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2 毫秒
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门静脉重建技术多层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forma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projection,MIP)、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的联合应用在门静脉癌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52例门静脉癌栓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行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扫描.扫描参数:层厚2.5 mm,重建间距:0.625 mm,注射速率为3.5-4 mL/s,对比剂注入:80-100 mL,扫描时间为25-30 s,45-60 s和120 s.影像重建技术包括:VR、MPR和MIP,图像重建由1名诊断医生完成,另由2名诊断医生评价门静脉癌栓的范围、形态以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动脉期癌栓呈不均匀强化35例(67.3%);47例门静脉增粗及充盈缺损(90.4%),门静脉管壁强化19例(36.5%),侧支循环形成13例(25%),门静脉受压13例(25%),门静脉海绵样变4例(7.7%),动-静脉瘘4例(7.7%).门静脉重建技术对门静脉癌栓的显示:MPR显示52例(100%),MIP显示43例(82.7%),VR显示39例(75%).结论:CT增强结合门静脉重建技术对门静脉癌栓显示更加全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门静脉癌栓(TTPV)患者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观察门静脉癌栓在CT上的表现。结果36例TTPV患者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时均显示出门静脉内癌栓及相关的阳性征象,表现为门静脉扩张、门静脉腔内充盈缺损及"门静脉铸型",门静脉周围可见网状供血动脉。36例中,门静脉主干合并右支癌栓12例,门静脉主干合并左支癌栓8例,主干和左右支均有癌栓者9例,单纯右支癌栓4例,单纯左支癌栓3例。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是诊断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可以完整地提供门静脉癌栓的全部资料。  相似文献   

3.
1988~1994年我们行肝癌肝叶切除180例,其中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21例(男18例,女3例,年龄33~61岁)。均经B超和CT确诊断,AFP定量正常者4例,52~260000μg/L者17例。癌肿位于左肝者13例,右肝8例;癌肿直径6~20cm。癌栓位于门静脉主干3例,门静脉主干及右支6例,门静脉主干及左主支10例,左右门静脉主支2例。病理诊断均为肝细胞性肝癌并门静脉内癌栓形成,癌肿均侵穿肝包膜,合并肝硬化。行左外叶切除6例,左半肝切除7例,右肝部分切除4例,右半肝切除4例。切肝前常规术中B超检测定位及用细橡胶导  相似文献   

