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对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疗效进行前瞻性评估。方法选择2004年3月至2005年1月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的15例BE患者进行60WAPC治疗,术后予质子泵抑制剂辅助治疗。对其疗程、疗效、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15例均完成治疗,平均随访期为13.2个月。12例仅需1次APC治疗即获得消除,3例需2次治疗,平均烧灼次数为1.2次。8例治疗期间有轻度并发症,其中7例为胸骨后疼痛,1例治疗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未予手术治疗,半年后逐步缓解。1例在BE完全消除后6个月再现肠上皮化生,该例患者再次予以APC治疗,之后6个月内2次胃镜检查未发现复发,治疗总有效率为93%。结论APC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BE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替比夫定(LdT)和恩替卡韦(E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GHB)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升高的发生率、意义和处理方法。方法370例CHB患者分别接受LAM(n=108)、ADV(n=146)、LdT(n=78)和ETV(n=38)治疗52周。将血清CK升高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同时观察肌肉、关节疼痛情况,并作相应的处理。结果在LAM治疗组,出现血清CK轻度升高10例(9.25%);在ADV治疗组,CK轻度升高12例(8.22%);在LdT治疗组,出现CK升高13例(16.7%),其中10例(12.9%)为轻度升高,2例(2.6%)为中度升高,1例(1.3%)为重度升高;在EDV治疗组,2例(0.53%)轻度升高。结论核苷(酸)类似物在治疗CHB过程中均可有血清CK一过性升高,轻度升高者无需停药,能自行缓解,对重度升高者,应换药治疗。CK升高的发生率并未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HAIC)治疗难治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效果。方法 难治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12例,均采用HAIC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2例患者中,CR 0例,PR 9例,SD 1例,PD 2例,客观缓解率为75%,疾病控制率为83.3%。治疗过程中出现恶心2例、恶心伴呕吐1例、腹泻1例;出现骨髓抑制3例(其中单纯白细胞减少1例,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2例);出现轻度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升高12例;出现胆红素升高4例;出现HAIC相关毒性不完全肝灌注1例,穿刺部位血肿1例。结论 HAIC治疗难治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疗效较好,且耐受性及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贫血。孕妇及婴幼儿是本病的高发人群,老年人患该种贫血常不被注意。现将我院同期住院的88例成人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中60岁以上的36例老年患者资料分析如下。临床资料60岁以上老年人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36例,其中男性ZO例,女性16例,男:女为1.2:1。年龄61~81岁,平均72岁。诊断标准:(1)治疗前周围血Hb和RBC明显低于正常水平,且表现为大卵园形红细胞明显增多和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骨髓呈增生象,出现巨幼红细胞,但不伴有原始细胞增多现象;(2)有营养缺乏…  相似文献   

5.
周辉  徐钢  韩敏 《临床内科杂志》2007,24(7):502-502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17岁。发现镜下血尿1年入院,患者于1年前体检时发现尿红细胞(+),当时无明显颜面部浮肿及双下肢水肿,无发热、咳嗽,无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在当地予口服中药治疗(具体不祥),效果不佳,自觉间断眼睑浮肿,遂来我院就诊。患者有乙肝小三阳史多年,未予治疗,其母亲有血尿史。  相似文献   

6.
例1章某,男、9岁、学生。注我市血吸虫病流行区,因环卵试验阳性(环沉率3%)而接受治疗。治疗时体检:心肺无异常,肝助下未们及,呼剑突下2.5cm,脾(一)。否认有药物过敏史。给予吡喹酮(韩国产:批号921119)总剂量40ms/kg顿服。服药后20min出现头昏、恶心、乏力及全身瘙痒,瘙抓处出现风疹块,凸起皮肤,颜色无改变,融合成片,继之出现全身性轻度水冲,指按皮肤出现凹陷,以头面部为甚,眼睑肿胀伴疼痛而就医。查检:神清,T36.8℃、心肺正常。即给予地塞米松、苯海拉明等抗过敏药物及对症治疗,翌日上午全身症状减轻,两天痊愈…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41岁。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伴暖气、反酸,无恶心呕吐及疼痛,当时未予治疗;近5d来出现上腹胀加重伴食欲减退。门诊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乳突旁肿物(性质待定),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科。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及家族遗传病史。  相似文献   

8.
