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内经》除在《素问·三部九候论》中详述遍身诊脉法外,又在《素问·五脏别论》中阐发了寸口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即所谓“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歧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这段文字强调的是:气口为太阴,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胃,变见于气口,故气口为五脏主。为此,清·徐灵胎《难经经释》指出:  相似文献   

2.
人迎气口脉法是《黄帝内经》中提及频率最高的脉法,是古代医家在遍诊法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对比诊脉法。文章通过探究人迎气口脉法的定位,分析历代医家对人迎气口脉的运用,以"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为纲,总结其在分阴阳、辨六经、指导针刺治疗、判断外感内伤及疾病预后等方面的应用,高效判断疾病的病位及病性,精准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新安医家孙一奎重视《内经》《脉经》及张仲景脉法,从“肺朝百脉”的角度对《难经》及《脉经》中寸口脉诊的机制进行阐释;突破《内经》的脉学候具体脏腑等理论,创“证候推移指论”拓展寸关尺候脏腑的运用范围;从元气太极角度探讨人体生理气机之变化,与脉之相应,创“脾胃和平之脉”理论;将人迎气口诊法与遍诊脉法相结合,总结为人迎气口脉、冲阳脉、太溪脉,运用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内经》“脉”字即指脉管脉象、诊脉、血气、精气等五个方面的含义。指出对“脉”字各种含义的了解及熟悉其不同的语言环境,将有助于对“脉”字作具体辨析并有益于正确理解和引用《内经》原文。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灸法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对后世灸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就《伤寒论》强调“三阴宜灸”、“施灸须诊脉”、“灸药并施”、“灸法禁忌”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针对《黄帝经内》中“阴虚”一词有着不同涵义的状况,对散见于《内经》多个篇章中的“阴虚”概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该词在《内经》中出现11处,其涵 义有6种,即内伤致病,脏阴不足,五脏精亏、尺脉无力、气口脉虚及阴分气虚。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从容"一词在《素问·示从容论篇》中的粗浅分析以及诸多注家的相关注释的梳理,从中可以暂时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从容"与脉象、诊脉之间有着某种相关性.但是其究竟是诊脉的方法还是诊脉时医者必须采取的态度?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8.
针灸处方,即针灸临床治疗的实施方案。孙思邈《千金翼方》26卷《取孔穴法第一》谓:“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指出了针灸处方是针灸辨证论治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9.
一、试举例说明《金匮》的诊脉法。 答:《金匮》的诊脉法具体来讲有四种: (一)独取寸口法,即《难经、十八难》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难经、一难》说:“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独取寸口法,也是临床常用的诊脉法。寸口,是在手腕后挠动脉处,分寸、关、尺三部。“寸口为脉之大会,……五脏六腑之所终始”属于太阴肺之动脉,肺朝百脉,十二经之经气都会于此,故寸口脉与全身的经脉都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此文主要围绕“平脉”的基本概念及“平脉法”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归纳、分析阐发。按照原文编排体例,用串解的方式,依次从平脉大纲、诊脉之法、特异病脉、脉象类别及诸脉主病五个方面,重点解难辞、义,会通《內》《难》《金匱》及六经病篇来讨论“平脉法”的脉法奥旨及脉学思想。认为“平脉法”与“辨脉法”比较,立论偏重于临床脉诊的具体问题,如诊脉辨证的一些具体方法、特异疾患的脉象表现、临证脉象的类别及诸种脉象主病的举例论述等。指出,“平脉法”不但是《伤寒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医古代脉学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药补药的药理作用其本质在于对人体整体机能的调整,而非"补充人体基本营养物质或基本生理活性物质".机体生理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药物使用与方剂配伍两个方面对中药补药调整生理机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药补药的药理作用其本质在于对人体整体机能的调整,而非“补充人体基本营养物质或基本生理活性物质”。机体生理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药物使用与方剂配伍两个方面对中药补药调整生理机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论刺络补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刺络,古称络刺。现多称放血疗法。是一种用三棱针等针具在人体某些特定的部位刺破浅表络脉,放出少量血液以激发经气、调整阴阳、治疗疾病的特殊针刺方法,自古至今为历代医学所推崇。多数医家认为刺络只宜治疗实证,虚证则属禁忌。笔者通过查阅学习古今文献,结合临床实...  相似文献   

14.
论中风病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回顾了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唐以前以外风立论,宋以后多持内风说.该文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临床上不必强为分外风、内风,而应根据"证"的情况,灵活掌握,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失眠总的病机为"阳不入于阴",或为阳气亢盛,或为阴气虚弱,但总不离乎阳气的太过或相对过剩,火本质为阳邪,其性主动而向上,易扰心神而致失眠。失眠与火关系密切,火可导致失眠,或为实火,或为虚火,不寐总不离乎火,从火论治失眠,容易迅速切中病机,提高临床上失眠的辨证论治水平。  相似文献   

16.
"肝为罢极之本"这一概念是对肝在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发挥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罢极之本"应与肺的"气之本"、心的"生之本"、脾胃的"仓廪之本"、肾的"封藏之本"成并列关系。肝体阴而用阳,同时蕴含了阴阳两个属性。罢极之本中的"罢"可作"消散"讲,其性属阴;"极"可作"增长"讲,其性属阳。"罢极"实为一种"阴阳消长运动交替调节的状态"。"肝为罢极之本"则可具体解释为肝实为调节机体阴阳消长、交感和合以达到动态平衡的功能阀,是维持全身各脏腑生理功能处于正常秩序的活力源泉,是机体无论在生理还是病理状态下阴阳达到协调平衡状态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三因司天方》与《辅行诀》协同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文献法对《三因司天方》与《辅行诀》进行研究,从诊断和治疗两方面作梳理分析和比较,依据中医经典理论体系,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合理推导得出结论。[结果]《三因司天方》以五运六气为理论核心,《辅行诀》以五脏补泻为理论核心。《三因司天方》的诊断以发病时间和临床表现为依据,重视症状。《辅行诀》的诊断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除症状外,更加注重发病以及就诊时间这个重要因素。《三因司天方》的组方思路基于五行生克之理,利用药物的五味,而不是单纯依据药物的功效来治疗。《辅行诀》方药更有特点,结构严谨,有明确的组方规则;从五行五脏论治的角度,细分药物。[结论]《三因司天方》与《辅行诀》都以《内经》为理论基础,并加以发挥和创新,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是互通的,同时又各有侧重和优势,可以互为补充。对《三因司天方》与《辅行诀》的互补性进行深入研究和阐发,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与验证,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学霆详承脉学源流,所撰《三指禅》以缓脉为标准,分纲配对论脉,使脉理更加明晰,将26种脉象分为13对,四纲脉为2对,余22脉为11对,且提倡以意驭脉,昌明指下,其"六部分而不分,不分而分"也是用辨证的观点指导脉诊的具体体现,对脉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提壶揭盖"治法识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提壶揭盖”治法,由于历史的变迁及经验所限,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局限。针对现状,通过揭示其源流并试图提出自己的观点,另附一运用此法之病案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20.
对"营热"证素的特征证候及特定治法方药进行探讨。从中医学对"营""营分"的认识,"营热"的证候、鉴别与其他证素的关系,证素"营热"常见证型及证治方药,"营热"在临证中的体现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