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刘民叔(1897—1960),四川成都人,近现代中医名家,扶阳大家,师从国学大师廖平(字季平),治学有廖师遗风;刘民叔倡导讲学行道,所谓"大匠诲人,予人以规矩,不予人以巧",以古医为本,创办中国古医学会,刊发《古医汤液丛书》,时年《神农本草经》原书真本已佚,刘民叔考订原文,更附逸文,辨异探微,详实引证,作为丛书首篇。著作颇丰,有《鲁楼医案》《伊尹汤液经》《时疫解惑论》《肿胀编》《华阳医说》《伤寒论霍乱训解》《素问痿论释难》《神农古本草经》等。刘民叔堪称火神派大家,尊崇《汤液经》《伤寒论》,又与郑钦安经典火神派有异,重视元气,阴阳并重,与张景岳相似,惟用药杂驳不纯,另有特色;治杂病以虚实为纲,治实重在攻邪,常施巴豆、甘遂、芫花、水蛭等峻烈之品;补虚重在养阳,每用大剂附、桂,附子每方少则一二两,多至半斤一斤一剂;强调道地药材,疑难杂病重视扶阳,善用扶阳之黄附块,突出黄附块之温扶元阳。外号"刘火神",擅用姜、桂、附,亦重视其他热性药物,与"祝(味菊)附子"有异,更常以硫黄、砒石入药,时人誉之为"火神",致使江南医风为之一变。创立上下两信丸,合阴阳五行,疗哮喘痼疾,上方阳气升之上午九时服用而增升阳效,下方阳气降之下午三时服用而增敛阴效。行医40余年,精于内科,兼通妇、儿科,早年常投麻、桂、白虎、承气原方以治时症;晚年探索中药治疗肿胀、肿瘤等疑难重症。临证用药亦奇亦正,于无法中求法,于不治中求治,匠心独特,出人意料,不可方物;或温或寒,或补或攻,或寒温互用,或攻补兼施,或轻清或峻利,或平淡或剧毒,或剂量逾恒,信手拈来,神龙见首不见尾,匪夷所思,已臻出神入化境界。附刘民叔心腹内崩,血溢于上,并注于下-重用黄附块,寒痰坚结不解之哮喘-上下两信丸,痰闭证-砒石逐痰开窍,结核性腹膜炎、肝硬化-参硫四逆汤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2.
卞嵩京(1939-),系原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上海市中医脾胃病协作中心委员,现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特聘研究员。近代沪上名医四川刘民叔(1897—1960年)先生的嫡传弟子。主要著作有《伤寒如是读》《金匮要略绎义》《神农本草经读后》《述评陈修园医学三字经》《述评章太炎猝病新论》等专著,发表《刘民叔先生学术思想》《刘民叔用药特色》《张机仲景考》等学术论文数十篇。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4月中旬出席广州中医药大学召开的"针灸‘十三五’发展规划研讨会"后,甫一到家,即看到针推学院徐平老师寄来的约我为李鼎先生新作《海上传针六十年--针灸证治医教论丛》作序的函件,这既是荣耀,也是再一次学习的机会。李鼎教授出身于浙江永康乡村,受家学熏陶,少时就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中医药知识也是他启蒙的内容。青年时来沪拜在四川名医刘民叔门下,早年就曾协助业师等编撰《鲁楼医案》、《华阳医说》和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金匮要略》和《难经》对虚劳的治疗特点。《金匮要略》治虚劳重在调和阴阳、补益脾肾、虚实兼顾,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的学术特色。《难经》提出了"五损"之说,从调整五脏功能治虚损,灵活运用益、调、适、缓等大法。两者关于虚劳的论述,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屈强 《光明中医》2010,25(4):570-572
<正>湿温是指夏秋雨湿季节感受湿热病邪,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白腻,脉缓等见症的急性外感热病。湿温病名首见于《难经·五十八难》。晋王叔和《脉经》简略记载了湿温的病因证治。宋代朱  相似文献   

6.
历代医家对茯苓四逆汤证病机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对其病因病机及其证治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方中重用茯苓进行探讨,认为其所治的病机关键是少阴阳虚兼水湿内停,治法选用温阳利水法。此外,本文还将此方分别与"苓桂"类、"苓附"类温阳利水方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苓桂"重在通阳,"苓附"重在温阳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王付 《四川中医》1993,11(1):5-6
气之在人,无所不至,气之燮和,疾无从生,病之由者,不离乎气,疗疾却病,重在调气。《伤寒论》是书,其辨治正是如此。今谨举其十一则,浅析于次,以抛砖引玉。【气上冲心,温肾降气】太阳与少阴兼证,其太阳证为显,当先疗太阳,因疗太阳不如法,引邪直犯少阴,致肾中寒气偏盛而上冲于心,如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注解伤寒论》注曰:“肾气乘寒气而动发为奔豚。”其治宜桂枝加桂  相似文献   

8.
六味地黄汤是补益方剂,重在补阴,为滋肾阴的通用方。此方系宋代钱仲阳从《金匮》肾气丸减桂附而成。《医方论》谓:“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治之剂。有熟地之滋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降肾浊以济  相似文献   

9.
采用频次法和分层聚类法分析《温病条辨》中方药应用与配伍规律,探求其温病辨冶特色:上焦病治以清宣肺卫、辛凉清热为主,兼以开窍醒神;中焦病采用辛寒或苦寒清热、泻下、养阴、祛湿及开窍等治法;下焦病的治疗重在养阴、熄风。  相似文献   

