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耳折程度与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病变积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心脏中心收治的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00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确定冠心病患者620例,根据耳折评分再分为轻微组(0、1分)、中等组(2分)、严重组(3分)、极严重组(4分);同时,对冠状动脉病变行 Syntax 评分,分析耳折程度与Syntax 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轻微组与中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严重组、极严重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严重组、极严重组与轻微组或中等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冠心病患者随耳折程度加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NSTE-ACS)患者耳折程度与GRACE危险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医院心脏中心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00例。根据耳折评分分为轻微组(0、1分)、中等组(2分)、严重组(3分)、极严重组(4分)。同时行GRACE危险评分。分析耳折程度与GRAC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极严重组GRACE评分明显高于其他组( P<0.01)。结论 NSTE-ACS患者随耳折程度加重,GRACE评分越高,从早期血管重建术中获益越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电图(ECG)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的相关性,分析心电图检查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1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分析心电图检查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采用Gensini评分判定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分析心电图检查结果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相关性.结果 11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中,87例患者确诊为冠心病;心电图检查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78.16%、特异性为68.96%、阳性预测值为77.27%、阴性预测值为32.14%,但中度和重度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轻度冠心病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电图异常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心电图异常的疑似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不同方法评价的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心血管内科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515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按照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冠脉造影结果正常组,冠心病组分别按照SYNTAX评分等级及冠脉病变血管支数评价病变程度,分别分析比较冠脉造影结果正常组与不同病变程度组的尿酸水平的差异.结果 血尿酸水平冠心病组(347.23±88.10)μmol/L,正常组(359.99±100.79)μmol/L,两组间的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YNTAX评分和冠脉病变血管支数作为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标准而进行的分析,结果显示①以SYNTAX评分值作为标准分组,高危组(399.42±128.48)μmol/L均高于正常组的(347.23±88.10)μmol/L、低危组的(348.39±80.16)μ mol/L、中危组的(399.42±128.48)μ mol/L(P<0.05);而造影结果正常组、低危组、中危组间的血尿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以冠脉病变血管支数作为标准分组,造影结果正常组(347.23±88.10)μmol/L、单支组(342.79±89.38)μmol/L、两支组(368.49±98.72)μmol/L、多支组(364.01±108.35)μmol/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冠脉SYNTAX评分高于正常尿酸水平冠心病患者,血尿酸独立地影响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严重程度,而单纯按照冠脉病变支数评价,未能发现血尿酸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之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QT离散度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变化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已行冠脉造影的86例病例,按冠脉狭窄程度分为:(1)基本无狭窄组:造影示病变狭窄〈50%,20例;(2)轻度狭窄组:病变狭窄≥50%且〈70%,32例;(3)重度狭窄组:病变狭窄≥70%,34例。另设对照组。结果 冠脉重度狭窄对QTd及QTcd影响明显(P〈0.05),而冠脉狭窄〈70%时QTd及QTcd则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QTd及QTcd具有相关性,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与KILLIP1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学方法测定,KILLIP分级为1级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9例和经冠脉造影检查证实的非冠心病患者15例冠脉造影前血浆NT-proBNP水平,AMI患者冠脉病变使用LEAMAN评分法进行冠脉评分。将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NT-proBNP检测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MI患者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非冠心病患者(P〈0.001),血浆NT-proBNP浓度与KILLIP1级AMI患者冠脉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694,P〈0.01)。结论检测NT-proBNP对评估AMI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病(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697例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453例和非冠心病组244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冠心病组RDW水平高于非冠心病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值与冠心病独立相关;以冠脉病变支数将所有患者分为4组进行RDW值比较,发现随着病变支数增加,RDW值逐渐升高;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RDW值与冠心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独立相关,RDW值越高,冠脉病变越严重(β=0?.282, P =0.000)。结论 RDW与冠心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RDW升高可能是冠心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载脂蛋白B与载脂蛋白AI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483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Gensini评分,分为四组:一组正常组(0,4)分;二组轻度病变组(4,16)分;三组中度病变组(16,32)分;四组重度病变组(32,+∝)分,均清晨空腹测定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结果各组间载脂蛋白B与载脂蛋白AI比值水平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清载脂蛋白B与载脂蛋白AI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严重程度与血清脑钠肽(BNP)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13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50例,双支病变46例,三支病变42例,作为ACS组,66例非ACS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患者12h内及其患者入院时的血清BNP浓度,同时行冠脉造影明确冠脉病变性质及程度,比较2组别血清BNP浓度的差异以及冠脉造影结果积分和与血清BNP浓度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ACS组,血清BNP浓度分别为(16.84±6.06)pg/ml,(283.15±57.66)pg/ml,ACS组血清BNP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BNP浓度与Gensini评分积分和有一定相关性,2、3支病变组血清BNP浓度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 ACS冠脉病变程度不同患者的血清BNP浓度存在差异,血清BNP浓度与ACS患者冠脉严重程度相关,与Gensini评分积分和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在冠心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查经冠脉造影检查除外冠心病患者(对照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UA组,7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AMI组,62例)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计算其Crouse积分,观察三组患者间IMT和Crouse积分的差异和相关性;入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将患者分为非冠心病组(60例)、单支病变组(44例)、双支病变组(56例)和多支病变组(36例),采用Gensini评分评判严重程度,观察各组之间Gensini评分的差异,并将IMT、Crouse积分与Gensini评分行相关性分析,得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从而得到颈动脉超声在冠心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对照组与AMI组、UA组IMT值及Crouse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冠心病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IMT值及Crouse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ouse积分与Gensini评分具有相关性。