根据萎缩性胃炎(CAG)“气虚血淤”的病理特点,笔者采用益气健脾、活血化淤的方法治疗该病,并与西药治疗进行对照比较,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病例选择:经胃镜、病理证实为CAG、伴不典型增生(ATP)、以及肠上皮化生(IM)者作为观察对象。共92例,男41例.女51例;年龄44~72岁,平均52.6岁;病程2.5~20年,平均10.3年;伴IM65例.其中轻度11例,中度36例,重度18例;ATP30例,其中轻度6例,中度16例,重度8例;辨证分型:脾虚湿热型22例,肝胃不和型14例.…  相似文献   

9.
门诊常规开展肾活检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门诊常规开展肾活检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在彩色多谱勒超声(机器型号GE—Logiq5)实时监测、引导下,采用负压吸引“斜角进针一秒钟穿刺法”在门诊为103例患者实施肾活检,其中男性66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30.2岁(12~63岁)。早期入选病例均为肾病综合征(NS),其中激素治疗敏感、依赖34例,无效23例,余46例未予激素治疗。患者血肌酐正常、尿沉渣红细胞计数〈50万/ml。结果:肾活检成功率为100%,术后仅1例(0.97%)出现短期自愈性肉眼血尿,肾周血肿发生率为34.9%,其中绝大部分为〈2cm的微小血肿,无一例需输血,也无一例合并严重并发症导致肾切除或死亡。本组患者的肾活检病理种类均为原发性NS的常见类型。在23例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中,其肾脏病理10例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性。肾炎,7例为膜性肾病(MN),两者占绝大多数(73.9%)。在46例未经激素治疗的初治NS患者中,也有47.8%患者为FSGS(8例)或MN(14例),而此种病理类型可能对激素不敏感或无效。结论: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前、术中、术后严密的观察,采用合理的穿刺方法,可以保证门诊常规开展。肾活检的安全,并能够及早明确肾脏病理改变,达到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终末期肾病(LN-ESRD)患者肾移植的时机、疗效及术后狼疮活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LN-ESRD患者,女性14例,男性2例。年龄20~47岁,平均34.4岁。术前、术后狼疮活动指数(SLEDAI),移植时机,移植后免疫抑制剂使用,人/肾存活情况。结果:16例患者术后10d内肾功能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内发生急性排斥3例(18.8%),用甲泼尼龙(MP)冲击治疗后逆转。术前高血压10例,术后3个月后高血压7例,1例术后4个月因高血压脑出血死亡,当时无狼疮活动(SLEDAI〈10分)。15例至今仍存活,存活时间3~156个月,平均80.3个月),其中有4例出现慢性移植肾肾病(1例重返透析治疗,3例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1例移植肾新发肾炎(病理检查为局灶、节段性硬化),伴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10例肾功能正常,其中1例出现少量蛋白尿。术前SLEDAI〈10分15例,SLEDAI〉10分1例(12分),术后6个月后均无狼疮活动(SLEDAI〈10分)。本组患者定期追踪复查SLEDAI〈10分。结论:肾移植是治疗LN-ESRD有效的方法。狼疮无活动时,肾移植后系统性红斑狼疮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48例,男40例,女8例;年龄23岁~50岁,平均31.6岁;病程5mo~15a,平均3.76a;<1a者11例,1a~5a者22例,5+a~10a者13例,>10a者2例.内镜检查16例肠粘膜有散在溃疡面,18例肠粘膜有轻度糜烂,14例肠粘膜充血水肿.对照组:患者42例,男36例,女6例,年龄21岁~48岁,平均30.3岁;病程6mo~14a,平均3.55a;<1a者9例,1a~5a者21例,5+a~10a者11例,>10a者1例.内镜检查16例肠粘膜有散在溃疡面,15例肠粘胶有轻度糜烂,13例肠粘膜充血水肿.两组患者一般状况、临床症状及内镜检查情况进行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有可比性.