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探究血糖水平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效果的影响。方法100例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依据血糖水平不同分为A组(空腹血糖4.3~6.0 mmol/L,餐后2 h血糖4.5~8.0 mmol/L)、B组(空腹血糖6.3~7.1 mmol/L,餐后2 h血糖8.2~10.1 mmol/L)、C组(空腹血糖6.4~8.0 mmol/L,餐后2 h血糖10.2~11.0 mmol/L)及D组(空腹血糖>8.0 mmol/L,餐后2 h血糖>11.0 mmol/L),每组25例。四组患者均给予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比较四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B组为88.00%,C组为64.00%,D组为56.00%;A组与B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2,P>0.05);A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C组、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11、8.420,P<0.05);B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C组、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47、6.349,P<0.05);C组与D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3,P>0.05)。结论对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加以控制,能够提高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珠海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性激素水平变化的意义和特点。方法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我院48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51例健康对照组人员血清中的垂体泌乳素(PRL)、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STO)、孕酮(PRGE)、雌二醇(E2)的水平,按照血糖水平分组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患者的垂体泌乳素(PRL)、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睾酮(TSTO)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孕酮(PRGE)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的睾酮(TSTO)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垂体泌乳素(PRL)、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将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水平分别以≥11.2mmol/L和<11.2mmol/L为标准,分成两组相比,前者睾酮(TSTO)及雌二醇(E2)紊乱的发生率均明显大于后者,P<0.05。结论珠海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性激素水平紊乱,并且血糖水平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性激素水平异常的发生率更高。提示在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要关注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并对性激素紊乱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王奕  孟祥英  高清歌  肖倩  周勇 《天津医药》2012,40(12):1197-1199
目的:分析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达标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U)与血糖波动的关系。方法:对131例HbA1c<7.0%的T2DM患者分为高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组和正常UAER组,进行动态血糖监测(CGM),对2组的平均血糖水平(MBG)、血糖波动系数(BGFC)、低血糖(<3.9mmol/L)时间比、高血糖(>7.8mmol/L)时间比进行比较,分析MAU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高UAER组糖尿病病程、血尿酸(UA)、空腹C肽、BGFC及高血糖时间比与正常UAER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UAER与糖尿病病程、UA、血糖波动系数呈正相关,与空腹C肽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C肽降低、UA升高、血糖波动系数升高为患者UAER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糖波动是HbA1c控制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UAER升高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血糖控制对于减少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收治的88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按照血糖控制情况分为血糖控制不佳组44例(空腹血糖≥5.8mmol/L或餐后2h血糖≥6.7mmol/L)、血糖有效控制组44例(空腹血糖<5.8mmol/L或餐后2h血糖<6.7mmol/L),另选取同期产检的正常孕妇为对照组50例,对比3组妊娠结局。结果:3组死胎发生率、IgA、IgM水平对比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控制不佳组的胎膜早破、羊水过多、早产、胎儿窘迫发生率明显高于血糖有效控制组、对照组(P<0.05);IgG低于血糖有效控制组、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治疗后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后,可改善妊娠结局,因此临床应做好产检筛查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未合并冠心病患者B型脑钠肽与空腹血糖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未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根据患者血糖水平分为:A组(空腹血糖<7 mmol/L)和B组(空腹血糖≥7 mmol/L)。对比(1)A组和B组BMI、收缩压、舒张压、血肌酐水平。(2)A组和B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BNP水平。结果 (1)A组和B组BMI、收缩压、舒张压、血肌酐水平分别为(24.1±1.9)kg/m2、(138.4±12.4)mm Hg、(84.1±6.2)mm Hg、(72.1±15.2)μmol/L);(24.3±1.6)kg/m2、(139.1±13.2)mm Hg、(85.6±5.8)mm Hg、(70.1±18.6)μmol/L,比较无差异(P>0.05)。(2)A组和B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BNP水平分别为(6.35±0.46)mmol/L、(12.4±4.7)mmol/L、(16.8±2.7)pg/mL);(8.39±0.82)mmol/L、(15.32±4.21)mmol/L、(14.3±1.7)mmol/L)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 B型脑钠肽与空腹血糖水平呈负相关,B型脑钠肽可能通过引起肾小球滤过压增加调节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6.
