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娟英  张菊明  吴晓梅   《护理与康复》2021,20(12):93-95
目的 观察《护生职业防护知识手册》在护生职业防护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将2017年3-11月实习的62名护生设为对照组,2018年4-12月实习的62名护生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岗前培训;观察组通过自行编写的《护生职业防护知识手册》开展职业防护强化教育,评价两组护生的职业防护知识水平、知晓情况和针刺伤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护生职业防护理论知识平均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化疗药物溢出处置流程、职业暴露上报流程、针刺伤局部处理、手卫生指征、标准预防概念及标准预防对策等护生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伤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护生职业防护知识手册》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有助于提高护生的标准预防认知度,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减少针刺伤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护生实习及预防针刺伤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预防针刺伤的对策。针刺伤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多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经此途径传播。由于实习护生操作技能不熟练,缺乏临床经验及相关专业知识,可能发生针刺伤的机会更多。方法 对189名实习护生在实习期间发生针刺伤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生针刺伤67人次,发生率为35.4%。结论:护生实习前做一些防护及岗前职业安全教育,增强防护意识,加强安全操作技能训练,规范操作行为可降低针刺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实习护生针刺伤及防护行为的现状。方法选取431名实习护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护生实习10个月内发生针刺伤的情况以及防护知识及防护行为。结果 76.10%的实习护生发生过针刺伤,只有77.03%的实习护生在实习医院接受过职业防护教育,发生针刺伤的实习护生对针刺伤相关职业防护知识和防护行为及依从性得分低于未发生针刺伤的实习护生(P0.01或P0.05)。结论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率高,对针刺伤防护知识缺乏,防护行为不规范,临床需要加强防护知识的培训,改善职业防护行为。  相似文献   

4.
通过阐述实习护生针刺伤研究的现状,归纳了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包括自身因素、学校教育、医院、管理制度不健全等方面的因素,指出了实习护生针刺伤预防对策,包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护生的防护意识、纠正不良护理行为、完善职业防护课程、加强学校职业防护教育、医院进行规范化的岗前培训并不断强化教育、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健全职业暴露管理制度等,以期为实习护生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提供指导和护理科研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5.
实习护生岗前针刺伤预防教育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实习护生岗前针刺伤预防教育效果。方法2008级本科实习护生200名进行实习前针刺伤预防教育作为实验组,2007级本科实习护生160名不进行预防教育作为对照组,分别在实习结束时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学生对针刺伤知识的掌握、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率以及针刺伤发生率、上报率,伤后正确处理率。结果实验组对针刺伤基本知识掌握合格率100.00%、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100.00%、针刺伤发生率50.00%、上报率100.00%、伤后正确处理率80.00%;而对照组160人中对针刺伤的基本知识掌握合格率仅为50.00%、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40.00%、针刺伤发生率80.00%、上报率20.00%,伤后正确处理率1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习护生岗前针刺伤预防教育是目前提高实习护生职业生涯防护意识,确保护生职业安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吴莉刘义兰  阮满真 《护理研究》2007,21(10):2718-2719
加强实习护生职业防护意识培养和技能培训,是降低护士职业伤害、预防感染、保障护士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由于实习护生操作不熟练,缺乏实践经验及自我防护意识,针刺伤发生率较高。据报道,实习期间护生针刺伤的发生率高达93.3%,因此,我院在实习护生进入临床前,集中进行强化训练。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护生对肝病防护知识的认知及实习期间发生针刺伤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 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实习即将结束的153名护生进行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者的基本资料,第二部分为有关肝病防护知识及实习期间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表.结果 被调查护生中,1.96%在学校接受过肝病防护知识的培训;95.42%的护生知道血液和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但只有24.18%的护生知道注射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医源性传播最有效的措施;49.67%的护生知道经针刺伤传播危险系数最高的是乙型肝炎病毒;发生针刺伤时,只有32.03%认为戴手套操作可降低自身发生血源性感染的风险;47.05%的护生在8个月的临床实习期间发生过针刺伤.结论 护生对肝病防护知识的认知度不高,实习期间发生针刺伤情况严重,医院应加强护生有关肝病防护及针刺伤方面知识的岗前培训.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了解护生在临床实习期间的针刺伤发生率,刺伤原因、环节,自我防护意识,处理程序知晓情况等,以引导护生采取正确有效的防护措施,保证护生身心健康。 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1~2012年在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习的120名护生针刺伤的发生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发生率为76.7%,其中87.6%为污染针头。64%的针刺伤发生在回套针帽和整理用物时,其中只有6.7%的护生向预防保健科报告。结论 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率高,实习护生防护知识欠缺、防护意识薄弱,应加强职业防护知识教育,通过必要的正性强化方法,养成安全操作的职业行为。  相似文献   

9.
