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腰椎及腰骶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退行性疾病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赵兴  范顺武 《中华骨科杂志》2005,25(10):618-621
随着对下腰痛认识的提高和外科技术的进展,腰椎及腰骶椎融合手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脊柱融合术后潜在的各种并发症,包括融合椎体邻近节段发生的各种病理性变化,即所谓邻近节段退行性疾病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2].  相似文献   

2.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最常用的治疗手段,然而该术式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假关节形成、相邻腰椎滑脱、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等,其中 ASD是影响腰椎融合术后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ASD的发生可能与减压节段数量、融合平面、融合节段长度、椎间隙处理及患者个体因素等有关。该文就腰椎融合术后ASD危险因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腰椎融合术已经有百余年历史,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的退行性变、创伤、不稳定、肿瘤以及畸形等疾病。20世纪60年代至今,随着临床实践、材料科学及生物力学的不断发展,内固定器械不断更新并在腰椎融合术获得了广泛应用。20世纪80年代至今,陆续有国内外学者报道脊柱融合术后可造成邻近节段的退行性改变。综合各文献可知,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小关节应力分布将发生改变,这是引起邻近节段及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原因。而关于此应力分布改变的具体量化研究,目前尚无相关报道。本文就腰椎结构功能的研究、腰椎融合术对邻近节段影响的研究以及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柱融合术后继发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对2000年12月~2005年12月所做的84例脊柱融合术及再手术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术后邻近节段的影像学改变及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出现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原因及治疗对策。结果84例随访18~78个月,平均(48±7.5)个月。30例出现邻近节段退变(35.7%),26例有影像学改变,其中再手术18例,再手术病例根据Stauffer-Coventry疗效评定:优3例(16.7%),良7例(38.9%),可4例(22.2%),差4例(22.2%)。结论脊柱融合术后会增加邻近节段退行性疾病的发生;采用恰当的治疗策略可预防和减少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潜在的各种并发症,包括融合椎体邻近节段发生的退行性疾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该文就邻近节段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相关因素及治疗等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 (附107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脊柱融合术邻近节段加速退变的原因.方法对107例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病人行椎体复位植骨融合术后进行观察.结果107例患者随访6~24个月,近期均取得良好效果.随访时间越长,出现邻近节段加速退变及腰部疼痛等神经症状.结论局部坚强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及原有脊柱退变,是造成加速退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融合术是治疗多种腰椎病变的标准手术方法[1-3]。自1911年应用于临床,融合术在矫正畸形、缓解疼痛、阻止疾病进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4]。随着手术量的增加以及手术经验的积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越来越受到脊柱外科医生的重视。本文就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病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病变的发生率以及预测其发生的因素。[方法]11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或颈椎病接受颈椎前路椎体问融合术患者,行术后症状的评价,神经学检查及系列放射学检查,分析症状性邻近节段病变的发生率与临床和影像学参数的关系。症状性邻近节段病变的发生率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进行统计,各参数与症状性邻近节段病变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通过u检验和t检验分析。[结果]随访时间2—19a,平均9.4a。112例患者中有19例(17%)出现了症状性邻近节段病变,其中男12例,女7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未出现症状邻近节段病变的患者比率,5a时比率为89%,10a时为84%,17a时为67%。出现症状性邻近节段病变的病例中,术前脊髓造影上邻近节段硬膜有明显压迹或MRI上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出现症状性邻近节段病变的病例(P分别为0.0087及0.0299,双样本t检验)。而其他参数没有显著性差异。7名患者因保守治疗无效而进行了手术。[结论]当术前脊髓造影或MRI显示该节段存在无症状性椎间盘退变时,颈椎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与融合的节段数、术前颈椎曲度、椎管的直径或融合节段的曲度都无关。  相似文献   

9.
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附10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融合术邻近节段加速退变的原因。方法:对107例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病人行椎体复位植骨融合术后进行观察。结果:107例患者随访6-24个月,近期均取得良好效果。随访时间越长,出现邻近节段加速退变及腰部疼痛等神经症状。结论:局部坚强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及原有脊柱退变,是造成加速退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潜在的各种并发症,包括融合椎体邻近节段发生的退行性病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该文就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等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腰椎融合术主要用于治疗腰椎滑脱症或不稳定、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其术后邻近节段退变越来越引起临床上广泛关注.影响邻近节段退变的因素中女性、绝经、高龄、术前邻近节段已存在退变可增加术后邻近节段退变风险,手术融合长度、融合方式、融合平面、脊柱矢状位平衡、椎间隙过度牵开等可影响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合理选择非融合技术、合理应用融合方式及手术入路、重建脊柱生理前凸及腰骶-骨盆参数等有助于预防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该文就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相关概念、发生率、发生原因、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等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颈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柱融合固定是众多脊柱疾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患者手术邻近节段逐渐退变并出现症状,从而引发对其发病率、发病机制、影响因素、预防治疗策略等的大量研究.一般认为颈椎前路融合固定较后路融合固定更易引起邻近节段退变,本身已有退变者术后退变发病率更高.颈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但融合内固定、部位脊柱生理曲度异常等引起生物力学应力改变、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加、关节面载荷和椎间盘内压力增加在病程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影响邻近节段退变的因素还包括融合节段的多少、融合术式和部位、邻近椎间盘状况、术前疾病类型等.尽可能地保留运动节段能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等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通过相关文献分析邻近节段退行性疾病发生原因及手术方式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2—2020-01手术治疗的28例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5例行后路腰椎间融合术,9例行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6例行侧路腰椎间融合术,8例行经皮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术。结果 2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2.5(12~48)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假关节形成、融合器移位或沉降、螺钉断裂、螺钉松动,融合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第3天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降低,术后12个月上述指标较术后第3天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骨盆倾斜角、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腰椎前凸角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手术20例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结果:优14例,良5例,可1例。微创手术8例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结果:优4例,良3例,差1例。结论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4.
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及其机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1邻近节段退变的病理近年来,随着脊柱内固定器械的日趋成熟,脊柱融合术的成功率明显提高,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问题则变得更为突出,故引起人们的重视。1988年,Lee〔1〕首先报告了一组因下腰痛和/或腰骶部间盘突出而行腰椎融合术的病例,经平均8.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联合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6-08采用腰椎后路翻修手术治疗的14例腰椎融合术后邻近椎体退行性疾病,术中采用皮质骨轨迹螺钉固定技术,比较术前与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结果 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5(12~24)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螺钉松动及内固定断裂、移位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低,JOA评分较术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个月按Brantigan椎间融合分级标准:C级1例,D级3例,E级10例,植骨融合率为92.9%。结论后路减压椎间融合联合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可以在不取出原有内固定的基础上进行邻近节段固定,增加了螺钉把持力,手术创伤小。  相似文献   

