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残胃癌患者脉管癌栓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至2020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性和姑息性手术)的208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肿瘤是否有脉管癌栓,分为脉管癌栓组(118例)及无脉管癌栓组(9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手术及淋巴结清扫情况及生存预后的差异。  结果  两组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分型、神经浸润及Borrmann分型的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神经浸润、脉管癌栓、肿瘤大小、TNM分期、联合脏器切除是影响残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及淋巴结转移数目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术后5年生存率为45.6%,其中脉管癌栓组与无脉管癌栓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28.8%和6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小≥5 cm、TNM Ⅱ期和TNM Ⅲ期的脉管癌栓组和无脉管癌栓组残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20.2% vs. 59.6%、44.1% vs. 82.2%和19.9% vs. 4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脉管癌栓是判断残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有脉管癌栓的残胃癌术后患者,尤其是肿瘤大小≥5 cm、TNM Ⅱ期或TNM Ⅲ期的更需要积极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2.
陈艾  余飞  商亚军  陈英  杨东  周勇 《癌症进展》2021,19(10):1007-1010
目的 探讨能谱CT碘基图在肺癌患者放化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将84例肺癌患者分为有效组(n=59)和无效组(n=25),所有患者放化疗前后均接受能谱CT成像扫描,观察并分析能谱CT相关参数,包括肿瘤最大径、CT值、碘密度值(IC)和能谱曲线斜率(λHU).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能谱CT参数对肺癌患者放化疗疗效的诊断价值.结果 放化疗前,两组患者肿瘤最大径、CT值、动静脉期IC、动静脉期λHU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后,有效组患者肿瘤最大径、CT值、动静脉期IC、动静脉期λHU均明显低于本组放化疗前和无效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静脉期IC及动静脉期λHU联合诊断肺癌患者放化疗疗效的AUC为0.96,高于能谱CT各参数单独检测的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能谱CT通过定量分析肺组织摄碘分布及含量,反映肺癌患者放化疗后肿瘤内微循环的变化,对评价放化疗疗效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可切除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发生脉管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切除的1 077例Ⅰ~Ⅲ期胃癌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脉管转移分为LVI阳性组(672例)与LVI阴性组(405例)。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LVI的关系。利用生存分析研究Ⅰ期胃癌患者脉管侵犯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分化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Lauren分型、神经侵犯以及CEA、CA125、CA199的升高是发生脉管侵犯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不良、浸润程度深、有淋巴结转移、侵犯神经、CA724升高是发生脉管侵犯的独立风险因素。有脉管侵犯的Ⅰ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无脉管侵犯的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分化不良、浸润程度深、有淋巴结转移、侵犯神经、CA724升高的胃癌患者更容易发生脉管侵犯。对于有可能发生脉管侵犯的Ⅰ期胃癌患者,应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可切除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发生脉管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切除的1 077例Ⅰ~Ⅲ期胃癌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脉管转移分为LVI阳性组(672例)与LVI阴性组(405例)。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LVI的关系。利用生存分析研究Ⅰ期胃癌患者脉管侵犯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分化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Lauren分型、神经侵犯以及CEA、CA125、CA199的升高是发生脉管侵犯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不良、浸润程度深、有淋巴结转移、侵犯神经、CA724升高是发生脉管侵犯的独立风险因素。有脉管侵犯的Ⅰ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无脉管侵犯的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分化不良、浸润程度深、有淋巴结转移、侵犯神经、CA724升高的胃癌患者更容易发生脉管侵犯。对于有可能发生脉管侵犯的Ⅰ期胃癌患者,应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能谱CT对肺癌病理类型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82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将患者分为腺癌组(44例)和鳞癌组(38例),统计2组影像学特征,比较2组能谱CT多参数、动脉期、静脉期不同keV下CT值、K值,采用ROC曲线分析能谱CT多参数对肺癌病理类型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鳞癌组胸膜凹陷征、磨玻璃密度患者占比(36.84%、31.58%)低于腺癌组(65.91%、54.55%),P<0.05。鳞癌组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碘-水含量低于腺癌组,动脉期70、100 keV下K值高于腺癌组(P<0.05)。能谱CT多参数鉴别肺癌病理类型的敏感度比较,标准化碘浓度低于能谱曲线斜率、动脉期碘-水含量、动脉期70 keV下K值(P<0.05),能谱曲线斜率、动脉期碘-水含量、动脉期100 keV下K值低于动脉期70 keV下K值(P<0.05);特异度比较,标准化碘浓度高于能谱曲线斜率、动脉期碘-水含量、动脉期70 keV下K值、动脉期100 keV下K值(P<0.05),能谱曲线斜率高于动脉期70 keV下K值,动脉期7...  相似文献   

6.
