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肿瘤纳米诊断和治疗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具有独特性能的纳米材料为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机遇,展示出诱人的前景。近年来,基于纳米粒子的早期肿瘤标志物体外检测技术、活体动态多模式分子影像技术、基于纳米粒子光热转换效应的纳米显像治疗一体化技术、纳米缓释药物、纳米药物递送器件等的研究都已取得重大进展。但是,由于纳米材料对人体长期作用的影响尚不清楚,纳米治疗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还面临着挑战。本文回顾肿瘤纳米诊断和治疗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展望该领域的发展前景,旨在推动我国肿瘤纳米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纳米技术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技术是指在1~100nm的度量范围内,研究和利用原子、分子的结构和特征及相互作用。纳米微粒的尺寸比一般生物体的细胞小得多,这就为生物学的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途径。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已经开始,本文主要介绍一下医用纳米控释系统和纳米磁流体在肿瘤防治方面的应用。1 纳米控释系统 纳米控释系统由纳米粒子和纳米胶囊构成,它与微米粒子载体的主要区别是超微小体积,它能穿过组织间隙,可通过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可通过血脑屏障,还可穿过组织内皮细胞,将所在药物在细胞和/或亚细胞水平释放。纳米控释系统有许多特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癌症治疗受到广泛关注,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在肿瘤诊疗领域展现巨大潜力。基于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药物输送系统可被动或主动靶向肿瘤组织,并通过刺激响应的方式实现药物在肿瘤部位的可控释放,有效提高抗肿瘤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浓度,提高治疗效率。同时,二氧化硅纳米粒子通过负载造影剂可实现生物成像功能,用于肿瘤组织定位及药物追踪,实现更高效的抗肿瘤治疗。本文介绍了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方式,并对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在药物靶向递送系统及生物成像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磁性纳米粒子介导肿瘤治疗作为一种新型肿瘤治疗技术,推动肿瘤热疗向靶向定位和精确控制的方向发展.近年来研究学者们在对磁性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与放化疗的联合应用以及临床应用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发现超顺磁性铁氧体纳米粒子经表面修饰获得水溶性后,可做核磁共振(MR)造影剂,这种集诊断与治疗于一体的磁性纳米粒子,将进一步推动磁性纳米粒子介导肿瘤治疗向更安全、有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纳米药物应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大量研究致力于提高化疗效果,并且使患者的生存期大大延长,但是在化学治疗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在所有的因素中,与治疗效果直接相关的是药物对杀伤癌细胞的靶向能力和尽可能对正常细胞的影响最小。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最终的预期寿命的程度与治疗的靶向能力直接相关。近年来针对这一方向的研究包括对可控给药剂量和途径的载体开发,发现新的化疗靶点如供应肿瘤生长的血管系统和对其靶向治疗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可使化疗在有效的同时更具有特异性。本综述将主要阐述纳米药物输送的新方法及最新的研究进展,着重于探讨与纳米粒子组成相关的具有特异性肿瘤靶向的纳米粒子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肿瘤多重耐药是目前临床治疗的一大障碍,这是致使患者化疗失败,疾病进展,最终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纳米粒子因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及理化性质,可以改变化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肿瘤组织多重耐药.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已有研究报道纳米粒子用于临床某些复发转移性肿瘤如乳腺癌、卵巢癌等的临床II期试验,并取得令人兴奋的效果.在纳米粒子逐渐走向临床的前景下,对于其如何逆转肿瘤耐药,获得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综述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李二晶  荆慧 《现代肿瘤医学》2021,(24):4410-4413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超声纳米微泡造影剂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其作为一种新型的造影剂具有纳米级粒径,在成像方面有多种优势,容易实现对肿瘤的靶向性,在肿瘤诊疗中有一定意义。超声纳米微泡造影剂不仅可以结合超声成像、荧光探针及铁粒子等增强成像效果,还可以包裹肿瘤靶向药物进行药物靶向递送、作为载体和免疫增强剂携载目的基因进行基因转染、促进肿瘤的免疫治疗,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方法。本文针对超声纳米微泡造影剂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在肿瘤微环境中浸润丰富,对肿瘤转移、血管生成、免疫逃逸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靶向TAMs的免疫疗法成为了癌症治疗的热点。然而,常规的TAMs靶向药物存在滞留时间短、药物富集差和耐药等问题。为克服这些缺陷,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新兴的纳米生物技术。纳米颗粒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在药物输送、诊断成像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故靶向TAMs的纳米载药体系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综述了TAMs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及其促肿瘤机制,介绍了纳米药物在诱导TAMs极化、纳米药物递送、靶向TAMs进行肿瘤成像及阻止TAMs在肿瘤内募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纳米技术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肿瘤纳米治疗是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手段,它是以纳米颗粒为载体,运载化疗药物,细胞因子或抗体等对肿瘤细胞进行靶向治疗,能够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减少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本文就近年来肿瘤纳米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纳米药物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纳米药物栽体在肿瘤治疗的应用.方法: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系统,以"纳米和肿瘤"为关键词,检索2000-2009年相关文献34篇;PubMed数据库中迄今包括"nano,cancer"的有关文献540篇.根据纳入标准,选择中外文核心期刊中以纳米药物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为主题的28篇文献作为主要参考.结果:纳米药物栽体可携带药物特异靶向到肿瘤部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分子靶向及传统化疗药物治疗时遇到的抗药性问题,还可以有效控制联合药物的释放比例,提高药物利用率及循环中的稳定性.结论:人们正在研究多功能、多用途的纳米颗粒,相信不久新一代适用于个性化癌症治疗的纳米颗粒将实现.  相似文献   

