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儿行为测听技术在人工耳蜗调试中的应用特点.方法 人工耳蜗植入患儿206例,年龄1岁9个月至5岁10个月,全部使用澳大利亚Cochlear Nucleus24型人工耳蜗系统,术后一个月进行人工耳蜗编程调试.其中1岁9个月~2岁11个月小儿70例行视觉强化测听(visual reinforcement audiometry,VRA),为VRA组,3岁2个月~5岁10个月小儿136例行游戏测听(play audiometry,PA),为PA组,分别进行1、6、11、17、22号等指定电极通道的阈值(threshold level,TL)测试.结果 145人(70%)一次性完成指定电极通道的测试,48人(23%)分二次、13人(7%)分三次完成指定电极通道的测试,VRA组与PA组之间完成测试情况存在差异(P<0.0125);两组中曾佩戴过助听器者大多数人第一次通过,未佩戴过助听器者大多数人第二次通过.不同频率通道完成测试所需要的次数比较,结果显示高频与低频、中频与低频之间有差异(均为P<0.0125),而高频与中频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 小儿行为测听是人工耳蜗调试及效果验证的有效方法之一,大多数小儿可以一次性完成指定电极通道的测试,3岁以内的幼儿可能需要更多的测试次数,佩戴过助听器的患儿更易于配合测试.低频电极通道较高频电极通道更易通过测试,而中频电极通道则介于这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工耳蜗术后面神经刺激征的发生原因及处理对策,为编程调试提供指导.方法 患者为一植入澳大利亚Cochllear Nucleus 24型人工耳蜗的17岁男性,术后一月开机调试时出现面肌抽搐等非听反应,通过影像学资料分析电极与面神经的关系,利用电极分组及逐个开通和关闭进行实时听声,并行聆氏五音的发声定位检测,找出引起面神经刺激征的电极,对产生刺激的电极增加脉宽并行实时听声观察面神经刺激征的表现,症状无改善者关闭相应的电极通道.结果 检测显示第14~22号电极均可引出明显的面神经刺激征.除增加脉宽后面神经刺激征消失的第14~16号电极,其余第17~22号电极予以关闭,面神经刺激征消失.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者开机后引发的面神经刺激征可通过调试确认引发刺激的电极,增大脉宽和关闭相应的电极通道可明显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不同使用方法对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术后早期电极阻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于我院行澳大利亚Nucleus 24CA型多导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患者资料,根据糖皮质激素使用方法纳入经鼓室圆窗给药组(A组)及经鼓室圆窗联合全身静脉给药组(B组);以各组22个电极相对于耳蜗内位置分为高频段(3-6)、中频段(10-13)及低频段(17-20)3个亚组,检测各组术中、开机(术后1月)、术后3月及术后6月电极阻抗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22个电极阻抗平均值均在术中较低,开机时最高,术后6个月达最低值;开机、术后3月及术后6月两组电极阻抗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亚组间比较中,两组在术中不同频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开机时两组间各频段电阻抗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各频段电极阻抗值小于A组,且两组开机与术中电阻抗差值均在高频段较大;术后3月及6月两组高频段比较仍具统计学差异(P<0.05),而低频段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经鼓室圆窗联合全身静脉给药途径在降低术后电极阻抗效果方面优于局部单独使用,在高频段尤为明显,提示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更有利于降低耳蜗植入后电极周围纤维化组织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耳畸形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植入体电极阻抗值的变化特点及规律。方法对36例澳大利亚Cochlear Nucleus 24型内耳畸形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儿,测试手术中及手术后1年阻抗值,并分析其特点及变化规律。结果患儿术中及开机后1年内高中低频段电极阻抗值变化趋势相同。电极阻抗值术中自开机显著增大,术中阻抗值最低,开机达到最大值,其后呈下降趋势,于开机3月后趋于平稳。结论内耳畸形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电极阻抗值开机3个月内变化明显,故需多次调机,以使患者语言感知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术中利用探测电极施行电刺激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nerve compound active potentials,ECAP)检测的方法,在植入人工耳蜗装置前评估患者耳蜗听神经功能状况.方法 选择20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其中耳蜗形态发育正常12例,5例双侧前庭导水管扩大,3例双侧耳蜗Mondini畸形.测试完成后全部使用Cochlear人工耳蜗.全麻后常规人工耳蜗手术进路,行标准耳蜗鼓阶开窗,将自制测试用多通道试验电极置入鼓阶,电极连接Cochlear公司体外言语处理器及自制电刺激发生器,连接电脑,采用Custom Sound EP 2.0软件,调整优化刺激参数进行神经反应遥测(neural responsetelemetry,NRT)初步了解听神经功能状态;刺激强度以5 CL为步长递减或递增至反应阈值给予电刺激脉冲,同时自动记录ECAP波形和阈值.植入人工耳蜗后常规进行NRT检测,记录ECAP波形和阈值;术后1个月患者开机后采集T、C值,将两种电极测试所得阈值和开机C值进行相关性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试验电极ECAP引出率为90%,商业电极ECAP引出率为90%,平均阈值分别为(160.50±15.12)CL和(160.00±11.27)CL,两者经统计学检验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开机后C值(177.40±10.61)有明显相关性(R2=0.844,r=0.919).结论 成功建立了术中植入人工耳蜗装置前的ECAP检测方法,为内耳和/或听觉通路发育异常及无残余听力患者提供有效的听神经反应信息,对了解听觉系统发育程度及初步预测术后患者康复情况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多导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阻抗变化的特点,对比直电极和弯电极的阻抗差异,为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调试提供参考。方法在Nucleus多导人工耳蜗编程调试界面上,应用R126V1.3和NRTV3.0软件,测试11例语前聋儿童在不同时期的阻抗值,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CI24M和CI24Rcontour两种植入体阻抗随时间变化的基本规律是:术中较低,开机时最高,以后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CI24Rcontour阻抗高于CI24M。