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骨髓移植过程中应用抗真菌药物预防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我科进行的62例骨髓移植治疗的患者真菌感染的情况,以及抗真菌药物预防和治疗的应用情况。其中A组:移植前无真菌感染38例;B组:移植前有临床拟诊断真菌感染24例且在移植前病灶稳定。每例患者在移植过程中均接受各种抗真菌药物干预。结果62例患者总真菌感染率为12.9%,其中A组患者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预防总真菌感染率为5.26%,B组使用口服药物预防感染率为60%,使用广谱抗真菌针剂药物预防感染率是0%,口服药物加针剂预防总感染率为25%。结论骨髓移植患者真菌感染发生率高,要根据患者既往真菌感染的情况选择不同抗菌谱和抗菌强度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罗兵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4):532-532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对42例真菌性角膜溃疡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病灶刮除、生理盐水冲洗、2.5%碘酊烧灼创面、结膜瓣覆盖等方法综合治疗,观察病变角膜的改变。结果:治愈35例(83.3%),显效4例(9.5%),有效1例(2.4%),无效2例(4.8%),总有效率95.2%。结论:对真菌性角膜溃疡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其他辅助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患者颅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并总结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录的79例真菌感染的儿童患者,收集临床资料,总结儿童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抗真菌药选择以及患者的死亡率。结果。统计分析79例颅内真菌感染患儿病例资料,其中隐球菌感染31例,曲霉菌感染27例,念珠菌感染21例。内科治疗者68例,外科治疗者11例,内科治疗组患者病死率低于外科治疗组(P〈0.01),且不管何种真菌感染,单用抗真菌药的病死率均高于联合用药者(P〈0.01)。结论对于小儿颅内感染的患者,应尽量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并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以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特殊人群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药物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及时合理使用有效的抗真菌药物是改善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预后的关键,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不同病理生理状态选择合适的抗真菌治疗方案,并注意其他药物与抗真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针对老年、儿童和妊娠妇女,以及艾滋病和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几类特殊人群,综述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的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院内老年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情况与应用抗菌药物的关系,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对我院近6年83例老年真菌性肺部感染的病历做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感染患者大多有严重的基础病,机体免疫力低,广谱高效抗菌药物的长时间应用是引起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药物治疗主要应用三唑类抗真菌药(84.7%).结论: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是引起老年患者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因素,及时、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是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关键.氟康唑对合并用药复杂的老年危重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为首选.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重型肝炎人工肝术后并发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探讨改善预后措施。方法回顾总结120例重型肝炎人工肝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真菌感染的部位、影响因素、诊治经过及预后。结果120例人工肝术后患者中37例术后并发真菌感染,发生率为30.8%。一次人工肝术后6例发生感染,多次人工肝术后31例发生感染。单一脏器真菌感染15例,死亡3例。多脏器真菌感染22例,13例死亡。结论人工肝术增加重型肝炎真菌感染的机会,多次人工肝更易并发真菌感染。多脏器真菌感染是影响重型肝炎息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氟康唑治疗全身真菌感染有效,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物,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将有助于改善真菌感染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滕秀池  李锐  李润玖 《中国医药》2008,3(9):556-557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64例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SA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结果64例患者中死亡29例(45.31%)。培养出84株真菌菌株,主要为念珠菌,真菌检出时间平均为(11.2±5.3)d。结论深部真菌感染是SAP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应用抗真菌药物、必要的病灶清除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等措施,可减少SAP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及其导致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的大量应用,器官移植的开展,免疫抑制剂、放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血液透析、介入治疗的普遍采用,以及AIDS的流行,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仅美国1979~2000年,真菌性败血症就增加了207%[2].目前对深部真菌治疗方面的研究较多,本文主要对近年来使用和研究中的抗真菌药物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9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病例16例,对患者的一般状况、发病时间、首发症状、血小板、CRP、1,3-β-D葡聚糖、血培养结果感染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治疗前与治疗中、治疗后的血小板、C反应蛋白及1,3-β-D葡聚糖的变化情况。结果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病原菌以热带假丝酵母菌为主,发病日龄为生后5~36 d,平均(14±5.5) d;喂养不耐受、频繁呼吸暂停、反应差、发热是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常见首发症状;多数患儿出现血小板减少,C反应蛋白、1,3-β-D葡聚糖增高,抗真菌治疗7 d后多数患者血小板可恢复正常,治疗2~3周后C反应蛋白、1,3-β-D葡聚糖可恢复正常,应用氟康唑、卡泊芬净治疗新生儿假丝酵母菌性败血症可取得满意疗效。结论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血小板减少、1,3-β-D葡聚糖增高可考虑早期真菌感染,氟康唑仍为首要治疗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一线药物,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真菌感染可分为浅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两种。前者由皮肤癣菌如表皮癣菌、毛癣菌等引起,后者由念珠菌、隐球菌、曲霉菌等引起。自从第一个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问世以来,人类与真菌的斗争已持续了40多年。迄今,人们在预防和治疗浅表真菌病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深部真菌病的研究方面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随着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腹膜透析、血透和移植工作的开展以及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出现,导致条件致病菌感染剧增,真菌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大幅度上升,仅美国1979~2000年,真菌性败血症就增加了207%。因此,寻求新型、高效、安全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