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慢性盆腔痛为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症状,是由各种功能或器质性原因引起的以骨盆及周围组织疼痛为主要症状,与月经、性生活和妊娠无关的间断或持续性下腹疼痛,反复发作,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的一组疾病或综合征。其病因较复杂,妇科门诊常见的有妇科盆腔炎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盆腔脏器术后引起的疼痛,节育术后引起的慢性盆腔痛,妇科的恶性肿瘤,女性的生殖道畸形以及非妇科因素引起的慢性盆腔痛等。慢性盆腔痛患者约占妇科门诊患者的10%~40%,其主要表现有下腹持续痛或间断痛,有时伴有排尿痛,排便痛,性交痛,也可以表现为局限性疼痛,放射性疼痛和牵涉性疼痛,给患者身体及精神上带来巨大的痛苦,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现将常见的引起慢性盆腔痛的四种因素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女性慢性盆腔痛的病因及其发病率。方法对2010年5月~2011年5月到我院妇科就诊的1 017例慢性盆腔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 219例普通妇科疾病患者中,慢性盆腔痛就诊者1 017例,占19.5%。5 219例中20~40岁就诊者2 012例,慢性盆腔痛发病率为27.1%;41~55岁就诊者3 207例,慢性盆腔痛发病率为1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017例慢性盆腔痛就诊者较常见病因:慢性盆腔炎占35.0%,子宫内膜异位症占28.5%,盆腔肿物占13.2%,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占12.9%。已生育组中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盆腔肿物所致的慢性盆腔痛的构成比明显大于未生育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生育组慢性盆腔炎所致的慢性盆腔痛的构成比较生育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生育组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原因不明所致慢性盆腔痛的构成比与已生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盆腔痛就诊者中既往有剖宫产手术史者占慢性盆腔痛患者53.0%,顺产者占1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盆腔痛常发生在育龄期妇女,其妇科常见原因是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肿物及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等。剖宫产术可引起慢性盆腔痛,临床上要严格掌握剖宫产适应证,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3.
盆腔静脉曲张症(Pelvic Variclel)又称盆腔瘀血综合征,为妇科常见病,是由慢性盆腔瘀血所引起的综合征[1].主要症状为下腹部及腰骶部坠痛、经前加重及月经紊乱,负重时疼痛加重,是妇科慢性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往的盆腔静脉曲张症靠X线盆腔静脉造影来确诊,但其有创性、费用高、重复性差等,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为盆腔静脉淤血症提供了无创、简便、可靠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盆腔瘀血综合征是由于慢性盆腔静脉瘀血所引起的一种妇科非炎症性特殊病变、是女性盆腔无器质性病变的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它以下腹部坠痛、低位腰痛、性感不快、乳房痛、白带过多、极度疲劳感为主要症状,在临床上容易与盆腔炎混淆,久治不愈.半个世纪以前,对于此种病变曾归于炎症、子宫骶骨韧带痉挛状态、盆腔组织的痛觉过敏以及盆腔血管的功能障碍等,而在各国流行各种病名.  相似文献   

5.