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西药灌肠法,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疗法,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结果经2wk治疗后,治疗组:近期痊愈39例(81.3%);好转8例(16.7%),无效1例(2%),总有效率98%.对照组:近期痊愈27例(64.3%);好转9例(21.4%);无效6例(14.3%),总有效率8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较之单纯西药有良好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73例DSA影像显示直径〈5mm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治疗策略,并分析早期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病例随访采用DSA(46例)或磁共振血管造影(11例),随访时间为术后3个月至4年。结果术前经DSA诊断的73例79个动脉瘤,经手术探查证实并给予处理的77个;未处理的2个动脉瘤中1个未予探查(多发性动脉瘤),另1个为A2段分支动脉瘤,术中未探查到。行手术处理的77个动脉瘤中单纯包裹术的有3个、单纯夹闭术的有59个、夹闭加包裹术的有12个、烧灼后包裹的有2个、行动脉瘤切除的有1个。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的有59例,4分的有10例,3分的有2例,2分的有1例,1分的有1例。1例行包裹术的动脉瘤较前稍增大,2例夹闭术的动脉瘤颈部轻度复发,其余动脉瘤未见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对DSA不能证实,但具有明确动脉瘤破裂征象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积极开颅探查。  相似文献   

13.
Zieve综合症系指慢性酒精中毒患者出现的黄疸、高脂血症和溶血性贫血三联征。我院自1991年以来收治10例。现报告如下: 10例Zieve患者均为男性,平均45.5岁,其中3例住院两次以上。饮酒以39°~60°白酒为主,酒肴多为高脂肪。持续饮酒时间平均为12年,均有近期内大量饮酒或酗酒(500g以上)后出现上腹部胀痛,乏力、黄疸等。查体:皮肤巩膜轻~中度黄染,有蜘蛛痣,肝大触痛,脾(-),B超及CT示轻度非均性脂肪肝或轻度肝硬化。TBil及DBil均高于正常值2倍以上,尤以 DBil为最明显。AL…  相似文献   

14.
一、病历要 患女性,18岁,个体,于2005年12月22日凌晨5时自服利福平胶囊100粒(15g),服药后1h出现全身皮肤发红,头晕、乏力、恶心,二便为橘红色,未予处理。症状逐渐加重,23日凌晨1时37分急诊入院。既往无肝肾疾病.无结核病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年龄≥60岁)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营养治疗中肠道不耐受的原因和防治。方法回顾研究2006年1月至2007年11月12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行空肠营养治疗出现的肠道不耐受现象。其中老年患者56例,非老年72例。结果56例老年SAP,11例出现肠道不耐受,对照组(年龄〈60岁)72例,4例出现肠道不耐受;老年组肠道不耐受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肠道不耐受患者经非手术处理,5例肠道不耐受症状消失:其中3例使用肠内输液泵(flocare 800 pump)、一次性肠内营养输注器以及加热器,2例降低营养液滴注浓度。老年组6例转为手术治疗,发现5例伴小肠充血水肿,1例小肠部分缺血坏死;5例存在胰周感染,术后5例耐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结论老年SAP肠内营养治疗中,肠道不耐受的发生率较高,其原因与营养液滴注速度、浓度和温度有关。老年SAP肠内营养使用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肠功能障碍的发生,及时行胰腺坏死组织清创引流减压是防治肠功能障碍及恢复肠道营养治疗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76岁。因反复寒战、高热8个月,持续发热1个月就诊。既往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史。