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在冠心病严重程度的评估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应用“简化”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患者临床资料的对比观察,评价“简化”冠状动脉造影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实用性及安全性。方法2003年1月~2006年6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980例,随机分为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组494例(用三联三通,简称常规组,常规投照体位为7~9个)。“简化”冠状动脉造影组486例(未用三联三通,投照体位为4~6个,简称“简化”组),比较两组X线照射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冠状动脉并发症(冠状动脉痉挛、导管嵌顿阻塞冠脉开121、室颤1、材料费用、造影剂剂量、肾功能。结果两组患者X线照射时间分别为(7.38±3.08)min和(4.32±2.95)min(P〈0.05);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19.49±9.19)min和(12.13±8.25)min(P〈0.01);手术成功率均为100%(P〉0.05);冠状动脉并发症分别为4例和3例(P〉0.05);材料费用分别为(1465.30±188.78)元和(1188.52±163.66)元(P〈0.01);造影剂剂量为(42.5±6.3)ml和(32.9±6.1)ml(P〈0.01),无一例造影剂肾病发生。结论“简化”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术一样安全、有效,且更简单实用,比常规组节省费用、减少X线照射时间、造影剂量和手术操作时间,值得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2.
余洋 《中国基层医药》2014,(7):1021-1023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临床拟诊的冠心病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静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冠心病诊断“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的应用价值。结果108例受检者,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74例,阳性检出率68.5%;静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4.43、6.37、163.55,均P<0.05)。单支病变中19例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狭窄<50%)或正常,而根据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表现及家族史或高血压等高危因素,临床作出了冠心病的诊断。结论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冠心病诊断最重要的微创手段,与其他无创检查方法相比,对冠心病的检出率及准确性高,并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位置、范围,宜作为冠心病诊断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与冠状动脉病变及累及病变支数的关系。方法 :对121名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进行血浆Hcy、叶酸、维生素B12 的检测。其中冠心病组83人 ,非冠心病组38人 ,冠心病组又根据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 (25例 )、双支病变组 (35例 )、三支病变组 (23例 )。结果 :冠心病组的血浆Hcy水平为 (16 06±6 98) μmol/L ,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11 11±4 27) μmol/L ,P<0 001。冠心病组的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其血浆Hcy 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 ,但三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血浆Hcy 增高是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血浆Hcy 水平可能与累及冠状动脉支数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364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的冠脉形态进行分析,探讨血管病变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用Judkins法对364例临床疑冠心病患者分别行选择性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观察并记录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的分布、部位、程度、范围、形态、长度、血运情况、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变。结果 364例经CAG发现病变血管553支。左心室造影282例,异常73例,29例出现室壁瘤。结论 CAG目前仍是诊断冠状动脉有否病变的“金标准”;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冠心病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冠心病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住院的96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6例患者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CAG)成功92例,成功率达到95.83%,造影成功者均符合冠心病诊断,其中对62例病变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置入支架86枚,成功治疗患者60例,成功率达96.77%。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冠心病是安全可行的,且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复杂型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方法 对8例19支复杂型冠状动脉血管病交行球囊预扩张后,植入25枚支架,其中前降支9枚,回旋支6枚,右冠脉10枚。结果 术后经冠脉造影证实狭窄消失,血流TIMI Ⅲ级,支架置入的成功率100%,1例出现穿刺部位出血,无其他并发症,随诊1~18个月,1例术后2个月再发心绞痛。结论 冠脉内支架术治疗复杂型冠状动脉病变是一种完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技术,其成功率高,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吴泳昕  黄春涛 《云南医药》1997,18(5):326-327
本文就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与冠脉造影对照分析。78例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783%,特异性为833%;冠状动脉1支或1支以上狭窄大于80%者,运动试验阳性率为100%;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与活动平板阳性率呈正相关,与运动功量等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人冠状动脉造影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CCA)的发生率、类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00年5月至2009年10月共1020例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在千佛山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并对其中有冠状动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CCA解剖学特征进行分类。结果 1020例患者共检出冠状动脉畸形31例(发生率3%),包括冠状动脉起源和分布异常17例(占54.8%),冠状动脉瘘9例(占29%),冠状动脉结构异常5例(占16.2%)。结论老年人CCA并非少见,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老年人冠状动脉畸形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大多数CCA并不导致严重的临床后果。  相似文献   

19.
平板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为了探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对照,对146例平板运动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67%;而多支冠脉病变病人的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与单支病变病人的无明显差异;女性平板运动试验假阳率高于男性(P<0.01)。结论 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是一种简便、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多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可行性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11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多根旁路移植术,移植旁路数目为2-5根,平均3.3根。结果: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早,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少,恢复快。1例78岁危重患者于术后第16天并发感染、急性肾衰而死亡,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1-4个月,均心绞痛症状消失、心功能改善。结论:非体外循环下进行多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可行的,且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