洪宇  谢梅青  谢凤云 《广东医学》2007,28(10):1675-1677
目的 探讨未婚女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 分析42例未婚女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2.9%的患者以盆腔包块为主诉,伴或不伴痛经、盆腔痛,50.0%有原发性痛经,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联合药物治疗,短期内未见复发患者.结论 对未婚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应引起重视,对缺乏典型症状的痛经或慢性盆腔痛的年轻未婚女性也应常规作盆腔检查,以发现无症状的病变,囊肿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治疗手术是关键,术后联合用药可降低复发可能,对适龄女性应鼓励尽早生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女性慢性盆腔痛的病因、发病率以及治疗方法。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慢性盆腔痛患者51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 119例普通妇科疾病患者中,慢性盆腔痛就诊者511例,占16.4%。511例中与妇科相关的疾病依次为:盆腔炎性疾病194例,占38.0%;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131例,占25.6%;妇科盆腔术后粘连性疼痛31例,占6.1%;节育术后31例,占6.1%;盆腔淤血综合征13例,占2.5%。非妇科疾病引起的慢性盆腔痛依次为:泌尿系疾病38例,占7.4%;肌肉骨骼痛26例,占5.1%;肠易激惹综合征及结肠炎13例,占2.5%。病因不确定者占6.7%。采用综合治疗,半年后随访,治愈126例(24.7%),显效265例(51.9%),有效89例(17.4%),无效31例(6.0%)。结论:慢性盆腔痛病因多种多样、病情反复发作、时重时轻,就诊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全面完整地体检,必要时采用腹腔镜确诊及治疗。治疗方面采用抗炎、止痛、缓解症状、结合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915例女性不孕症腹腔镜诊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维枢  罗喜平 《广东医学》2004,25(11):1284-1285
目的 探讨女性不孕症患者腹腔镜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915例女性不孕症进行腹腔镜诊治术。其中原发不孕 388例 ,继发性不孕 5 2 7例。结果  915例中 895例 (97 5 % )找到了盆腔疾病的病因。盆腔粘连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引起不孕症的主要盆腔疾患。除子宫内膜异位症外 ,原发不孕症中又以多囊卵巢综合征、内生殖器发育异常、盆腔结核多见。继发不孕症以盆腔粘连输卵管多见 ,继发不孕症中有宫腔操作史者占 5 8 6 %。结论 应用腹腔镜作为女性不孕症常规检查是必要的 ,亦是不孕症重要的治疗手段。它能早期确诊不孕症的原因 ,可在直视下通过动态观察输卵管通畅度和形态。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的一种病变,生育年龄妇女约有3%~10%患有此病,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提高趋势,是妇女常见病之一.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慢性盆腔痛及痛经常常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共观察了70例,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慢性盆腔痛及痛经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药保留灌肛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盆腔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伴盆腔痛患者56例给予中药保留灌肛治疗.结果 治疗3-6个疗程,56例中痊愈10例,显效23例,有效1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0.4%.结论 中药保留灌肛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盆腔痛的效果显著,且费用低,副作用少,是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盆腔痛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夏晓艳  张为远 《北京医学》2009,31(7):426-429
近年,随着月经初潮的低龄化、分娩的高龄化及少生育的现象,子宫内膜异位症成为年轻女性及育龄女性的多发疾患之一,引起盆腔痛、痛经、不孕等。卵巢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好发部位,但整个盆腔及盆腔以外的其他部位也可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为良性病变,但也具有恶性肿瘤的特征,如进行性生长、浸润性生长、雌激素依赖性生长、复发和转移的趋势。自20世纪,提出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观点以来,其临床意义引起关注,就此病变癌变的几个新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阴道超声检查在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提高人们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对138例患者经阴道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 本组138例经阴道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7.7%,敏感性为97.1%,后位子宫占70.3%,子宫体积均匀性增大约占55.8%,卵巢肿大占26.8%,盆腔少量积液48.6%.结论 阴道超声检查是诊断盆腔静脉曲张综合征无创检查中最敏感、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盆腔炎为妇科常见病之一.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盆腔炎两种.急性盆腔炎是指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输卵管,卵巢、子宫旁组织、盆腔腹膜等部位的急性炎症.急性盆腔炎绝大部分由阴道和宫颈的细菌经生殖道黏膜或淋巴系统上行感染而引起,少数是由邻近脏器炎症(如阑尾炎)蔓延及血液传播所致.