<正>本文自2006-01~2008-06对3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扫描研究,拟探讨2型糖尿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并寻找早期防治对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与分组老年2型糖尿病组(A组)32例,均符合1997年WHO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男性,年龄60~83岁;空腹血糖平均(7.06±1.19)mmol/L,餐后2 h血糖(12.9±3.15)mmol/L。选择无糖尿病史经空腹血糖检测正常者做对照(B组)33例,男性,年龄62~77岁;入院空腹血糖(5.45±1.03)mmol/L,餐后2 h血糖(8.94±2.07)mmol/L。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睡前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和睡前口服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空腹高血糖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经过基础胰岛素治疗、晚餐后2h血糖<7.8mmol/L但凌晨7时空腹血糖>7.0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64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30例,睡前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2~4u,剂量根据血糖调整;B组34例,睡前口服二甲双胍片0.25~0.75g,剂量根据血糖调整。治疗14d后,观察两组患者晨间空腹血糖控制情况及夜间或凌晨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且降低空腹血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低血糖的发生率A组显著高于B组。结论睡前口服二甲双胍片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空腹高血糖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2007年我院内分泌门诊主诉为多尿、多饮、乏力、体质量下降的36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半数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在给予生活方式和合理饮食指导后,依据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尿常规的检测结果,使用甘精胰岛素或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初诊治疗组)16例:尿酮体±~+而无明显酸中毒临床症状,空腹血糖11.61~21.22mmol/L,餐后2h血糖14.34~34.21mmol/L,空腹胰岛素6.41~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糖管理小组在非糖尿病科的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方式、方法和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2月成立全院血糖管理小组后至2015年2月符合本研究中血糖异常住院患者筛查的354例患者为观察组,以小组建立前医院骨科、普通外科、烧伤科、泌尿外科、妇科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21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由全院血糖管理小组负责非糖尿病科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及健康宣教,对照组由非糖尿病科医护人员负责血糖管理,比较2组患者3d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以及糖尿病知识知晓率与人均医疗费用等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3d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达标率、糖尿病知识知晓率[(6.0±2.4)mmol/L、(7.6±2.9)mmol/L、90.2%]均远高于对照组[(9.2±2.8)mmol/L、(13.1±3.5)mmol/L、35.2%](P<0.05),且同等病情观察组医疗费用较对照组下降17%(P<0.05).结论 全院血糖管理小组的建立能使非内分泌科患者得到及时、专业、规范的血糖控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妊娠糖尿病患者依从性及血糖的影响。方法分析72例孕2428周诊断妊娠糖尿病患者病历资料。结果健康教育组患者对饮食、运动、胰岛素治疗和血糖监测4个方面的依从性干预组分别为79.9%、76.1%、90.5%、85.6%。对照组以上4个方面的依从性分别为43.0%、38.1%、60.9%、48.6%。各项指标比较.健康教育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前空腹血糖(5.99±0.24)mmol/L餐后2 h血糖(7.52±1.15)mmol/L。治疗后空腹血糖(5.42±0.75)mmol/L,餐后2 h血糖(6.82±2.29)mmol/L。健康教育组患者教育前空腹血糖(5.51±0.82)mmol/L、餐后2 h血糖(7.52±1.96)mmol/L,教育干预后空腹血糖(3.95±0.65)mmol/L,餐后2 h血糖(5.45±1.21)mmol/L。教育组血糖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实行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妊娠糖尿病患者依从性,降低了母婴在分娩时发生合并症与创伤的危险,控制了患者血糖,大大降低了妊娠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动态血糖监测下超短效与短效胰岛素经胰岛素泵皮下输注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40例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20例,A组经胰岛素泵皮下输入超短效胰岛素治疗2周。B组经胰岛素泵皮下输入短效胰岛素治疗2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佩带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3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午餐后2h血糖及睡前血糖、达标时间与胰岛素用量,血糖均值、血糖值标准差、血糖≥10.0mmol/L时间百分比,血糖≤3.9 mmol/L时间百分。