实习护生对职业防护认知和防护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实习护生职业防护的认知程度和防护现状,为开展系统性、针对性的职业防护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我院246名实习护生进行调查。结果护生对针刺伤、抗肿瘤药物损伤、X线损伤危害性的认知较低,分别占48.8%、39.0%和23.6%;对运动功能性和心理社会性损伤危害性的认知相对较高,分别占65.9%和5l.2%;护生对预防针刺伤的方法、发生针刺伤后的紧急处理措施及被HBsAg(+)血污染针头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的认知程度较低,分别占11.0%、41.5%和13.8%;护生对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的处理、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配置抗肿瘤药物时的自我防护等方法实施的正确率较低,分别为26.8%、25.2%和10.8%;在实习中能始终运用节力原则的有51人,占20.7%;针刺伤和和皮肤接触抗肿瘤药物的发生率分别为66.3%和22.8%。结论实习护生职业防护的认知程度较低,职业防护现状不容乐观,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护生职业防护教育,培养职业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10.
护生针刺伤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吴颖  冯彬  李艳丽 《护理研究》2008,22(8):2151-2152
针刺伤是一种意外伤害,护士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由于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高达60%,所以护理人员针刺伤后易感染乙型肝炎。护生由于缺乏职业防护教育、操作不熟练、缺乏临床经验等,针刺伤发生率较临床护士高嘲,故应加强护生针刺伤的防护教育和培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护理专业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针刺伤后的真实感受,分析针刺伤的原因及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以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加强学生的防护教育.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分析8名护理专业学生针刺伤后真实感受.结果 学生针刺伤后的主要表现为害怕、恐惧、担心、无助,学生产生一系列的精神心理症状,渴望被尊重和重视,渴望针刺伤后的支持系统,希望安全教育制度更加完善.结论 临床护理带教工作应重视护理专业学生的安全防护教育,强化其自我防护意识,建立完善的针刺伤后的支持系统,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减少其针刺伤发生,提高学生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在中国护生中开展实习前职业防护教育预防针刺伤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NKI、WanFangData和VIP,收集开展职业防护教育和不开展职业防护教育比较预防针刺伤的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2002.10—2012.10,由两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试验、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研究。2197名护生。10个研究结果表明,实施职业防护教育可降低33%的针刺伤发生率;3个研究结果表明,实施职业防护教育可提高52%的防护知识知晓率;4个研究结果表明,实施职业防护教育可提高61%的伤后正确处理率。结论实习前开展职业防护教育能有效预防实习护生针刺伤。但由于本研究的局限性,希望开展更多高质量的试验,为其预防效果的有效性提供进一步的佐证.并为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针对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伤害类型、程度、部位、时间、频率、原因探讨传染病护理人员伤害的相关因素,为传染病护理人员制定预防伤害措施和伤害后处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伤害问卷调查表对从事传染病护理工作的195名护理人员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195名护士在不同部位均遭受过不同类型的伤害.其中以针刺伤、玻璃安瓿伤最常见分别占64.62%、76.92%,受伤部位以手指为主,加药时受伤多见,工作繁忙是导致受伤的主要原因.结论:传染病护理人员经常面临多种伤害,护理管理者应重视伤害对他们的影响,加强职业防护培训及职业心理教育,严格规范操作规程,配备充足的护理人员,强化乐观的从业思想,是保证职业安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护理专业实习学生对艾滋病职业防护知识的认知及行为现状,探讨加强艾滋病职业防护的对策.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按便利抽样法对274名护理专业实习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 实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但对窗口期、非传染性体液等的认知率都低于70%;80.3%未接受过艾滋病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培训,22.6%曾接诊或护理过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18.6%在职业暴露后未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46.4%对艾滋病患者持同情态度,仅32.8%有护理艾滋病患者的意愿;22.6%在戴手套、消毒双手、针头处理等预防血液、体液污染方面未能正确处理,不同学历的护理专业实习学生在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95,P<0.01).结论 护理专业实习学生对艾滋病职业防护知识认知不够系统和全面,在实习中未采取全面的职业防护措施,加强相关知识的系统教育及行为干预有助于实习学生有效地应对严峻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形势.  相似文献   

15.