急性盆腔炎的主要表现为双侧下腹痛、高热,白带增多,腹部检查下腹有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盆腔检查宫颈充血、水肿,举痛明显,子宫有压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慢性盆腔痛女性腹腔镜疼痛定位检查所发现病变与疼痛点的关系。方法:应用病患辅助微腹腔镜疼痛定位技术对31位慢性盆腔痛女性实施检查,明确疼痛点及其分布与病理所见的关系,如果发现病变则同时行手术治疗。结果:31例患者腹腔镜疼痛定位诊断均获成功(100%),共记录疼痛点105处,最常见的疼痛点位于子宫骶韧带(P<0.05)。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分别占47%和46%。根据所发现病变进行了相应手术。结论:病患辅助腹腔镜疼痛定位诊断可以明确慢性盆腔痛疼痛原因,粘连和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慢性盆腔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慢性盆腔痛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持续半年以上的无月经周期性的盆腔痛,严重的则需要药物或者手术治疗。由于病因较为复杂,因此不容易治愈,严重的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治疗主要包括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和对引起慢性盆腔疼痛疾病的病症的治疗,例如子宫内膜异位、盆腔粘连等。最终帮助患者解除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王赛莉  陈琰  房彩平等 《吉林医学》2014,(10):2059-2061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妇科慢性盆腔痛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56例收治的CPP患者行腹腔镜治疗后回顾性分析。结果:156例患者均成功实施腹腔镜手术,镜下证实病变为144例占92.30%,12例镜下未发现病理改变。导致女性慢性盆腔痛的主要病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52例,占33.33%,盆腔炎性疾病37例,占23.72%,盆腔粘连26例,占16.67%,子宫腺肌症25例,占16.03%,盆腔淤血综合征3例,占1.92%,盆腔结核1例,占0.64%。结论:妇科性慢性盆腔痛病因复杂,腹腔镜手术能明确病因,术中予以干预,术后针对病因相应治疗,提高了治疗的有效率,避免了治疗的盲目性,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临床妇科常见疾病,在育龄期女性中的发病率较高。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组织学显示为良性病变,但是其存在类似恶性疾病的生物学特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引起痛经、慢性盆腔疼痛、性交不适等诸多并发症。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痛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的目的,从多角度展开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1949年Taylor首次将一种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定义为盆腔瘀血综合征(pelvic congestion syndrome,PCS),即由于盆腔静脉瘀血引起下腹部、腰骶部疼痛,并向大腿放射的症状,是育龄妇女慢性盆腔痛的主要原因.PCS主要由盆腔静脉慢性瘀血所引起,其原固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腔镜在慢性盆腔痛(CPP)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使用腹腔镜进行诊治的317例慢性盆腔痛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术中所见以及随访资料.结果 腹腔镜可在96.53%(306/317)的患者中发现明确的病变;揭示CPP最常见的病因是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45.11%(143/317)和盆腔粘连31.23%(99/317),其次是盆腔瘀血综合征8.52%(27/317)和输卵管积水6.94%(22/317).相对于影像学检查,腹腔镜可以在更多的慢性盆腔痛患者中发现阳性改变(P<0.01);腹腔镜对慢性盆腔痛的临床诊断修正率为38.3%.结论 腹腔镜是明确慢性盆腔痛病因的一种有效、优选的方法,可提高慢性盆腔痛治疗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9.
女性生殖器结核通常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如肺结核、肠结核、腹膜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骨结核等.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女性生殖器炎症.多见于10~40岁女性,也可见于绝经后老年妇女.多由身体其他脏器的结核如肺结核、肠结核等血行散播而来,其次为腹腔内直接蔓延.输卵管结核占此症的85%~90%,其次为子宫内膜结核、卵巢结核、子宫颈结核、盆腔腹膜结核等.患者常诉发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消瘦、下腹坠痛等.原发及继发不孕约占总数1/2~1/3.除病史及全身和妇科检查外,常用的辅助检查有子宫内膜病理检查、子宫输卵管造影、腹腔镜观察及活体组织检查等.治疗以抗结核药物为主,必要时配以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慢性盆腔痛的腹腔镜诊治(附26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丽萍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6):641-641,643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诊治慢性盆腔痛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62例慢性盆腔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腹腔镜下慢性盆腔痛的病因、手术方式及术后疼痛缓解效果进行分析。结果262例慢性盆腔痛中257例(占98.1%)明确了诊断,5例病因未明(占1.91%)。其中慢性盆腔炎102例(38.9%),子宫内膜异位症94例(35.9%),盆腔淤血综合征25例(9.54%),治疗后疼痛缓解率分别为93.28%、90.43%和76%。2例盆腔结核,抗痨治疗后疼痛均缓解;余33例疼痛缓解率为93.94%。结论应用腹腔镜对慢性盆腔痛的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