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部低剂量扫描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32例受检者分别行多层螺旋CT肺部常规剂量扫描及低剂量扫描,对两组图像进行对比,观察比较其对病变诊断的差异。结果:两种扫描方案均发现异常24例,无异常8例,对病灶的检出及诊断无明显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肺部低剂量扫描在病灶检出及诊断方面已能和常规剂量扫描基本一致,但可明显减少对受检者的辐射危害,值得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部低剂量CT螺旋扫描在胸部创伤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例轻症胸外伤患者行常规剂量170mA和胸部低剂量30~150mA螺旋CT扫描,比较两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及病人接受辐射剂量。结果:在常规剂量170mA胸部螺旋CT检查中,9例胸外伤患者中1例患者未发现异常,3例发现肺局部挫裂伤,3例发现肋骨骨折,1例少量胸腔积液。在110mA以上剂量扫描,图像质量及病变发现与常规扫描无差异。在低剂量90mA、70mA螺旋CT扫描检查中,病变发现同常规扫描无差异,图像质量略差但不影响诊断。50mA和30mA扫描,湿肺与伪影不能鉴别,肋骨骨折显示不清晰,不能够满足诊断要求。结论:70mA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对胸部创伤性病变的检查、诊断中,既能够在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同时还可以明显降低病人接受X线的辐射剂量,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胸部低剂量CT扫描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及临床价值。方法:对120例同意接受的患者,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别行常规剂量150mA和低剂量50mA的螺旋CT扫描,评价不同条件下图像的肺部组织显示情况和对疾病诊断的影响。结果:使用肺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扫描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图像噪声虽有增大,但不影响解剖结构的显示,能够满足对肺部疾病的诊断要求。意义:肺部低剂量CT扫描不仅降低了X线剂量,减少了对敏感器官的辐射,同时也延长了球管的使用寿命,节省了维修费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肺癌筛查及鉴别中实施低剂量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诊的疑似肺癌患者80例,均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常规剂量CT扫描,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种CT检查方法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漏诊率、误诊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比较两种CT检查方法的不同大小病灶检出率、不同类型肺癌检出率、医生主观图像评分、辐射剂量。结果:低剂量螺旋CT扫描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漏诊率、误诊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常规剂量CT扫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不同类型肺癌以及不同病灶大小的检出率上,与常规剂量CT扫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医生主观图像评分与常规剂量CT扫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低剂量螺旋CT扫描辐射剂量指标均低于常规剂量CT扫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肺癌筛查及鉴别过程中应用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诊断效能与常规剂量CT扫描基本一致,并且具有辐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排CT低剂量不同扫描方法在新生儿颅脑检查中的应用,用最佳的检查方法,最小辐射剂量,减少辐射损害。方法用螺旋和横断两种不同扫描方式,采用逐渐降低扫描参数方法,得出新生儿颅脑多排CT扫描可用的最佳方法和最低扫描参数。固定KVP值120KV和其他扫描参数,每次降低10mAs。横断法低剂量组扫描参数从120KVP.60mAs开始,螺旋法低剂量组扫描参数从120KV.90mAs开始。每组扫描20例患儿,每组扫描所得图像由二位高级职称影像诊断专家按图像清晰度、脑组织层次对比度、脑室、脑沟解剖结构及病变显示能力,将图像质量分为优质、良好、一般、较差、差5个等级,分别被评为5,4,3,2,1分,3分及以上的图像认为满足诊断要求。结果多排CT螺旋扫描120KVP.70mAs是可用的最低扫描参数;横断扫描120KV.40mAs是可用最低参数。两组最低扫描参数辐射剂量分别是常规螺旋扫描120KVP.150mAs的47%和横断常规的40%。同时低剂量横断扫描是螺旋扫描剂量的31%。结论多排螺旋CT新生儿颅脑扫描的最佳方法是横断扫描,可用的最低扫描参数120KV.40mAs。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足部扫描方法,以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和取得高质量摄影图像。方法:将27例足部CT扫描病例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成A,B两组,A组15例,采用常规方法扫描;B组12例,采用改进方法扫描。使用扫描剂量加权值(CTDI)值评价两组受到的辐射剂量。两位主治医师阅片,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并且对两组X线辐射剂量进行比较。结果:①图像好、较好、一般、差,分别为,A组14例(93%)、1例(7%)、0例(0%),0例(0%);B组11例(91%)、1例(9%)、0例(0%)、0例(0%),进行统计学比较P>0.05,B组与A组无统计学差异,均达到诊断要求。②A组平均单次扫描时间为7.56s,B组平均单次扫描时间为4.04s,B组明显偏短。③A组平均单次扫描CTDI值为9.0mGy,B组平均单次扫描CTDI值为1.0mGy,B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A组。结论:改进后的多层螺旋CT足部扫描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CT检查中mAs与辐射剂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CT机的普及和CT检查范围的扩大,接受CT检查的患者越来越多。CT作为一种X线放射源,在给临床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患者及CT工作者带来辐射危害。