对64例进展期胃肿瘤术前应用自制口服阴性对比剂增强进行CT扫描检查,根据CT扫描所见征象,将进展期胃癌分为腔内肿块型、增厚浸润型、周围浸润型、远处转移型.结合本组病例手术病理对照,探讨CT对进展期胃癌分型、分期的外科临床意义,另对阴性对比剂应用价值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对进展期近端胃癌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7例进展期近端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结果全胃切除术组(21.2%)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近端胃切除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年生存率全胃切除组分别为55.5%、38.6%,明显优于近端胃切除组的37.4%、2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期近端胃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CEA和CA19-9的表达水平在进展期胃癌中的预后价值及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R0根治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255例,根据CEA和CA19-9的表达水平分为A组(CEA<2.19ng/mL且CA19-9<10.78U/mL)、B组(CEA≥2.19ng/mL或CA19-9≥10.78U/mL)和C组(CEA≥2.19ng/mL且CA19-9≥10.78U/mL),比较三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生存情况,并分析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三组进展期胃癌患者间临床N分期、临床TNM分期和病理TNM分期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1年、3年、5年生存率高于B组和C组。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包括肿瘤分化程度、病理T分期、病理TNM分期、清扫淋巴结总数、清扫淋巴结阳性数、淋巴结转移情况。结论 CEA和CA19-9联合检测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评估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螺旋CT对进展期胃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对进展期胃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5例经胃镜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术前行螺旋CT检查,并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45例进展期胃癌,病灶检出率为100%,TNM术前分期准确率达82.2%(37/45)。结论螺旋CT对进展期胃癌诊断及术前分期的准确性高,对指导手术方式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术前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对进展期远端胃癌术中下切缘阳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3例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术前增强CT图像,在CT图像上沿病变边缘手动绘制感兴趣区域(ROI),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序列前向浮动选择(SFFS)算法筛选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验证模型可靠性。此外,还开发了临床病理学模型,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值)对两个模型诊断性能进行比较。结果:筛选出5种最优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性能(AUC值=0.79),且比临床病理学模型稍好(临床病理学模型AUC值=0.61)。结论:影像组学模型在术前无创预测术中切缘状态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摘 要:[目的]探讨胃腺癌根治术后脉管浸润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胃癌根治术的19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脉管是否浸润分为两组:脉管浸润组[LV(+)组]47例和脉管未浸润组[LV(-)组]145例,分别比较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结果]脉管浸润组和脉管未浸润组在年龄、肿瘤大小、大体类型、pT分期、pN分期、病理分期及手术方式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与pN分期之间显著相关(P=0.007)。但在性别、肿瘤部位、组织分化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脉管浸润组3年生存率为27.7%,脉管未浸润组3年生存率56.6%,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探讨脉管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发现,脉管浸润伴随淋巴结转移者3年生存率21.4%,脉管未浸润伴随淋巴结转移者3年生存率4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脉管浸润(P=0.040,OR=1.595)、pT分期(P<0.001,OR=1.721)和pN分期(P=0.006,OR=1.354)是影响胃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胃腺癌脉管浸润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脉管浸润的胃腺癌患者预后差,当脉管浸润伴随淋巴结转移时提示要比单纯的淋巴结转移预后更差。脉管浸润是影响胃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丁琦峰  黄文亮  段宏伟  刘晓梅 《癌症进展》2021,19(5):471-474,510