4.
门静脉癌栓影像学诊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术前各影像学检查对门静脉癌栓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回顾性分析110例肝细胞肝癌(HCC)伴门静脉癌栓患者的术前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以同期100例HCC不伴门静脉癌栓患者为阴性对照。US、CT和MRL/MRA诊断门静脉癌栓的敏感性分别为88%、、93%和94%,其特异性分别为95%、96%和98%。经x2检验,各影像学诊断门静脉癌栓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影像学检查对门静脉癌栓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CT检查发现的CTPV患者22例,采用MPR、MIP、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异常的门静脉及侧支血管情况。结果 22例CTPV在CT平扫上显示门静脉结构不清,肝门区可见多发的结节状、条状软组织影。增强扫描显示6例动脉期肝实质灌注异常;门静脉期11例患者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分支增粗,内可见充盈缺损,4例门静脉显示不清;2例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分支在正常范围内;4例门静脉主干变细;1例门静脉主干受侵致管腔狭窄。胆管周围静脉丛(86.36%)、胆囊静脉(77.27%)及食管胃底静脉(77.27%)呈点状、细网状、簇状扩张。结论 64层螺旋CT能准确显示CTPV的部位、范围,立体地显示各曲张血管的走行及曲张程度,是检查CTPV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MSCTP)及三维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72例正常者(正常组)及30例门静脉病变者(病变组)以小剂量预注射法行MSCTP,采用三维(MIP、VR及MPR)重建技术观察门静脉分支、分级情况以及门静脉病变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正常组均获得良好原始图像和三维重建图像,重建图像均可观察到门静脉5级以上分支,共5种解剖类型.病变组依据病史和三维重建图像诊断为门静脉高压症伴静脉曲张21例,其中海绵样变性2例,曲张静脉主要分布于食管下段及胃底静脉、前腹壁静脉、直肠上静脉曲张、自发性脾/胃-肾静脉分流、左性腺静脉、腹膜后交通支、胆囊周围静脉曲张、脾-左卵巢静脉;门静脉栓子6例,肝动脉-门静脉瘘3例.结论 MSCTP能清晰显示门静脉肝内分支、属支及侧支循环,对门静脉病变的病因诊断及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汤日杰  郭成伟  张水兴  梁长虹 《肝脏》2010,15(2):97-100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肝硬化患者27例,行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检查,容积数据经采用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容积再现法(VR)及多平面重组法(MPR)三维重建,观察其侧支循环的影像学特征,并结合术中探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能准确显示侧支循环血管分布范围并能初步评估病变程度;对21例患者施行手术,术中探查所见与术前影像学诊断完全相符。结论 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能够多角度、立体观察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情况,对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肝癌时门静脉癌栓发生率较高,它不仅是门静脉系继发的恶性肿瘤,也是肝癌肝内转移的主要途径。我们采用经皮经矢状部门静脉导管保留术(PRC),治疗门静脉癌栓,取得较好的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9例,女2例;年龄31~62岁,平均43±9.3岁。11例门静脉癌栓患者,均为中、晚期肝癌,其中Child A级2例、B级7例、C级2例,肝癌位于左肝和(或)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64层CT门静脉血管造影(MSCTP)及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6例门静脉病变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行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扫描后,运用容积重建法(VR)、多层面重建法(MP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对门静脉及其分支进行重建,以评价门静脉病变的范围和程度。结果 MSCTP能满意显示正常和异常的门静脉,VR、MIP均可显示4级以上的门静脉分支,直观地评价门静脉的位置、轮廓、有无门静脉受侵或癌栓形成,了解门静脉高压侧枝循环的分布范围和程度。MPR能较直观地显示病变整体形态和范围。结论螺旋CT门静脉造影是门静脉无创性检查的可靠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世平  李国强 《山东医药》1998,38(12):24-24
以12例有门静脉左右支及主干癌栓形成的肝癌患者,于切除肝癌的同时行门静脉癌栓取出术。结果癌栓全部取出,无手术死亡,手术后半年、1年、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00%、58.3%、25%。提示该方法可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并为肝癌的后续治疗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1992年 1月始 ,我院对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患者 ,在传统手术基础上 ,再将切缘周边门静脉进一步局部切除 1~ 2 cm,术中经胃网膜右静脉注入丝裂霉素冲击化疗 ,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术前经 B超或 CT证实有门静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患者 5 9例随机分为两组 :1对照组 ( 2 8例 ) :男 1 8例 ,女 1 0例 ;平均年龄 47岁 ;病程 3~ 6个月。肿瘤位于 段 4例 , 段 8例 , 段 3例 , 段 7例 , 段 6例 ,肿瘤直径 6~ 7cm2例 ,~ 8cm2 0例 ,~ 9cm6例。癌栓位于门静脉左支 1 2例 ,门静脉右支 1 6例。 2观察组 …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癌 (PHC)伴门静脉癌栓 (PVTT)临床分期为Ⅲ期[1] ,预后差。近几年由于肝癌的诊治进展 ,临床生存期得到延长 ,探索PVTT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其诊治方法倍受关注。本文对PHC伴PVTT 35例进行临床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收集 1996年 1月至 2 0 0 0年 11月我院住院的临床资料完整的PHC 110例。全部病例符合 1999年第四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修订诊断标准[1] 。其中并发PVTT 35例 (占 31 8% ) ,男 31例 ,女 4例 ,年龄 31~ 73岁 ,平均 4 8.8岁。PVTT部位 :门静脉左支癌栓 7例 ,右支癌栓 5例 ,左右支…  相似文献   