据报道,常规胸部、腹部(肝、脾、肾)CT剂量为5~15mGy,它是普通胸片剂量的100~300倍[1]。诊断X线对人体的危害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了解扫描参数对辐射剂量的影响,在CT检查中科学合理地选择扫描条件非常必要。笔者就影响CT剂量的因素之一mAs(管电流与扫描时间的乘积)与辐射剂量的关系进行探讨。1实验资料1·1仪器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能自动预先显示扫描剂量信息即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冠脉成像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对比情况.方法:分析影像科诊断的冠心病患者60例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组)30例和观察组(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组)30例.结果:观察组冠脉患者所接受的ED和ED标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冠脉CT可以对冠脉血管病变进行准确的观察,同时可以有效的降低辐射剂量,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低剂量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泌尿系统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经CT尿路造影确诊的泌尿系统结石患者73例,其中给予标准剂量螺旋CT扫描的2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按患者体质量指数不同分为A、B、C 3组,分别给予50 m A、80 m A、120 m A低剂量螺旋CT扫描,对比各组辐射剂量、上尿路不同部位图像效果。结果:观察组剂量长度乘积(DLP)和CT窖剂量指数(CTDlvol)低于对照组(P0.05);B组DLP和CTDlvol低于C组(P0.05);各组上尿路不同部位图像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患者体质量指数选择不同低剂量螺旋CT尿路造影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对于上尿路结构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多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继发性肺结核复查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已确诊为继发性肺结核并来东莞市大岭山医院多次随访复查的患者共计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多排螺旋CT检查,在其他扫描条件一致的基础上,分别设定在常规120 mA、低剂量15~40 mA扫描。比较两次扫描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在常规剂量与低剂量之间,扫描图像质量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且扫描图像所观察到的7个影像学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多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应用于继发性肺结核当中的检测效果和常规剂量CT检查是一致的,对诊断报告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胸部的影像学。方法:随机选取近期行80mAs、130EVp常规剂量做胸部cT检查而需要复查40例,扫面范围从肺尖到肺底屏气一次性完成采集,由多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生对图像进行盲式阅片诊断。结果:40例复查患者与近期诊断相比,无一例漏诊或误诊,均能有效确诊。其中复查剂量和辐射剂量明显比近期扫描的低,且复查使用低剂量得图像质量也较好。结论: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胸部可以既不影响扫描成像质量,又可降低扫描剂量,最大限度的对患者进行防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部低剂量螺旋CT的最佳放射剂量。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5月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格检查的人群共80名,将80名研究对象按照检查编号,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人群在肺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时给予常规的80m As的放射剂量;观察组人群在肺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时给予20 m As的较低放射剂量,两组人群在接受检查后,比较两组人群的肺部检查扫描的效果。结果:观察组40例人群在接受20 m As的较低放射剂量的肺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后,检查总有效率为92.5%,检查放射总损害率为2.5%;对照组人群检查总有效率为72.5%,检查放射总损害率为10%;观察组人群检查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人群,检查放射总损害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人群,组间检查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在进行肺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时最佳放射剂量为20 m As,应用此剂量可以取得较高的检查总有效率,产生程度最低的机体放射损害,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源CT优化扫描参数降低辐射剂量在冠脉成像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体质指数(BMI)在18~24Kg/m2范围内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A组20例(管电压120Kv,管电流420mAs/Rot),B组20例采用(管电压100Kv,管电流360mAs/Rot),两组均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常规扫描技术.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对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分析.