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0 毫秒
1.
目的:观察降脂化浊汤联合地衣芽胞杆菌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9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地衣芽胞杆菌治疗,治疗组给予降脂化浊汤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血清转氨酶(AST、ALT、GGT)及血脂(T G,T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同期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降脂化浊汤联合地衣芽胞杆菌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可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改善肝功能,减轻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常规西药干预基础上给予排浊降酶方治疗湿热蕴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7例。两组患者均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维生素E软胶囊治疗,治疗组加排浊降酶方中药汤剂,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血脂、肝功能指标、肝脏彩超、中医证候疗效积分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高于对照组的63.0%(P<0.05);治疗后,两组肝功能、血脂、肝脏彩超、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肝脏彩超、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及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排浊降酶方治疗湿热蕴结型NASH,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症状、降低肝功能异常指标、调节血脂等,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纠正体质偏向的方法自拟处方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出的80例痰瘀体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包括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治疗组使用益肝解毒方进行药物干预治疗,对照组使用益肝灵治疗,治疗周期为3个月。疗程结束后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痰瘀体质积分、肝功能、血脂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在痰瘀体质积分的改善上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ALT、AST、GGT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综合有效率为75.00%,对照组综合有效率为52.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益肝解毒方能有效改善NASH患者的体质偏向,可降低NASH患者肝酶指标,具有改善NASH患者血脂和体重指数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清肝泄浊活血方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疗效和机制。方法:将酒精性肝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中药清肝泄浊活血方治疗,对照组30例予西药复方益肝灵,维生素C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肝功能、血脂、肝纤维化标志物、细胞因子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9.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肝功能(ALT、AST、GGT)、血脂(TG、TC)及肝纤维化标志物(HA、LN、PCⅢ)、细胞因子(TNF-α、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中药清肝泄浊活血方可能通过促进酒精代谢,抗脂质过氧化,减少细胞因子的生成和释放,抑制炎症反应,抗肝纤维化,而具有良好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没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肝病门诊就诊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郁脾虚型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予疏肝健脾基础方加减,观察组在上方基础上加没药10 g,均连续给药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超声和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甘油三酯(TG)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对照组未呈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胆固醇(TCHO)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在改善中医证候和超声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没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郁脾虚型可明显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对不同证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脂及肝功能的影响及远期疗效的相关研究还有待进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化瘀浊益肝肾法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西药降压、调脂治疗,且保持各组一致性及严格执行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观察组给予中药瘀浊清颗粒;对照组给予维生素E治疗。两组均予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脂成份、肝功能及肝脏彩超的变化,并比较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结果观察组降低TG、升高HDL-C的作用,改善肝脏彩超的程度,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观察组在治疗期间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化瘀浊益肝肾法具有较好的调脂作用,能较好改善高血压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肝脏彩超表现,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拟肝脂消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疗效。方法:96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包括控制饮食、适当有氧运动等一般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自拟肝脂消方治疗,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疗程3个月。疗程结束时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血脂及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4%,对照组总有效率57.1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脂消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邹志红 《中医药导报》2009,15(12):25-27
目的:观察降脂化浊汤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功能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将9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用降脂化浊汤治疗,对照组用易善复胶囊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血脂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肝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脂化浊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能明显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减轻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降脂化浊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6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N=30),单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2g)溶于5%葡萄糖液体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B组(N=30),在静脉滴注还原型谷胱甘肽基础上加用降脂化浊汤口服,两组均30d为一个疗程。