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医学工程》2017,(5):617-618
目的观察直肌边缘切开术矫正共同性内斜视后双眼视觉功能,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10°~20°范围共同性内斜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观察组在局麻下采用直肌边缘切开术,对照组采用常规直肌后徙缩短术。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采用同视机及Titmus立体视检查图谱进行双眼视功能检查。结果两组患者的Ⅰ、Ⅱ、Ⅲ级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精细立体视、粗略立体视及无立体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肌边缘切开术和直肌后徙缩短术在一定范围内矫正共同性内斜视的效果相当,而且能够减少术中并发症,减轻术中对眼外肌的牵拉,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内直肌超常规量后徙术治疗非共同性内斜视临床疗效。方法分析35例非共同性内斜视按斜视度数不同,双眼内直肌分别后徙6~8mm,半年后随访观察眼位和眼球运动功能。结果 35例非共同性内斜视不同量超常规内直肌后徙术后未发生眼球内转受限和继发性内斜视。结论内直肌超常规量后徙术是治疗内斜可以选择的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共同性外斜的远期欠矫正问题。方法回顾分析48例间歇性外斜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双眼外直肌后徙组和单眼内直肌缩短加外直肌后徙术组,术后连续观察一年,对两组欠矫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一年双眼外直后徙组,欠矫率50%,单眼外直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组欠矫率为46%。结论共同性外斜手术治疗两种手术方法术后远期欠矫很难避免,欠矫多发生在术后6个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3月1日至2015年3月1日在西安市儿童医院就诊的80例斜视度在-30△至-40△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行单眼的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试验组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过矫率,融合功能恢复情况和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试验组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和过矫率分别为85.0%、12.5%和2.5%,对照组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和过矫率分别为70%、20.0%和10.0%,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507、5.103、4.875,均P<0.05).手术前试验组有融合功能的患者和有立体视的患者分别占75.0%和35.0%,对照组有融合功能的患者和有立体视的患者分别占67.5%和32.5%,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55和0.06,均P>0.05).手术后试验组有融合功能的患者和有立体视的患者分别占100.0%和9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0%和6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21和11.25,均P<0.05).结论 对于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实施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5.
李富馨  李松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0):2818-281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后建立正常视网膜对应及双眼单视功能的重建。方法:全部患者均行外直肌徙后或加内直肌缩短术。结果:4~8岁患者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最高,为100.00%;术前具有融合功能者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高,为73.68%;术后进行同视机训练者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高,为78.94%。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重建双眼单视功能的关键是早期手术矫正眼位,并于术后行同视机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致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通过对10 a内12例因颅脑外伤致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采用jensen直肌联结术治疗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该组病例12眼术后均获得正眼位,复视症状、代偿头位消失.术后随访11例(11眼).时间6个月~5 a,第一眼位正,复视消失,外展功能获得部分或全部恢复.结论 jensen直肌联结术是临床治疗颅脑外伤致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孔庆德 《现代保健》2012,(32):124-125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损伤眼内直肌所致大角度外斜视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第1例患者行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全肌腹水平转位手术且术后3个月行眼外直肌后移手术。第2例患者仅行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全肌腹水平转位手术。第3例行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半侧水平转位手术且术后3个月行眼外直肌后移手术。第4例患者手术治疗分为2次,第1次为眼外直肌后移手术,第2次为3个月内的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半侧水平转位手术。结果:4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外斜视均改善为正位,外斜度在-5°之内。复视情况均显著改善,前3例患者复视情况消失。患者中未发现眼节前缺血,术后视力与术前无显著差异。结论: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全肌腹水平转位与外直肌后移手术治疗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损伤眼内直肌所致大角度外斜视效果明显,3个月内进行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卢跃兵  陈敏 《职业与健康》2011,27(3):350-351
目的观察儿童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戴镜后的眼位、屈光度、视力及双眼单视功能情况。方法搜集106例调节性内斜视儿童,准确验光后即时配戴全矫正眼镜,随访观察4年,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6个月以上,眼位正位者91例,占85.85%;部分性调节性内斜视,带全矫眼镜6个月以上,远视度数由初时的+6.5 4D,下降为4年后的+5.0 2D。视力由初诊时的0.36上升到4年后的0.82。结论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治疗过程。既要注重眼位的矫正、又要进行弱视治疗,同时注意建立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9.
儿童调节性内斜视83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敏 《职业与健康》2005,21(6):927-928
目的探讨调节性内斜视的综合疗法.方法对83例调节性内斜视儿童进行扩瞳验光,戴全矫眼镜,弱视者综合治疗,观察不同阶段眼位、视力、屈光度变化.结果观察6个月以上眼位完全正位者74例,占89.16%,对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戴全矫眼镜6个月以上、斜视度完全稳定后进行手术.经治疗远视度数由初时的7.02D,下降为3 a后的5.67D;视力由初诊时的0.39上升到3 a后的0.79.结论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治疗过程.既要注意眼位的矫正、又要进行弱视治疗,同时注意建立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改良外斜视手术的效果及手术前后立体视觉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60例大角度改良外斜视患者应用了外直肌肌腱止点后8.5mm处缝合+悬挂的治疗方法,观察术后效果及双眼视觉功能.结果 60例大角度外斜视患者术前平均斜视度数95.6△±3.4△,术后正位比例83.3%,用同视机,Worth四点灯,立体图检查术前、术后融合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外斜视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