动脉血流参数变化与内膜病变的相关性。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月158例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并最终获得病理的患者纳入研究,完成经阴道CDFI检查,测定增厚内膜区动脉血流,分析能量图与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血流最低参数(EDV)和阻力指数(RI)。结果:子宫内膜癌36例,内膜区见多条异常增粗的血管,血流信号增多紊乱,CDFI显示PSV(28±5.1)cm/s,与良性病变(24.6±3.0cm/s)无明显差异;EDV为(16±3.8)cm/s,明显高于良性病变(7.3±2.5cm/s,P<0.05);血流阻力指数(RI<0.43)则明显低于良性病变(RI>0.5)。子宫内膜良性病变122例,其中31例子宫内膜息肉内膜区单根血管延伸至瘤体,CDFI显示低速高阻血流(RI>0.56);35例子宫黏膜下肌瘤内膜区显示环状血流信号,CDFI显示低速高阻血流(RI>0.5);14例子宫内膜增生反应显示内膜区血流信号呈细条状,CDFI显示低速高阻血流(RI>0.68);21例子宫内膜增生反应无血流信号。结论:均匀增厚的内膜内高阻血流的存在是诊断内膜良性病变的关键,而异常增厚内膜内舒张期增高低阻血流的存在是恶性病变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子宫内膜血流的CDFI检测可以帮助鉴别子宫内膜病变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8.
经阴道三维超声定量测量评估卵巢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定量测量卵巢体积及血流灌注参数评估卵巢功能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34例临床拟诊卵巢早衰的患者,应用虚拟器官计算机辅助分析(VOCAL)和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3D-CPA)对全部患者卵巢进行定量测量,获得卵巢体积及卵巢基质血管化指数(VI)、血流指数(FI)、彩色强度总和(VFI)等指标。所有患者以实验室检测指标为金标准分为三组,FSH>40U/L,E2<73.2pmol为卵巢衰竭组;FSH介于10~40U/L之间,FSH/LH>3.6,E2<43.9pmol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组;FSH<1OU/L为正常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卵巢的体积、VI、FI、VFI与FSH存在明显负相关(r分别为-0.521、-0.511、-0.817、-0.436,P<0.05)。三组间的卵巢体积、VI、FI和VFI等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下降组>衰竭组(P<0.05)。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对卵巢进行定量测量可以间接评估卵巢功能,为卵巢早衰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表观扩散系数(ADC)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 ADC)在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子宫内膜癌,15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者和17例正常对照者行1.5 T磁共振成像检查并进行ADC值的测定(b值为800 s/mm2)。闭孔内肌作参比部位,分别测量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及正常分泌期子宫内膜的ADC值及r ADC值。将不同组别ADC、r ADC值相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ADC、r ADC值分别为(0.56±0.13)×103 mm2/s、0.65±0.12,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的ADC、r ADC值(1.03±0.09)×103mm2/s、1.02±0.1和子宫内膜良性病变ADC、r ADC值(0.99±0.04)×103 mm2/s、1.1±0.16。利用ROC曲线对r ADC值进行分析,子宫内膜癌组与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组相比较,曲线下面积为0.96,子宫内膜癌组与正常子宫分泌期组相比较,曲线下面积为0.93。结论 ADC值有潜力鉴别子宫良性病变与子宫内膜癌。以闭孔内肌作为参比部位,所获得的r ADC值可以很好地反映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的扩散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DS)对妇女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8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行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超声图像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98例患者子宫内膜诊刮病理分类有子宫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内膜增生过长和子宫内膜癌,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疾病诊断符合率为94.2%。另外,我们也比较了内膜癌与其他宫内膜良性病变的血流显示率及动脉阻力指数RI值有显著差异(P0.5)。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无痛苦,且内膜结构显示清晰,为诊断子宫内膜疾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40例不规则阴道出血的患者行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重点观察内膜厚度及内膜血流,与诊刮的内膜组织病理诊断对照。结果140例患者中,无子宫内膜病变的42例,良性病变95例,子宫内膜癌3例,三者声像图表现、血流显示、阻力指数(RI)均有明显差异。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有效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㈣CD)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40例不规则阴道出血的患者行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重点观察内膜厚度及内膜血流,与诊刮的内膜组织病理诊断对照。结果140例患者中,无子宫内膜病变的42例,良性病变95例,子宫内膜癌3例,三者声像图表现、血流显示、阻力指数(RI)均有明显差异。