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细针穿刺(FNA)活检是日益广泛应用于诊断涎腺肿瘤的重要方法。在常见的涎腺肿瘤中,粘液表皮样癌是应用FNA方法最难准确诊断的肿瘤,迄今仍没有理想的诊断粘液表皮样癌的细胞学标准。本文应用涎腺FNA涂片标本,分析了13种有助于诊断粘液表皮样癌的细胞学特点,从而确定应用FNA活检预先诊断粘液表皮样癌的细胞学标准。  相似文献   

2.
我院1974—1983年经针吸细胞学诊断的涎腺肿瘤共计364例,计多形性腺瘤285例,腺淋巴瘤10例,眼样囊性癌26例,粘液表皮样癌37例,腺泡细胞癌6例。有组织切片对照的156例。本文对这些肿瘤的细胞学形态进行了描述,强调涎腺肿瘤的细胞学诊断必须重视具有特征性的粘液分布。对不具粘液的腺淋巴瘤注意嗜酸性细胞团或呈栅状排列的柱状细胞,腺泡细胞癌胞浆内常充满嗜硷性颗粒或有多数小空泡而成泡沫状。  相似文献   

3.
细针吸取活检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细针吸取活检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68例非淋巴造血系统及非囊性病变的原发性腮腺肿瘤患者,术前行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对40例良性的28例恶性肿瘤按不同组织来源分类;将穿吸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对照,按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计算符合率,特异符合率,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结果:细针吸取活检对良性或恶性肿瘤的诊断符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1例多形性腺瘤的符合率为100%,特异符合率为90.48%;8例非腺上皮来源良性肿瘤的符合率为50%,40例良性肿瘤的假阳性率为0,28例恶性肿瘤的假阴性率为17.86%,5例粘液表皮样癌中,4例报告倾向“多形性腺瘤”,结论:细针吸取活检对多形性腺瘤的诊断价值较大,对非腺上皮性良性肿瘤的诊断傺 大;粘液表皮样癌易误诊为多形性腺瘤。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22例确诊为来源于唾液腺的肿瘤进行了细胞学研究,其中7例为良性多形性腺瘤,1例腺淋巴瘤,7例腺样囊性癌,2例粘液上皮样瘤和5例腺癌。12例细胞学检查的资料来源于手术或活检标本,8例为吸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雪旺细胞标志物S100蛋白在腺样囊性癌及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例腺样囊性癌和18例粘液表皮样癌标本,分别进行S10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能力明显高于粘液表皮样癌,两者有显著性差异。S100在绝大多数腺样囊性癌中均有表达,而在粘液表皮样癌中则没有表达。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腺样囊性癌细胞发生了雪旺细胞分化进而侵袭神经可能是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组织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增殖细胞核抗原和抑癌基因P53在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对粘液表皮样癌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nuclearantigen,PCNA)和P53蛋白的表达及分布特点进行分析,作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物酶法对41例粘液表皮样癌进行了研究。所有病例均有PCNA阳性表达,PCNA表达指数和染色强度与肿瘤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根据PCNA阳性细胞分布情况可分为3种类型,分布类型与肿瘤组织学分级相一致。P53蛋白总阳性率为41.5%,除外偶见P53阳性细胞9例,阳性率为19.5%。结果提示:P53蛋白在粘液表皮样癌中表达率较低。PCNA表达指数和染色强度可作为评价粘液表皮样癌分化程度的生物学指标。PCNA阳性细胞分布类型有助于粘液表皮样癌的病理学分级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非放射性同位素端粒酶重复扩增酶标法对2 9例涎腺肿瘤及 5例正常涎腺组织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 ,同时还对其中 5例涎腺肿瘤的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标本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16例恶性涎腺肿瘤中 13例为端粒酶阳性 ,占本组恶性涎腺肿瘤的81% ,2例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和 1例腺样囊性癌示端粒酶阴性。在 13例良性涎腺肿瘤中仅 1例端粒酶弱阳性。 5例正常涎腺组织端粒酶活性皆为阴性。 5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显示 :3例恶性涎腺肿瘤中 2例端粒酶阳性 ,1例端粒酶阴性 ;2例良性涎腺肿瘤端粒酶阴性。结论 :把端粒酶作为新的肿瘤基因诊断的标志物是很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c-erbB-2癌基因在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王洁董福生王小玲尤红煜王永军我们采用c-erbB-2癌基因蛋白研究粘液表皮样癌,以探讨其在肿瘤中的过度表达及其在与腺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1.材料与方法:从存档资料中挑选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42例(高分化22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腮腺深叶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41例腮腺深叶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诊断、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肿瘤直径大于4cm者37例,最大直径14cm;41例中腮腺混合瘤31例,基底细胞腺瘤2例,肌上皮瘤1例,粘液表皮样癌3例,腺泡细胞癌2例,恶性混合瘤2例。治疗办式:肿瘤小于6cm,术前细胞学检查为良性肿瘤者保留面神经腮腺深叶摘除术;肿瘤大于6cm者,保留面神经伞腮腺摘除术;恶性肿瘤全腮腺及面神经切除+颈淋巴结清扫术。良性肿瘤随诊1~7年无复发。恶性肿瘤4年后复发3例。结论:腮腺深叶肿瘤在发病情况、临床表现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应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肿瘤性质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CNA、Bcl-2蛋白在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及其相互联系。方法:对33例手术切除的粘液表皮样癌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24例粘液表皮样癌均显示PCNA阳性,低分化组的PCNA表达较高分化组高(P<0.05)。Bcl-2为弱阳性表达,高分化组的Bcl-2表达较低分化组高,二组之间的Bcl-2阳性表达水平差异显著性(P<0.05)。XFYW:PCNA与Bcl-2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A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Sancti Spiritus Province in the 1984-1986 period about the results of the treatment of lip cancer. Male patients were the most affected by lip cancer (CIE 8-140) in our series. The place of the tumor was predominantly the lower lip (p less than or equal to 0.001). Surgical treatment was used in 96.8% of the cases and the cuneiform (wedge-shaped) exeresis wa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ethod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disease (T1 y T2). Casta?ón keloplasty was the reconstructive procedure used in 18.7% of the patients. Local sepsis was present in 31.2% of the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ery, occurring most frequently in upper lip tumors.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比较不同剂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的溶解性和表面微观形态改变,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将3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及GC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分别在人工唾液中浸泡30 d,冷热循环15000次,烘干测重,比较前后质量变化,计算溶解率,并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微观改变.结果:不同剂型的玻璃离子水门汀溶解率由高到低分别为3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3种玻璃离子水门汀经浸泡溶解后,SEM扫描表面微观形态可观察到GE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表面形态改变较少,其他2组玻璃离子水门汀表面微观改变较多.结论:双糊剂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理化性能及溶解率均低于传统水粉剂型,是未来临床修复治疗的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6.
A model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reported quality of restorative dentistry and dentist characteristics for 119 Montana general dentists is presented. The best predictors formed a significant model explaining 22% of the variance of the quality measure. Results are contrasted with a previous estimation of the model for 102 Washington general practitioners. Evidence for the external validity of the model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7.
口底癌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底癌的临床特性、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院自1992—2002年住院治疗的34例口底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口底癌患者中,男28例(82.4%),女6例(17.6%),男女比为4.7∶1,平均发病年龄58岁。发病部位:前口底22例(64.7%),后口底12例(35.3%)。淋巴结转移率41.2%。单纯手术组、化疗加手术组、放疗加手术组、化疗加手术加放疗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5.5%、60.0%、50.0%、62.5%。结论口底癌以中老年患者好发,男性居多。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综合疗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