本专案以“知信行模式”为理论指导,通过提升护理人员执行锐器物品操作认知水平,同时修订预防针刺伤手册、制作预防针刺伤DV D及执行预防针刺伤教育训练等方式,增强护理人员操作行为的正确性,降低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保证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中专临床实习护生锐器伤发生情况,以便为预防及减少护生锐器伤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2012届121名中专实习护生进行调查,了解护生实习期间发生锐器伤的情况以及护生锐器伤发生的环节、锐器伤发生时间段和伤害器具分布情况。结果 121名护生发生锐器伤105名,发生率为86.8%。在操作过程,配药发生锐器伤占46.1%,其次为注射后拔出针头/针芯,占18.1%;操作后,重新将针头插回输液袋发生锐器伤占7.3%,双手回套针帽和整理锐器时各占5.6%;护生锐器伤发生率最高时间段为实习前3个月,占60.8%;伤害器具主要为玻璃安瓿,占47.8%,其次为头皮针,占24.1%,注射器针头,占15.1%。结论中专临床实习护生锐器伤发生普遍,配药时玻璃安瓿划伤发生率最高,操作不熟练和不规范是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学校应增加防护知识教育,提高护生的安全防护意识;医院应加强操作培训,并要求临床带教老师在实践中跟踪指导,反复纠正护生不正确的操作习惯,减少护生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情景模拟教学法在预防护生实习期针刺伤发生状况的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11 年、2012 年实习的大专护生96 人为研究对象。其中2011 年护生为对照组,共43 人;2012 年护生为干预组,共53 人。干预组在进入临床实习前1 d,介绍针刺伤的定义、危害和基本防护知识,现场模拟易发生针刺伤的情景,进行预防针刺伤的技能训练。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干预。结果实习期内,对照组、干预组护生针刺伤发生率分别为48.84%、20.75%;针刺伤发生频次分别为1.36 次/人年、0.42 次/人年(P<0.05)。结论情景模拟教学可以有效降低护生针刺伤的发生率和发生频次,是护生职业防护教育中一种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教学改革对提高护生院内感染知识认知程度的效果,以期更好地预防院内感染。方法283名护生为研究对象,其中140名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143名为教改组,参与为控制医院感染而进行的教学改革计划和护理改革措施。对两组护生人科前和出科时院内感染知识认知程度进行问卷调查及比较。结果 入科时,两组对院内感染知识的认知程度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科时,两组认知程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教改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实习护生加强院内感染理论知识及护理操作技能的培训,有利于提高护生对感染知识的认知程度,从而避免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科工作人员锐器伤防护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对2009年1月至12月发生的锐器伤事件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进行评估、分析,从加强操作培训、加强环境和制度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方面制订整改措施,并监控实施情况和效果。结果急诊科工作人员锐器伤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能有效减少急诊科工作人员的职业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