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有效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保留假包膜神经血管束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的子宫肌瘤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A)组及腹腔镜下保留假包膜神经血管束子宫肌瘤剥除术(B)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同侧子宫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术后第2、7、35、45天子宫肌瘤瘢痕区变化、肌层愈合、瘢痕区血运等情况,以及创面愈合区血管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化血流指数(VFI)。将两组患者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应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进行计算。结果 B组患者术后瘢痕愈合程度快于A组,瘢痕区血流灌注情况及VI、FI、VFI值均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保留假包膜神经血管束子宫肌瘤剥除术,术后瘢痕区血供丰富,创面愈合程度快于传统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容积和子宫内膜下血流情况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应用经阴道二维彩色多普勒及三维容积成像,对138例拟行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技术(IVF-ET)的不孕症患者于控制性超促排卵周期中移植日进行子宫内膜容积及子宫内膜下螺旋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血流阻力指数(RI)进行测量。根据妊娠结果将138例患者分为妊娠组(55例)和非妊娠组(83例),比较两组间相关参数的差异。结果妊娠组子宫内膜容积与非妊娠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组子宫内膜下螺旋动脉的PI及RI均低于非妊娠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子宫内膜容积及内膜下螺旋动脉PI、RI预测妊娠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69、0.729、0.717。结论子宫内膜下血流情况在子宫内膜容受性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对IVF-ET的妊娠率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的子宫及内膜血流指标在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不孕组21例,对照组18例.自然月经周期中,黄体生成素峰出现日(LH d),超声观察子宫内膜回声类型,检测双层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阻力指数(RI);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内膜血流灌注情况并分为A、B、C型;扫描电镜观察(LH+3)~(LH+9)d子宫内膜胞饮突的发育.结果 不孕组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t=-0.768,P=0.447)、回声类型分布(Z=-0.203,P=0.839)以及子宫动脉PSV(t=-0.947,P=0.349)、RI(t=0.591,P=0.5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子宫内膜血流灌注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2,P=0.023);完全发育的胞饮突出现在“种植窗”期,A、B、C型内膜血流灌注组完全发育的胞饮突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85,P=0.034),两者呈负相关(r=-0.672,P=0.004).结论 临近“种植窗”期,子宫内膜从血流灌注水平、超微结构的胞饮突数量上呈相关性变化,提示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子宫内膜血流灌注状态指标可作为胞饮突的替代性指标,用以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源CT最佳单能量CT值及能谱曲线斜率对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物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60例经病理证实且直径≥1 cm的鼻腔鼻窦肿物,术前均行常规CT平扫及双能量CT双期增强扫描。根据病变的常规形态学表现判断良恶性。测量病灶实性部分的最佳CNR单能量CT值(CTose)及能谱曲线斜率(K),另测量双期融合图像病灶实性部分的CT值。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34例)和恶性组(26例),评价常规形态学分析的诊断效能。比较良性组与恶性组病灶CTose值、K值、CT值,并绘制各参数的ROC曲线,比较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常规形态学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61.5%、88.2%、76.7%。动脉期:良性组的CTose值、K值、CT值分别为61.91±25.62、0.92±0.69、56.56±16.67,恶性组分别为80.16±16.07、1.97±1.18、67.85±11.41;静脉期:良性组的各参数分别为68.25±26.60、1.26±0.78、62.57±19.98,恶性组分别为95.31±16.72、2.50±0.95、79.08±12.61;双期恶性组3参数均高于良性组(P值均<0.05)。动脉期病灶CTose值、K值、CT值的AUC分别为0.813、0.883、0.736,静脉期分别为0.841、0.885、0.777;其中静脉期病灶K值的AUC最大(0.885),以K=1.77为诊断阈值,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8.5%、88.2%、88.3%。