16.
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i CD  Yu ZR  Liu XY  Li H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4):246-248
目的探讨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998年3月至2002年5月33例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术的病例进行随访研究,观察其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发生年龄、部位、影像学特点以及临床表现,对是否“悬浮固定”、内固定融合范围、不同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进行对比。结果33例患者随访34~82个月,平均4年7个月。发现影像学上有退变表现10例(占30.3%),10例中有9例退变发生在头侧节段。发生邻近节段退变以60岁以上患者为主。是否进行“悬浮固定”对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多节段融合术后较单节段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有增多的趋势。L2/L3作为邻近节段时退变风险较高,而L5/L1,作为邻近节段退变风险较低。结论头侧邻近节段较尾侧节段更容易发生退变。如果L2/L3可能作为邻近节段,术前有退变表现,术中需将其进行固定融合,而如果L5/S1在术前没有明显退变证据,则不需要将其进行固定融合。腰椎内固定融合时,尽量避免长节段固定融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手术后临近节段退变实施再手术的疗效。方法对17例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再次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术后目测类比评分、ODI指数及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脊柱学者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结果术前及术后目测类比评分:平均术前8.5,术后3.5。VAS评分:术前平均86.16.%,术后平均32.29%。术前术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脊柱学会相关评定标准,总优良率70.59%(12/17)结论对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实施再手术治疗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不同方式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脊柱活动度及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软骨的应力变化。方法:基于DS患者T12~S1上段连续的CT扫描图像,导入E-feature Biomedical Modeler软件,从三维实体模型直接划分生成腰椎各节段的高质量体网格,根据DS的病理特点赋予模型特定的材料属性,将三维有限元模型导入ANSYS 12.0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去除L4棘突、全椎板、部分关节突,行L4/5椎间融合后,分别采用L2~L4椎板融合+L2~L5 8枚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一)、L1~L4椎板融合+L1~L5 10枚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二)、L1~S1椎板融合+L1~S1 12枚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三),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六种工况下对术后模型进行加载,计算和分析三种手术方案术后脊柱的活动度及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软骨的应力变化,并与术前DS模型进行比较。结果:三种手术方案固定融合后脊柱活动范围均减小,方案三<方案二<方案一;三种手术方案对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均有影响,前屈、旋转时三种方案均可使固定上位节段椎间盘的应力减少,侧弯时三种方案均可使上位节段椎间盘的应力增加,后伸时对上位椎间盘的应力减少明显;前屈、侧弯及左旋转时方案一、二均可使下位节段椎间盘应力增加,后伸、右旋转时方案一、二均可使下位节段椎间盘应力减少,但三种方案对固定邻近上、下位节段椎间盘应力的影响差异不明显。方案三的固定相邻节段关节突软骨最大应力达到532.98MPa,方案二为494.08MPa,方案一为63.27MPa,即方案二、三固定相邻节段的关节突软骨容易出现较大的应力集中情况,方案一影响较小。结论:治疗DS固定融合的节段越多,对术后脊柱活动度及固定相邻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软骨的应力影响越大,对于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DS时,在能够解除症状、达到脊柱稳定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少固定节段。  相似文献   

19.
目前,治疗腰椎不稳和下腰痛的最主要方法是脊柱融合术,但一系列临床研究显示,椎体融合后存在腰部活动受限和生物力学改变,并导致腰椎不稳、假关节形成、邻近节段加速退变,甚至术前症状复发。为此,动态稳定(软固定或非融合技术)的概念被提出,即保留脊柱的有益活动和改变运动节段的负荷传递方式的内固定系统,它可以在不进行椎体融合的前提下阻止产生疼痛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平面的脊柱运动而保留正常腰椎活动。  相似文献   

20.
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是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最常见的病变,其含义较广, 可以泛指融合区邻近节段的所有异常改变。文献报道影像学和症状学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别达到了8%~100%和5.2%~18.5%[1]。ASD是在1956年由Anderson在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退行性滑脱的病例中报道[2],随着内固定器械的日趋成熟,腰椎融合术的成功率明显提高,融合术后所带来的邻近节段退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何减低或避免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