结果:两组药物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3.3%、86.7%。血脂下降B组较A组明显(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降脂化浊汤对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症状和体征、降低甘油三脂水平、促进肝功能恢复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化浊去瘀方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肝功能及血脂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NAFLD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予以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化浊去瘀方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后,统计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24%(37/41)高于对照组的73.17%(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指标水平、血脂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肝功能指标ALT、AST水平和血脂指标TG、T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基础上,加用化浊去瘀方治疗NAFLD,可有效降低血脂水平,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效果较显著,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降脂通脉胶囊联合常规疗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NASH痰瘀互结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2组均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口服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维生素E软胶囊治疗,观察组加服降脂通脉胶囊。2组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行腹部CT和B超检查,评定痰瘀互结证评分,评价中医证候疗效、腹部CT疗效及腹部B超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腹部CT疗效、腹部B超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TC、TG、LDL-C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TC、TG、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2组ALT、AST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观察组ALT、AS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降脂通脉胶囊联合常规疗法治疗NASH可更好地调节患者的血脂水平,保护肝功能,减轻脂肪肝程度,促进肝脏形态及实质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特别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7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就诊的NAFLD患者82例作为NAFLD组,然后根据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NASH组32例和非NASH组50例(其中单纯性脂肪肝患者20例,临界NASH患者30例);选择同期参加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5例作为健康组。比较各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血清PAI-1水平、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谷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AST/ALT]、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分析血清PAI-1水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评价PAI-1对NAFLD特别是NASH的诊断价值。结果NAFLD组的性别、年龄、血清ALP水平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MI及血清ALT、AST、AST/ALT、GGT、TG、TC、HDL-C、LDL-C、FPG、PAI-1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组(P均<0.05)。NASH组的性别、年龄及血清ALT、AST、AST/ALT、ALP、GGT、TC、HDL-C、LDL-C、FPG水平与非NASH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MI及血清TG、PAI-1水平均明显高于非NASH组(P均<0.05)。血清PAI-1水平与BMI、ALT、GGT、TC、TG、LDL-C、FPG均呈正相关(r=0.726,0.214,0.319,0.434,0.331,0.311,0.218,P均<0.05),与AST/ALT呈负相关(r=-0.316,P<0.05)。血清PAI-1水平诊断NAFLD和NASH的AUC值分别为0.812[95%CI(0.725,0.881)]、0.954[95%CI(0.884,0.9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766,17.901,P均<0.05)。血清PAI-1>9.71 ng/mL对预测NAFLD的敏感度为70.73%,特异度为100%。血清PAI-1>11.60 ng/mL对预测NASH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0%。结论血清PAI-1水平对NAFLD特别是NASH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脂联素、脂联素受体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大黄素高(40 mg·kg^-1)、低剂量(20 mg·kg^-1)组。空白组予普通饲料,其余各组予高脂饲料建模,时间共10周。造模后,处死动物,取材。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肝湿重、肝指数,化学发光法检测大黄素对NASH模型大鼠谷丙转氨酶(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millet straw transamin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胆固醇(cholesterol,TC)的影响,制作石蜡切片行苏木素-伊红染色(HE),油红O染色检测大黄素对NASH大鼠肝组织炎症损伤、脂肪变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各组大鼠肝脏内脂联素(adiponectin,ADPN)、脂联素受体2(adiponectin receptor-2,AdipoR2)蛋白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肝脏内ADPN,AdipoR2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大黄素能有效改善NASH模型大鼠肝脏脂质沉积,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减轻大鼠体质量,肝指数;大黄素高剂量组ALT、AST、ALP、GGT、TG、TC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相对模型组,大黄素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ADPN,AdipoR2蛋白,mRNA水平升高(P<0.05)。结论大黄素能通过上调NASH模型大鼠ADPN,AdipoR2表达,有效改善肝功能、血脂,改善NASH大鼠肝组织脂肪变程度,减轻肝脏炎症。  相似文献   

14.
郑珏 《河北中医》2016,(3):356-359
目的观察清脂方联合运动、饮食干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脾虚痰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NASH脾虚痰阻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应用清脂方联合运动、饮食干预,对照组30例应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联合运动、饮食干预,2组均连续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体质量指数(BMI)、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变化及临床症状总积分变化,进行影像学检查(肝脾CT比值)。结果治疗组治疗后ALT、AST、γ-GT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治疗前降低;对照组治疗前后ALT、AST、γ-G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ALT、AST、γ-G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BMI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1)。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总积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低于治疗前;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低于对照组。