目的 探讨能谱CT参数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定性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行胸部能谱CT增强检查的5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获得淋巴结148枚,其中,转移性淋巴结66枚(转移组),非转移性淋巴结82枚(未转移组).所有患者均行能谱CT中的宝石CT能谱成像(GSI)模式进行双期(动静脉期)增强扫描,分析能谱参数[动静脉期碘密度值(IC)、水密度值(WC)、能谱曲线斜率(λHU)、标准化碘密度值(NIC)、标准化水密度值(NWC)、标化有效原子序数(Neff-Z)]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定性评估价值.结果 转移组动静脉期能谱CT参数中的IC、NIC、λHU、Neff-Z均明显低于未转移组(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动脉期能谱CT参数中λHU、IC、NIC、Neff-Z的AUC分别为0.79(95%CI:0.72~0.86)、0.73(95%CI:0.64~0.82)、0.85(95%CI:0.77~0.92)、0.71(95%CI:0.63~0.79).静脉期能谱CT参数中λHU、IC、NIC、Neff-Z的AUC分别为0.81(95%CI:0.73~0.88)、0.84(95%CI:0.77~0.90)、0.86(95%CI:0.79~0.93)、0.74(95%CI:0.69~0.82).结论 术前能谱CT参数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具有一定的定性评估价值,有利于术前明确淋巴结转移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CD105和CD34在胃癌微血管中的表达及与VEGF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D105与CD34在胃癌微血管中的表达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uth factor,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CD105、CD34和VEGF通过免疫组化S-P法,对50例胃癌及10例正常胃组织进行标记,检测CD105及CD34的微血管密度(MVD)及其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进展期胃癌、早期胃癌中CD105抗体标记的MVD分别为26.49±7.26,13.07±3.13;CD34标记的MVD分别为53.32±23.05,18.35±13.46,VEGF阳性率分别为82.5%,53.33%.正常胃组织CD105、CD34标记的MVD分别为3.54±2.69,8.79±8.83,VEGF阳性率为20%.胃癌与正常胃组织之间各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进展期胃癌中CD105和CD34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CD34比较,CD105标记的MVD在胃癌浸润深度中的表达有差异(P<0.05),并在淋巴结有/无转移组中,显著性高于CD34标记的MVD(P<0.01,P<0.05).两者标记的MVD与VEGF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结论 CD105比通常用的总内皮标记物CD34更好,是一种更有特异性的肿瘤血管内皮标记,CD105和CD34标记的MVD与VEGF密切相关,为患者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病理分级1-2级子宫内膜样腺癌预后影响因素及与微囊性/伸长/碎片状(microcystic, elongated, and fragmented, MELF)浸润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及预后评估提供更多证据。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01月至2017年06月于我院诊治病理分级1-2级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共266例,由高年资病理医生重新阅片,根据是否存在MELF浸润分为MELF组(40例)和非MELF组(226例),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资料及随访生存资料,采用多因素法评估盆腔淋巴结转移风险和5年无进展生存独立影响因素,并进一步评估MELF浸润对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及预测价值。结果:MELF组CA125水平、子宫颈间质侵犯比例、子宫肌层侵犯达1/2以上比例、盆腔淋巴结转移比例及脉管癌栓比例均显著高于非MELF组(P<0.05)。整体人群MELF组5年无进展生存率显著低于非MELF组(P<0.05);FIGOⅠ期和FIGOⅡ期患者中非MELF组5年无进展生存率高于MELF组(P<0.05);FIGOⅢ期患者中MELF组和非MELF组5年无进展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15.