11.
纳米药物递呈系统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药物提呈系统能同时检测多种肿瘤标记物,是选择性肿瘤成像的有力载体,被广泛用于肿瘤的诊断。纳米药物递呈系统使抗肿瘤药物具有靶向性、低毒高效、稳定性的特点,并能延缓药物的释放。在基因治疗方面,纳米药物提呈系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药物提呈系统将在肿瘤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上转换纳米颗粒(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是茁壮成长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技术平台,它为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契机。UCNPs与生俱来的光、磁等优越性使其能用于肿瘤的双模式及多模式成像,况且UCNPs具有将近红外光转换为紫外线或可见光的独特能力因而被应用于肿瘤的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和光热治疗(photothermotherapy,PTT)中,再者纳米粒子可作为靶向递送抗肿瘤药物的载体,从而能在精准诊断的同时也发挥抗癌作用而实现肿瘤的诊疗一体化。  相似文献   

13.
利用纳米技术进行恶性肿瘤的治疗是目前生物技术领域中最前沿的研究课题。由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结合后所产生的纳米给药系统与游离药物相比,延长了药物在肿瘤内的存留时间,有利减慢肿瘤的生长,降低毒副作用。本文仅就纳米给药系统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陈启晨  邓弈樵  陈菁华  赵宏  蔡建强 《癌症进展》2021,19(13):1297-1301
纳米医学利用直径1~100 nm粒子的优势,将纳米技术广泛应用于多个生物医学领域.激发性金属纳米疗法是纳米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肿瘤治疗领域发挥着开创性作用.激发性金属纳米疗法基于金属纳米粒子与激发分子的相互作用,激发的方式包括内部激发、外部激发及联合激发,主要抗肿瘤形式包括化学动力治疗、光热治疗、光动力治疗、磁热治疗、联合免疫治疗等.内部激发分子触发的金属纳米疗法被广泛用于安全有效的抗肿瘤药物传递;外部激发分子具有可调控的特点,适用于抗肿瘤药物的靶向递送与肿瘤的精准靶向治疗;内部激发分子与外部激发分子联合的金属纳米疗法为肿瘤的联合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就激发性金属纳米疗法在抗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主动靶向磁性纳米载体作为一种新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肿瘤的方法为肿瘤的防治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可通过在磁性纳米粒子表面选择性修饰特异性介导分子构建具有靶向性结合能力的纳米粒子,实现主动靶向于肿瘤细胞的目的.目前,主动靶向磁性纳米粒子已用于肿瘤热疗、药物治疗和免疫检测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目前,对包括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在内的脑肿瘤的治疗效果不佳。血脑屏障限制了放化疗药物以有效的浓度到达肿瘤细胞。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外科手术切除大部分肿块及对浸润部分的辅助治疗,以多功能纳米粒子为基础的药物输送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的发展为实体脑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以氧化铁、量子点等为代表的纳米粒子可以作为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探针、光学探针以及结合多种成像方法的探针为实体脑肿瘤的诊断提供更加敏感的分辨能力和更加清晰的成像。此外,多柔比星、紫杉醇等化疗药物的肿瘤内输送,也从最初的脂质体转运系统和多聚物组成的非磷脂纳米粒逐步发展到兼具多种功能的新型纳米粒子转运治疗系统。通过改变其大小、组成和表面化学性质,纳米粒子能够发展成为结合检测、成像、药物靶向导入的多功能平台,尤其是靶向分子修饰的纳米粒子,在实体脑肿瘤的治疗中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本文针对利用纳米粒子进行诊断和治疗脑肿瘤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展望其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纳米技术与癌症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胜  臧爱华 《中国肿瘤》2006,15(10):682-685
纳米技术的定义是指一些设备,本身或其关键部分是人工的,至少在某个方向上是1~100nm范围。与癌症相关的纳米技术设备可以是携带靶向性治疗药物的纳米载体;生物靶向性的纳米造影剂;也可以是高度特异检测DNA和蛋白质的纳米粒子和纳米设备.将在肿瘤的诊断、治疗领域产生巨大突破。  相似文献   

18.
化疗作为肿瘤主要的治疗方法具有靶向性差、不良反应严重等缺点。随着纳米医学的不断发展,研究发现基于纳米材料的刺激响应策略可以通过肿瘤微环境的pH、氧化还原、ROS和酶等响应条件以及外部的光、磁等响应条件促进化疗药物在肿瘤内的聚集、摄取和释放,从而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杀伤效果。本文综述了常见的基于纳米材料的刺激响应策略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为其在临床应用以及未来的研究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恶性肿瘤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随着对恶性肿瘤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抗肿瘤药物被研发应用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复杂的肿瘤微环境,抗肿瘤药物常难以渗透至肿瘤组织深部,导致生物利用度低,抗肿瘤作用减弱。肿瘤穿透肽(tumor-penetrating peptide)iRGD化学连接在纳米载体表面或者与纳米载体联合给药,促进药物渗透至肿瘤组织深部有效发挥抗肿瘤作用,是目前肿瘤靶向治疗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回顾并总结了iRGD在抗肿瘤靶向纳米递药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这些研究结果都显示了肿瘤穿透肽iRGD在肿瘤靶向治疗中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以手术、放疗、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很大程度上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但是,由于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不足,化疗毒副反应大等弊端,其有效诊治仍然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将纳米医学应用于肿瘤的诊疗中,这为解决临床问题提供新的思路.肿瘤微环境不同于正常组织微环境,利用其特殊的微环境,多种纳米材料被研究应用于肿瘤的诊疗,其中氧化铁纳米颗粒(IONP)是一种特殊的纳米材料,其本身既可以用于成像,又可以用于药物的运输,或直接产生治疗效应等,在肿瘤诊疗中体现了更多的优越性.本文就肿瘤的特殊微环境及IONP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