结果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FPG、午餐后2h血糖及睡前血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达标时间及胰岛素用量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A组及B组治疗后的血糖均值、血糖标准差及血糖≥10.0mmol/L时间百分比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及B组治疗后血糖≤3.9 mmol/L时间百分比较治疗前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血糖均值、血糖标准差、血糖≤3.9mmol/L时间百分比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血糖≥10.0mmol/L时间百分比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短效胰岛素比短效胰岛素降糖效果更好、更稳,低血糖发生时间更少。采用CGMS观察疗效较指血血糖监测更准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麦芽糖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血糖、脂质代谢及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并评价其供能的有效性。方法59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麦牙糖组和氯化钠组,分别静脉输注10%麦芽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各500 ml。观察输注前后血糖(BG)、血C肽、血游离脂肪酸(FFA)、血酮体、尿糖及尿酮变化。结果①麦芽糖组(A组)用药后1、2、3、5h静脉血糖均较用药前有所增加,其增量分别为(0.04±0.82)mmol/L、(0.39±1.19)mmol/L、(0.50±1.37)mmol/L、(0.14±1.24)mmo1/L,氯化钠组(B组)则较用药前有所下降,其血糖下降值各为(0.93±1.05)mmol/L、(1.12±1.05)mmol/L、(1.28±1.05)mmol/L、(1.66±1.20)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两组用药后5 h内血浆游离脂肪酸(FFA)及血酮体均有下降,但氯化钠组下降不如麦芽糖果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麦芽糖组用药后C肽及尿糖水平有所增加,尿酮治疗前后变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麦芽糖注射液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提供能量时未引起血、尿酮体升高,还能降低血FFA浓度,虽然开始治疗5h内血糖水平有所提高,但其升值幅度不大,故在监测血糖情况下,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艾塞那肽对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56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病程分为A、B组,A组32例,病程1年以内;B组24例,病程1~7年。2组患者发生酮症或空腹血糖>13.9mmol·L-1时给予胰岛素静脉滴注,血糖下降至<10mmol·L-1时改为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强化治疗,纠正酮症或酮症酸中毒后改为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待血糖稳定后2组均皮下注射艾塞那肽3个月,第1个月5μg,bid,第2、3个月10μg,bid。如果空腹血糖<6mmol·L-1,胰岛素减量1~2U。比较2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72h动态血糖、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等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A组体重指数、血压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A组胰岛素用量减少,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空腹C肽、餐后2hC肽有升高趋势,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有下降趋势,高密度脂蛋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塞那肽治疗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血压,对病程1年以内患者效果更明显,并有望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调节血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胰岛素皮下(s.c.)、腹腔(i.P.)注射两种给药途径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方法:采用空腹血糖高于20.0mmol/L的雄性Kk小鼠作为2型糖尿病模型,分为s.c.组(n=6)和i.P.组(n=6),分别s.c.和i.P.不同剂量的胰岛素,一次给药后尾静脉测血糖,连续监测2h。结果:非禁食状态下,s.c.和i.P.组注射胰岛素前血糖分别为(32.0±1.5)、(31.0±1.5)mmol/L,注射胰岛素后血糖逐渐下降。胰岛素剂量不足时,血糖30min时达最低点,随后逐渐上升;胰岛素适量时,血糖30min时达正常水平,维持一定时间后逐渐上升;胰岛素剂量过高时,血糖30min时低于正常水平,并且持续缓慢降低。以30min时的血糖值为药效指标,做剂量.效应关系曲线,胰岛素剂量在1.1~1.7U/kg范围时,i.P.组血糖可稳定地控制在正常水平(5.1±0.2)mmol/L,曲线形成显著的平台;S.e.组的血糖则在2.1~9.2mmol/L之间,与剂量.效应曲线呈线性关系。对于本组实验,腹腔胰岛素给药的有效剂量范围为皮下给药最适剂量的±21%。结论:胰岛素腹腔给药较皮下给药控制血糖更为平稳,血糖波动小,不易造成低血糖。  相似文献   

15.
陈阿娣  陆也福 《上海医药》2001,22(6):270-271
目的回顾性地了解无论是否伴有糖尿病,血糖浓度增高对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死率及心梗后心衰、心源性休克的影响.方法心肌梗死住院病人100例,将入院时血糖浓度<6.6mmol/L作为A组,血糖浓度在6.6~11.1mmol/L者作为B组,血糖浓度>11.1mmol/L作为C组,分别计算各组发生心衰、心源性休克的百分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A组心衰发生率为10.71%,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为3.57%,住院病死率为3.57%;B组心衰发生率为41.18%,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为29.41%,住院病死率为26.47%;C组心衰发生率为52.63%,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为31.58%,住院病死率为26.32%.B组、C组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比A组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而B组与C组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糖浓度增高,心衰、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也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6.
