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Mondor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Mondor病,国内又称“胸壁硬化性静脉周围炎”或“胸腹壁血栓性静脉炎”。早在1869年,Faage首次描述了一组与皮肤相关的症状,主要表现是乳腺区域的浅表的血栓性静脉炎。后被HenryMondor在1939年系统命名为一种独立的疾病[1]。检索MEDLINE1966年至2004年10月以“Mondor’sdisease”为主题词的文章共有66篇。其中的大部分为个案或短篇报道,说明其发病较少或未被重视。国内也有采用中药、抗生素、理疗及消炎药治疗“胸腹壁血栓性静脉炎”的报道[2,3],但是各家的报道有许多不同之处,临床常有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本文就有关文献加以综述。1M…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深部血栓性静脉炎98例武警河北总队医院(石家庄050081)王恩江蒋小霞孙东云王香婷自1988年以来,对98例深部血栓性静脉炎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进行临床观察,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住院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花栀通脉片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378例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0例应用花栀通脉片内服,对照组178例应用穿王消炎片内服,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治愈率及显效率90.0%,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及显效率76.4%,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花栀通脉片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Mondor病46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Mondor病又叫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在外科门诊较常见,由于属于门诊疾病,未引起外科医师的重视,常常被误诊.现就笔者自1988年以来所遇资料较完整的46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活血止痛散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3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活血止痛散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38例司呈泉1孙华宾1孙伟臣2刘燕1张忠玲21.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1)2.山东中医药大学自1993年以来,我们应用活血止痛散外洗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性浅静脉炎3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88年7月以来,共收治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38例,采用中药内服,氢化可的松外敷,直流电离子导入,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48岁,平均年龄28岁;有外伤史者11例,有乳腺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血管壁中滋养血管的变化。方法收集32例(36条)下肢静脉曲张管壁标本。对12例(16条)曲张静脉(曲张组)、9例下肢静脉曲张复发(复发组)、11例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静脉炎组)、9例正常静脉(对照组)行HE染色,观察滋养血管分布并测定滋养血管密度。结果曲张组、复发组、静脉炎组外膜和中膜层可见滋养血管明显增多,而内膜少见。曲张组、复发组、静脉炎组滋养血管密度(个/mm2)分别为5.65±1.45、6.20±1.73、5.94±1.63,均明显大于对照组(2.87±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张组、复发组、静脉炎组3组间滋养血管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养血管的变化可能是下肢静脉曲张发病机制的一个重要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8.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输注药物是目前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给药方法,但因此而发生的血栓性浅静脉炎,不但给患者带来疾病以外的另一种痛苦,也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因此有效地预防和护理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护理工作者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血栓性外痔的发病机制,通过采用血栓性外痔病理切片(HE染色),确定血栓性外痔的一般病理性特征;通过免疫组化SP法,观察血栓被膜CD34、CD31和Vimentin表达情况,确定血栓性外痔凝血块的外被膜的组织特性,明确凝血块与血管之间的关系;通过采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技术,探讨血栓性外痔患者是否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结果显示,血栓多数属混合型血栓;其外周包裹的被膜为血管上皮;血栓性外痔患者全血还原黏度、血小板黏附率、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血栓性外痔是在诱因作用下,痔外静脉丛血管内发生凝血致血管栓塞而形成的以肛缘肿痛为特征的肛门急性病症。  相似文献   

10.
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并发肺栓塞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例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并发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均经积极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手术治疗痊愈;提示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可导致肺栓塞。及时正确诊断与治疗可挽救患者生命。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发病率高,常可并发淤滞性皮炎、血栓性浅静脉炎和足靴区顽固性溃疡等。因此,探讨有效的微创手术非常必要。我院2007年7月-2009年7月应用电凝加股段大隐静脉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87例(105条下肢),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治疗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的新途径。方法 用经上睑静脉途径给药方法治疗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15例。结果 本组无死亡病例,治愈12例,治愈率为80%,好转3例,遗留后遗症3例,病残率为20%。结论 经上睑静脉途径给药治疗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提高了治愈率,减少了死亡率和病残率,方法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防治盖诺静脉注射所致静脉炎的有效方法。方法将8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化疗过程中沿血管走行涂喜疗妥软膏防治静脉炎;观察组采用2%利多卡因加山莨菪碱湿敷预防静脉炎,用芦荟与喜疗妥昼夜交替使用治疗静脉炎。1个疗程后评价防治效果。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静脉炎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利多卡因与山莨菪碱湿敷联合喜疗妥与芦荟交替使用防治化疗性静脉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rivex旋切术治疗下肢血栓性浅表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下肢血栓性浅表静脉炎病例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给予丹参治疗、下肢静脉造影等术前准备;然后行大隐静脉主干内膜剥脱、用Trivex旋切系统剖吸曲张静脉和静脉丛内的血栓;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早期下床活动等处理。结果全部患者的手术均顺利,术中及术后无肺栓塞发生。术后2例切口Ⅱ期愈合,65例切VII期愈合。所有病例术后3d均出院,住院时间(5±1)d。15例术后患肢有瘀斑者随访2周均消失;7例出现内踝部麻木感,随访6个月消失;本组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者。结论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早期行以Trivex旋切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其临床疗效好、住院时间短、创伤小及美容效果好,并可有效防止病情反复、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是治疗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清开灵注射液对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并发丹毒的治疗效应。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清开灵治疗组和青霉素对照组,观察肢体皮色、皮温、肿胀、结节硬度、疼痛、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等变化。结果:清开灵组治疗2周后,患者各项指标有明显改善,与青霉素对照组的差异除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清开灵注射液对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并发丹毒的疗效,优于青霉素注射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活血祛瘀中药治疗血栓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应用脉络舒通颗粒1包tid,1个月为一疗程。结果 12例痊愈。其中,2个疗程2例,3个疗程1例。结论 活血祛瘀中药治疗血栓性静脉炎治疗效果佳。近期无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伴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5月32例大隐静脉曲张并发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资料。发病2周内行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结果全部患者术后局部红肿疼痛于3天内消退,切口全部甲级愈合,住院时间10~16d,平均12.6d。全部患者随访5~32个月,平均13.6月,其中11例〉1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早期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伴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大隐静脉曲张是安全的,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1胸脐皮瓣的发展史 胸脐皮瓣是以腹壁下动脉及脐旁穿支为血管蒂的轴型皮瓣。1983年,Taylorcu进行了腹壁下血管解剖研究,临床应用该皮瓣2例均获得成功后,首先提出可延伸的腹壁下血管皮瓣。1984年,范启申、钟世镇等对46具尸体腹壁下血管进行了研究,发现腹壁下血管在脐旁有一最大分支,  相似文献   

19.
血栓性静脉炎是静脉内腔的炎症,同时伴有血栓形成,属中医黄鳅、脉瘅等范畴,好发于下肢,局部皮肤呈条索状红肿,明显压痛,急性期皮温较高,伴有全身不适,以后红肿逐渐明显,留下硬索,附有色素沉着,局部常有隐痛、坠胀感,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笔者于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将如意金黄散联合食醋治疗血栓性静脉炎患者48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黄马酊外涂结合场效应治疗仪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60例报告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济南250011)李萍,王玉玲,刘淑娟中药外涂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外治疗法。场效应则是一种应用红外线幅射和磁场的作用进行治疗的方法。二者结合应用,疗效尤为显著。我科自1992年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