结论双源CT的最佳单能量CT值及能谱曲线斜率可更准确地反映病变血供情况及组织差异,有助于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物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建立预测不明位置妊娠患者(PUL)早期异位妊娠(EP)的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该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妊娠试验阳性的受检者常规进行经阴道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TV-PDU),对子宫内膜形态学及内膜下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测定,联合临床、生化资料行单变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变量,在此基础上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对有意义的研究因素采用逐步法,经优化组合后建立预测EP的Logistic回归模型并进行模型稳定性验证。利用ROC曲线确定诊断阈值和评估各单项指标及其不同指标组合的诊断价值。结果:最终197例(28.8%)为PUL患者,184例资料完整,62例(33.7%)确诊为EP,90例(48.9%)为宫内早孕,32例(17.4%)为宫内早孕流产。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4种超声参数对于鉴别EP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此而建立了三个Logistic回归模型,Youden指数分别为81.2、95.2和97.6,以内膜形态 内膜厚度 对称性 内膜下动脉血流(M3)这一指标组合最优,联合评价诊断价值最高,模型稳定性较好,其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灵敏度98.4%,特异度99.2%,阳性预测值98.4%,阴性预测值99.2%。结论:Logistic回归分析为研究子宫内膜形态学、血流动力学与EP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效的方法,TV-PDU检查早期PUL患者子宫内膜的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可更早期地估测EP,在临床上无创性预测早期妊娠结局的危险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结合血流定量测量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指端微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30例,其中18例患者未治疗、12例为治疗后患者,正常对照组30例,行高颅超声结合血流定量检查观察各组受试者右手中指末节指掌血管分布特征、走行、数量,测量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以Philips IU22定量分析软件(QLAB)获得血管指数(VI),血流指数(FI)和血管血流指数(VFI)。结果:健康成人中指末节指掌血流信号丰富,可显示指掌侧固有动脉、甲床微动脉、指掌动脉弓及细小分支、各动脉之间细小交通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治疗后血流信号增多。健康成人中指末梢指掌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末期流速均高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后患者均较未治疗者提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VI、FI及VFI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较未治疗者增高(P〈0.05)。结论: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定量技术可以反映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指端微血管改变,为临床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微血管病变及评价治疗效果提供一种敏感、无创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癌抗原125(CA125)独立或联合诊断良恶性子宫内膜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于石大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经手术治疗行子宫内膜病理检查的2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检结果分为子宫内膜癌组(87例)、子宫内膜增生组(64例)及正常子宫内膜组(72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Logistic回归分析RDW和CA125独立或联合检测对良恶性子宫内膜的诊断效率。结果:RDW和CA125独立诊断子宫内膜癌与正常内膜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7(0.595-0.819)和0.849(0.770-0.927),联合检测诊断的AUC为0.861(0.783-0.938),联合诊断的约登指数更高(0.588vs0.560和0.338)。RDW和CA125独立诊断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的AUC分别为0.603(0.483-0.724)和0.756(0.662-0.849),联合检测诊断的AUC为0.788(0.699-0.876),联合诊断的约登指数更高(0.526vs0.219和0.481)。结论:与独立检测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病理确诊的乳腺疾病,其中良性病变22个,恶性病变18个;均行DWI检查,测定病灶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正常组织进行比较,计算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应用SPSS 16.0软件比较其平均值,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作ROC曲线,求其最佳诊断阈值。结果:良性病变及恶性病变的ADC值分别为(1.55±0.35)×10-3和1.00±0.18)×10-3 mm2/s,其rADC值分别为(0.82±0.19)和(0.52±0.08)。良恶性病变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以ADC值及rADC值为诊断标准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其中ADC值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7±0.04),rADC值的AUC为(0.965±0.03),诊断阈值分别为1.17×10-3 mm2/s、0.66,相应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9%、88.9%)和(95.5%、94.4%),rADC值的AUC、敏感度及特异度均高于ADC值。结论: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rADC值有更好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