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施玉英 《北方药学》2014,(9):189-190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2~2013年接受治疗的68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治疗期间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后,68例患者中,痊愈32例(47.06%),好转30例(44.12%),死亡6例(8.82%)。结论: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积极采取护理措施,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单斌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2):265-266
目的探讨胸外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住院治疗的30例胸外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机械通气。结果 30例患者抢救成功27例,死亡3例。结论早期诊断、采取机械通气改善低氧血症是减少胸外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病死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护理。方法 对30例急性呼吸窘迫征患者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经临床治疗及护理痊愈29例,死亡1例。结论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窘迫、气促、发绀以及常伴有烦躁、焦虑、出汗甚至神志不清、血压下降、休克等症状;做好一切急救器材、药品准备;积极配合抢救护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重型胸外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防及抢救措施.方法 对37例患者进胸腔闭式引流、开胸止血、抗感染及机械通气等治疗.结果 37例患者抢救成功32例(86.5%),死亡5例.无1例出现呼吸机所致的气胸,气体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重型胸外伤后急性呼吸性窘迫综合征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恰当的呼吸支持治疗,是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胸外伤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疗方法。方法对43例重症胸外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除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外,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呼吸窘迫综合征一经确诊,应积极进行早期有效治疗,同时改善低氧血症是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36例ARDS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抢救休克,保持酸碱平衡及水电解质平衡,保护胃肠功能;同时采用美国TUCO公司的PB840型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结果本组患者经综合治疗后,痊愈27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2例,无气胸、纵隔气肿发生。结论选择正确的机械通气模式,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炎症反应、尽快纠正休克、保护脏器功能等综合措施是ARDS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严重胸外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5例严重胸外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措施。结果25例中死亡6例,其中先兆期ARDS5例中死亡1例,早期14例中死亡2例,晚期6例中死亡3例,治愈19例。结论严重胸外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应采用机械正压通气为重点的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急性肺损伤(ALI)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影响。方法2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护理干预组及对照组。护理干预组采用针对保护肺的程式化护理。结果护理干预组患者ALI的发生明显减少。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对防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ALI/ARDS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重症胰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治疗体会。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接受的120例重症胰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和表现进行分析,并给予对应的治疗措施。观察患者治疗情况、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结果重症胰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剧烈、血压降低、白细胞水平和血尿淀粉测定值明显增高,以及心动过速,经影像学检查肺部和胰腺均出现病变现象。经过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83.33%、病死率16.67%,严重感染、休克和器官功能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结论重症胰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病情发病急、发展迅速,对患者及时实施科学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可有效降低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 对128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疑似患者进行观察.结果 128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疑似患者中,91例被确诊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经科学的护理,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复杂,通过科学的监护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彭木开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0):169-169
目的:探讨重症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年来收治的68例重症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8例重症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治愈53例,死亡15例,死亡率为22.06%。死亡原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9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休克、大出血死亡3例。结论:对于重症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能明显降低病死率。治疗以尽早行机械通气为主并给予抗感染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处理方法。方法监测患者胸片、呼吸频率、动脉血气分析及早给与机械通气。结果存活18例,死亡4例,死因为严重感染、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多器官功能衰竭,存活率81.81%(18/22)。结论控制重症急性胰腺炎炎症介质吸收是防止其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关键环节,及早给与患者重症监护和呼吸功能测定,可以早期诊断处理,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成年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特征、治疗以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2008年以来15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进行治疗。结果 15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有3例重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确诊后24h内死于呼吸衰竭。其余患者经我院抢救治疗后症状渐渐缓解,血气指标恢复正常。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通过正确的及时的临床治疗,对病情还是有很大改善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对128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疑似患者进行观察。结果128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疑似患者中,91例被确诊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经科学的护理,患者预后良好。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复杂,通过科学的监护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有很多种,如:应激性溃疡、急性肾功能衰竭、水电解质紊乱、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其中ARDS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1999年1月~2000年10月共收治38 例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并发ARDS.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ICU护理风险干预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的7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风险管理组开展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满意水平;ICU护理风险认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护理风险防范准备;护理前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心理状态;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风险管理组满意水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心理状态、ICU护理风险认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护理风险防范准备、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对照组有优势,P<0.05。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实施风险管理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滤过(CVVH) 治疗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护理方法的作用.方法:选择重症肺炎合并ARDS患者1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CVVH治疗,实施护理干预如置换液管理、气道管理、生命体征监测、预防感染等护理措施,对患者血液动力学、呼吸功能、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期治疗和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6例患者中治愈4例,2例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结论 对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要特别注意与肺部体征不相符的呼吸道症状的观察,加强心理护理、高热、基础护理及用药护理及抗感染的护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肺炎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特点,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对11例肺炎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1例患者经治疗后,6例治愈,死亡3例.结论: 肺炎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情复杂、病死率高.及时尽早的诊断ARDS并正确治疗和使用呼吸机是降低重症肺炎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分析机械通气的优缺点。方法纳入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6月期间,我院ICU收治的3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通过分析疾患的治愈率、病死率以及并发症等症状,对比总结分析治疗经验。结果本研究30例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治愈率65%,病死率35%。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进展快病死率高的危重疾患,积极行机助通气,治疗原发病可有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