两组图像质量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根据冠状动脉各段血管显示情况及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对A、B两组受检者的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100Kv)辐射剂量明显小于B组(120k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影响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可控的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参数,优化扫描方案,不仅降低辐射剂量,而且有利于减少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前瞻性心电门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各自在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24例患者分两组,A组12例进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B组12例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比较两组的心率、体重指数、图像质量、冠状动脉评分及辐射剂量。结果:A组患者所受辐射剂量为(3.3±0.51)mSv,较B组辐射剂量(11.7±1.13)mSv降低了70%左右;A组图像质量达2分及2分以上者46段,B组图像质量达2分及2分以上者45段,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率≤65次/分且节律规则的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CTA检查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减少辐射剂量,相比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辐射剂量降低约70%,但是回顾性心电门控的心率要求相对宽松,图像易于重建,检查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低剂量螺旋CT在有症状患者胸部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有胸部症状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经2种方法来检测,其一为常规剂量螺旋CT对其进行检查,其二为低剂量螺旋CT进行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效果。结果:于患者病灶、病灶定性及病灶结构方面进行检查,低剂量螺旋CT及常规剂量螺旋CT检出率均无显著差异,但通过靶向扫描或高分辨扫描,可显著提高诊断率。结论:低剂量螺旋CT与常规剂量对有症状患者胸部检查有一致的应用价值,低剂量螺旋CT扫描加病变部位靶向扫描是胸部CT检查的最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在肺结节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10例肺结节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期给予CT常规剂量和30~50mA低剂量多螺旋CT胸部扫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①常规剂量检出肺结节165枚,低剂量检查肺结节163枚,两种剂量检查方法检出肺结节数量比较无明显差异(χ2=0.538,P>0.05);②不同剂量扫描肺结节不同形态特征包括钙化、空洞、毛刺征、分叶征、支气管征、胸膜粘连等数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多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对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相似,且前者可降低辐射危害及经济成本,是临床筛查肺结节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低剂量螺旋CT肺结节扫描与常规剂量CT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月—2010年5月进行螺旋CT肺结节扫描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肺结节直径均≤10mm,均分别采用常规剂量与低剂量扫描,常规剂量扫描采用预设120emAs、床进24mm/r,低剂量扫描采用预设20emAs、床进36mm/r,比较分析扫描结果。结果:低剂量螺旋CT肺结节扫描检出率为96.2%,常规剂量螺旋CT肺结节扫描检出率为97.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肺结节扫描与常规剂量CT扫描对于直径≤10mm的肺结节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低剂量螺旋CT更符合辐射防护最优化的要求,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病年龄逐渐降低.以往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影像学"金标准"主要依靠导管法X线冠状动脉造影,但其属于创伤性检查方法,操作风险大,且检查费用昂贵,还偶有并发症产生[1].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具有无创、安全、快捷经济、患者及医护人员接受X线辐射少等特点,但进行该项检查时对图像质量影响因素很多,笔者观察了心率变化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心型肺癌的CT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11月之间对拟诊肺癌的60例CT受检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CT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100.0%和50.0%。误诊的1例为气管内异物易误诊为中央型肺癌病例。结论:中心型肺癌的CT敏感性与特异性都比较好,但是要与气管内异物进行区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专项强化护理在CT增强扫描对老年受检者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9年1月至2019年4月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CT增强扫描的老年受检者80例为研究样本,以随机数字表法施加等量均分,获得静脉留置针一般护理组与静脉留置针专项强化护理组各40例,对两组接受不同模式静脉留置针护理后在不良反应发生比例与检查护理服务满意比例的差异度加以比较分析。结果:静脉留置针专项强化护理组CT增强扫描老年受检者干预后的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比例显著低于一般护理组受检者,检查护理满意比例显著高于一般护理组受检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扫描老年受检者中具备较高的适用性,对该类受检者的静脉留置针护理进行专项强化有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比例,提升受检查护理的认可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