患者8个月来,无明显原因反复出现寒战、发热,每1至2个月发作1次,持续1周至1个月不等,多数情况下仅有发热,有时伴咽痛或恶心、呕吐及轻度腹泻,右上腹轻度压痛,Murphy’s征(-),WBC(15~20)×10^9/L,中性粒细胞分类高,多次住院治疗,血培养为革兰阴性菌,经抗菌药物治疗1周体温正常,两次B型超声及CT检查发现胆囊壁毛糙,诊断为胆囊炎。用头孢哌酮治疗后体温下降,但仍反复发作,严重时伴有意识不清、感染性休克、真菌性膀胱炎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小剂量精制蝮蛇抗栓酶静脉连续滴注治疗60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并与同期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60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显效24例(40.0%),有效32例(53.3%),无效4例(6.7%);对照组显效12例(20.0%),有效24例(40.0%),无效24例(40.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血液流变学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治疗组纤维蛋白原下降非常明显(P<0.001),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血小板聚集率也有明显下降(P<0.05),而血球压积无明显改变,对照组(除血球压积无变化外,其它各项指标均有轻度下降),各指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治疗组中除1例在用药第十天出现血小板轻度下降外,未发现其它不良反应。表明本疗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患者为18岁,男性,农民,因反复咳嗽、咳痰9年,加重1周,于2007年11月7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10年前,玩耍时不慎将针头吸入气管内,当时无明显不适,未予治疗,9年前患者出现阵发性咳嗽、咳白色泡沫痰,受凉后尤著,无咯血、胸痛、胸闷等不适,经服用药物治疗,症状可缓解,但一直未予特殊检查治疗。患者入院前1周受凉后咳嗽、咳痰症状加重,在当地县医院行胸片检查提示左肺下叶金属异物(如图1,2),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入院查体:T36.8℃,P80次/分,R16次/分,BP105/70mmHg,神志清,精神可,口唇无紫绀,咽部充血,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清,无明显干湿啰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吗丁啉(多潘立酮)2周治疗缓解消化不良症状的疗效,统计各种消化不良症状在门诊患者中的发生率;了解治疗过程中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06年7月~2006年12月全国31个中心具有消化不良症状的门诊患者2067例,给予吗丁啉10mg,tid,餐前15~30min服用,连续用药2周。治疗1周、2周后对消化不良症状进行评分,记录治疗期间的合并用药、不良事件。结果患者基线时临床症状总积分为(14.49±6.70)分,中位数为14分。治疗1周和2周后总积分分别为(5.87±5.00)分和(1.97±3.08)分,中位数分别为5分和2分(P〈0.0001)。治疗1周和2周后的显效率分别为26.12%和71.65%,治疗2周效果优于1周,治疗2周末的总有效率为92.55%。患者主要症状的消失时间平均为4~8d(中位数),其中恶心和呕吐为4d,依次为食欲不振、上腹痛、早饱、嗳气、上腹胀。上腹胀的发生率最高,为90.37%,并且以中、重度者居多。其次是暖气(70.49%),以轻、巾度居多;依次为早饱(65.3%)、上腹痛(57.80%),食欲不振(48.99%)、恶心(33.37%)和呕吐(8.62%),均为轻度者居多。本研究共有26例受试者出现不良事件,占总例数的1.26%,其中23例为相关不良事件。在发生的23例相关不良事件中有5例为头晕,4例为溢乳。结论吗丁啉能够显著改善消化不良各项症状。2周治疗疗效显著优于1周治疗,提示消化不良促动力治疗应维持不少于2周。吗丁啉治疗消化不良安全性良好,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脑出血误诊为脑梗塞1例乐陵市人民医院(253600)王兰香,李洪俊赵军患者男,57岁,因左侧肢体活动不灵、麻木2天,以脑梗塞、高血压入院。有高血压病史8年余。此次发病无明显诱因,伴有轻度头痛及恶心、呕吐(非喷射状,量不多)。查体:血压24,17k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