10.
从《傅青主女科》的渊源创见、辨证施治、制方用药规律详加论述,体现了傅氏理论以脏腑辨证为主、重在肾并与多脏腑有关。运用五行生克理论,子病治母。治法灵活多变,血虚不纯于补血而重补肾精,子病治母,上下同治,上分下消,多经并治。重在辨明病因,寒热虚实自当清楚,用药准确,方能奏效。  相似文献   

11.
叶氏辨治胃痛,不寻常法,别出新意。《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篇载录医案丰富,充分体现了叶天士的胃痛临证心得。文章从治法及用药两方面进行探析,归纳总结出叶天士辨治胃痛之特点:治法上,从气机论治时,畅肺气以治胃,喜用杏仁、白蔻仁等;从阳虚论治时,重在通胃阳,以小半夏加茯苓汤通降胃阳以治胃,或合人参通补结合,或合附子通温结合;从营虚论治时,和营卫以治胃,以桂枝汤化裁。用药上巧用姜品,于营虚阳伤时,用煨姜;肝郁木乘或浊痰上逆时,用良姜;于阳虚痰饮时,用干姜;且妙用姜汁,为胃脘痛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徐兴国  杨立珍 《陕西中医》1990,11(4):180-181
本文以《伤寒论》桂枝汤类方为例,论证了部分方剂归属不当,和在运用经方时的世俗偏见等原由,假设出新的苓桂类方证候,并对苓桂类方证的共同病机、证治规律进行了分析,试图开辟一组新的类方体系。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自成书以后,历来医家都奉为金科玉律,但关于学习此书之观点和方法,却意见不一。有称之为感证宝筏的;有说它是通治百病的;有主张精读未经注解的白文;有认为书经叔和编次已失本来面目的。尽管存在这些争议,但均有助于研究《伤寒论》。又如近人有从仲景笔法进行探讨,也可说是别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是外感热病辨证施治的专书,全文398条,其中论及脉诊约140余条,并以“辨××病脉证并治”列题,全篇涉及主要脉象二十余种,贯穿于六经辨证之中。仲景秉承《内经》、《难经》脉学之精粹,又为叔和之《脉经》奠定了基础。《伤寒论》乃第一部以脉学结合临床辨证的著述,因条文甚多,本文仅寻章摘句,浅谈体会。  相似文献   

15.
《济生方》为南宋医家严用和毕生临证经验的总结。严用和辨治杂病善于从肾论治,通过补肾、固肾、温肾、滋肾等治法及特殊的药物炮制法以治肾,治理肾脏以调和脏腑,以使疾病向愈。本文从肾脏的生理特性、病因病机、治疗特色、用药规律等方面探讨严氏“重视肾脏”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为:治虚贵在补肾,摄生贵在固肾,暖脾贵在温肾,清心重在滋肾,炮制重在入肾,临证慎辨虚实,治肾精于配伍等七个方面。深刻领悟严用和临证思考,为临床辨证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古代名医严用和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一、医史考证:(1)张仲景未曾撰用《素问》。据考证,《伤寒论》原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字,为后人增入,证明张仲景并非据《黄帝内经》撰写了《伤寒论》。(2)医经、经方自古有别。其区别在于学术根源不同,医经重在脏腑经络运行生理,而经方重在疾病反应症状及对证治疗方药,这就决定了《黄帝内经》与《汤液》学术理论有一定不同。《汤液》是《伤寒》祖祢,《黄帝内经》只不过是《伤寒》的东邻。(3)《黄帝内经》并非中医学术惟一源头。(4)《阴阳大论》为叔和所撰。《伤寒例》一篇,为叔和之作,已有  相似文献   

17.
以《活幼心书》为依据,探讨曾世荣辨治汗证的思想。曾氏善从阴阳、气血、虚实出发,倡脏腑辨证,认为小儿汗证虚多实少。治疗上,曾氏也从气血阴阳入手,补虚泻实,顾护脾胃,重在治本,不忘治标。《活动心书》辨治思想对小儿汗证的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伤寒論》112方,使用桂枝的有43方,占总数的38%以上;《金匮要略》262方,使用桂枝的有57方,占总数的21%强,两书共374方而应用桂枝的却有100个方剂,平均占总数的27%弱,可见桂枝的适应范围是相当广泛的。 100个有桂枝的方中,《伤寒論》与《金匱要略》方名相同药味相同的,有桂枝湯、葛根湯等16个方剂。其中除了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桂枝加桂湯、苓桂甘枣湯、乌梅丸等方药主治完全相同外,其余均是方药虽同而主治病候則并不相同。由此可知,桂枝方并不是一方仅治一证,而是一方能治多病;桂枝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与其它药物相配合以后,它的作用就更为扩大。  相似文献   

19.
吴鞠通从三焦辨治咳嗽。上焦咳嗽,因之于肺,主以轻宣;中焦咳嗽,关乎脾胃,重在调和;下焦咳嗽,归属肝肾,或用咸寒,或以通络。本文选取《吴鞠通医案》中三则治咳案,分析其独特的治疗思路:呛咳难治,立论痰瘀,化裁苇茎;中虚饮咳,治在建中,补土生金;悬饮喘咳,通络逐饮,法宗十枣。最后对吴氏治咳常用药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20.
从重在从肝脏立论,兼顾脾(胃)肾之脏;辨别虚实寒热,从脏腑气血结合冲任为中心调治两方面阐述《傅青主女科》辨治痛经的特点,并根据辨证分型的不同分别给予调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