13.
周祝谦  程云 《山东医药》1994,34(7):23-24
原发性肝癌(PHC)对血管系统的浸润发生率很高,特别是门静脉癌栓(PCT)多见。我们对门静脉癌栓患者的B超实时显像(BU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电子计算机断层(CT)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总结分析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本组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100例.男 8 2例,女 18例,平均年龄5 4岁,均经临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外科治疗及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采用肝叶切除和经门静脉残端或主干切开取癌栓术治疗32例PHC合并PVTT患者,12例术后联合门静脉、肝动脉介入化疗,5例合并门静脉高压联合行断流术、脾切除或脾动脉结扎术。总结其临床资料、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及疗效预后,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本组病例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肝门阻断次数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同期50例单纯肝癌切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术后并发症:9例肝功能不全,3例术后肝断面出血、5例右胸腔积液、2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术后3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其余恢复良好。③疗效与预后:随访26例,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0%、34.6%、15.4%;术后化疗、术前肝功能状况对预后有显著影响。结论:肝叶切除和经门静脉残端或主干切开取癌栓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最有效的方法,改善术前肝功能及术后联合化疗,对提高生存期意义重大;门静脉取癌栓联合贲门周围血管断流、和/或脾切除、脾动脉结扎术能有效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减少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对于难以切除的PHC合并PVTT应争取行TACE术,仍有二期手术切除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门静脉支架及经动脉药物治疗栓塞(TACE)联合或未联合血管内植入碘-125(125I)粒子条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的疗效.方法 对106例(男94例,女12例,平均年龄53.23岁)在我院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6例(A组)在门静脉内植入支架及125I粒子条,余50例(B组)仅在门静脉内植入支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生存期、支架通畅率及相关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对治疗前后各测量值的改变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用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时间及支架通畅期.结果 门静脉内植入支架及125I粒子条的技术成功率为100%,无严重相关不良事件发生.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35 d(A组)及146 d(B组),P=0.001(P<0.05)及HR=2.244;两组患者支架的中位通畅期分别为400d (A组)及190d(B组),P=0.005(P<0.05)及HR=2.479.结论 门静脉支架及TACE联合血管内植入125I粒子条能显著延长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李国华  刘元水  李荔  张钦 《山东医药》2004,44(21):50-51
肝癌门静脉癌栓发生率较高,是肝癌治疗中的棘手问题。2001年9月至2003年7月,我们应用超声介入的方法,对11例门静脉癌栓患者实施门静脉导管保留术(PRC)进行门静脉化疗(TVP),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肝癌(HCC)伴有门静脉主干癌栓(MPVTT)预后极差.由被阻塞门静脉供血的正常肝组织缺血,从而损害肝功能并限制了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在治疗HCC中的应用.经皮穿刺肝脏门静脉支架植入(PTPVS)可姑息性解除门静脉阻塞.  相似文献   

18.
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发生率高,病情进展快,现有治疗方法有限且效果不佳。虽然国外指南推荐索拉非尼为唯一治疗手段,但临床研究显示部分患者,尤其是伴癌栓侵犯至门静脉一级或二级分支的患者(程氏分型Ⅰ/Ⅱ型),通过手术切除可以取得比其他非手术疗法更好的效果。然而临床实践中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病灶范围较广无法根治性切除,或者由于癌栓侵犯到门静脉主干(程氏Ⅲ型),术后癌栓残留可能性高,需要通过降期切除的方法改善预后。研究发现通过新辅助三维适形放疗、经肝动脉钇-90微球放射性栓塞、肝动脉灌注化疗等姑息性治疗方法,部分患者(5.7%~26.5%)可出现门静脉癌栓消退乃至消失、肿瘤体积缩小、卫星灶消失等现象,从而使病灶降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多学科综合治疗对于进一步提高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的降期切除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 ,我们对部分门静脉癌栓及血栓患者行栓子彩色多普勒检测 ,发现癌栓、血栓有明显差别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32例为门静脉癌栓 ,4例为门静脉血栓 ,均经 CT及导管检查确诊 ,其中 2例手术确诊。检测方法 :使用全数字彩色超声诊断仪。患者取仰卧、右前斜、左侧卧位 ,常规用二维超声检查门脉栓子的部位及其与门脉管壁的关系 ;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检测栓子内及其周围的血流状况 ,发现彩色血流信号即用脉冲多普勒(PD)检测血流频谱 ,测量其速度并记录打印。结果 :CDFI检测显示 ,32例门脉癌栓中 2 8例栓子相邻的肝实质…  相似文献   

20.
黄玉勇 《山东医药》2008,48(19):100-101
对临床已诊断或疑诊冠状动脉疾患的120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扫描,并对影响成像质量的因素(心率、呼吸、造影剂的应用、时相的选择和VRT、MIP、MPR、CP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分析.发现冠状动脉显示优良者右冠状动脉(RCA)占91.7%,左前降支(LAD)占90.8%,左旋支(LCX)占89.2%.7例因注射对比剂后出现严重心率失常或心动过速致冠状动脉显示极差不能满足诊断.提示64排螺旋CT对心率≤70次/min的患者,只要对诸多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图像,是无创性筛查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