结论人工耳蜗植入体阻抗开机后随时间推移而逐渐降低,新型CI24Rcontour植入体与CI24M相比,其阻抗值在术中至开机后3周内明显要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鼓阶内注射药物对NRT阈值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6月到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Cochlear公司CI512及CI24RE两款弯电极的人工耳蜗植入临床资料,73例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总共75术耳,其中2例同期双耳手术,平均年龄4岁2个月)分为3组,地塞米松组:耳蜗造孔后于鼓阶内注入地塞米松1ml;透明质酸组:耳蜗造孔后于鼓阶内注入透明质酸1ml;未注药物组:耳蜗造孔后鼓阶内未注射任何药物。收集术中NRT监测数据及术后2周开机NRT阈值数据,5个电极(第1,6,11,16,22电极)的阈值进行分析。以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分析三组NRT反应电极数及阈值变化;t检验及Wilcoxon符号等级检定来检验各组术中及开机时反应电极阈值变化;以卡方检定分别检验三组间低、高频电极无反应的电极个数比率差异。结果三组间在术中可监测出NRT电极个数(P=0.64)及术后开机NRT有反应的电极个数(P=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监测的N、DXM、HA等三组NRT平均阈值(P=0.13)及术后开机NRT平均阈值(P=0.77)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高频段电极的术中监测时,DXM组的反应阈值显著低于HA组。各组在术后开机测得的NRT阈值比较术中监测的阈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低频电极的反应阈值均较高频电极的阈值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中于鼓阶注入地塞米松或透明质酸并不影响NRT检测时有反应的电极数量;但在高频电极中,鼓阶注入地塞米松可于术中降低NRT反应阈值。  相似文献   

8.
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耳蜗X线显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索适合于评价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效果的术后影像学检查技术。方法 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69例69耳,其中Nucleus直电极53耳,Nucleus弯电极11耳,Nucleus22导5耳。手术采用耳后面神经隐窝入路。建立放射线耳蜗显像技术,并且所有多导电子耳蜗植入病例术后7-10天均行耳蜗位头颅X-线检查。结果 在69例69耳手术中均成功地植入多导人工耳蜗电极。术后1.0-1.5月进行开机调试,听阈和言语分辨率均达到比较满意的水平。耳蜗位头颅X-平片显示上半规管和前庭易于辨认,可以作为影像学解剖的重要标志。耳蜗X线显像可以直接而且清晰地显示一个完整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电极在耳蜗内的图像,并且每一个电极阵列都可以很清楚地被识别。影像学检查可以作为植入手术结果的客观资料,而且如果电极扭曲或术后移位很容易发现。对于内耳畸形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耳蜗位X-线检查则更现必要,是判断手术结果的重要依据。结论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植入多导人工耳蜗效果良好。头颅X-线耳蜗显像可以应用于对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结果的评价,而且简单、低放射量、快速和经济,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9.
神经反应遥测技术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神经反应遥测(neural response telemetry,NRT)技术的应用情况。方法 对10例Nucleus CI24M及4例Nucleus CI24R(CS)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儿在术中及术后一个月进行NRT检测,比较两者术中和术后的电诱发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ly-evoked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ECAP)阈值差异,并利用术中ECAP阈值指导首个言语处理器映射图。结果 14例患儿术中各电极的ECAP平均阈值均高于术后一个月开机时相应电极的ECAP平均阈值,CI24M植入体各电极的术中ECAP阈值比术后相应电极的ECAP阈值平均高11CL;术中10个电极相应的ECAP波形采集只需5分钟;术后开机整个过程约1小时。结论 术中应用NRT技术可快捷地了解植入体安置的情况,指导术后首个映射图的调试,明显节省了术后开机调试的时间,操作简单、方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澳大利亚Nucleus(直电极和弯电极)、奥地利Medel和美国Advanced Bionics人工耳蜗不同电极植入者开机后的调试情况,以及听觉和言语康复效果进行观察比较,探讨不同植入电极患者术后效果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我科自1997年3月至2007年6月共植入人工耳蜗313例,选择其中植入年龄、植入时间、术前残余听力、术后康复条件等各方面条件相近的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者70例,将其按植入产品的不同分为4组,包括澳大利亚Nucleus直电极组22人,澳大利亚Nucleus弯电极组25人,奥地利Medel C40+组12人和美国AB公司90K组11人。比较4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开机半年后的阈值(T-levels).最大舒适强度(C-levels/M-levels)和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有无差异,并根据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对4组人工耳蜗植入者进行评估,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电极人工耳蜗植入者听觉水平和言语可懂度康复效果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4组耳蜗植入者CAP分级和SIR分级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试时澳大利亚弯电极组和直电极组的T-levels、C-levels和动态范围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奥地利C40+组与其它三组相比,最大舒适强度和动态范围更大;美国90K组阈值最低,所需刺激量最小。结论人工耳蜗不同电极植入术后均能产生良好效果,其阈值,最大舒适强度和动态范围有差别,但不同植入电极术后的听觉水平和言语可懂度等康复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