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建立接近体内自然感染状态并能长期复制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细胞模型。方法 用HCVRNA阳性血清感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 ,培养6 0d ,用套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T PCR)检测培养细胞及上清中正、负链HCVRNA。结果 HepG2 在感染后第2~30天,细胞中可以间断检出HCV正链RNA ;负链RNA在感染后第3~30天可以间断检出,检出率与正链RNA接近。在第31~6 0天仍可间断检出HCVRNA正、负链,但检出率逐渐降低。HepG2 培养上清中HCV正链RNA感染后也呈间断阳性,检出率与细胞内正链RNA基本一致。培养上清中均未检出HCV负链RNA。结论 HepG2 细胞对HCV易感,并能支持HCV长期复制,HepG2 细胞是较为理想的HCV体外感染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2.
1 原位PCR检测石蜡包埋肝组织中丙型肝炎病毒 HCV是单股正链RNA病毒,Negro等用原位杂交研究发现HCV共存于人肝组织细胞核及细胞质中,但主要位于胞质中。原位PCR检测肝组织HCV感染的敏感性比原位杂交高40%-50%,血清HCV阳性患者的肝组织检出率高达86%”。尤其对HBsAg阴性的癌旁组织进行检测可使50%原因不明的肝癌得到诊断。存档多年的蜡块也可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3.
PCR是一种极其敏感的检测方法,但用该方法检测组织中的HCV时就不能鉴别是血中的HCV沾染组织表面,还是组织中本身就存在。HCV是单股正链RNA病毒,在HCV复制细胞中就会有负链RNA作为模板合成基因组RNA。作者检测了血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以及肝组织中的正链和负  相似文献   

4.
丙型肝炎病毒体外感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人肝癌细胞株HepG2体外对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易感性。方法: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与HepG2共同孵育后,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化法、原位杂交法分别检测细胞和(或)培养上清中的HCV正、负链RNA、HCV抗原表达和HCV RNA在细胞内的定位。结果:感染血清和细胞共同孵育后的第2-40天,从细胞内和培养上清中均可间断地检测出HCV正、负链HCV RNA,HCV NS3抗原在细胞内能稳定表达,原位杂交证实HCV RNA阳性物质多位于细胞质中。结论:HepG2细胞在体外不但对HCV易感,而且可以支持HCV体外复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常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病毒复制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对150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为阳性的患者,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水平,并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等肝功能相关指标,HCV基因分型采用基因芯片法。结果:150例患者中,HCV RNA阳性患者130例(>1×103IU/ml),HCV RNA阴性患者20例(<1×103IU/ml)。经相关性检验,HCV RNA阳性患者血清ALT、AST水平与HCV RNA含量表明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HCV RNA阳性患者血清ALT和AST指标明显高于HCV RNA阴性患者(P<0.05)。对其中54例HCV RNA阳性标本进行HCV基因分型,1型有46例(85.19%),非1型8例(14.81%)。1型与非1型相比较,两组的血清ALT和AST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常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1型病毒为主;持续的丙型肝炎病毒复制与肝功能损害密切相关;病毒载量与肝功能检测对丙型肝炎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 (HCV)体外细胞培养方法。方法 原代人胎肝细胞与HCV感染血清共孵育后 ,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分别检测细胞和培养上清中的HCVRNA和HCV抗原表达。结果 从感染血清和细胞共同孵育后的 2~ 2 5d ,细胞内和 /或培养上清中可间断检出HCV正、负链RNA ;HCVNS3抗原在细胞内能稳定表达 ;原位杂交显示HCV负链RNA阳性物质多位于细胞浆。结论 原代人胎肝细胞对HCV易感 ,可用作HCV体外感染和复制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不同人群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在山西省不同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及流行的优势型。方法用RT-PCR和型特异性引物逆转录巢式PCR法,对山西省271例抗HCV阳性的丙型肝炎病人、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非肝癌癌症患者、性关系混乱者和性病患者、职业献血员、吸毒者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进行了HCVRNA的检测和基因分型。结果271份抗HCV阳性标本中,HCVRNA检出率为45.45%~89.66%,平均67.52%。以丙型肝炎病人、献血员和吸毒者的HCVRNA检出率较高(76.9%~89.7%),χ2=30.44,P<0.01。在133份HCVRNA阳性血清中,仅检出了108例1b型、2a型和此两种基因型的混合感染者。未检出1a型、2b型和3a型。其中1b型占80.00%(88例),2a型占11.81%(13例),混合型占6.36%(7例)。在肝癌患者和献血员中,仅检出1b型的感染;非肝癌的其他癌症患者中,未发现混合感染。各基因型在各人群中的分布比例也有差别,丙型肝炎患者、非肝癌的其他癌症患者、吸毒者和从业人员的各基因型构成比较接近,均以1b型为主。而性病患者和性关系混乱者中1b型和2a型感染者比例相等。结论山西省HCV的基因以1b型占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患者肿瘤组织及血浆中p16及RASSF1A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及其在HCC早期无创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60例HCC患者肿瘤组织、癌旁组织、血浆及60例正常肝脏患者肝组织及血浆中p16、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分析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60例HCC患者血浆、肿瘤组织及癌旁中p16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68.3%(41/60)、63.3%(38/60)和41.7%(25/60);RASSF1A基因异常甲基化检出率分别为73.3%(44/60)、70.0%(42/60)和36.7%(22/60);60例正常肝脏患者肝组织及血浆p16、RASSF1A未检测到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HCC患者外周血浆和癌组织中p16、RASSF1A基因的甲基化率与患者年龄、性别、AFP、有无肝炎病毒感染(HBV)、有无肝硬化、Child分级、肿瘤个数、包膜完整与否、有无癌栓、是否复发、病理分级、肿瘤分期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 HCC患者肿瘤组织及血浆DNA中可检测到RASSF1A基因和p16基因的甲基化,外周血p16基因和RASSF1A基因的甲基化检测对肝癌筛查有重要意义,可能成为HCC新的肿瘤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 RIT1基因突变和扩增在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发病的关系。 方法 采用 PCR直接测序法检测 5 0例原发性 HCC患者的肝癌组织和非癌肝组织RIT1基因在所包含的 6个外显子的全序列寻找突变位点 ;并用荧光定量 PCR法检测 RIT1基因的扩增情况。 结果 在 5 0例肝癌组织中 1例出现第 5外显子编码区 2 4 1位核苷酸 G/ C变异 ,其对应密码子改变为GAG81CAG,编码氨基酸改变为 Glu81Gln,该氨基酸变异位于 GTP结合的保守功能域内 ,该病例的非癌肝组织以及其余 4 9例的肝癌组织和非癌肝组织均未发生此种改变 ;在 5 0例肝癌组织和非癌肝组织中均出现 5′- UTR(起始密码子前 2 1位核苷酸 ) G/ C变异 ;在获得有效扩增数据的 4 3例肝细胞癌患者中 ,11例有 2~2 97倍的 RIT1基因扩增 ,扩增率为 2 5 .6 %。 结论 基因扩增是 RIT1基因在肝细胞癌的激活方式之一 ,可能与肝细胞癌的发病有关 ,而点突变方式可能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1.
肝细胞肝癌组织中丙型肝炎病毒核心区基因及其表达 …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采用多种方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区基因和表达产物在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的分布及其在HCC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对39例HCC患者进行免疫组化和原位杂匀的检测。IS-RT-PCR法用于检测并定位HCV-RNA。微切组织的RT-PCR法分别检测癌与癌旁组织中的HCV-RNA,以便能够控制扩增产物的来源。同时还进行 血清学ELISA和RT-PCR的检测。结果 血清ELISA的阳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肝癌中NET-1基因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NET-1基因在人体组织中的表达,以确定该基因是否可作为恶性特异性的标记。方法 在47种人类不同的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cDNA中用RT-PCR方法研究NET-1基因表达,进一步在13例人肝正常组织与癌组织cDNA中用半定量PCR分析NET-1基因表达的意义。结果 胰腺、肝脏(包括成人和胎儿肝)、心、骨髓组织和造血细胞中NET-1阴性表达。11种恶性肿瘤组织和细胞中,除了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淋巴瘤和白血病)外,其它组织均为NET-1阳性表达。特别在4例肝癌组织标本中发现均有NET-1基因表达(100%),2例癌旁肝组织显示一个弱的阳性信号。结论 NET-1基因在人体正常组织、肿瘤组织和细胞中表达不同,特别是NET-1基因表达于肝癌组织而不表达于正常肝组织。提示NET-1基因可能是肝癌临床诊断的一个潜在的组织标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关于HGV/BGV-C组织亲和性的研究尚无结论性资料。我们研究了HGV/GBV-C与HCV混合感染者PBMC和肝脏中HGV/GBV-C复制中间体(负链RNA)的存在状况。方法 应用逆转录-巢式PCR技术,检测了32例肝炎患者HGV/GBV-C和HVC正、负链RNA。结果 有26例HGV/GBV-C与HCV混合感染者PBMC和肝脏中均未检测到HGV/GBV-C负链RNA;而在9份PBMC和15  相似文献   