梁军容  黄鹂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9):1285-1286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的疗效。方法:选择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10 mmol/L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62例84只眼,对照组为同期随机抽取的非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66例84眼,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随访时间为4个月~6年。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糖尿病组视力差的原因主要由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所致。人工晶体表面色素沉着、前房渗出膜形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糖尿病组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糖尿病患者只要有效控制血糖,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为糖尿病网膜病变行激光治疗提供了条件,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是影响术后视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病程及体质量指数与炎性因子CRP、FFA、uA水平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血清尿酸(UA)水平,按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分为血糖未这标组138例(Al组),血糖达标组62侧(A2组);按糖尿病病程分为晚期组121例(B1组),早期组79例(B2组);按体质量指数(BMI)分为非肥胖组110例(C1),肥胖组90例(C2)。统计分析不同分组条件下对CRP、FFA、UA水平的影响。结果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未达标组CRP明显高于血糖迭标组(P〈0.05),肥胖组FFA、UA均明显高于非肥胖组(P〈0.05,P〈0.01)。而上述指标与病程无关。结论hs—CRP与血糖控制水平有着紧密的关系,FFA、UA与患者肥胖程度密切相关,而病程与上述指标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胰岛素皮下(s.c.)、腹腔(i.p.)注射两种给药途径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方法:采用空腹血糖高于20.0 mmol/L的雄性Kk小鼠作为2型糖尿病模型,分为s.c.组(n=6)和i.p.组(n=6),分别s.c.和i.p.不同剂量的胰岛素,一次给药后尾静脉测血糖,连续监测2 h.结果:非禁食状态下,s.c.和i.p.组注射胰岛素前血糖分别为(32.0±1.5)、(31.0±1.5)mmol/L,注射胰岛素后血糖逐渐下降.胰岛素剂量不足时,血糖30 min时达最低点,随后逐渐上升;胰岛素适量时,血糖30 min时达正常水平,维持一定时间后逐渐上升;胰岛素剂量过高时,血糖30 min时低于正常水平,并且持续缓慢降低.以30 min时的血糖值为药效指标,做剂量-效应关系曲线,胰岛素剂量在1.1~1.7 U/kg范围时,i.p.组血糖可稳定地控制在正常水平(5.1±0.2)mmol/L,曲线形成显著的平台;s.c.组的血糖则在2.1~9.2 mmol/L之间,与剂量-效应曲线呈线性关系.对于本组实验,腹腔胰岛素给药的有效剂量范围为皮下给药最适剂量的±21%.结论:胰岛素腹腔给药较皮下给药控制血糖更为平稳,血糖波动小,不易造成低血糖.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DM)患者的空腹血糖(FPG)水平变化与真胰岛素(TI)的相关性,有助于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的TI是否受血糖的影响及Ⅱ的真实水平。方法正常对照组100例。2型糖尿病组:本院住院患者200例,男123例,女77例,平均年龄57岁。将空腹血糖(FPG)浓度在6.0-10mmol/L之间的136例编为A组,FPG〉10mmol/L的64例编为B组。正常对照组和2糖尿病组患者均于早晨8时空腹采静脉血3ml送检,分离血清,FPG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I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定量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rn浓度为(33.00±19.06)pmol/L;2型糖尿病患者TI浓度为(34.57±20.52)pmol/L;A组TI浓度为(36.00±24.58)pmol/L;B组TI浓度为(39.52±23.47)pmol/L;各组间进行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2型糖尿病组进行FPG和TI的相关性统计,其相关系数(r)=0.0055,回归方程:Y=35.999+0.037X。因此,FPG浓度与TI浓度呈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TI浓度随FPG浓度的上升而增高,两者之间呈正相关。说明2型DM患者空腹TI受血糖的影响,维持血糖稳定对2型DM患者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春风  葛焕琦  谢云  郑辉 《天津医药》2015,43(8):936-938
目的探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RT-CGM)在2 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3 年5 月—2014 年8 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T2DM 患者318 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佩戴RT-CGM 检测仪,每日输入至少4 个指端血糖进行校正。依指端血糖水平将受试者分为3 组:≤6.99 mmol/L 组、7.0~10.0 mmol/L 组和≥10.01 mmol/L 组,分析指端血糖与探头血糖的相关性,并应用Clarke 错误栅格分析评价RT-CGM 的准确性。结果(1)本研究共得到2 815 对指端血糖-探头血糖数据,探头血糖与指端血糖呈正相关(r=0.847),对指端血糖水平分组后分析显示:两者的相关性随血糖值的升高而升高(r 分别为0.457、0.648 和0.852,P<0.001)。(2)Clarke 错误栅格分析显示:RT-CGM 值的临床准确率为76.69%(A 区),可接受率为20.28%(B 区),临床不可接受血糖比例为3.03%(C~E 区)。指端血糖≤6.99 mmol/L 时的临床准确率低于7.0~10.0 和≥10.01 mmol/L 时(73.12% vs 78.63% & 79.28%,P< 0.05),而后2 组水平的临床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T-CGM 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尤其是在高血糖时其准确性更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