食管贲门癌脉管瘤栓与病理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u ZC  Guan FS  Guo JZ  Cui WT  Wang ZH  Wang FQ 《癌症》2002,21(5):530-532
背景与目的:脉管瘤栓是恶性肿瘤的一种常见现象,据文献报道,胃癌、乳癌有脉管瘤栓及食管癌淋巴结阴性,而有脉管瘤栓者,预后较差。而影响脉管瘤栓生成因素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食管贲门癌脉管瘤栓与病理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9例有脉管瘤栓的食管贲门癌病例进行了脉管瘤栓与肿瘤浸润深度(T)、淋巴结转移数目(N)和癌细胞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脉管瘤栓与病理的几个因素关系,①肿瘤浸润深度:T1、T2、T3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4与T1、T2、T3比较差异则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②淋巴结转移数目越多与脉管瘤栓的发生率越高,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癌细胞分化程度低/未分化的较高/中分化的脉管瘤栓发生率高(P<0.01)。结论:食管贲门癌的脉管瘤栓与临床病理的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数目和细胞低分化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淋巴结清扫方案对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67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D1或D2淋巴结清扫术。分析淋巴结转移与进展期胃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并对不同淋巴结清扫术后胃癌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最大径、Borrmann分型、TNM分期、分化程度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D2淋巴结清扫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55.0个月(95%CI:51.1~58.9),明显长于行D1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28.5个月(95%CI:21.3~34.7)(P<0.01)。结论肿瘤最大径、Borrmann分型、TNM分期及分化程度可能影响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而D2淋巴结清扫术后进展期胃癌患者能获得更长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神经/脉管浸润对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尚未达成共识.本研究探讨神经/脉管浸润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01-01-2011-12-31,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22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是否有神经/脉管浸润分为神经/脉管浸润组(PVG) 42例和非神经/脉管浸润组(nPVG) 184例.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特点及预后.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与结直肠癌神经/脉管浸润具有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与神经/脉管浸润密切相关,均P<0.05;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神经/脉管浸润与患者生存率具有相关性,均P<0.01.PVG与nPVG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4.5%和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806,P<0.001;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2.3%和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629,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浸润深度和神经/脉管浸润与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密切相关,均P<0.05.结论 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是影响结直肠癌神经/脉管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浸润深度和神经/脉管浸润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Ezrin蛋白和HIF-1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在胃癌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胃癌、20例癌旁组织中HIF-1α和Ezrin蛋白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Ezr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阳性率表达为73.3%(44/60),HIF-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6.7%(46/60),MVD平均计数为21.15±7.61。Ezrin蛋白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相关(P<0.05)。HIF-1α表达与癌组织的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及预后相关(P<0.05)。Ezrin蛋白和HIF-1α在胃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380,P=0.003<0.05)。Ezrin蛋白和HIF-1α阳性组MVD值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 Ezrin蛋白和HIF-1有可能作为评估胃癌恶性程度及判断预后的指标。Ezrin蛋白和HIF-1α可促进胃癌血管生成,可能参与胃癌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p53蛋白表达和肿瘤微血管生成与胃癌的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 p5 3蛋白和肿瘤间质微血管生成与胃癌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30例胃癌组织中 p5 3蛋白的表达和第 因子相关抗原 (VWF:Ag)染色。分析 p5 3蛋白和肿瘤微血管密度 (m i-crovessel density,MVD)与胃癌大小、病理分级、浸润深度、脉管累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P- TNM分期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p5 3表达与 MVD值除与病理分级 (P>0 .0 5 )无关外与各临床病理指标密切相关 (P<0 .0 0 1) ,p5 3蛋白表达阳性者 MVD值显著高于阴性者 (P<0 .0 0 1) ;p5 3蛋白表达阳性或 MVD≥ 39的胃癌 5年生存率较 p5 3蛋白表达阴性或 MVD<39者低 (P<0 .0 0 1)。结论  p5 3与肿瘤间质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而 p5 3蛋白及 MVD可作为胃癌的预后判断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张锐  罗英 《实用癌症杂志》2018,(3):440-442,453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8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ECF化疗)和观察组(新辅助化疗),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治疗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毒副作用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具有近期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少等特点,患者能较好地耐受化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