17.
Clinical relevance of occult hepatitis C virus (HCV) and/or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s) remains uncertain years after interferon (IFN) therapy for chronic hepatitis C. By 1993, 38 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ders (SVRs) showing HCV RNA clearance at 6 months post-treatment and 37 biochemical responders (BRs) with end-of-treatment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normalization and subsequent 6-month stabilization within 2 x the upper limit of normal (ULN) were enrolled. They were monitored for 4.4-12 years (median 6.8), then 15 SVRs and 15 BRs underwent paired liver biopsies. Biopsy samples were tested for positive and negative HCV RNA strands, and HBV DNA surface and X sequences. All SVRs showed sustained serum HCV RNA clearance during follow-up, bu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developed in 4 (11%) SVRs. On paired liver biopsies, histological improvement was significant, but mild inflammation persisted in 87% of SVRs. Nonetheless, no HCV RNA sequence was amplified from liver tissues, and HBV DNA sequences were found in only one SVR. As for BRs, biochemical flare-up of >2 x ULN occurred at a 5-year risk of 41% (95% CI 24.7-56.4). The event was unpredictable but controllable by retreatment in 70%. Liver tissues after follow-up contained positive and negative HCV RNA strands, but no HBV DNA sequence was amplified.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VRs, albeit free of occult HCV and/or HBV infection(s) over a decade, retain mild liver inflammation and the risk of HCC. Occult HBV was also shown uninvolved in flare-up during follow-up of BRs.  相似文献   

18.
抗HCV阳性患者体液中正链和负链HCVRNA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HCV感染者血清和体液中HCV存在状况,利用RT-巢式PCR方法检测了42例抗HCV阳性患者血清,唾液、精夜或阴道分泌物中的HCVRNA。患者血清和体液中HCVRNA的检测出率分别为:血清69.05%(29/42),唾液23.81%(10/42),精液36.6%(4/11),阴道分泌物15.38%(2/13)。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