2组治疗前后TC、T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TC、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经Ridit分析,治疗组治疗前后影像学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改善明显。2组治疗后影像学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结论清脂方联合运动、饮食干预治疗NASH脾虚痰阻证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氧化应激的角度,观察苓桂术甘汤与茵陈蒿汤合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的干预效应,并通过Nrf2/ARE信号通路探讨合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合方组(6.93 g·kg~(-1)),苓桂术甘汤组(3.465 g·kg~(-1)),茵陈蒿汤组(3.465 g·kg~(-1)),莱菔硫烷组(0.5 mg·kg~(-1)),采用高脂饲料法建立NASH模型;高脂饲料饲养8周并同时给药,取材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血脂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水平,取部分肝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与逆转录PCR(RT-PCR)法测定肝脏细胞质接头蛋白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核因子E2-关联因子2(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2,Nrf2),醌氧化还原酶1(quinone oxidoreductase-1,NQO1),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结果:给药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脂TC,TG,HDL-C,LDL-C及血清ALT,AST水平升高,肝脏脂肪变明显,肝脏Keap1表达量降低,Nrf2,NQO1,HO-1蛋白与mRNA表达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血脂TC,TG,HDL-C,LDL-C及血清ALT,AST水平有不同程度降低,肝脏病理学也有不同程度改善,除茵陈蒿汤组变化不明显外,各给药组大鼠肝脏Nrf2,NQO1,HO-1蛋白与mRNA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P0.01);但对于Keap1的表达无明显作用。结论:苓桂术甘汤以及合方可能通过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从而达到改善氧化应激,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盐酸千金藤碱(CH)对小鼠急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腹腔注射地塞米松(DXM)的同时灌服高脂饮食复制小鼠急性脂肪肝模型,应用不同剂量CH对其进行治疗,观察小鼠血脂及肝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等指标及肝脏病理学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和肝组织TG、TC、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SOD和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1)。CH高剂量组小鼠血清TG、TC、ALT、AST及肝组织TG、TC、MDA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P<0.05),肝组织SOD和GSH-Px活性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不同剂量CH均能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情况。结论:CH对DXM所致小鼠急性脂肪肝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能够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等方面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化滞柔肝颗粒对湿热淤积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北京水利医院收治的湿热淤积型NAFLD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2组均在非药物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化滞柔肝颗粒口服,3次/d,1袋/次,对照组给予水飞蓟宾胶囊,3次/d,8 g/次。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体重指数(BMI),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等。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BMI,ALT、AST,TC、TG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期间观察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有4例出现恶心、胃肠道反应,3例患者出现皮疹。结论:化滞柔肝颗粒可明显改善湿热瘀积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BMI及血脂、肝功能指标,无药物不良反应,为临床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柴胡温胆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治疗组予以柴胡温胆汤治疗;对照组予以多烯磷酯酰胆碱胶囊治疗。两组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观察患者的肝功能(ALT、AST、GGT)、血脂(TCH、TG)、B超和临床症状积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T、AST、GGT、TCH、TG水平及B超积分均较前降低(P〈0.05),除肝功能(ALT、AST、GGT)外,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临床症状积分,治疗组较前有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柴胡温胆汤能有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代谢综合征(MS)痰证兼杂及理化指标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的相关性,探讨其可能的生物学基础。方法收集MS患者,运用证素辨证法从中筛选MS痰证单纯兼杂患者,即MS痰兼湿证组、痰兼热证组、痰兼阴虚证组,各30例,并以30名健康人作为健康组。理化检测指标包括:BMI、SBP、DBP、TG、TC、HDL-C、LDL-C、ALT、AST、ALT/AST、GGT、BUN、SCr、UA以及FPG,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PCR)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PPARγ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MS痰证兼杂病性证素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湿、阴虚、热、气滞、气虚、阳虚、血瘀、血虚;MS痰证病位证素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肝、肺、肾、脾、心、胆、胃;与健康组比较,痰兼湿、痰兼热、痰兼阴虚组BMI、SBP、DBP、FPG均显著升高(P<0.01,P<0.05),痰兼湿、痰兼阴虚组FPG显著升高(P<0.01,P<0.05);痰兼阴虚组FPG高于痰兼热证组、痰兼湿证组(P<0.01);痰兼热证组SCr高于健康组、痰兼阴虚组、痰兼湿证组(P<0.01)。痰兼热证组、痰兼阴虚组BUN高于痰兼湿证组(P<0.05)。与健康组比较,痰兼阴虚组、痰兼热证组、痰兼湿证组PPARγmRNA表达量均升高,而蛋白表达降低(P<0.01,P<0.05);痰兼阴虚组及痰兼湿证组PPARγ蛋白表达高于痰兼热证组(P<0.01);痰兼湿证组PPARγmRNA表达与AST/ALT呈正相关(P<0.05);痰兼热证组PPARγ蛋白表达与GGT呈负相关(P<0.05);痰兼阴虚组PPARγ蛋白表达与SCr呈正相关(P<0.05)。结论MS痰证病性证素前三位为湿、阴虚、热;病位证素前三位是肝、肺、肾;MS患者机体PPARγ基因表达的下调可能是其痰证兼杂的生物学基础,PPARγ基因与MS痰证兼杂热证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大补肝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消化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饮食控制和合理运动,治疗组另给予大补肝汤治疗,对照组另给予易善复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有效率为7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ALT、AST、GGT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TG、TC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补肝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和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